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

當龍衣衛金陵鎮撫司主事李遠甄選的那批備選女官,抵達開封的時候,由於二聖聖駕都不在大梁,而是在天保府。

而且在可以預見的較長一段時間內,可能聖駕都不會移回開封。

本來,負責爲江南女官授課的方以智,是希望讓這批女官就一直待在開封上課,直到二聖回到開封府後,再將她們遣入宮中當差。

但這時候由於李過在米脂祭祖時,病情急劇惡化,套虜土默特部聞訊犯邊,盤踞秦蜀的西寇孫可望也蠢蠢欲動,有北上進犯之舉。李來亨就只好暫留北方,他以榆林和寧夏爲基地,調遣四方兵馬,派大將劉芳亮出邊搜套、打擊蒙古土默特部,又派遣郭君鎮坐鎮富平,抵擋西明軍隊。

北方軍事形勢緊張,李來亨要處理的日常政務也愈發繁多起來。在監國的一再催促下,河南節度使牛銓也無他法,只能先讓方以智停止教學,將抵達開封不久的首批江南甄選女官派往北方當差。

當時河北久經殘破,山西、陝西兩省則面臨蒙古人和孫可望的襲擊,都很不安全。不少女官聽聞要去往遠在邊疆的延安當差後,都很恐慌,甚至還有在半路逃走的人。

唯獨林貓貓不以爲意,她勸說衆女官:“光中元年時,南明北伐軍在徐州被王師打敗,一時間潰兵滿江南。如劉良佐輩,到處屠戮民衆,焚劫地方,今天的北方再動盪,也不會比去年的江南更亂。”

她相信以大順軍的軍紀和戰鬥力,甄選女官們一路前往延安,絕不至於有安全之憂。等到她們到延安當差以後,又是跟隨在監國左右,那邊更無危險可言。

林貓貓在衆人出發時的表現和言行,給主持弘文院的方以智留下深刻印象。後來方以智在寫給堂兄方以仁的信中,便着重提及了林貓貓,認爲她“可堪秉筆之任”。

離開開封以前,林貓貓用方以智發給衆人的銀錢,到市面上採買冬衣。她注意到不僅方以智給她的銀錢形制特殊,即便是開封外間市場上商肆所用的貨幣也都十分別致。

問過商人以後才知道,原來自從大順定鼎開封以來,最開始順軍平買平賣時所用的還是在襄陽鑄造的“永昌錢”,也就是正面銘刻有“永昌通寶”四字、背面銘刻有“順天應人”四字的銅錢。

但是由於當時順軍鑄錢技術一般,這種制錢甚至不能和明朝制錢競爭,導致市場上接受度較小,讓一般順軍士卒只能直接用碎銀採買軍需物資。

去年監國平滅關內東虜以後,便派遣白鳩鶴督造新式制錢,以解決這個問題。

新式制錢名爲“光中通寶”,有銀幣、銅幣二種。

銅元中間無孔,每枚重二錢,背面有“若干枚換一銀元”的字樣。新制錢由隨州水力鍛錘機制而成,做工比永昌通寶更好,用料也遠勝於明朝時的崇禎錢,其用途主要是作爲輔幣使用。

但由於今年以來,南北軍事形勢又趨於緊張。監國曾幾次下令,暫停鑄造光中錢,而將銅料用於鑄造火炮。所以光中銅錢在市面上的流通度,還不算廣泛。

方以智發給女官的,還有林貓貓在開封市肆見到的新錢,便主要是光中銀元。

光中銀元正面爲“光中銀元”及“順天應人”字樣,背面則是繼天立極四字,天字上一層居中,下一層並列繼立極三字。

明朝中後期開始實行一條鞭法以來,賦稅多徵銀上交國庫。由於明朝並無小面值的制式銀幣,百姓所用多爲碎銀子,徵稅時就需要將百姓交的碎銀熔化重鑄爲上交的銀錠。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融化碎銀造成的消耗就是“火耗”,實爲明季一大弊政,中間暗藏許多貪贓枉法的環節。

吏員徵稅時加徵的“火耗”大於實際“火耗”,差額就歸官員了,火耗成爲官員和吏員的重要收入。一般州縣的火耗,每兩達二三錢,甚至四五錢。偏僻的州縣賦稅少,火耗數倍於正賦。

李來亨派遣白鳩鶴督造制式銀幣,就從根本上杜絕了火耗弊政。而且光中銀幣做工良好,面值較小,也有利於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要知道此前多爾袞在北方頒佈剃髮令,以此爲端由搜刮北方士紳的財產,得以聚集了多達數千萬兩的鉅額財富。

後來代善撤離北京以前,又縱兵大掠,獲金銀以千萬計。

大順軍在徐州擊敗多爾袞時,已經繳獲了鉅額白銀。後來劉芳亮追擊代善時,又另外繳獲一大批金銀財貨。

所以李來亨的手中,光是現銀就不下七八千萬兩之多。如此龐大的白銀儲蓄,就很方便他推行制式銀幣、廢除庫平銀的政策了。

此外製式銀幣的推廣,也有利於促進財政貨幣化,免去宋明以來所謂“貫石匹兩束”的一大堆繁複單位,減少會計環節中的貪贓枉法。

大順通過營莊制,在光中二年大體控制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北、江西、安徽、江寧、蘇鬆、浙江全境以後,今年收到的夏秋糧已到了九千萬石之多。

所以李來亨若要依靠手中的糧食,直接發行糧本位的紙幣,問題也不大。只不過那樣的話,商品經濟的發展依舊會受到阻礙,剩餘資本只會繼續流向土地,與他的規劃藍圖相沖突。

因此他才放棄了更爲穩妥的糧本位,而用發行制式銀幣,以及藉口軍事需要鑄炮來限制銅錢流通的方式,進一步推進白銀貨幣的流通。

林貓貓自然領悟不到“光中銀元”背後隱藏的種種思緒,她主要是感到銀元做工精美,比尋常碎銀要方便使用很多。

光中銀元的用料和實際重量,實際上都低於它的官定面值。這主要是爲了避免不法商販敲下銀幣邊緣一圈的白銀牟利,也可以使得朝廷在發行制式銀幣的過程中賺取一定鑄幣稅。

它的價值主要來自於精美的做工,甚至李來亨都考慮過要不要直接發行合金幣,更進一步減少白銀用料的方案,最後確定光中銀元還是以白銀爲主要材料,也是考慮到市場的接受度。

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四章 女官第七章 鳥銃隊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四章 小徽柔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九十一章 大順騎士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九十九章 上蔡亂局(二)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三十二章 破陣軍嶺川(三)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六十章 反對第三章 龍鳳廟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十二章 鰲拜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十八章 祝捷第四章 小徽柔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一百零一章 誰是泥菩薩呢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七章 順兵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一百零一章 誰是泥菩薩呢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八十五章 雷厲風行李來亨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
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四章 女官第七章 鳥銃隊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四章 小徽柔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九十一章 大順騎士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九十九章 上蔡亂局(二)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三十二章 破陣軍嶺川(三)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六十章 反對第三章 龍鳳廟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十二章 鰲拜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十八章 祝捷第四章 小徽柔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一百零一章 誰是泥菩薩呢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七章 順兵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一百零一章 誰是泥菩薩呢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八十五章 雷厲風行李來亨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