第二十九章 朝鮮

此時朝鮮在位的國君,就是推翻了親清派光海君的李倧。他對明朝更爲親近,可也因此遭致了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兩次蹂躪,李倧被迫在崇禎十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並接受清朝冊封爲朝鮮國王,使朝鮮的宗主國從明朝變成清朝。

他反正之初,曾經斥責朝鮮上一任國君光海君忘恩背德,私通後金,並標榜要同明朝“協力討虜”,但在實際上仍然採取對後金的不刺激政策,倒也相安無事數年。

皇太極成爲新任後金汗後,情況發生變化,首先皇太極一向就是後金內部的對朝強硬論者,再加上他繼位後內部不穩,又發生饑荒,需要發動一場對朝戰爭來轉移和緩解矛盾。

於是在天啓七年正月,皇太極派二貝勒阿敏率軍進攻朝鮮,同時成爲進攻對象的還有東江鎮的毛文龍,這便是“丁卯胡亂”。

因爲當時的後金兵無法渡海,所以只攻陷了毛文龍在陸上的據點鐵山,對在島上的毛文龍無可奈何;而對朝鮮則勢如破竹,從義州、安州、平壤一直打到黃海道的平山,李倧率仁穆大妃和羣臣避難於江華島,同時命昭顯世子分朝於全州。

不過皇太極當時的意圖,並不是要佔領朝鮮全境,而是急於迫使朝鮮屈服後撤軍,所以兩國在短暫交戰後展開了外交交涉,三月初三在江華島達成盟約,雙方結爲兄弟之國,阿敏撤軍時又擅自在平壤與朝鮮人質原昌君李玖另立一約,規定朝鮮向後金輸歲幣。

不久,後金又要求朝鮮開市中江,與之貿易,朝鮮對這些要求無法拒絕,被迫一一答應。

不過,朝鮮與明朝的宗藩關係尚未因此斷絕。

朝鮮繼續在明朝和後金政權之間保持曖昧,暗中協助明朝在關外的軍事行動。

崇禎八年皇太極征服蒙古察哈爾部,以獲得傳國璽爲藉口欲稱皇帝,朝鮮自然不肯就範。次年二月,皇太極派英俄爾岱等人來朝鮮,借春信、弔祭爲名,勸朝鮮請皇太極進帝號,遭到朝鮮方面堅決拒絕。

以此事爲導火索,朝鮮國王李倧曉諭朝鮮八道,痛斥後金僭號企圖,命令官民做好抵抗後金的準備。

也是在這一年的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即皇帝位於盛京,改國號爲大清,朝鮮春信使羅德憲、回答使李廓雖然被強迫參加賀禮,卻拒絕三跪九叩,被皇太極遣返回國,清朝與朝鮮的緊張關係驟然升級。

在隨後的幾個月時間裡,朝鮮分化爲金尚憲爲首的斥和派與崔鳴吉爲首的主和派,斥和派佔朝鮮士大夫的絕大多數,但朝鮮國王李倧內心偏向主和派,所以在十月向清朝派遣譯官送去國書,委婉地向清朝表達懇求和談之意,卻遭到皇太極拒絕,戰爭遂不可避免。

丙子胡亂的戰事,由於由於朝鮮同清朝實力懸殊加上金自點等將帥的無能,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就逼近漢城,十二月十四日,朝鮮國王李倧安排王世子、大君、宮中女眷、大臣家眷等先到江華島避難,自己稍後出發。

此時清兵先鋒已經追到漢城近郊,而到江華島還需要兩天,朝鮮君臣擔心途中被清兵俘虜,所以選擇就近逃到南漢山城。

這就是李來亨那個世界中,曾被拍過電影的南漢山城之圍了。

朝鮮八道的勤王軍被皇太極輕易擊潰以後,南漢山城守軍幾次出擊,也都慘敗而歸,從此只能龜縮不出。

清軍主力悉數抵達,把南漢山城圍得水泄不通。朝鮮君臣絕望之下,只能同清軍議和,接受了清朝提出的斷絕對明關係、向清朝稱臣納貢的盟約。

李倧本人也在風雪之中,穿着藍染衣,騎着白馬,率世子及50多名隨從官員出南漢山城西門,在漢江南岸的三田渡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然後改換穿皇太極所賜的貂裘謝恩。

丙子胡亂後,清軍撤軍,帶走了作爲人質的昭顯世子、鳳林大君與約五十萬萬朝鮮俘虜回國。力主斥和的洪翼漢、吳達濟、尹集三學士也被帶到盛京處死。

此後朝鮮不僅向清朝稱臣納貢,還被迫出兵幫助清朝攻打明朝,發兵參與了皮島、鬆錦的相關作戰。

朝鮮國王李倧在此後儘可能順從皇太極之意,對恥於向滿清稱臣的大臣則深惡痛絕。他認爲所受之辱都是斥和派造成的,直斥斥和派“誤國”,又說:“此輩以國之存亡置之度外,謀佔美名,黨同伐異,竟使宗國覆沒,甚可惡也!”

與之相應的是重用主和派和親清派,他在丙子胡亂後拜崔鳴吉爲領議政,崔鳴吉因私通明朝被清朝抓走後又起用金自點。

但是李倧政權的合法性也在兩次胡亂後面臨嚴重危機,由於李倧反正、推翻親清派光海君政權本身的名義就是親明排金,因此他向滿清屈膝自然使人們倍感失望。

丙子胡亂以後,朝鮮掀起了辭職和隱退的風潮,親明士人也都對朝鮮王室倍感失望。

另一方面的表現就是自丁卯胡亂後,叛亂陰謀層出不窮,天啓七年李仁居起兵江原道、崇禎元年柳孝立等欲立仁城君、崇禎五年柳應泂謀逆、崇禎六年李時說欲立錦原令李倬、崇禎八年李基安謀逆、崇德四年貞明公主及宮人的詛咒事件、崇德八年李挺海叛國事件、昭和元年反正功臣沈器遠欲立懷恩君……

可以說是朝鮮王朝歷史上謀逆事件最頻繁的時期。

朝鮮政權正處在內部的風雨飄搖之中,清軍的入關,甚至其挾持崇禎皇帝,在北京擅自擁立明朝新君,都給朝鮮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震撼。

直到去年徐州會戰,李來亨率領大順軍摧枯拉朽般殲滅滿清十萬勁兵以前,東虜的入關南征都是非常順利的。

朝鮮國王李倧因此斷定東虜必將定鼎中原,朝鮮根本不可能與之抗衡,所以竭力在國內打壓、消滅斥和派、抗清派。

結果只是造成了大量對朝鮮王室失望透頂的士人紛紛掀起叛亂,朝鮮本國的政權穩定性和軍事力量都衰落到了谷底。

由於地理遙遠、消息難通的關係,朝鮮是在天法元年時才知道了清軍在關內大敗的消息。朝鮮君臣一度還對此不敢置信,認爲遠方傳言的所謂“虜被賊所敗,死傷數十萬,盡棄燕雲”之說,只是妄言。

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十五章 身後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十六章 虯龍溝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八十三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七章 鳥銃隊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五章 公審殺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九十九章 聯軍末路(四)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誰守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宮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二十五章 沈莊軍的末路第八章 熊耳山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在開州嗎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
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十五章 身後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十六章 虯龍溝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八十三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七章 鳥銃隊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五章 公審殺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九十九章 聯軍末路(四)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誰守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宮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二十五章 沈莊軍的末路第八章 熊耳山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在開州嗎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