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讓朕看看這些賤儒的新花樣

海瑞化解了南衙賤儒的種種攻勢,並且當着所有人的面,進行了表態,這一次,一步不退,死也要把未竟之事做完,按照陳末的想法,海瑞這種高價值目標,應該儘量避免在公開場合露面,甚至減少不必要的各種會面,來提高安全性。

有人跑到府衙門前,要認海瑞當親爹,這種事兒,緹騎來化解就可以了,而且海瑞做的部署,也沒有自己要出面的部分,但海瑞思前想後,還是出現在了百姓面前,講出了這番話來。

因爲他不出現的話,就不夠圓滿,似乎是緹騎們用手段化解了這場危機,而海瑞就像是個餒弱的小人一樣躲在緹騎的背後,不敢直接面對這些風風雨雨。

海瑞從來都是勇敢的。

海瑞再次回到南衙,整頓南衙吏治,切入點仍然是反腐抓貪,有些東西就是如此,不抓不行,一抓就靈。

人都是有自己的侷限性的,這一點海瑞也不例外,他處理問題的方式,過於直接,即便是曲則全了十二年,他依舊選擇正面應對。

而南衙賤儒的侷限性,也表現在這裡,他們習慣了一成不變的世界,面對這個日新月異的大明,就顯得手足無措,做出來的事兒,就顯得格格不入,十分的愚蠢。

他們希望世界永遠是他們熟悉的那個世界,拒絕任何的改變,拒絕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而大明明公們,也有自己的侷限性,即便是強如張居正本人,他其實一直對自己的新政、對萬曆維新非常的悲觀,他不認爲萬曆維新有什麼大的成就,就像是一個人帶着鐐銬跳舞,大明沉重的歷史負擔,讓萬曆維新舉步維艱纔對。

但現實就是:當年種下的種子,已經在生根發芽,在茁壯成長,在開花結果。

萬曆二年的時候,大明皇帝爲了保證絲綢的利潤,禁止了絲綢的原材料生絲的出口,禁止的理由,甚至都有些可笑,夷人拿去了織造,卻織不好,浪費生絲,而後開始鼓勵國內絲綢莊、織造局的擴張,將所有的生絲,都變成了絲綢。

這只是萬曆維新裡,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事兒,但是其結果,讓張居正足夠的瞠目結舌。

“臣不得不承認,還是低估了萬夫一力之偉力。”張居正這個新政的首倡者、踐行者,對自己進行了一番批評,他太保守了,以至於現在有點像新政褒姒派,這很滑稽,但也是現實。

揚州府織造局是整個大明最爲龐大的織造局,光是織娘就有一萬餘人,整個織造局,綿延數裡,十八個工坊日夜不休的織造着綾羅綢緞。

“這一點朕也犯了唯經驗論的錯誤。”大明皇帝朱翊鈞站在揚州的正衙鐘鼓樓的高塔上,看着揚州府的街道,由衷的說道。

揚州的正衙鐘鼓樓相比京師而言,就小了很多,但足夠登高望遠。

徐州府讓皇帝多麼的失望,揚州府就讓大明皇帝多麼的滿意,甚至爲了多看幾眼,大明皇帝故意多逗留了一天的時間。

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是極美的,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煙雨朦朦,花香撲鼻。

揚州已經把全部的城牆拆除了,即便是倭患的威脅之下,嘉靖年間,揚州起了一段土牆,但隨着萬曆年間的海疆穩定,這段土牆也被拆的一乾二淨,四通八達的道路、運河和長江,如此交通之下,鑄造了揚州今日的繁華。

揚州地方,每年三月份都會在瘦西湖舉行一次經貿踏青會,這是一種慣例,自兩宋時候就存在,以前是人牙行的狂歡,但現在逐漸變成了百貨的博覽會,柴米油鹽、鮮魚、瓜果、竹木、傘、籮匾、漆器、糖坊、玉器、鞋襪等等,二里長街,商貨種類就超過了三百種,琳琅滿目。

最讓皇帝意外的就是,隨着手工工坊的不斷興起,人牙行的生意似乎越來越難做了,揚州瘦馬,正在靜悄悄的退出歷史舞臺,或許是因爲手工工坊的興起,代替了人牙行的生態位,或許是因爲揚州不夠繁榮,煙花世界總是如此追逐着金錢,上海縣正在成爲新的煙花世界的中心。

或許是因爲百姓們終於能在萬曆維新之下,喘上一口氣,賣兒賣女的變少了許多。

揚州瘦馬,這種畸形的經濟產物,的確在快速消亡。

皇帝放出去的緹騎,沒有查到人牙行的痕跡,和徐州府遍地都是人販子不同,揚州只有一些個案,比如家裡孩子實在是太多,實在是養不了,將孩子賣給沒有子嗣的親戚或者同鄉,對於這種案子,緹騎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揚州府是南衙十三府之一,出於風力輿論的影響,揚州知府也不敢過分的諂媚,就是把揚州里裡外外,包括溝渠之內的垃圾清理乾淨,牌坊全都重新上了漆,道路進行了重新平整,府衙的磚縫清理了一遍,養濟院的孩子換了身新衣服,僅此而已。

不是特別恭順,和用毛刷把地磚縫兒刷的乾乾淨淨的北鎮撫司,還是有些差距。

“萬曆維新,其實證明了一件事,廟堂之高,即便是再相信民爲邦本,但總是在低估四方黎民的合力對天下的影響,對人力定能勝天無法充分理解,這是廟堂之高的侷限性,而且無論立場如何,當觀念被傲慢所裹挾的時候,距離出錯就不遠了。”張居正頗爲懇切的說道。

張居正是個儒生,吾日三省吾身,他善於自我批評,他就是廟堂之高的一部分,他認爲南巡的意義極爲重大,意義就在於,讓明公們清楚的知道,天下究竟是什麼。

包括這次南巡的所有明公,包括張居正,都普遍存在着一種傲慢,那就是改變大明現狀的是‘我’,而不是萬方黎民,這是一種錯謬。

只有看到壯麗山河的那一刻,纔會理解什麼叫萬民的力量。

濟寧以北的運河,就是觀賞性的運河,航運的確有,因爲冰凍、流量等等原因,讓濟寧以北的運河,運力不足,但從徐州開始,朱翊鈞、張居正、王崇古等人,才真正看到了什麼叫首尾相連、絡繹不絕、日夜不休的漕船。

張居正看到,自然要改變這種傲慢,因爲傲慢就會犯錯,高高在上的只是神佛,失去了萬民供奉的神佛,一文不值。

江山社稷,萬民的主要矛盾,還沒有轉移,但正在悄然發生着新的變化,大明朝堂,必須要看到這種變化。

“陛下,車駕準備好了。”馮保小心提醒着陛下今日的行程,拜祭揚州抗倭忠勇祠。

大明皇帝之所以要多停留一日,一來是貪戀揚州盛景,二來是爲了去拜祭忠勇祠。

嘉靖倭患,揚州一共有兩次大規模倭患入寇的經歷,第一次是嘉靖三十三年,第二次是嘉靖三十六年。

嘉靖三十三年,四月初二,倭寇入寇揚州門戶,南通州。

一旦南通州被倭寇攻下,整個揚州府都會變得岌岌可危起來,一如當初浙江岑港被倭寇佔了去,整個浙江被倭寇荼毒,直到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收復岑港。

南通州守城的參將解明道,全城抓捕倭寇的內應,並且親自登城防守,軍民一心,誓與城池共存亡,但圍攻倭寇衆多,當時由興化馳援的大明軍,被倭寇伏擊,全軍覆沒,南通州人心震盪。

四月初三,揚州府同知唐維聞訊,作爲書生文官,非但不避倭寇鋒芒,反而帶着揚州兵,直撲南通州馳援,星夜疾馳,趕到的時候,是四月十三日,這一天,也是興化援軍中了埋伏,全軍覆沒之日。

唐維進不去南通州,倭寇圍城,他只好領兵駐紮在城外,終於在四月二十二日這天,唐維和城中參將解道明取得了聯繫,而後開始了裡應外合,倭寇陣勢大亂,唐維率揚州兵開始入城。

倭寇趁着揚州兵入城的時機,再次開始攻城,唐維、解道明在城牆上堅守了四個時辰,擊退了倭寇,不顧疲憊和其他馳援而來的大明軍一道,將倭寇趕下了海。

嘉靖三十六年,倭寇再犯江北,胡宗憲、石茂華、唐維、解道明等人,相繼在灣頭、揚子橋、王家莊、淮安廟灣、蛤蜊港海口連戰告捷,徹底擊退了倭寇,至此倭寇不敢再犯揚州。

在戰後,胡宗憲爲英勇奮戰軍兵請功,設立忠勇祠紀念,胡宗憲將二百三十六名陣亡軍兵的名字都寫在了奏疏上,可最終朝廷只覈准了七十二人。

大明皇帝的車駕抵達了忠勇祠,讓朱翊鈞意外的是,位於城外的忠勇祠,可不是什麼人煙稀少之地,甚至朱翊鈞還看到了數間不弱於龍鳳呈祥的大厝,就是類似於京師百望山的大厝,勢要豪右之家才能置辦的奢侈產業!

“這忠勇祠周圍爲何如此多的別墅?”朱翊鈞有些好奇的詢問着隨行的揚州知府趙知節。

趙知節面色古怪的說道:“忠勇祠周圍的地價比城裡都要貴些,可是越貴,越有人買,因爲有忠勇祠在,所以反而心安。”

“原來如此,爲了圖一個心安啊。”朱翊鈞瞭然。

萬曆年間的大明,還是比較迷信的,越有錢有勢的人,就會越迷信,建在忠勇祠旁邊,連鎮宅都省了,還有什麼比忠勇祠更加能夠震懾邪祟?睡覺都踏實。

揚州忠勇祠建的不算多麼宏偉,就是個普通的正房加兩間偏房,佔地也就一畝左右,但就看門前石磚略顯光滑的痕跡,就知道這地方,平素裡香火非常鼎盛。

忠勇祠裡比較靜謐,朱翊鈞從馮保手中接過了點好的香,插在了香爐之上。

忠勇祠只有牌位,沒有塑像,兩側是一些壁畫,有些地方的色彩很鮮豔,顯然是爲了迎檢專門補過。

朱翊鈞拜祭忠勇祠是臨時起意,是臨時安排,在皇帝有這個想法後,緹騎們就立刻清街,顯然是之前就補過的,趙知節預判了皇帝的行程,沒有讓陛下看到斑駁的壁畫。

揚州府在開海的東風中,收益極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展的快,能夠解決很多的問題,一些棘手、原先無法處置的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就會得到解決,比如揚州瘦馬,就是歷任知府的老大難,屢禁不止的風潮。

趙知節感激皇帝的開海政策,這都是他升轉的政績,所以就喜歡揣摩皇帝的心意,這忠勇祠,他就揣摩的非常精準。

朱翊鈞站在院子裡,院子正中間有個亭子,裡面有塊碑文,上面記錄着揚州抗倭的種種事蹟。

大明皇帝左看看右看看,笑着說道:“這胡宗憲也不是什麼老實人嘛,你看,朝廷覈准了七十二人,這忠勇祠,正堂的確只有七十二人的姓名,可這左右偏堂,共計二百三十六人,一個不少。”

“取十枚銅錢來。”

朝廷覈准了七十二名忠勇之士勒石以銘,胡宗憲不能違背,但他報上去的人,一個都沒少,都在忠勇祠內,不過是在左右偏堂供奉祭祀,上面有令,他要執行,下面人心也要安撫。

朱翊鈞之所以要取銅錢,是因爲這院子正中間的圓池有一隻石刻的烏龜,投幣扔進了烏龜的嘴裡,會有好運氣,這只是一種美好的自我安慰,但池子裡堆積的銅錢,證明大家都想討個好彩頭。

朱翊鈞拿起了十枚銅錢,開始一個一個往池子裡扔,作爲一個虎力弓可以十矢皆中的銳卒,大明皇帝讓隨行之人大開眼界,十投十中,引發了陣陣喝彩,馬屁連連。

“先生試試?”朱翊鈞笑着說道。

張居正連連擺手,搖頭說道:“還是讓戚帥來吧。”

戚繼光接過了十枚銅錢,開始往裡面投,每投中一次,都會引發一次喝彩,最後一枚銅錢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正正好好的落在了烏龜嘴邊,打了個轉,沒有落進烏龜的嘴裡,而是落在了池中。

“哎呀,真的是可惜,差一點就進了。”戚繼光看起來頗爲懊惱,這十投九中,最後一個沒扔進去。

“是呀,很可惜。”朱翊鈞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他的武藝大部分都是跟戚繼光學的,戚繼光這最後一下,根本就是故意不扔進去,恰好差那麼一點,讓皇帝顯得無所不能。

該配合演出的時候,戚繼光不會選擇視而不見,大明朝堂,人均影帝。

朱翊鈞站在池邊,看向了正堂內的那一排排的牌位,露出了一個陽光明媚的笑容,揚州現在的繁榮盛景,對得起這些勇士們當年無畏的付出。

“揚州雖好,但現在該去南衙給我們的海總憲站臺了。”朱翊鈞貪戀揚州的盛景,但真的不能再停留了。

海瑞在南衙‘孤軍奮戰’,大明皇帝要趕緊前往支援纔是。

當然這是皇帝的自己的看法,在南衙士大夫眼裡,海瑞是一個人?!海瑞的背後是南巡的皇帝、朝廷、隨扈京營;在南衙,海瑞有水師總兵首裡侯陳璘、兩萬水師軍兵、魏國公徐邦瑞拱手讓出防務、巡撫李樂幫襯,南衙緹帥駱秉良配合工作;

在海瑞的身邊,還有兩名素衣御史,提刑千戶陳末、四百名緹騎隨扈協理。

這就是皇帝理解的孤軍奮戰。

皇帝害怕海瑞被人欺負,但是南衙的賤儒們有話要說,到底是誰在欺負誰!當年海瑞要是有這種力量,什麼做不成?!

朱翊鈞終於見到了那艘造價不菲的封舟,營造費用高達十五萬銀,讓大明皇帝心疼的昂貴,看到的一瞬間,朱翊鈞就直呼浪費!

封舟是快速帆船改建的,因爲是河船,所以底部比較平整,而並非爲了過洋的尖底船設計,去掉了桅杆,換成了比較奢侈的樓船造型,一共四層,而且加了搖櫓,動力只是人力,連螺旋槳都沒有,這就註定了這艘封舟,只能在河上行駛。

可內河運輸用不了這麼大的船,所以這十五萬銀,就只有一個作用,那就是爲皇帝過江使用,連動力都選擇最可靠的人力,而不是已經驗證成功的螺旋槳。

更讓朱翊鈞心疼的就是,這艘船過於奢侈了,十五萬銀,主要花在了裝潢之上,就這船奢靡到,只要它出現,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在此。

這就是松江府造船廠造這艘船的目的,就是讓所有人都知道,陛下來了,要不然這船不是白建了嗎?

大明皇帝在三月的最後一天,登上了前往南京的船隻,船隊至秦淮河,再到莫愁湖,抵達莫愁湖畔行宮,南湖別苑。

朱翊鈞的船駛過了長江,所有人都知道,大明皇帝來了,巨舶的航行速度並不是很快,在第三天,大明皇帝的船隊抵達了不太忠誠的應天府,整個過程,沒有出現任何的意外,比如起火,比如落水,當年道爺南巡的種種危險,沒有落到朱翊鈞的身上。

潞王朱翊鏐在北衙的胡鬧,大明百官都看在眼裡,相比較讓朱翊鏐當權,還不如朱翊鈞這個可以商量的皇帝,來的可靠。

皇帝禁止了任何人來到碼頭接駕,因爲他其實不在封舟之上,而是在一艘特殊加固後的馬船上,就是爲了防止意外的發生,如果有人要刺殺皇帝,費盡心機的闖到富麗堂皇的封舟上,甚至把封舟給燒掉,皇帝也不會有事。

“極爲順利,順利的超過了朕的預料。”朱翊鈞從馬船上下了船,腳踏實地的時候,頗爲感慨的說道。

反賊出身的王崇古一言不發,他其實很想說:玩心眼兒,誰能玩得過你大明皇帝!

封舟不能說固若金湯,也可以稱之爲牢不可破了,十五萬銀的造價,大明皇帝居然拿來當餌料,誰搞刺殺,都是被陛下釣的那條魚。

大明皇帝順利下榻南湖別苑,他前腳剛到,一個小黃門就急匆匆的拿着一份血書,闖到了正廳,跪在地上,將血書捧在了手裡,語速很快但咬字很清楚的說道:“陛下,南衙百官都到南湖別苑來哭駕了,他們說海瑞縱容奸民,魚肉縉紳,求治過急,更張太驟,人情不無少拂。”

“諸官血書奏聞,懇請陛下,酌量而用。”

朱翊鈞從馮保手中拿過了血書說道:“這江南多雨潮溼,先生年紀大了,定要找向陽的官舍安排,切記不可臨水,而且一應飲食,都要仔細些。”

“臣遵旨。”馮保趕忙俯首領命,其實不用陛下提醒,馮保已經把一切都安排妥帖了,每到一處,陛下都要親自過問張居正的水食,這個弟子,也算是盡心了。

“讓朕來看看,這些個賤儒們,又搞了什麼花樣!”朱翊鈞拿起了血書,看了半天,眉頭越皺越深,神情越來越凝重,對着張宏說道:“你找個小黃門,去告訴海瑞,他想做什麼,就去做!大膽一些!”

“這些個死不足惜的賤儒!”

血書裡提到了一件事,隆慶四年,海瑞到任應天府三個月左右,他的妻妾在一夜之間死去,若不是這份血書,朱翊鈞根本就不知道當年海瑞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海瑞有個女兒,但正妻遲遲沒有爲海瑞生下兒子來,按照大明律,四十無子可以納妾,海瑞就納了個妾室,而這一妻一妾,一夜之間就死了,就在當年海瑞對付徐階,百官都爲徐階上奏求情的時候。

海瑞這次又來了,不過這次不同的是,爲了給海瑞撐場子,皇帝陛下親自到了。

大明左都御史海瑞抵達南京後,查清楚了前徐州知府陳吾尹的犯罪事實,而後和李樂一道推行了幾件事。

第一件就是裁省浮費,就是對自萬曆元年起,所有的城池、道路、橋樑、溝渠修繕費用進行了全面的清查,重點方向爲兩個,層層分包和事後修葺。

層層分包必然滋生貪腐,而一個工程因爲貪腐偷工減料,就必然會出現反覆修繕,修修補補湊合用的情況,這就是個無法癒合的傷口。

這兩個方向,可謂是直擊這些南衙諸官的命門,南衙多鼎建,這鼎建就有油水,海瑞也不是非要水至清,但鼎建大工,絕對不能出紕漏,你拿點無所謂,但鼎建大工不能用,就會追責。

就裁省浮費,光是抓人,就抓了各級官吏一百四十三人,而且還有三十一人,正在緝拿或者抓捕的路上。

第二件事就是追緝贓款,而血書哭訴的主要是這方面。

海瑞居然和酷吏著稱的稽稅院一道追擊贓款,除了貪贓枉法弄到的銀子要追緝,所有一條線上的勢要豪右都要補繳欠稅,而南衙提帥駱秉良和海瑞配合縝密,狠狠的追緝了一波髒款,短短七天之內,追緝欠款已經超過了一百五十萬銀,而追贓的總規模超過了三百萬銀。

第三件事,矯正靡習,對於各級官署的鋪張浪費,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冬天每署用煤多寡、出行儀仗、水食規模、欠賬、宴請等等,都有了明確的細則。

比如宴請,就有八不準十二回避,這八不準非常明確:利用公帑宴請、勢要豪右宴請、工坊主宴請、利害相關方宴請、執行公務宴請、公帑私客、婚喪喜宴、商會宴請,視情況嚴重程度進行不同程度的懲罰。

這八不準也就算了,畢竟海瑞以骨鯁廉潔著稱,最讓南衙士大夫們難受的就是這十二回避。

看似只是要求迴避,沒有硬性規定不準參加,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八不準明確了處罰,十二回避,則沒有更加詳細的懲罰條文,這就導致了人人自危,能不參加的宴會,都不去參加。

防止犯錯,導致仕途晦暗,就成了所有人唯一的選擇。

“馮保,去傳朕的旨意,若是還不肯走,還要在朕面前哭哭啼啼,就讓駱秉良來,抓到南鎮撫司大牢裡,要是地方不夠,讓王次輔建個王八樓,把他們扔進去!”朱翊鈞寫好了聖旨。

馮保帶着小黃門,來到了南湖別苑的大門前,大門前烏泱泱的跪了一羣人,馮保一甩拂塵,大聲的說道:“諸官聽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左都御史海瑞奉旨至應天以來,裁省浮費釐革宿弊,振肅吏治矯正靡習,上合天心、下順民意,合則順,不合則逆,惓惓爲國爲民之意,朕心甚慰。”

“爾曹所泣者,非苦也,乃苦加諸爾身也。萬般諸苦,昔爾加諸萬民也。”

“天下之事,創始甚難,承終則易,海剛峰所行,略有求治過急,更張太驟,人情不無少拂,過激不近人情之處,但其心其行,痛懲積弊爲民作主,固不去。”

“爾等不必在此聒噪,朕自有輔臣輔弼左右,且退去,不走莫對鐵窗空悔恨!”

“欽此。”

搞出了血書這一出的士大夫們,萬萬沒料到,會獲得如此強硬的回答。

皇帝不僅高度肯定了海瑞的作爲,還言辭訓斥了他們一頓,並且嚴厲警告,再聒噪,就是讓海瑞翻翻舊賬,看看他們腚底下有沒有事兒,是不是那麼幹淨!

如果不是那麼幹淨,還不肯走,那就只能在牢裡悔恨了。

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651章 暴力未曾失控,所以不是兵變第828章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二百一十三章 體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第857章 送到內帑的金花銀,該漲一漲了第339章 野山豬不會投降,但是人會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換第二百零四章 《勞動圖說》朱中興第583章 來生修到你中原託生第453章 白銀,就是百姓們的血汗錢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659章 種植園的奴隸一年可以吃120斤肉第一百四十五章 救還是不救,這是一個問題第799章 朕就一句話,一切拿白銀說話!第757章 離間 激將 聲東擊西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592章 精兵可以安邦,巧器可以利民第924章 大明亡不亡,老天爺說了不算!第465章 三角貿易的形成第313章 衍聖公?誰愛要誰要,我們南宗不要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550章 一屋,一個很奇怪但很現實的計量單第四章 皇權特許第761章 世上本無雙全法,萬事皆在取捨間第310章 一套反坐的處斬方案第567章 荒地無人耕,起耕有人爭第670章 都是這些勢要豪右,害苦了朕!第502章 不解風情朱翊鈞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一百二十八章 張居正,你壞事做盡!第622章 再用掊克之臣,大明就亡國了!第560章 我們泰西應該聯手抗明!第864章 只有鬥贏了纔有大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拆門搬牀募軍餉,單刀赴會勸賊降第854章 錢這個東西,該花花該省省第718章 陛下,急報!順天府陷落!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體國侯於趙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新定義清流第一百四十五章 救還是不救,這是一個問題第408章 人就是人,我就是我第731章 戚繼光的葫蘆裡,賣的是火藥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五十二章 戚帥,朕有疑慮第951章 達到了仁的彼岸,貫徹了義的信條第961章 誰鬧得亂子大,就對誰讓步!第一百三十八章 壞了,日後當明公得會算學第646章 咦!好了,我中了!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899章 諸惡皆非惡,公義非人心第532章 禮法不能是新政的絆腳石第592章 精兵可以安邦,巧器可以利民第478章 沒有反賊經驗的張居正第526章 第一次技術進步獎第一十七章 妖孽竟是我自己!第734章 經濟權力即政治權力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840章 通和宮金庫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427章 土著只是一種猿第966章 金堤潰蟻穴,非一夕之故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縛濁龍潘季馴,慘如水鬼高啓愚第一百七十二章 對付蠻夷,要用他們能聽得懂的方式第477章 太殘忍了!第745章 治強易爲謀,弱亂難爲計第379章 人心都是肉長的,經不起這樣扎第五十九章 讀書人的事兒,竊不是偷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551章 故事講得好,經費少不了第462章 勞動使人自由第464章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推廣海外寶鈔第363章 多大點事兒?張居正兜得住!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397章 俺答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第922章 求榮得榮,前赴後繼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724章 一個良好的開端第286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第847章 實在不行,再苦一苦海外夷人第一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494章 考成法,是天下官吏的自由第925章 借勢而行,南輕北重第329章 京師第二闊少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第858章 防保守,更要防過於激進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過者斬,勿論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二百零三章 讀書人最後一絲臉面
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651章 暴力未曾失控,所以不是兵變第828章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二百一十三章 體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第857章 送到內帑的金花銀,該漲一漲了第339章 野山豬不會投降,但是人會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換第二百零四章 《勞動圖說》朱中興第583章 來生修到你中原託生第453章 白銀,就是百姓們的血汗錢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659章 種植園的奴隸一年可以吃120斤肉第一百四十五章 救還是不救,這是一個問題第799章 朕就一句話,一切拿白銀說話!第757章 離間 激將 聲東擊西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592章 精兵可以安邦,巧器可以利民第924章 大明亡不亡,老天爺說了不算!第465章 三角貿易的形成第313章 衍聖公?誰愛要誰要,我們南宗不要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550章 一屋,一個很奇怪但很現實的計量單第四章 皇權特許第761章 世上本無雙全法,萬事皆在取捨間第310章 一套反坐的處斬方案第567章 荒地無人耕,起耕有人爭第670章 都是這些勢要豪右,害苦了朕!第502章 不解風情朱翊鈞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一百二十八章 張居正,你壞事做盡!第622章 再用掊克之臣,大明就亡國了!第560章 我們泰西應該聯手抗明!第864章 只有鬥贏了纔有大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拆門搬牀募軍餉,單刀赴會勸賊降第854章 錢這個東西,該花花該省省第718章 陛下,急報!順天府陷落!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體國侯於趙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新定義清流第一百四十五章 救還是不救,這是一個問題第408章 人就是人,我就是我第731章 戚繼光的葫蘆裡,賣的是火藥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五十二章 戚帥,朕有疑慮第951章 達到了仁的彼岸,貫徹了義的信條第961章 誰鬧得亂子大,就對誰讓步!第一百三十八章 壞了,日後當明公得會算學第646章 咦!好了,我中了!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899章 諸惡皆非惡,公義非人心第532章 禮法不能是新政的絆腳石第592章 精兵可以安邦,巧器可以利民第478章 沒有反賊經驗的張居正第526章 第一次技術進步獎第一十七章 妖孽竟是我自己!第734章 經濟權力即政治權力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840章 通和宮金庫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427章 土著只是一種猿第966章 金堤潰蟻穴,非一夕之故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縛濁龍潘季馴,慘如水鬼高啓愚第一百七十二章 對付蠻夷,要用他們能聽得懂的方式第477章 太殘忍了!第745章 治強易爲謀,弱亂難爲計第379章 人心都是肉長的,經不起這樣扎第五十九章 讀書人的事兒,竊不是偷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551章 故事講得好,經費少不了第462章 勞動使人自由第464章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推廣海外寶鈔第363章 多大點事兒?張居正兜得住!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397章 俺答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第922章 求榮得榮,前赴後繼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724章 一個良好的開端第286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第847章 實在不行,再苦一苦海外夷人第一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494章 考成法,是天下官吏的自由第925章 借勢而行,南輕北重第329章 京師第二闊少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第858章 防保守,更要防過於激進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過者斬,勿論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二百零三章 讀書人最後一絲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