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三章落入圈套不自知

冬天的寒冷使得大宋的將士頗爲受罪,尤其是在中原呆久了,剛剛搬遷到燕雲之地的將士們,他們住在軍營之中可沒有北平府百姓之家的暖炕,最好的取暖工具不過是鐵爐子而已,即便如此,石炭的供應也是個大問題。

最好的保暖手段還是要靠自己,身體要強壯,吃得飽,穿的暖,再加上半天的訓練,半天的巡邏,將士們的體溫保證就不成問題,爲此,趙禎看重了大宋的毛衣,如果能爲每一位戍邊是將士提供毛衣,那不光能使得將士們的冬天得到保障,也能收買軍心不是?

所謂有付出纔會有回報,在趙禎看來,錢所能解決的問題便不是問題,大宋將士戍邊苦寒,那便給他們發放溫暖的毛衣和不錯的食物,朝臣們開始有反對的聲音,但當趙禎大發雷霆的說出:“將士們戍邊苦寒,爲國守疆,難道他們穿的衣服不該和大宋百姓一樣嗎?難道他們吃的東西不該和北京城百姓一樣嗎?”在此之後,朝中反對的聲音便小了很多。

大宋的將士並不都是需要毛衣的,只有西北地區的戍邊將士需要,尤其是燕雲之地以及鹽州,洪州這些地方,毛衣是必須裝備軍中,按照司天監的記載,今冬的寒冷是百年不遇的,趙禎自己也在崇文苑中查找對比了有關物候的數據發現,現在很可能迎來了所謂的小冰河時期。

這還只是個先兆,歷史上的明朝遇到了真正的小冰河時期,而現在的大宋好不到哪去,連南方溫暖的江寧府,蘇州府都開始了狂降暴雪,這對農耕民族有着極大的打擊。

好在大宋的糧食儲備已經完全能應付災難的到來,而畢竟嶺南之地還有不少地方沒有收到波及,加之有南海諸國的糧食,大宋的日子並不難過,但對於西夏和遼朝來說便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大宋需要大量的毛衣裝備部隊,給寒冷的將士送去溫暖,於是一份天大的訂單出現了,大宋沒有一家商號能把這龐大的訂單吃掉,即便是蔡伯希也不行。

於是又按照當初的方法,由蔡記牽頭,多家商號聯合起來,共同完成朝廷的訂單,爲此,三司的撥款甚至先一步送到商賈的手中讓他們有錢購買羊毛以及請人制作毛衣。

如今的毛衣可都是要靠人一針一線縫製的,除此之外便沒有其他法子,當然把毛線織成布的機器,格物院正在加緊研發,如若能成功將會大大提高工廠的效率與速度,並且減少成本。

毛衣的訂單如此之多,那購買羊毛便成了當務之急,因爲購買量巨大,西夏爲了防止遼人把他們的財路搶去,不斷的增加山羊的數量,而山羊在寒冷的冬天裡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要刨開被凍得僵硬的土地,去吃那些凍土之下的草根。

党項人的牧場面積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即便是李元昊見了都有些害怕,因爲在党項已經沒有多少農田了,上好的農田都已經被草場所替代,李元昊之所以不改變現狀,不是因爲他沒有發現問題的所在,而是他有了錢。

今年的正旦朝會在封閉許久的乾宇殿中舉行,北方的寒冷讓許多已經習慣了東京城氣候的官員不適,爲此趙禎特意多賞賜了些炭火錢,還別說,今年在北京城中爲大宋賀正旦的使者並沒有因爲寒冷而減少。

甚至有了愈來愈多的跡象,許多國家因爲大宋的商品而獲利,對大宋的商品又愛又恨,前來的使者多是請求與大宋互市開設榷場的,大宋到現在爲止也不過是在大同府開設榷場。

遼人和西夏人在大同做買賣自然方便,因爲兩國緊鄰大宋,買了東西之後便能輕鬆的運回國內,這樣不用在路上花費大量的錢財。

但對於其他周邊國家來說並不方便。誰敢隨意出入西夏的土地,身爲一國之君的李元昊已經把西夏的名聲敗壞了,別人不看西夏的百姓如何,只看你一國之君的皇帝是什麼樣的人品。

對於這一點,大宋還沒說什麼,便遭到了西夏和遼朝使者的強烈反對,因爲他們怕這些小國把大宋的上好貨物分走……面對西夏和遼朝的兩國威脅,小國使者的提議也只能不了了之。

當所有的朝臣和正旦使者都離開的時候,西夏使者卻請求留下,並拿出了李元昊所書的另一份國書,外臣也能留身奏事,多是兩國皇帝之間的一些私密言論,所以並沒有外人在場。

趙禎看了李元昊的國書後臉色平靜,但心中已經被西夏人的愚蠢所驚呆了,李元昊居然請求大宋售賣大量的糧食給西夏,並且用羊毛作爲交換!

顯然這是在告訴趙禎,西夏的良田已經變成了草場,而山羊的破壞能力展現了出來,趙禎笑道:“據朕所知,西夏佔據了整個西套平原,甚至連後套都落入到了你們的手中,現在居然對朕說糧食不夠吃的,這要是傳出去,豈不讓人笑話?”

使者拓跋餘暉躬身說道:“尊敬的陛下,並非是這樣的,我大夏的糧食足夠支持到明年開春,只不過我皇擔心今冬過去的慢,開春了還需接應一陣,所以提前做好萬全準備,希望陛下下旨,命榷場開售糧食。”

趙禎微微點頭,這話說的還算是有水平,但別人不知道,趙禎卻通過皇城司對西夏的情況瞭如指掌,榷場售賣何種商品都是由大宋說的算的,而糧食作爲重要資源,大宋一般不會對外售賣。

現在西夏如此開口,李元昊爲此甚至用上了國書,顯然說明西夏的糧食已經不夠了,而李元昊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準備糧草。

“也罷,朕便幫你西夏這個忙,度過難關便是,以後大宋用糧食換取你們的羊毛如何?”

拓跋餘暉眼睛一亮,對於西夏來說羊毛的數量非常多,現在各地都在養羊,不愁沒有羊毛,而相比種植糧食,養羊要輕鬆的許多,而且利益很高!這是天上掉下來的好事,所以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

“臣多謝陛下!”

很好,西夏引進落入了自己的圈套,趙禎無比激動,但表面上還要表現出平淡和若無其事。

第兩千零五十二章局面清晰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第四百三十三章皇后的恐慌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被“掏空”的亞歷克斯第一千四百零九章神兵利器如何用?第兩千五百章趙武靈王舊事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七百四十七章年關(上)第一百零二章官家三問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宋遼掙西域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與畢世傑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九百九十八章文德殿議政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石批德撒骨的揣測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一百八十五章悲劇的彭七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六百三十八章蔡伯俙的辦法(上)第兩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擊”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九百三十三章北方傳來的震動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七百三十一章傾家蕩產的死者第兩千六百一十八章賊心不死第八十一章水調歌頭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七百五十六章宋與遼第兩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兩千零一十九章宋軍初敗第五百三十四章宋軍突至第兩千五百一十一章袞冕之下的皇帝第九百一十二章叔侄關係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舊事第兩千四百三十六章山中王國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商人舌辯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四百四十五章惑敵之計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契丹的反擊第兩千零四十章醉翁非醉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兩千一百零二章大宋的社會團體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六十七章上朝三兩事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變第四百五十三章皇帝的新計劃第兩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絲綢之路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一千九百五十一章斂去殺心送溫暖第兩千四百一十九章節利益交換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偷樑換柱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時耶命耶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四百一十章密謀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四百零八章智珠在握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兩千一百八十章交換條件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契丹的陰謀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以戰養戰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逼人造反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三百零六章深宮瑣事多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四百五十三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怪人”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兩千五百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陷阱”第兩千四百八十三章教宗的到訪第一千零五十九章三才之所見第一千八百四十五章人性本惡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兩千三百一十二章鬆口?還不到時候!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七百二十章歷史的巧合
第兩千零五十二章局面清晰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第四百三十三章皇后的恐慌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被“掏空”的亞歷克斯第一千四百零九章神兵利器如何用?第兩千五百章趙武靈王舊事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七百四十七章年關(上)第一百零二章官家三問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宋遼掙西域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與畢世傑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九百九十八章文德殿議政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石批德撒骨的揣測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一百八十五章悲劇的彭七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六百三十八章蔡伯俙的辦法(上)第兩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擊”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九百三十三章北方傳來的震動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七百三十一章傾家蕩產的死者第兩千六百一十八章賊心不死第八十一章水調歌頭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七百五十六章宋與遼第兩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兩千零一十九章宋軍初敗第五百三十四章宋軍突至第兩千五百一十一章袞冕之下的皇帝第九百一十二章叔侄關係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舊事第兩千四百三十六章山中王國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商人舌辯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四百四十五章惑敵之計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契丹的反擊第兩千零四十章醉翁非醉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兩千一百零二章大宋的社會團體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六十七章上朝三兩事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變第四百五十三章皇帝的新計劃第兩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絲綢之路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一千九百五十一章斂去殺心送溫暖第兩千四百一十九章節利益交換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偷樑換柱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時耶命耶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四百一十章密謀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四百零八章智珠在握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兩千一百八十章交換條件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契丹的陰謀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以戰養戰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逼人造反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三百零六章深宮瑣事多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四百五十三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怪人”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兩千五百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陷阱”第兩千四百八十三章教宗的到訪第一千零五十九章三才之所見第一千八百四十五章人性本惡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兩千三百一十二章鬆口?還不到時候!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七百二十章歷史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