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

江南通過海路和清廷建立聯繫,已經有了較長的一段時間。

弘光朝廷建立之初,就具有先天不良的問題。把持朝政的首輔大臣馬士英,他雖然具有一定的軍事才幹,節操在江南諸臣中也算是較爲突出之人,可是因爲兵力不足以定策,所以特別依賴三鎮勳臣高謙、黃得功、劉良佐的支持。

任何一個國家政權要想有所作爲,必須首先保持內部穩定。內部穩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朝廷威望和文武官員的齊心合力。縱觀明代史事,文臣、武將勢力雖有消長,朝廷的威信卻是至高無上的。

大致來說,明初重武輕文,公侯多爲開國、靖難元勳。

然而,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都是雄才大略的御將之材,勳臣地位雖高,不足對朝廷構成威脅。

明中期以後,承平既久,重文輕武之風積重難返,即以用兵而言,出任統帥者均爲文臣,直至崇禎年間沿襲未改,武將擁兵自重雖已顯露端倪,但迄於明朝北廷覆亡,除了跋扈一時的左良玉以外,大部分將領還不敢違抗朝廷的調遣和朝廷所派重臣的節制,更談不上操縱朝廷軍國重務了。

可是馬士英定策擁立福王在南京稱帝,完全是依賴三鎮勳臣的兵力,不管他的才幹和節操多麼突出,馬士英最致命的弱點就在於依附武將。

武將既視皇帝爲傀儡,朝廷徒擁虛名,文武交訌,將領紛爭,內耗既烈,無暇他顧,根本談不上恢復進取。

福王擁立以後,史可法被馬士英和三鎮把持,完全成爲了政治上的吉祥物,還頻頻受到東林黨人的攻擊,苦不堪言,已經多次請求致仕退隱。

但真正掌握南京政權的馬士英也好不到哪裡去,由於三鎮軍閥操縱朝廷的局面業已形成。馬士英需要憑藉他們的兵力懾服江南士紳;四鎮也自恃有功,“天子乃我輩所立”,從此驕悍跋扈,一味麕集於南直隸江北地區爭奪“善地”以自肥,進而挾制朝廷。

恢復之事,自然成爲空談。

更爲糟糕的事情還在於,雖然定策之爭,結果是擁福派的馬士英三鎮聯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擁唐派的李建泰、高起潛、蘇觀生、劉澤清也依舊保有一部分兵力和政治地位,擁潞派的東林黨人又獲得了福建鄭氏和浙江巡撫黃鳴俊作爲軍事後盾,同樣具備不小的力量。

這就使得江南形勢更加複雜,浙江和福建成爲了擁潞派的自留地,擁唐派也依靠蘇觀生帶來的津遼水師和劉澤清新建的山東鎮兵馬,將太湖以東最爲富庶的蘇州、太倉州、松江作爲自己的汛地。

因此,在弘光之下,是馬士英架空朝政;在馬士英之下,則是三鎮軍閥操縱朝廷;在三鎮之外,則另有擁唐派和擁潞派在地方上一切誅戮、署置、鹽課、商稅以及正供之賦,俱得便宜從事,儼然藩鎮。

黃得功是崇禎皇帝留下的勇衛營忠義之臣,起碼對江南朝廷還有一點小小的忠心,但尊重就完全談不上了。”黃得功有一次跪着聽使者宣讀詔書,覺得不合自己的意思,不待讀完就爬起來,“攘袂掀案,大詈曰:去!速去!吾不知是何詔也!”

至於高謙和劉良佐兩人,就完全是投機成性的騎牆派,對於朝廷連一點點最起碼的忠誠都沒有。不過是每日在淮安、揚州等地製造兵變,以勒索朝廷,索要餉糧。

本來,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就人力、物力而言,對清方、大順政權佔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它控制着半壁江山,淮河以南的富庶地區都在弘光朝廷的控制下,而且受戰亂破壞最小。

在崇禎朝廷覆亡以前,明朝的中央朝廷每年要從江南各地蒐括大量糧食、銀錢、布帛等財物,彌補北京宮廷、諸多衙門以及九邊龐大的耗費。按理說,北方各地既已相繼淪沒,分屬大順和清方,弘光朝廷在財政上應該是綽有餘裕的,百姓的負擔至少不應加重。

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由於擁潞派、擁唐派分別割據地方,大量挪用和扣押本應上繳南京的歲賦收入。四川也因爲被張獻忠佔據,長江上游交通不便,所以雲貴一帶的賦稅也難以交割至吳。

湖南方面,也因爲何騰蛟豢養大批只知禍國殃民的軍隊,被留守湖北的大順帥臣陳藎、劉希堯等人打得落花流水,自保尚且困難,談何交割賦稅給江南。

弘光朝廷的財政因此入不敷出,三鎮勳臣,除了黃得功所部軍紀稍好一些意外,高謙、劉良佐差不多每日都縱兵南下,倡爲打糧之說,公然掃掠民間,掠婦女則爲妻妾,掠丁壯則爲奴僕。

頭腦活絡的高謙比之劉良佐更爲高明,他還提出本鎮將士家屬也需要朝廷出錢並養。可是高鎮士卒的家屬,居然多到一兵而有十餘、二十家屬的情況,馬士英哪裡有錢供養?結果只好默認了高謙自己出兵打糧劫掠。

可是江南朝廷在財政這樣苦難的情況下,弘光天子不思恢復,想的卻是如何修繕金陵宮殿。南京原有的宮殿經過二百多年的風雨蠹蝕,自然早已坍塌破敗,很難居住,但比之一般莊園宅邸還是好得多。

弘光天子朱由崧過去從洛陽逃到淮安的時候,就因爲生活來源斷絕,向朝廷索要錢財接濟。當時崇禎命大學士吳甡前往陝西賑濟一省災民,花費也不過十萬兩白銀,而爲了接濟流落到淮安的朱由崧一個人,崇禎皇帝就大方地掏出了三萬金爲他墊付生活費。

這樣朱由崧還嫌不滿足,一登大位立即想在生活上同承平時期的皇帝看齊。他下令爲自己和太后修建宮殿,爲籌備大婚四出購買珠寶,爲追歡逐樂置辦歌兒舞女;一些在他倒黴時曾出力相助的人也蜂擁而至,共享富貴。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對弘光朝廷來說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弘光君臣既然一廂情願地“借虜平寇”,自身毫無振作之意,一味滿足於偏安江左。

所謂的“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下”,真是如此了。

江南朝廷變成這樣一幅烏煙瘴氣的模樣,有識之士自然紛紛遠離,野心家們也都各懷異心。馬士英對於朝廷的財政狀況已經是束手無策,他生怕發不出三鎮兵的餉糧後,那些驕兵悍將將殺到金陵城來,因此纔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接見了北京派來的南使團。

南使團名爲北京同治皇帝朱慈烺派來的使節團,實際上所有大臣人員,一概已經剃髮,所代表的完全就是清廷意見。

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三章 闖營一小卒(上)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二十六章 歲入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五章 礦徒軍第六十章 反對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九章 牛相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賞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五章 礦徒軍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
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三章 闖營一小卒(上)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二十六章 歲入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五章 礦徒軍第六十章 反對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九章 牛相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賞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五章 礦徒軍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