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山不向人去,人自上山來

袁彬在整個山野銀山巡視了一圈,叮囑了下窯民們,然後讓十名庶弁將,負責教導他們自保的手段。

山野銀山的姨舍山,在日文裡的意思是棄母山、棄老山。

長期的戰亂導致了百姓們居無定所,本就不多的良田荒廢之後,讓本就捉襟見肘的糧食,更加匱乏。

稍微年長無法繼續勞動的老人,就成爲了負擔和累贅,這個時候,老人就會自己選擇進入棄老山,放棄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

在怎麼樣的情況下,纔會選擇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呢?

袁彬不清楚,他在白毛風的大雪天裡,在及腰的大雪之中,茹毛飲血,艱難前行的不知多久,走到了東勝衛。

袁彬看着山野銀山的山道上奔跑着的孩童,露出了一絲笑容。

今參局還在倭國的時候,就十分喜歡在銀山逗留,一住就是數十日之久,今參局的理由是等待李大老,就是那會兒還是李賓言的唐興,出海歸來。

其實今參局很喜歡山野銀山的生活,這裡安定,這裡祥和,這裡生機勃勃。

這裡,孕育着一股生的力量。

大明曾經擁有過一種力量,叫做萬夫一力,天下無敵。

袁彬從這些窯民的身上,察覺到了類似這種力量的可能。

或許,這是解救倭國目前困局的唯一辦法。

但是他爲何要做呢?

大明要的只是倭國的銀子,僅此而已。

袁彬在山野銀山逗留了三日,安定人心,才奔着堺港而去。

此時的堺港殿守閣內,季鐸、嶽謙、李秉等人,正在商量着堺港日後何去何從。

袁彬將手中的馬鞭放到了門前的架子上,笑着問道:“你們在聊什麼呢?”

李秉笑着說道:“袁公方啊,你走後有幾條消息來了。”

“第一條是足利義政來了書信,希望袁公方不要誤會,是細川勝元自己貪圖山野銀山的富碩,才蠱惑三管領一起前往攻伐,和他足利義政這個室町幕府將軍,沒有一丁點關係。”

袁彬嗤笑的說道:“他們就不能提前對好口供嗎?各執一詞,不去管他,足利義政最迫切的問題是如何在龍潭虎穴的京都活下去。”

推來推去,不過是一起做的決定,爲了山野銀山的利益。

山野銀山誰不眼饞?

趁着袁彬討伐安藝國之時,佔領山野銀山,瓜分豐厚的利益。

可惜,他們連只有窯民的銀山都打不下來。

菜,就是原罪。

李秉拿出了第二封書信說道:“第二條是細川勝元的堂兄堂弟都找來了,希望袁公方能夠庇佑他們。”

“細川勝元倒下了,眼下細川氏羣龍無首。”

“好處呢?”袁彬坐定,灌了一口涼茶問道。

不叫保護費就想得到保護?

李秉滿是笑意的說道:“他們給袁公方提供每年十八萬石的糧食,並且推舉袁公方爲新的三管領之一,這樣一來,袁公方就可以上洛了。”

袁彬反問道:“沒有他們的支持,我若是想上洛,還去不得嗎?”

“自然是去得。”李秉倒是不以爲意的說道。

有沒有細川氏的支持,袁彬都可以上洛,只是時間問題。

“糧食能換成白銀嗎?”袁彬想了想,按照倭國的糧價,十八萬石糧食能換近二十萬兩白銀。

李秉搖頭說道:“細川氏沒有銀山,他們沒有能力換銀成銀子,有些糧食還是極好的,萬一銀山有了饑荒,也能賑濟。”

袁彬頻頻點頭說道:“按李御史說的辦。”

倭國缺糧,每年從交趾和安南貿易糧食就要三百萬石左右。

糧食在倭國是硬通貨,這十八萬石糧食留在手裡,當成常平倉防饑荒,的確很有必要。

這就是爲何山野銀山的倭人對袁彬等人感激涕零的原因。

李秉和袁彬等人不覺得奇怪,這是應有之義,但是在倭國,這是天大的恩德。

留點糧食在手裡防止飢荒,不就是防止在銀山上的倭人餓死嗎?賑濟誰?難不成賑濟袁公方和他的戰友們?

李秉笑着說道:“細川氏還有倭船近千艘,雖然勘合不算多,但是去交趾、安南貿糧,還是能用的。”

“海貿所獲除抽分外,他們會給袁公方三成利,換取袁公方的庇佑。”

如果商路暢通的話,可以從倭國起運白銀、硫磺等物,到大明市舶司換取大明瓷器、絲綢、布料等物,到交趾、占城換取糧食,再運回倭國換取白銀。

袁彬這才點頭說道:“只收現銀。”

李秉理所應當的說道:“那是自然。”

“第三個消息是陳福寅傳來的,大內氏和尼子氏又到了安藝郡,商談共伐石見國佔據銀山之事。”

袁彬想了想說道:“不急,就是佔下來,咱們也沒有那麼多的工匠來挖礦,先讓他們狗咬狗,五十張勘合,足夠他們去咬武田山名氏了。”

李秉拿起了最後一封書信說道:“最後一個消息是來自大明的,也是我們接下來要商議的事兒。”

“難波京市舶司、巡檢司、水馬驛落成之事,堺港已經在我們手中了,我認爲已經到了難波京市舶司建立的時候了。”

海權大會中,討論了海權的問題,海外市舶司的港口和整個市舶司必須要歸大明所有,並且駐紮大明水師。

袁彬頗爲贊同的說道:“時機已經成熟了。”

濟州島、那霸港、澎湖都是海外市舶司,但是和難波京市舶司的性質又有所不同。

濟州島市舶司是通過和朝鮮商議進行了置換,而那霸港、澎湖市舶司都在琉球,大明對琉球的郡縣化,濟州、琉球,這三處市舶司都在大明的四方之地。

而難波京是大明第一次建立在六合之地的市舶司,其意義極爲重大。

人事任免、具體職務、水師換防等等,都需要和大明溝通有無。

袁彬將最後形成的決議通過鴿路送回了松江府。

季鐸還派了騎卒前往京都府,讓室町幕府的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政,蓋個章。

流程還是要走的,畢竟此時此刻的倭國國王仍然是足利義政。

倭國的本地守護代們不懂規矩,來自大明的山野公方還是懂規矩的。

足利義政派人和山野公方進行了一番秘密協商,難波京市舶司的公文就批覆了下來。

袁彬看着已經離開的使者,愣愣的對着衆人說道:“足利義政在難波京市舶司這件事上表現出的熱情,讓人恍惚以爲他纔是大明人。”

足利義政非常的熱情,市舶司的建立已經板上釘釘的事兒,足利義政只是謀求了一些好處就不管了。

足利義政要每年二十萬錠的大明寶鈔,就將難波京及堺港無限期的‘租’給了大明。

季鐸嗤笑的說道:“那你說怎麼辦?”

“讓足利義政代表室町幕府,號召全倭國的守護代們,驅趕我們?且先不說足利義政有沒有那個號召力,就是號召起來,打得過嗎?”

嶽謙接過了話茬,笑着說道:“就算是打得過,把咱們驅逐出海,山野銀山、安藝銀山回到了他們的掌控之中。咱們被趕回了大明,大明水師前來,他們又如何應對呢?”

“難道讓大明放棄倭國的白銀?”

李秉甩了甩袖子搖頭說道:“各家的守護代各懷鬼胎,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如何合兵一處?”

“指不定各家守護代還以爲室町幕府在給他們下套呢。”

“到時候只需我一席話語,他們便不攻自破了。”

幾個人的一番話語,確切的說明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現狀。

足利義政表現的更像大明人,他更希望大明能夠早日建立市舶司,原因也是如此。

國內的軍頭林立根本不是一條心,就是勉強聚攏在一起,也是一盤散沙,打不過會內訌,打得過也會內訌,還要面臨大明水師再度到來。

還不如謀求一些好處。

“其實倭國是有出路的。”袁彬站在金碧輝煌的殿守閣內,感慨的說道:“但是我們爲什麼要廢那個勁兒呢?”

李秉看着遼闊的海面,看着袁彬頗爲認真的說道:“袁公方啊,山不向人去,人自上山來。”

就李秉看來,袁彬這個倭國國王的位置,他就是不想坐,倭國渴求安定的百姓,也要將袁彬拱上去。

生存和發展是一種奢侈,當這種奢侈近在眼前的時候,自然要牢牢把握。

袁彬在倭國的名氣越來越響亮,就離王位越近。

朱祁鈺收到了袁彬請立難波京市舶司的奏疏,硃批之後,發回了京師令朱瞻墡督辦此事。

襄王朱瞻墡在京師不僅處理日常公務,還辦了件大事。

在刑部尚書俞士悅、大理寺卿薛瑄、都察院左都御史賀章等人的配合下,大明關於市舶司的管理問題,設《景泰市舶則例》共計三十三條。

則例中規定了四等違禁違禁物品,福祿三寶皆在名冊之上,按照攜帶的數量和違禁等級,犯者有斬、籍家、流放、徒刑、肉刑等。

則例明確規定了抽分的比例,大明商舶十分抽一分,給銀蠲免四成,低稅率鼓勵出海。

而外番商舶則爲十分抽三分。

不僅如此,《則例》還規定了雙抽與單抽。

大明商舶舶來貨物,只在到港時徵稅爲單抽。

而外番商舶在到港抽分之後,從萬國城倉庫撲買集散之時,仍要抽分一次,這次是三十抽一的商稅。

在大明的師爺眼中,外番蠻夷壓根連人都算不上,給他們加稅,那是一點負擔沒有,除此之外,也有固本安邦的指導思想。

鼓勵本邦商貿、保護本邦商貿。

《則例》規定了外番私自理離開萬國城的懲戒,按情況輕重緩急分爲斬首、徒刑、驅離、杖刑等。

《則例》中還重點強調了僧、道、也裡可溫(傳教士)、答失蠻(回回傳教士)等人,下番貿易,要依例抽解。

朱祁鈺看着這條,又想起了被送到迤北感化瓦剌人的國師楊禪師,他笑着說道:“這條有意思啊,咱們大明的師爺們這是多害怕朕給僧道免稅?”

興安翻動着厚厚的備忘錄,說道:“這條,臣看看啊,這條是自北宋的時候就有了,宋神宗熙寧元年,定抽解數,後世沿襲此例。”

中原王朝自絕地天通之後,就是神的事神管,人的事人管。

《則例》裡特意將僧道不免稅這件事,明明白白的寫清楚了。

三十三條《景泰市舶則例》將是大明第一部海關法,專門管理海貿的律法。

朱祁鈺想了想硃批了這本《則例》,景泰九年正式實行,他在《則例》的最後寫道:【世上並無長生不老仙,自然也無萬世不移法。】

“陛下,戶部尚書沈翼來的奏疏。”興安猶豫的將一本奏疏放到了桌上,低聲說道:“沈翼要削藩。”

朱祁鈺打開了奏疏眉頭緊皺的說道:“還怎麼削!”

“朕都把所有的藩王送到了十王府住着了!”

“他們之前就說宗藩在地方,破壞地方司法,縉紳還在王府掛靠田地免稅,庇佑奸商行不法,這都是實情,朕把宗藩拉回京師養着,也不行?”

朱祁鈺說着說着就不說話了,他疑惑的問道:“是挺多的啊,朕的泰安宮除了安保費用外,有這麼多嗎?”

龍鳳絨氈、八仙桌、漆桌、燈掛椅、綜牀、六角紗燈、祭帛匣、浴桶、浴盆、巨席、蒸籠、紅布袋這些傢俱一個親王就要一千二百五十件。

蘇木、荊條、柴、炭、煤、鹽、魚肉、椒、蜜、蒜、大料、紅蠟燭、粉、生薑、香油、樺皮,以斤計者,概八萬五千六百四十斤。

這還僅僅是傢俱和廚房用的配料,這張清單還有很長很長,養一個親王一年折銀就要近十萬銀幣。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泰安宮去年一年用度不到七萬銀幣。”興安面色不忍的說道:“陛下,僅僅泰安宮有密雲大鐮官廠、太醫院官廠等分紅,不僅夠了,還有結餘。”

“陛下,泰安宮已經六年沒從內帑支一釐錢了。”

泰安宮的事兒,一直是汪皇后在管。

冉思娘作爲密雲大鐮官廠總辦、太醫院成藥官廠總辦,僅僅交給汪皇后的分紅,就夠泰安宮用度了。

興安不懂史,他不知道歷史上有沒有連冕服都洗着穿的皇帝。

陛下尚節儉,泰安宮也不尚奢侈。

朱祁鈺認真的回憶了下說道:“可是朕記得郕王府一年也沒十萬銀幣那麼多,那時候是年俸萬石,折鈔七成,到手的宗俸不過三千石啊。”

興安頗爲無奈,其實也是從正統九年,也就是稽戾王親政以後,郕王府的宗俸才被折了七成的鈔。

“沈不漏這奏疏裡,就是給朕算賬,說宗藩用度多,也不說怎麼削,意思是這個壞人朕來當是吧。”朱祁鈺敲着奏疏說道:“善名歸己,惡名歸上,這就是沈不漏的忠君體國?”

興安趕忙拿出另外一本奏疏說道:“那倒不是,沈尚書的削藩的法子,被襄王殿下給否了,襄王殿下上了另外一道奏疏,議論削藩王待遇之事。”

朱祁鈺拿起了襄王的奏疏,看了許久,才說道:“皇叔真是好狠的心啊,他削藩王待遇,不是削他自己的待遇嗎?”

本文中的藩王花費來自於《孔邇錄》內的《報府第棚殿安設》,一個藩王僅僅生活用度就要超過十萬兩了。

第984章 大明皇帝的思維躍進第二百五十七章 大皇帝必勝之決心第872章 人在家中坐,雷從天上來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僅要殺,還要有理有據第三百二十三章 泰安宮受襲第一百四十四章 以山石爲敵第一百二十五章 什麼叫專業?第687章 銀莊不應成爲朘剝的利刃第一百一十九章 拿這個考驗皇帝?第三百六十八章 拆分南直隸的必要性第790章 大皇帝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890章 地荒着不種,作大孽第三百零二章 禮法豈是不便之物?第一百九十六章 來自太太團的支持第一章 亂糟糟的朝堂第二百二十二章 解剖論第二百六十三章 皇帝殿試策問,大數學家參考第三百五十章 朕已經講的如此淺顯易懂了,你還不明白?第一百三十一章 殺雞給猴看,卻沒有雞第五百五十三章 他想幹什麼!第四百六十七章 泰安宮的經緯度第901章 既然大明要這頭顱,那便拿去第二百一十六章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第二百三十三章 外戚狷狂第五百九十六章 窮不過三代,因爲沒有第四代第704章 德,大明皇帝本就沒有第十章 大明,要變天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951章 微雨見晴,六合清朗第856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749章 只要價格合適,絞死自己的絞繩也可第二百四十四章 禮教吃人第723章 大明水師需磨礪,可從交趾起第982章 治癒一切弊病的靈丹妙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明:已經吃的很飽了,別送了(打賞加更)第816章 朕輸了,但是也贏了第996章 崇王 沂王,就藩海外第五百九十五章 如此君臣,天佑大明!第710章 官選官到世襲的橋樑第二百二十六章 見見百姓第685章 給他們機會,他們也不中用啊!第960章 孤要上頭條!第一百七十三章 天壽山正統陵寢第二百三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774章 《詭辯二十四法》第四百一十七章 法不責衆,冤魂何以慰藉!第五百零九章 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第713章 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第二百二十五章 判官筆和硃筆的重量第六百零九章 海外市舶司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二百七十三章 只道當時是尋常第719章 拋開立場不談,講個小故事第五百八十五章 大石先走我殿後!第762章 君負鴻鵠志,蹉跎書劍年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的地理大發現,自漂流鴨始第三十章 失去了兵權的皇帝,就像是西方失去了聖城第993章 坐着火車去宣府第690章 限制兼併 均田免賦第678章 劈波萬里踏碧浪,乘龍伏虎始登仙第840章 一輩子在走別人鋪好的路第三百一十二章 賺錢嘛,不寒磣第814章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同,朕只覺得罪有第900章 人頭來見,再言和戰第三百一十七章 咱們去哪兒?應天府嗎?第686章 記賬貨幣第三章 待明日,權在手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不跑,他們就跑不掉了第五百五十四章 你乾乾淨淨,我清清靜靜第二百八十六章 贈穎國公,諡武襄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第六十三章 朕不得不爲第803章 承認問題更需要勇氣第二百九十六章 請客、殺頭、收下當狗第731章 如何治好朕的精神內耗第四百七十五章 羅馬與大明文化差異的根源第782章 多就是美,大就是好!第一百二十六章 誇,誇上天去!(均訂加更)第一百六十七章 倒於不能涉及陛下第957章 皇權特許,瓜蔓連坐第五百七十三章 日月永照!殺!第684章 除了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第一百五十九章 臣等日夜懸切第五百一十三章 問心第799章 《論世界帝國》第三百零三章 再賞一塊奇功牌第649章 安內救民 慕外勤遠第一百二十九章 直鉤釣魚第三百六十七章 看他煤山崩第一百九十四章 鑄幣不精美 等於不鑄幣第二百九十一章 三根神針針穴療經第762章 君負鴻鵠志,蹉跎書劍年第691章 大明詔獄,養才儲望之所第956章 景泰一二式定裝火銃第三十四章 朕,大明天子,金口玉言!第854章 大丈夫,居於天地之間第848章 陛下,罪臣有話要說!第四百二十章 過猶不及 舊事追罰第一百五十六章 恐怖的壓制能力第六百零四章 在大明,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
第984章 大明皇帝的思維躍進第二百五十七章 大皇帝必勝之決心第872章 人在家中坐,雷從天上來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僅要殺,還要有理有據第三百二十三章 泰安宮受襲第一百四十四章 以山石爲敵第一百二十五章 什麼叫專業?第687章 銀莊不應成爲朘剝的利刃第一百一十九章 拿這個考驗皇帝?第三百六十八章 拆分南直隸的必要性第790章 大皇帝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890章 地荒着不種,作大孽第三百零二章 禮法豈是不便之物?第一百九十六章 來自太太團的支持第一章 亂糟糟的朝堂第二百二十二章 解剖論第二百六十三章 皇帝殿試策問,大數學家參考第三百五十章 朕已經講的如此淺顯易懂了,你還不明白?第一百三十一章 殺雞給猴看,卻沒有雞第五百五十三章 他想幹什麼!第四百六十七章 泰安宮的經緯度第901章 既然大明要這頭顱,那便拿去第二百一十六章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第二百三十三章 外戚狷狂第五百九十六章 窮不過三代,因爲沒有第四代第704章 德,大明皇帝本就沒有第十章 大明,要變天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951章 微雨見晴,六合清朗第856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749章 只要價格合適,絞死自己的絞繩也可第二百四十四章 禮教吃人第723章 大明水師需磨礪,可從交趾起第982章 治癒一切弊病的靈丹妙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明:已經吃的很飽了,別送了(打賞加更)第816章 朕輸了,但是也贏了第996章 崇王 沂王,就藩海外第五百九十五章 如此君臣,天佑大明!第710章 官選官到世襲的橋樑第二百二十六章 見見百姓第685章 給他們機會,他們也不中用啊!第960章 孤要上頭條!第一百七十三章 天壽山正統陵寢第二百三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774章 《詭辯二十四法》第四百一十七章 法不責衆,冤魂何以慰藉!第五百零九章 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第713章 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第二百二十五章 判官筆和硃筆的重量第六百零九章 海外市舶司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二百七十三章 只道當時是尋常第719章 拋開立場不談,講個小故事第五百八十五章 大石先走我殿後!第762章 君負鴻鵠志,蹉跎書劍年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的地理大發現,自漂流鴨始第三十章 失去了兵權的皇帝,就像是西方失去了聖城第993章 坐着火車去宣府第690章 限制兼併 均田免賦第678章 劈波萬里踏碧浪,乘龍伏虎始登仙第840章 一輩子在走別人鋪好的路第三百一十二章 賺錢嘛,不寒磣第814章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同,朕只覺得罪有第900章 人頭來見,再言和戰第三百一十七章 咱們去哪兒?應天府嗎?第686章 記賬貨幣第三章 待明日,權在手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不跑,他們就跑不掉了第五百五十四章 你乾乾淨淨,我清清靜靜第二百八十六章 贈穎國公,諡武襄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第六十三章 朕不得不爲第803章 承認問題更需要勇氣第二百九十六章 請客、殺頭、收下當狗第731章 如何治好朕的精神內耗第四百七十五章 羅馬與大明文化差異的根源第782章 多就是美,大就是好!第一百二十六章 誇,誇上天去!(均訂加更)第一百六十七章 倒於不能涉及陛下第957章 皇權特許,瓜蔓連坐第五百七十三章 日月永照!殺!第684章 除了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第一百五十九章 臣等日夜懸切第五百一十三章 問心第799章 《論世界帝國》第三百零三章 再賞一塊奇功牌第649章 安內救民 慕外勤遠第一百二十九章 直鉤釣魚第三百六十七章 看他煤山崩第一百九十四章 鑄幣不精美 等於不鑄幣第二百九十一章 三根神針針穴療經第762章 君負鴻鵠志,蹉跎書劍年第691章 大明詔獄,養才儲望之所第956章 景泰一二式定裝火銃第三十四章 朕,大明天子,金口玉言!第854章 大丈夫,居於天地之間第848章 陛下,罪臣有話要說!第四百二十章 過猶不及 舊事追罰第一百五十六章 恐怖的壓制能力第六百零四章 在大明,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