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吳掌櫃真乃知音也!
周遭之人都看不懂吳銘的操作,唯有歐陽發拊掌大笑:“吳掌櫃好耳力!那位琴師的弦上功夫確爲本場最佳!”
這番話瞬間攫住了衆人的耳朵。
歐陽發最擅此道,當即娓娓道來:“其起調三迭的揉弦技法已是不俗,待轉至願成雙迭句,一手雙音跳弓更是爐火純青,一串十六連音急而不亂,真個如大珠小珠落玉盤!”
“最難得的是,此人不僅琴技出衆,且能收放自如,並不喧賓奪主,反倒襯得主唱的唱腔婉轉動人,更具韻味。吳掌櫃當真慧眼識珠,賞得好,賞得好啊!”
聽完歐陽發的剖析,衆人盡皆恍然,連那討要賞錢的婢女也立時對吳銘另眼相看。
謝清歡和李二郎更是驚喜交加:師父(掌櫃的)的修養和見識端的深不可測,不僅廚藝無雙,於這絲竹雅樂竟也有這般深的造詣!
對師父的崇敬之情瞬間拉高到幾欲五體投地的程度。
吳銘微微頷首,面上淡定,心裡卻苦笑:我能說我只是想和戲曲的祖師爺結個善緣嗎……
婢女捧着沉甸甸的錢盤迴到戲房,轉身進了劉師師屋內。
劉師師正對着銅鏡撲着胭脂香粉,兩個小鬟爲她梳理髮型,更換新衣,預備下一場演出的妝容。
見貼身丫鬟紅兒歸來,她頭也不回地問:
“那位居中而坐的青衿官人可還滿意?”
她指的自然是歐陽發。
此人雖是張生面孔,但觀其衣着華貴,鑲金佩玉,顯是初次來聽她唱曲的富家子弟。
這等貴客,自然要想方設法留住,絕不能便宜了對棚的賤人。
紅兒如實作答:“那位官人讚了一聲‘不壞’,只是賞錢給的不多,倒是李二郎出手闊綽,一擲便是七百文的厚賞。”
“只是不壞?”
劉師師輕輕挑眉,比起李二郎的厚賞,她更關心青衿官人的評價。
“是這般說的,他還說本場演出數孔大最爲出彩,另一位官人還賞了孔大二百錢……”
孔三傳是藝名,班子裡私下都管他叫孔大。
“孔大?!”
劉師師精心繪製的黛眉挑得更高了,一絲掩飾不住的慍怒和譏誚爬上眼角:“呵!來看唱賺的客官,誰會在意嵇琴拉得好不好?定是一夥喜好斷袖分桃的主。”
紅兒瞭解自家主子的脾性,最看不得旁人奪了她的風采,斷袖分桃云云只是氣話,當不得真。
她垂首附和兩句,岔開話問:“眼下數二郎的賞錢最厚,姐姐待會兒唱罷,可要請他入戲房當面謝賞?”
提到李二郎,劉師師眼中不禁掠過一絲鄙薄和不耐。
這個渾身浸着油煙味的市井粗漢,既無清貴出身,亦無風流才情,容貌也不過是中人之姿,偏生每場必至,每每坐於最扎眼的位置,吼得比山魈還響,真真令人煩厭!
可規矩就是規矩。
她起身換上演出的戲服,珠玉碰撞的清脆聲中飄出一句無奈的吩咐:“照規矩請他一請罷,把那位青衿官人也一併請進來,我倒要問問他是怎麼個‘不壞’法。”
紅兒應一聲好,取了賞給孔三傳的二百文錢,腳步輕快地尋至戲房角落。
“賞給我的?”
孔三傳正用軟布小心地擦拭他那把老舊的嵇琴,聽得紅兒言說賞錢來歷,滿臉的難以置信。 他進這個班子已有大半年,還從未得到過賞錢。
“是哪位官人?”
紅兒將兩串銅錢放至案上,笑道:“前排居中,體格最魁梧結實的那位官人便是。待會兒謝賞時,你自然便曉得是誰了。”
孔三傳有點慌,適才登臺演出時他真沒留意臺下的看官,聽到紅兒用“魁梧結實”來形容那位官人時,頓時更慌了。
他早聽聞京師民風開放,幾乎無人不經商,無物不可賣,以至於“男子舉體自貨,進退恬然,遂成蜂窠巷陌”。
雖然本朝律法嚴禁男妓,可不僅沒能杜絕此類現象,反倒擡高了男妓的身價。
伎和妓只一線之隔,大多數時候並無差別,這位官人莫不是以爲……
我可是正經樂伎!
一念及此,孔三傳更覺坐立難安,也沒心思拭琴了,一心琢磨着待會兒如何婉言相拒。
“官人這廂請。”
待劉師師唱罷兩首小詞,謝過幕,紅兒引着歐陽發和吳記川飯的三人進到戲房。
“孔大哥——”
孔三傳心頭一跳,循聲看去,但見自己的“金主”果真高大英武,兩條手臂尤其粗壯,衣着倒是尋常,衣衫上繡有“吳記川飯”的字樣,咦,竟是個鐺頭麼……
“二位慢聊。”
紅兒轉身離去。
孔三傳忙叉手謝賞:“多謝官人厚愛!不過微末之技,蒙官人垂青,已是惶恐難安,這般厚賞,孔某何德何能……”
“孔君何出此言?”
吳銘正色道:“你的揉弦技法已是不俗,一手雙音跳弓更是爐火純青,一串十六連音急而不亂!最難得的是,你不僅琴技出衆,且能收放自如,並不喧賓奪主,反倒襯得主唱的唱腔婉轉動人,更具韻味。這等技藝若是微末之技,整個東京城怕是找不出高明之技了!”
歐陽發的評論很棒,我轉載一下不過分吧?
孔三傳一怔,看對方長得牛高馬大的,不料竟深諳五音!
適才的胡思亂想霎時煙消雲散,強烈的感動和激動油然而生,這番點評的分量可比那二百文賞錢重多了,脫口道:“大官人真乃知音也!”
吳銘笑道:“非是大官人,我在麥秸巷中開了間食肆,你叫我吳掌櫃便是。”
見對方沒有架子,孔三傳更覺親近,便指着吳掌櫃衣衫上的字樣笑問:“可是吳記川飯?”
“正是。除了嵇琴,孔君可還會使別的樂器?”
“瓦子裡演出常用的樂器都略通一二。”
吳銘當即表明來意:“我想請孔君每日酉時來敝店隨意奏些清音雅樂,爲往來食客添幾分雅興。自然,須是當日沒有正式演出。不知孔君意下如何?”
孔三傳聞言下意識便以爲是豪闊酒樓,眼中頓生光彩:“不知貴店有樂伎幾人?”
吳銘擺擺手道:“吳記川飯眼下只是一家小店,並無樂伎。”
又說:“雖是小店,往來卻不乏文人雅士,因此尋常歌伎入不得眼。唯有似孔君這般技藝卓絕的才情之士,方配得上吳記川飯的舞臺。”
孔三傳明知吳掌櫃有吹捧之意,仍不免大爲感動,鼻頭隱隱有些發酸。在這能人輩出的東京城裡,他不過是一無名樂伎,何曾有人這般擡舉他的琴藝和價值?
當即躬身行禮,鄭重道:“三傳定傾盡平生所學,不負吳掌櫃厚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