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

“流賊來了!”

濟爾哈朗所在中軍山岡處,戒備得特別森嚴。皇太極把不少正藍旗的巴牙喇護軍留給了濟爾哈朗,作爲一支最後的預備隊使用。濟爾哈朗已經望見了那一隊從煙塵中殺出的敵騎,知道這必定是流賊的主力所在。

他心裡已經是焦急如焚,但表現在唐通和屯齊面前,始終還是一副冷靜從容的樣子。

唐通則急慌慌道:“王爺,流賊大兵殺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啊!”

濟爾哈朗默不作聲,屯齊則說:“敵人從南面城門殺出,或許是想突圍南走?用兵講究圍三缺一,我們如果死死圍住深州不放,反而會讓城內流賊做困獸之鬥。如果在南面留出一個缺口,放流賊逃走,我看他們必定沒有久戰之心。而且這些人倉促出逃,也決計影響不到大汗的大局。”

“哼。我自有計議,一切按照大汗的吩咐,守住陣地,不能放任何一股流賊離開深州。”

濟爾哈朗終於冷哼一聲,他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和皇太極、多爾袞這些有權繼承大汗位置的人不同,根本無緣於滿洲的最高權力。可也是因爲這層關係,皇太極纔可以、敢於放手重用濟爾哈朗,即便皇太極之後真的暴斃軍前,以後繼承大清國家的,不管是肅親王豪格還是睿親王多爾袞,他們都不會因爲濟爾哈朗而感到危險,只會重用他。

濟爾哈朗知道此時穩妥處事最爲重要,皇太極調兵前往獲鹿以前,留下的話就是圍住深州,不能讓李來亨的這一支精兵影響到獲鹿決戰的大局。

所以濟爾哈朗下定決心,不管消耗多少兵馬,都絕對不能讓李來亨破圍離開。

他打定主意,在打光最後一個漢兵以前,清軍都要堵住深州四面的每一條道路!

“唐通,軍中還有多少昌平兵?”

皇太極帶着大清的主力精銳離開深州以前,已經讓洪承疇將明軍的編制、器械、戰力,一切詳情告知於濟爾哈朗了。莊親王知道昌平兵是這些大明雜牌部隊中,還算可堪一用的一支兵馬,他自認爲滿洲人數量有限,不可以輕動,自然首先想到了調動昌平兵出擊,反撲順軍重騎的衝鋒。

唐通則臉色不大好看地說:“鎮兵已然不多,恐怕只有千餘人馬可以上陣抵禦,起不到什麼大用。”

邊上的屯齊冷笑道:“唐總兵,現在都是什麼時候了,恐怕沒有保存實力的餘地。”

“哈!哪裡來的保存實力?昌平鎮兵只有如許人,這種時候我還能說得上假話嗎?”唐通瞪大了眼睛說,“王爺也知道留守兵馬裡,許多營兵欠餉良久,若能陣前發餉,也許還可堪一戰……否則,否則真是隻能一陣而潰了!”

濟爾哈朗瞟了唐通一眼,他內心裡對於這些首鼠兩端的明軍軍閥極爲鄙視,但也知道現在自己手頭的真正滿洲大兵實在有限,只能先穩住唐通,用這些明軍湊湊數了。

反正在打光所有明軍之前,他濟爾哈朗一定會給皇太極、給大清國,守好這條戰線。

“陣前發餉,這沒有問題……”

濟爾哈朗徐徐點頭說:“崇禎皇帝交割給我們的東師餉,陛下在御帳大營裡還留有二十餘萬兩。這一筆錢陛下離開前已經全權交給我分配使用,現在正宜急用於餉銀之途……屯齊,你帶人將餉銀全部運來,我們陣前加賞!”

“好……”

屯齊立即帶着一羣人高馬大的八旗兵衝入御帳大營,把北京朝廷交割給清軍的一箱箱銀子搬了出來。

這些銀兩的來源,大部分都來自於明朝爲了消滅清軍而加派徵收的遼餉,結果現在卻反而被明朝的朝廷大臣們主動交給了清軍作爲糧餉使用。

世事是如此的無常,以至於連唐通這等全無心肝之人,看到屯齊搬出一箱箱名爲“東師餉”、實爲“遼餉”的銀子時,心裡也不覺一陣肉痛。

八旗兵們把一箱箱餉銀排爲一排,列陣軍前。士兵們同一時間把箱子打開,登時銀光閃爍,流光溢彩的銀元寶惹人奪目,讓空氣裡都馬上充滿了榮華富貴的氣味。

濟爾哈朗不通漢語,淡淡一笑,就讓唐通去告訴明軍士兵們。此戰只要守住陣線,不使順軍重騎破陣突圍而出,那麼戰後不論具體功績如何,每人都將發給賞功銀二兩。若戰鬥過程中,能傷順兵一人,則發給賞功銀四兩,能殺順兵一人,則發給賞功銀十兩,並且不分營兵、衛所兵,只要敢於參加先鋒,隨同唐通和屯齊主動出擊反撲的,都能在出陣前就得到五兩賞功銀。

明軍一般給作戰部隊,也就是真正上陣殺敵的戰兵,每年二十兩的軍餉;清軍則把戰兵分爲守兵、戰兵和馬兵,守兵每年十二兩,戰兵每年十八兩,馬兵每年二十四兩。

看起來,差距倒也不太大,問題是,大明不按時發餉啊。清軍倒也不是一定就按時發餉,綠營欠餉的案例也非常多,但是畢竟沒有明朝那麼多,在軍餉的保障上比明朝還是要強不少的。

何況現在大清剛剛入關,還沒有建立起規模浩大的綠營部隊,他們的餉銀供給又有東師餉的補助,在發餉的及時方面,當然是遠超明軍。

明軍之中,即便是數年前大明財政情況比現在更爲良好的時候,盧象升這樣的清官所率領的兵馬都已經是身無掛體之裳,日鮮一餐之飽,胡風朔雪,刺骨寒心,一般守邊士兵卻難得有一件暖和的冬衣蔽體。

清官帶的兵尚且這樣,貪官帶的兵乾脆就得賣兒賣女了。當兵的連吃飯都成問題,還打什麼仗呢?

所以濟爾哈朗給明軍雜牌部隊開出的待遇,已經算是非常優渥了。

此戰如果能夠得勝,說明圍城大軍成功擊退了突圍順軍,想來至少能夠殺傷數千流賊兵馬。這樣算下來,到最後平均到每個士兵個人人頭上,估計一人拿到四五兩銀子,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再加上清軍雖然對流賊有碭山、白溝河之敗,但這兩戰中參戰的滿洲兵數量都不多。在明軍的心目中,滿洲兵依舊是猶如猛獸一般的可怕存在。大家都相信,只要滿洲兵參戰,那麼最終結果一定就能夠得勝。

只要背後有滿洲太君壓陣,就連這些明軍中的魚腩部隊,都憑空增添了許多戰勝的信心,士氣更爲高昂。畢竟在他們看來,即便初戰不利,只要請滿洲太君來,肯定還是能打敗他們的敵人的。

正所謂漢兵如雲,何如滿旗一旅。有這些滿洲太君作爲督戰隊壓陣,唐通手下這些魚腩雜牌兵,也就不再那麼恐懼流賊兵勢。

再加上濟爾哈朗給出的賞功銀,一時間踊躍請戰者居然層出不窮,唐通很快就湊齊了一支多達近萬人的反撲部隊。

爲了鼓舞這些雜牌漢兵的士氣,濟爾哈朗又從自己的正藍旗護軍裡調出一批精兵交給屯齊使用,配合唐通作戰。

莊親王唯恐真正滿洲人不足,無法帶動起漢兵的作戰勇氣來,就又把尼堪的護軍也全部調來——尼堪被郝搖旗刺殺以後,身負重傷,不能參與獲鹿大戰,便也被皇太極留在了深州城下,他身邊還有百餘護軍,這時候也全部參戰。

唐通和屯齊兩人馬上帶隊出擊,約莫有七八百名滿洲太君,再加上近萬漢兵在賞功銀的激勵之下,氣勢也頗爲可觀。

濟爾哈朗撫摸着鬍鬚,站在山岡之上,眯起眼睛,細細觀察着戰局的變化:

順軍重騎分爲三隊人馬,好像是要直撲圍城清軍的中軍大陣而來。但是他們的兵鋒又在不斷變化調整着,濟爾哈朗也無法準確判斷出流賊的真正目標。清軍反撲兵馬則從中軍大陣裡踊躍而出,形成兩支箭矢一樣的陣伍,躍出戰線,阻擋在了順軍重騎的前方。

兩支箭矢直直射入流賊軍勢當中,清軍和流賊兵同時發射箭矢和銃彈,白色煙霧霎時間充塞於戰場之上,讓濟爾哈朗都稍稍看不清楚戰場上的具體形勢了。

莊王的心中更加爲獲鹿戰場捏一把冷汗,皇太極到底能不能夠重創李自成的主力呢?那纔是決定天下歸屬的勝負手啊!

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三章 龍鳳廟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三章 經略隨州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視的李來亨,無誤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炮齊發第五章 礦徒軍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六十章 反對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七十一章 與明爭天下,實與流賊角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三章 龍鳳廟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一百零七章 火燒阿山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四章 於大忠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九十二章 解決革回兩營的辦法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編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三十三章 霧中的騎兵交戰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八十五章 雷厲風行李來亨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一百章 何洛會多慮第六十章 反對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
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三章 龍鳳廟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三章 經略隨州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視的李來亨,無誤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炮齊發第五章 礦徒軍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六十章 反對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七十一章 與明爭天下,實與流賊角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三章 龍鳳廟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一百零七章 火燒阿山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四章 於大忠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九十二章 解決革回兩營的辦法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編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三十三章 霧中的騎兵交戰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八十五章 雷厲風行李來亨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一百章 何洛會多慮第六十章 反對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