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

太陽正從東面漸漸升起,天色漸亮,竹溪城中的廝殺也到了決定勝負的最後時刻。帶着闖營主力在白旺、李雙喜兩人接應下,順利衝入竹溪縣城的劉宗敏,此刻正騎着那匹分外消瘦的戰馬,手擎長矛,肆意衝殺。

官兵兵力分散,在闖營突襲之下,很難組織起什麼有效的抵抗。只有在距離縣衙較近的地方,知縣李孔效和左鎮使者董源勉強聚起了幾十名秦軍士兵,結陣抵抗。眼看着局勢越發不利,越來越多的闖營將士衝進了竹溪縣城城內,李孔效已經是焦頭爛額了,他手提長劍,砍傷了兩三名官兵,卻也不能阻止像潮水一般,越來越洶涌的潰敗趨勢。

“你們這些吃裡扒外的東西,平時一個個是何等威風,現在到了用你們的時候了,怎生是豬狗一般無用!”

李孔效被幾名潰逃的士兵推倒在地,官帽都被摔到了地上,再無一點縣官的威儀氣度,整個人披頭散髮,猶如瘋魔了一般亂吼亂叫。

左良玉軍中的那位使者董源,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他見大局已經是毫無挽回的餘地,便拉住了兩名尚未潰逃的秦兵軍官,勸說道:“流賊勢大,現在再不走,怕便走不了。我左鎮尚有十萬大軍屯駐白土關,二位若能護我到白土關,我必在大將軍和督師閣部面前爲二位好好表上一功!”

那兩名秦兵軍官對視一眼,略有遲疑,又看向了知縣李孔效——李孔效聽得董源所言,這也纔想起左良玉大軍便在白土關,雖然沒有所謂十萬大軍那麼多,但幾千乃至於上萬戰兵那是肯定有的,若能借左鎮之兵,消滅這股流賊還不是翻掌間?

“好、好!董先生,董先生,我們一道同去,一道同去啊!”李孔效一手抓住董源的袖袍,情急之下用力過猛,竟然硬生生將董源的袖子扯斷了一截。

眼見李孔效想跟着自己一起出逃,董源卻是面色不豫,流賊已經漸漸控制了城中局面,想要突圍出去,絕非易事。何況李孔效是一縣之主,必然是流賊重點追擊、消滅的對象,自己跟這位縣太爺一起跑,豈不是自尋死路,刻意引流賊來追擊嗎?

“知縣貴爲百里侯,有守土之責,流賊圍逼,正是先生用武守土的時候,怎麼能放棄城垣,跟我一同去白土關呢?”董源考慮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便立刻反駁,怎麼都要李孔效留在竹溪縣城內爲自己一人脫身爭取時間,“先生在城中只待守禦數個時辰,學生便能從白土關請來左鎮大兵數萬,到時候天兵既到,流賊不過小醜跳樑,先生守土有方,便是輔臣那邊,也是要記上一筆功勞的!”

李孔效睜大了眼睛,按照大明律例,牧民官失陷城池的,屬真犯死罪秋後處決一條,可近年來東虜、流寇肆虐天下,往來中原如入自家庭院,丟失城池的牧民官每年都不知道有多少人,朝廷真要按照大明律例按個處斬,這天下間還能有官員爲君上牧民嗎?如今朝廷紀綱鬆弛,他便是丟掉了縣城,只要能靠左鎮大兵再收復回來,再往督師閣部楊嗣昌那裡運作一番,說不得還要加官進爵一番呢。

“董先生,流賊圍逼,勢如水火,眼下便是半個時辰都抵擋不住了,我怎等得到左軍來此啊!不消說了,大傢伙快將董先生架起來,我們一道去白土關請左鎮大兵來援啊!”

幾名秦軍軍官眼見着李孔效和董源兩人爭執不休,一個個都面面相覷,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那邊李孔效則更加用力抓住了董源的衣服,董源則先是回以推搡,發現實在甩不開李孔效後,便乾脆一拳打在了李孔效的臉上——他出身遼陽將門,當年佟家投靠東虜以後,朝廷清算佟家人員,董源能夠逃出生天,還南下投入左鎮軍中,隱姓埋名,又東山再起,人品下限豈是李孔效這個知縣舉人能比的?

可憐的縣太爺臉上捱了董源一拳,整個人都傻掉了,他寒窗苦讀多年方纔中舉爲官,一心功名場,熬透了仕途終於熬出一點樣子來了,何曾吃過這等苦頭?當即便連眼淚都讓董源一拳給打了出來。

好在這時候,正帶領闖營將士分頭佔領城中要地的李過,望見那邊李孔效和董源二人聚起的一股官兵,又見得李孔效身穿的一身知縣官服服色,便料得這人便是城中明軍官兵爲首之人。於是便拉弓提箭,瞄準了李孔效,只聽得那幾名秦軍軍官一聲驚呼,李過手中箭矢便倏忽飛了出去,不待李孔效片刻掙扎,便正中其額,將他射死了,倒也了卻了李孔效和董源撕破臉面的爭端了。

“看什麼看啊!縣尊臨陣守土,披堅執銳、親與賊戰,身披十餘創,終於爲君上、爲大明壯烈就義了啊!你們不趕緊跟我去白土關,還愣着什麼啊!”

李過的這一箭成功打破了僵局,讓董源得以獲得了對最後幾十名官兵的領導權。他撕心裂肺一般,急吼着令明軍擁住他,趁着闖營分頭佔領城內要地的機會,聚成一團,從縣城側面小門衝殺出去。

這時候驍悍無比的劉宗敏已經將其他自行結陣抵抗的明軍官兵全部殺散,他一身青色罩衣破了好幾個口子,露出了下面一件破舊的布面甲來,連那猙獰似蛟龍怒濤的虯髯鬍須上都沾了不少鮮血。劉宗敏從瘦馬上躍下,走到了李過的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問道:“補之,我看這股官兵是想跑了,待我去衝殺一陣,必讓他們落得個片甲不留。”

“捷軒大哥,不必了,”李過又皺緊了眉頭,他似乎只有這樣一個苦大仇深的表情,“窮寇勿追,我們還是按照老掌盤的佈置,儘快收拾城內糧秣,不要耽擱太多時間了。”

李過又伸出手來,接住了從天上滴落的一顆雨珠,“天色有變,怕是大雨要來了,若是暴雨天,我們要在山中行軍就很困難了。”

劉宗敏感覺到從天上滴下來的雨水後,臉色也變得不太好了起來,他低聲說道:“真是天公不作美,我們還要避着那左兔兒爺走,實在是沒有多少時間了。”

如今掛平賊將軍印、總統援剿各軍的左大將軍,原本是東林黨領袖人物之一、戶部尚書侯恂的帳前雜役,實是一個近似於**般的角色。因此闖營之中,自然不乏有人戲稱左總兵爲兔兒爺了。

“總之我們先去縣倉搜米,老營幾百口人,都斷糧好幾天了,再餓下去,我看是走不出商洛大山了。”李過一邊和劉宗敏討論着闖營的下一步行動計劃,一邊已將各隊人馬從容佈置,城門、寺廟、縣衙、富室、縣倉、校場,一一都被闖營將士接管,當縣城內的百姓漸漸都意識到竹溪城被流賊攻陷的時候,全城秩序都已被李過控制了。

自從闖營在半渡漢水被左光先部明軍擊潰後,便元氣大傷,避入商洛山區後,更是不得不節衣縮食,取山蔬、野草爲糧,而多爲婦孺老弱、將士家眷的老營,就更是連勉強爲生的一日之餐都很難保障了。

流賊之中,往往將將士和隨軍的家眷分爲兩營安置,集中安置家眷的那一營就稱爲老營,相對集中精銳兵力的那一營則稱爲老本勁兵。這也是爲了防止將士們和家屬混居一營,使得紀律渙散,結果一些明廷文人道聽途說,將老本勁兵和老營混爲一談,誤以爲老營便是流賊最精銳的一部,就鬧了個大笑話。

李重二的後世歷史中,那位鼎鼎大名的大英雄,國姓爺鄭成功,就不太懂得單獨設置老營的軍制。鄭成功在順治十六年攻打南京之役的關鍵時刻,將家屬和將士混居於一營安置,致使軍紀渙散、人無戰心,結果居然被蘇州水師總兵樑化鳳率領的綠營兵五百人,逆襲反擊,全線崩潰、敗北,十年生聚教訓,積累起來的鄭明精銳,一朝喪盡,大陸地區抗清的最後希望也就此消亡。

鄭成功在順治十六年的七月七日,開始圍攻南京,到七月中旬的十五日,樑化鳳帶着一批清軍成功入援南京城中,二十二日清軍綠營開始反擊,鄭軍隨即全線崩潰。圍城不過十五天,鄭軍軍紀就渙散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作戰期間,讓將士和家屬混居一處,實在會對軍隊的組織性,造成極爲致命的傷害。

鄭成功軍中的藩前軍前鎮將領馬龍,本屬於魯王派系,在南京城下之敗後,因不滿於鄭成功的安排,率領部衆一百多人投降清軍,攜帶的裝備便有紅衣炮十三位、銅百子炮四十五位,全身鎧甲數十具,可想鄭軍主力是何等兵強馬壯,南京城下居然敗於軍民不分營,實在是意想不到的錯漏。

可見單獨設立老營,來安置家屬的做法,實在是農民軍在長期逆境和弱勢的流動作戰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特別重要的實戰經驗,如果當年鄭成功身邊有一兩個來自闖營和西營的農民軍將領指點,又豈會在南京城下,犯下這麼致命的錯誤呢?

這次闖營冒着極大風險,先派李雙喜和白旺利用民夫聚集竹溪縣城的機會,滲透入城,再裡應外合、奪取城門,於不遠處的左鎮大軍眼皮子底下,奪取竹溪。便是由於安置在商洛深山之中的老營家眷,實在是餓到了難以維繫的地步,如果坐視老營家眷全都活活餓死,那闖營最後這支老本勁兵的軍心士氣也將難以維持,全軍崩潰瓦解,不過旦夕之間而已了。

好在李重二和白有財火燒城隍廟,成功吸引了大批官兵的注意力,使得闖營主力奪取城門的計劃實施極爲順利。最終雖然有左鎮使者董源帶幾十名官兵突圍逃去白土關,但畢竟縣城還是被闖營成功攻佔,李過又爭分奪秒,佈置兵力蒐括城中糧食——雖然李孔效在左鎮面前瘋狂哭窮,總是說竹溪縣早已是山窮水盡,拿不出一顆子粒來了,可李過這番蒐括之下,僅在縣倉和衙門中便找到了米、麥、豆、草等軍需糧秣近千捆。

看來李孔效還是給自己留了不少餘地,而在縣城內一些富室家中,劉宗敏也懶得跟這些坐視縣民餓死,也要緊閉家門、過自己太平小日子的吝嗇鬼廢話,直接掏出十幾具夾棍,大刑伺候,便讓那些富室交代出了自家藏糧地窖的位置。

別看竹溪縣饑荒如此嚴重,每天光父子朋友相食的事情,便有個十幾例。可同在一縣之中,只是隔着一道高牆,那些富室家中,居然還動輒藏有數十、百石的糧食,劉宗敏甚至還在幾家大戶的地窖中,搜出醃肉和釀酒若干,真是使人大開眼界了。

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三十章 洛陽春光好(七)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九十一章 大順騎士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三章 經略隨州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鐵馬之象第二十六章 血戰無名山(上)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來水師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六章 六尚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四章 小徽柔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一百一十三章 輔國公,對不住了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九十二章 解決革回兩營的辦法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五十一章 猛士許都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六十二章 東虜真是太弱了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
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三十章 洛陽春光好(七)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九十一章 大順騎士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三章 經略隨州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鐵馬之象第二十六章 血戰無名山(上)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來水師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六章 六尚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四章 小徽柔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一百一十三章 輔國公,對不住了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九十二章 解決革回兩營的辦法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五十一章 猛士許都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六十二章 東虜真是太弱了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