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師友侍讀何人佳

這僅僅是個開始,皇太子冊禮過後沒多久,河南府發解試也順利舉行。

今年周山書院報名發解試的學生人數增多,但相比往年,發解數量卻沒有降低多少。只是讓人疑惑的是,那些在書院中學識表現在前列的學生少有得解,反而是平日裡聲名不顯、學識一般的學生多得發解名額。

陳佑對此倒是心知肚明,雖說在書院中成績如何與科舉成就並不掛鉤,但書院中的課業學得不好卻能舉業有成的,想來十個當中都不一定能有一個。

如此既表明他河南府沒有爲難書院,也能讓書院學生得中春闈的概率降低不少。

若只是河南府一家這麼做也就罷了,若是處處州府都這般行事,那些有心通過科舉入仕的學生定會想法子與書院劃清關係。

然而陳佑無法可想,他不可能跑去質問別人爲什麼給差生名額不給優生名額。

宮中現在一面打壓書院,一面又給陳佑本人以及書院中一些出名教員優待。

比如徐師進他們就得了散官位,雖然品階較低,但也成了官人,有了官身。當然了,願意留在書院任教的,基本上對入仕爲官沒有太多想法,單單一個官身並不會讓他們激動,

陳佑這邊則是宮中賜物,比如祭祀太廟之後的祭品分了些來,官家某日吃了什麼好吃的讓人送來等等。有這種待遇的人不算少也不算多,更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只能算是一種表達親近的手段。

十一月中,詔令來年正月初一改元建隆,着太史局預造來年歲歷頒行天下,令少府鑄錢監鑄造新錢以取代之前鑄造的開元通寶。

這件事同陳佑關係不大,但就在改元的詔令頒佈後不久,內侍魯順就找到了躲在家中避寒的陳佑。

魯順帶來了兩個消息:戴和裕遽然病逝,梅松下獄。

說完這兩件事他就離開了,多餘的話一句沒說。

陳佑之前同魯順沒有過接觸,同他背後那位早就默默養老的林盛保也沒有聯繫,所以他過來傳話一定是趙元昌的吩咐。

趙元昌究竟是什麼意思,陳佑無法猜測,只好當做什麼都沒發生。

戴和裕死得毫無波瀾,遠在杭州的單江甚至不敢對此事表現出懷疑。雖然很多人懷疑戴和裕的死和趙普甚至是趙元昌有關,但沒人說什麼,有的只是市井間的傳言。

這樣的結果同陳佑之前所擔心的相差甚遠,可他並無半點懊悔,因爲他們兩人的處境不同,做同一件事產生的結果自然也就不同。

此事過後沒多久回京擔任太子賓客的賈尋幽來到書院拜訪徐師進,正巧陳佑就在書院中商討來年安排。

“賈先生是要用書院教材去教導太子?”

陳佑有些詫異,因爲剛剛賈尋幽說出了他來書院的原因:買一套書院的教材。

書院教材都是在陳佑的建議下由教員們合力編纂的,市面上常見的蒙學課本都被書院借鑑了一番。

不同於兔園策、千字文之類的單獨一冊內容比較完整,書院教材內容破碎,從一年級學到九年級才能從淺到深把一類知識學完。因此這套教材只有書院在用,其他人很少有願意用的。

賈尋幽不急不緩地點點頭:“正是。這些日子我一直在考慮該如何教導太子。雖然我不認同陳學士的觀點,但仔細想想,的確不能只是學習經典。若要學習其它,這個教材正合適。”

聽了這話,陳佑和徐師進對視一眼,示意徐師進說話。

當即徐師進接過話頭敘述書院教材的缺陷。

然而賈尋幽既然直接找上門來,定然是早有了解,當即表示無妨。

人都這麼說了,總不能拒絕,反正幾冊書而已,不是什麼難事。

陳佑看向徐師進:“書院還有沒用過的教材麼?”

一張好紙製作不易,書院中低年級教材基本上都是每年回收重複利用。到高年級之後很多人都有讀書的時候直接在書上做批註的習慣,只能每年都換新的。

“還有幾套。”徐師進根本無需思考,“都在藏書館內,我這就讓人取一套來。”

“有勞了。”

賈尋幽擡手道謝,猶豫一下對陳佑道:“最近官家有在東宮增設侍讀侍講爲太子講經的想法。”

爲太子講經,教導太子儒學經典是一個目的,表明國朝未來重視文治也是一個目的。

這個消息目前應該只有極少數人知曉,至少陳佑就不清楚。

目前東宮沒有侍讀侍講,能教導太子的只有太子三師三少和太子賓客。三師三少和賓客都不是東宮之臣,品級較高,想要找到合適的人選就比較困難。

拿現在來說,除了檢校官,太子三師三少都空着,四員太子賓客也僅有賈尋幽一個。

而增設的侍讀和侍講就不一樣了,身爲東宮臣子,品級完全可以定在六品上下,可供選擇的餘地就大了不少。

而對諸臣來說,拿到一個侍讀或者侍講的位置,完全可以藉着講經的機會兜售自己這邊的政治觀點,替未來幾十年打下基礎。

賈尋幽在消息尚未傳出的時候告知陳佑,能讓陳佑多出佈局時間,使得他推出的人選被選中的機率更高,這是一個不小的人情。

陳佑領情,謝了一聲便跳過這個話題不再多談。

待賈尋幽提着一箱子書離開,陳佑孤身坐在小樓中考慮哪個人比較適合參與侍讀侍講的競爭。

一個表面上同他沒什麼關係卻有認同他理想的人可不好找。

很不幸,這年頭能接觸並認可陳佑思想的人基本上都同他有或多或少的聯繫。

時間進入十二月,依然沒有東宮侍讀的消息,不過官家令政事堂挑選名士充任太子賓客的消息卻傳遍京城。

陳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可能是先入爲主吧,第一個想法就是能夠藉助此事順理成章地設立東宮侍講。

有了這樣的想法,他趕緊命令劉河、丁驍等人整理各地六七品官員的施政手段和言行文章。他決定不管立場如何,只要處事方法和政治理想相似,便可以作爲推舉的人選。

同時他也在書院中尋找合適的教員、學生,準備作爲明面上支持的人選拋出去掩人耳目。畢竟陳佑曾經身爲魏王傅,事關趙德昭的教育問題,不可能無動於衷。

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三百四十二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七)第三百九十九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八)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爲尋錢糧出新策第一百三章江邊垂釣生妙計第六百四十三章 賑災當以何爲先第六百七十四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四)第六十八章狀況頻起意外生第五百八十二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九)第二百七十六章 兩姓永結秦晉好(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爲尋錢糧出新策第五百六十七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內舉賢德不避親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一)第七百二十七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二)第三百八十九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五)第五百七十五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二)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三十八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六)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一百五十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四)第四百九十九章 兒女相約爲親家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七)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三百七十七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三)第四百九十三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五)第七十五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二)第三百九十八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七)第六百八十四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一)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三)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擔重任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結果定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六百二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二)第四百七十五章 寧行仁城頭質問第七百三十三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五)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宮所學是何物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九)第一百三十八章 獻民獻疆蜀國亡第三百一章 勿論賢愚皆可用第二百六十五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二)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四)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六)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二)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二)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五)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二百六十三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三)第六十五章套路從來得人心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三)第四百七十三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六)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四百七十六章 如臨深淵尋正途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一百五十七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六)第九十九章別無他法唯分治第三百七十七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一)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四)第五十二章快馬頻至事愈急(一)第二百八十三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一)第四十九章君臣問對定計策第三百十八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五)第六百九章 軍政盡操六人手第一百四十三章 幾多歡喜幾多愁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三)第六十八章狀況頻起意外生第四十九章君臣問對定計策第二百四十九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一)第二百二十五章 治軍難收稅更難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第六百八十六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三)第六百章 稅務事涉千萬家第五百二十三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三)第二百四十一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六)第六百四十七章 農商仍需費心力第五百八十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七)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一百五十八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七)第七百一章 明志立旗且隨風第五百五十六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一)第一章一夜天地換二百八十七章 事事皆起更當穩(一)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四)第四百一十七章 關內之地亂將起第一百二十九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六)第四章此身何所存(二)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五十章突如其來召回京第四百八十八章 苦陳之民欲揭竿第一百五十五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四)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
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三百四十二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七)第三百九十九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八)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爲尋錢糧出新策第一百三章江邊垂釣生妙計第六百四十三章 賑災當以何爲先第六百七十四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四)第六十八章狀況頻起意外生第五百八十二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九)第二百七十六章 兩姓永結秦晉好(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爲尋錢糧出新策第五百六十七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內舉賢德不避親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一)第七百二十七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二)第三百八十九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五)第五百七十五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二)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三十八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六)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一百五十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四)第四百九十九章 兒女相約爲親家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七)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三百七十七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三)第四百九十三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五)第七十五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二)第三百九十八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七)第六百八十四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一)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三)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擔重任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結果定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六百二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二)第四百七十五章 寧行仁城頭質問第七百三十三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五)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宮所學是何物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九)第一百三十八章 獻民獻疆蜀國亡第三百一章 勿論賢愚皆可用第二百六十五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二)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四)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六)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二)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二)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五)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二百六十三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三)第六十五章套路從來得人心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三)第四百七十三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六)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四百七十六章 如臨深淵尋正途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一百五十七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六)第九十九章別無他法唯分治第三百七十七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一)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四)第五十二章快馬頻至事愈急(一)第二百八十三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一)第四十九章君臣問對定計策第三百十八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五)第六百九章 軍政盡操六人手第一百四十三章 幾多歡喜幾多愁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三)第六十八章狀況頻起意外生第四十九章君臣問對定計策第二百四十九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一)第二百二十五章 治軍難收稅更難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第六百八十六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三)第六百章 稅務事涉千萬家第五百二十三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三)第二百四十一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六)第六百四十七章 農商仍需費心力第五百八十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七)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一百五十八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七)第七百一章 明志立旗且隨風第五百五十六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一)第一章一夜天地換二百八十七章 事事皆起更當穩(一)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四)第四百一十七章 關內之地亂將起第一百二十九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六)第四章此身何所存(二)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五十章突如其來召回京第四百八十八章 苦陳之民欲揭竿第一百五十五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四)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