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實在不行,再苦一苦海外夷人

大明有一定的輿情審查制度。

比如編排皇帝、太后、宗室有關的下三路謠言,會被緹騎找上門;比如美化倭寇、污衊平定倭亂的大明軍會被斬首示衆;比如誣告一定會被反坐,在大明寫小作文也就是妖書,只要被抓到,輕則三五十杖重則流放斬首;

這都是爲了維護最基本的公序良俗才做的,大明的輿情審查,完全沒有到清風亂翻書的地步。

畢竟大明是一個可以上奏直接說‘嘉靖嘉靖家家皆淨’的大明,萬曆年間又蹦出個林輔成大聲喊‘萬曆萬曆,萬家皆戾’,也沒被朱翊鈞砍了,而是送到了南洋調查種植園經濟了。

文字獄最可怕的就是統治階級的自我閹割和對下閹割。

對下閹割是顯而易見的,冷籍、書坊的大量倒閉、只能抄書去讀書識字、讀書人用盡了所有的力氣避免談及到政治。

在韃清,做個讀書人,如果你識文斷字,那麼你隨手寫的任何文章,都有可能被人蓄意曲解的可能;即使你大字不識一籮筐,祖上有人讀書,也保不齊有一兩本祖上傳下來的舊書,會成爲家破人亡的禍端。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家裡的書全都燒掉,然後做個文盲,這樣一來,就不會惹禍了。

戴昆寫了一句‘長明寧易得,短髮反長恨’,死了還被刨了出來,全家都被斬首示衆;

石卓槐寫了句‘廝養功名何足異,衣冠都作金銀氣’,就被扣上了反清復明的罪名,被凌遲處死,家人連坐;

徐述夔寫了句‘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全家遭難,就連已故多年的好友沈德潛,也沒有逃過一劫,被人從土裡刨出來,家人被流放。

文字獄經過康雍幹三朝,在乾隆四十年後達到了頂峰。

官廠上人人獵‘文字’爲官,窮經皓首、牽強附會,把一切能和反清復明聯繫起來的文字,全部聯繫起來,上奏皇帝,舉報‘將明之才’來升轉,最終導致了整個官場,人人說話都得萬分小心,多磕頭少說話就是至理名言,一旦被人抓着辮子,人就死了。

今天還是至交親朋,明天就成了他人升轉的墊腳石。

這種告密之風迅速蔓延,最終完成了韃清朝統治階級的自我閹割。

所以,只能說安希範和趙南星這些賤儒,生在了好時候,也就是他們活在大明,才能對着皇帝、朝廷指手畫腳,顛倒是非黑白,最後也就是流放金池總督府和崇古堡罷了,而不是滿門抄斬。

普及教育就像是種樹一樣,種一棵樹最好的時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因爲大明打算在未來任何一個時間裡普及教育,都要從第一棵樹種起。

搞因言獲罪,會影響普及教育的推廣。

安希範是一個很聰明的讀書人,他能考中舉人,不是皇帝刻意針對,安希範也能考中進士,但是他卻喜歡走捷徑,拜師顧憲誠如此,依靠捱打出名也是如此。

也就是現在廷杖真的會打死人,否則安希範絕對會騙廷杖。

當今天下讀書人都深切的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陛下殺人不眨眼,不要跑到皇極門騙廷杖,陛下會視爲逼宮,打死都沒人敢爲你說一句話。

世宗皇帝的時候,在左順門打死了幾個清流,鬧出了不小的亂子。

當今時代,誰敢到左順門伏闕,陛下會把這些個清流打死,把他們家人流放到海外,把所有跟他們有關係的師生一起清退送到遼東墾荒,誰敢蹬鼻子上臉喋喋不休,陛下真的會發兵抄家。

陛下這套絲滑的清算瓜蔓連坐小連招,不弱於太祖雄風。

陛下根本不在乎暴君的差評,尤其是身後的差評。

如果能夠早點精讀矛盾說,安希範就會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

想要依靠寧遠侯打人去成名,得捱得住鐵拳,顯然安希範挨不住,他去了金池總督府,還連累趙南星到大洋彼岸的崇古堡去了。

新日運河的計劃還在進行,先把城堡修好,再把鵝卵石鋪的道路修成官道驛路,新日運河的修建,沒有太詳細的計劃,有點踩着西瓜皮滑行,滑到哪裡到哪裡的荒謬感。

“陛下,禮部建議每一個番邦使者,無論會不會漢文,都給他們配個通事。”馮保拿出了奏疏放在了皇帝面前,打斷了皇帝的遐想。

朱翊鈞打開了奏疏隨意的問道:“嗯?爲什麼?”

馮保低聲說道:“這萬一吵起來,有失大國雅量,朝鮮使者李後白搞了一手狸貓換太子,把國書給換了,弄得風頭正盛的禮部諸官,丟了好大的臉,所以就想了這麼個折中的法子。”

人和人有的時候,就是會莫名其妙的吵起來。

馮保甚至見過陛下和皇后,爲了件小事,吵得面紅耳赤,等冷靜下來,仔細一看,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有人在中間調和一下,就沒有這檔子事兒了。

比如陛下和皇后爲了朱常治的事兒,就拌了幾句嘴。

夫妻不吵架,那就不是夫妻了。

通事翻譯的時候,給雙方一個冷靜的時間,就不會話趕着話,吵吵起來了,大家也都能體面。

“照準。”朱翊鈞看完了,覺得沒有問題,選擇了准許。

“李後白回朝鮮了嗎?”朱翊鈞問起了李後白的去處,文華殿上沒死,回家也沒自殺,他是否回了朝鮮。

馮保搖頭說道:“沒有。”

李後白激怒皇帝,未嘗沒有讓自己做朝鮮文天祥的想法,可惜皇帝壓根沒有發怒,李後白自己又不敢死,李後白甚至不想回朝鮮,如果朝鮮一團糟,他的復國主張還算是爲民請命,可是,朝鮮一切良好,李後白的主張是爲朝鮮人招禍。

從朝鮮來的消息,又都是好消息,修了多少裡的溝渠、營造了多少裡的官道驛路、落成了新宅等等。

李後白終究選擇了讀書人一貫的辦法,自己與自己和解了,這毫無疑問是懦弱之舉。

朱翊鈞拿起了下一本書奏疏,福建、江西、湖廣等地巡撫聯名上奏,事情也非常簡單,他們要求在富裕的地方,行還田令。

這幾位巡撫也不是沒事找事,因爲再不行均田令,力役都要被富裕和海外給吸光了!

“讓徐爵把先生宣來。”朱翊鈞看着奏疏有點拿不定主意,打算問問張居正的看法。

自從金池總督府拉了一船的金沙回到大明,並且皇帝制作成了明晃晃的金錠放在了皇莊,公開展示之後,沒人再懷疑金池總督府黃金的真假了。

金池總督府需要人,但想要發財的人,如同過江之鯽。

即便是到金池總督府挖不到黃金,一片非常適合種地的地方,對於大明人也有天大的吸引力,十六年上半年,向南洋、金池、大鐵嶺衛等地輸送人口已經超過了五萬七千人,全年預計要超過十萬人。

這十萬漢人,可都是壯勞力。

福建的人口外流最嚴重,其次是江西,江西是對廣州、浙江人口淨流出,湖廣地面則是向南衙、松江府和呂宋總督府流出。

“朕今天去聽了一個聚談,蔡獻臣講,要給萬民每年發十二貫寶鈔,朕聽完之後,覺得他的想法很好,只是朕很窮,沒有那麼多的黃金,也發不起那麼多的寶鈔。”

“他講的其實是一種供養機制。”

“但是今日南洋營造的銅鎮、漢鄉鎮,就是給出海的漢民,一個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像侯於趙的屯耕五事疏還有遼東農耕局一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來吸引人口流入。”朱翊鈞說起了自己聽的聚談。

張居正立刻說道:“上一次趙南星之事,臣就上奏說,此等賤儒搖脣鼓舌,理當嚴懲,流放海外。”

“陛下寬宥,未曾追究,結果今日安希範就照貓畫虎,模仿趙南星,甚至都說到了嶽武穆和文忠烈的身上,陛下略施薄懲,也只是流放,臣覺得明年開沽點檢,把二人遊一遍,斬首示衆妥當。”

文忠烈就是文天祥,是景泰七年,景皇帝朱祁鈺,以‘臨患不忘國曰忠,秉德遵業曰烈’,給文天祥的諡號。

張居正對皇帝的處置略顯不滿,上一次趙南星的處罰,就過於寬仁,這次雖然追加了懲罰,看起來流放到了金池和崇古堡,真的是流放到了天邊去。

但張居正非常清楚,這二人到了地方,也只會是人上人上人。

飽讀詩書、且十分聰穎,到了地方,鄧子龍也需要安希範出謀劃策。

張居正對這件事非常在意,這和他在構建的恩情敘事有關,在他看來,解構岳飛、文天祥是愚忠,就是在解構張居正在推行的恩情敘事。

朱翊鈞很清楚張居正這麼講的原因,可他其實不太喜歡恩情敘事,這會把張居正、戚繼光等維新大臣們的付出異化掉。

萬曆維新又不是靠他朱翊鈞一個人才取得了這些成果。

“下次再有人模仿,朕就殺人。”朱翊鈞想了想,給出了一個承諾。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聖明。”

趙南星這次已經被追罰了,代表着下次有人再想騙廷杖,就會被斬首,陛下做事是很有原則的,再一再二不再三,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張居正眉頭緊蹙的說道:“臣聽聞了蔡獻臣聚談,他的想法很不錯,陛下所言甚是。”

“漢鄉鎮、銅鎮、椰海城、大鐵嶺、金池總督府對大明腹地窮民苦力的吸引力,就是類似於發寶鈔的基本生活保障,所以百姓才願意跋山涉水的前往。”

“福建、江西、湖廣聯名上奏,詢問人員流失,是否可以阻止流徙,如果朝廷仍然不準阻止流徙,那就只能推行還田令了。”

推行還田令的目的是爲了讓百姓生孩子,有家有業有吃有喝,百姓才願意生孩子,纔有條件生孩子。

手裡沒有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即便是短暫的獲得了一些財富,也不敢生孩子,因爲不掌握生產資料,等於日後生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保障。

哪怕是領到了五畝地,手勤腳勤日後兒孫也餓不死。

朱翊鈞眉頭緊蹙的說道:“不推行還田,就沒人生孩子;推行還田,又需要基礎,最起碼田土的產出收益變小,否則這些個地主縉紳各個招募遊墮,組建那還鄉匪團,受災的還是百姓,萬曆維新,把本來一根筋的事兒,變成了兩頭堵。”

“還田還不得,人口還在流失。”

張居正低聲說道:“遼東、江西的營莊之法,恰到好處。”

王國光離任前給大明朝留下了一個營莊法,就是瑞金、寧化、寧都三縣田兵民變之後的解決辦法。

營莊法,是一種集體生產製度,漢屯田,唐府兵,明衛所,都是一樣性質的制度。

在天下安定初期,家庭式農業經營,無法承擔墾荒、庫壩營造、灌溉水利、道路橋樑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巨大勞動力投資,所以農業集體生產,就變成了一種必然。

等到活兒幹完了,營莊法自然而然就會消解。

“唯有如此了。”朱翊鈞最終選擇了折中,人口流失要解決,還田也要解決,只有先這樣折中往前走了。

搞生產,生產搞完了,小農經濟逐漸瓦解,商品經濟建立,土地的產出變低甚至可有可無,營莊法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逐漸消解。

“營莊法一定會消解嗎?”張居正眉頭緊蹙的說道:“陛下,這種集中生產有很多的優勢,可以讓鄉野爲城鎮提供農業原料,瓜果蔬菜,這些發不了大財,生活稱不上大富大貴,但絕對可以衣食無憂。”

“這營莊法弄好了,豈不等同於每年發了十二貫鈔?”

蔡獻臣的發言十分逆天,搞出的辦法十分的幼稚,但張居正看完了《太白樓日講》後,就想到了營莊。

這營莊只要弄得好,不比這每年發十二貫鈔差!

蔡獻臣是個學子他可以胡說,但張居正是個首輔,他要的是落地和實現。

“陛下,大明丁口其實不多,只有一億三千萬餘丁口,營莊法,把天下九百萬頃田進行集中生產,其產出,足夠萬民豐衣足食了。”張居正的身子前傾,這代表着他極度想要說服皇帝陛下。

朱翊鈞擡頭看了眼,對着馮保說道:“馮大伴,給先生續杯茶。”

就是打個岔,讓張居正冷靜一下。

張居正繼續說道:“營莊法倒了,生產工具、牲畜都給了村霸、鄉賢縉紳;小民小戶拿幾畝地兩個鋤頭,鄉賢縉紳還是爲禍鄉里,這有什麼用?”

“林輔成到保定府,看到了那高陽縣上七屯鄉賢何氏,災年不減租,鄉民開門揖盜,把土匪放進了何家,把何家滅了門,怪鄉民不知感恩?還不是這何氏催逼,鄉民活不下去,逼不得已嗎?”

“祁州閆氏讓佃戶,坑殺一家老小堆肥,就是爲了威脅恐嚇,讓佃戶互害,讓佃戶不敢反抗!”

“臣在嘉靖三十三年藉口生病回家,周遊名勝,最後還是在三十六年回京來了。”

“臣在湖廣那些個鄉賢縉紳爲了催逼佃租,闖到農戶家中,把家裡養的牲畜全部割喉,掛在門樑上,威脅百姓,再不繳租,就把全家殺了!”

“陛下,天下困於兼併,這還田法,最後還是兼併,如果田土產出太低了,鄉野的百姓還是流失。”

“不如營莊法。”

朱翊鈞笑着說道:“先生莫急,莫急。”

張居正雖然在推行恩情敘事,不過是因爲政治需要,他和皇帝的底色是一模一樣的,都是天下頭號的反賊!

張居正要不是反賊,他就不會說出那句‘吾非相,乃攝也’。

張居正不喝茶,也不停頓繼續說道:“陛下,上數三千年,全都是還田!百姓從沒有一天吃飽過!”

“還田還到最後,還是掉到兼併的陷阱裡去!”

“在臣看來,這折中的營莊法,反而是唯一的解法!”

“聚集人力開發挖水利溝渠、共建糧儲抵擋災年、推舉鄉傑入師範、入九龍大學堂學醫,把每年營莊法裡的農業剩餘,投入到生產工具的購買和更新之上,提高糧產,修橋補路。”

“唯有此,爲兼併唯一解法!”

“是的,先生說的都是對的,朕知道。”朱翊鈞坐直了身子說道:“先生,徐成楚之前上奏了一本奏疏,說內地付出了巨大的教育成本,結果都是給沿海富裕之地培養人才,如果沒有橫向轉移支付,內地地方,誰還願意貼錢普及教育?”

“問題也是一樣的,比如鄉傑入了師範、九龍學堂,學成之後,他們願意回到鄉野之間嗎?是不樂意的,匠人讓自己的孩子讀了書,都不願意讓他們繼續操持賤業。”

“喝茶喝茶。”

朱翊鈞不想在這件事上跟張居正吵架,張居正爲萬民奔走吶喊,他只要稍微深入想一想,就發現了巨大問題。

張居正眉頭一皺,而後靠在椅背上,思考了很久,纔拿起了茶杯喝了口茶說道:“臣有點欠考慮了。”

張居正把問題想簡單了。

他的想法是營莊推舉鄉傑入師範、九龍大學堂學習,然後回到家鄉,管理營莊分配,讓鄉傑替代掉過去的鄉賢縉紳,等到大明讀書人足夠多的情況下,大明朝廷就可以委派鄉官管理四方。

皇權下鄉,穿透縣一級,把朝廷的威福之權,推到鄉野之間。

某種程度而言,張居正和蔡獻臣一樣,在尋找一種萬世不移之法,當邏輯能走通的時候,就頗爲興奮了。

朱翊鈞稍微思考了下,忽然坐直了身子說道:“先生啊,朕還是覺得營莊法,是極爲可靠的!至少可以嘗試下,實在不行,就苦一苦海外夷人好了。”

“啊?苦一苦海外夷人?”張居正一愣有些疑惑,陛下明明已經否定了,甚至張居正都有點被說服了,但陛下話鋒一轉,似乎也對營莊法有點想法。

朱翊鈞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動着,低聲說道:“先生,你有沒有想過,漢屯田,唐府兵,明衛所,這些集中生產的制度,爲何最終都失敗了呢?”

“人性本私?”張居正思索了下,試探性的給出了一個答案。

朱翊鈞點頭又搖頭說道:“確實是人性本私,漢屯田、唐府兵、明衛所,都是相似的,窮民苦力都需要承擔軍役,在承擔軍役的時候,這還要承擔朝廷的賦稅。”

“朝廷啊,總是指着一個集體欺負,算上衛所,軍屯衛所軍兵田土,所產過半都得上交,朕要是軍戶,朕也只能逃所。”

“朝廷要的,真的太多了,無論是爲了什麼,少要點,也不至於敗壞的那麼快。但是一點也不要,也會敗壞,因爲不收稅,就無法把手伸進去管理了。”

“先生是元輔,自然明白朕在說什麼。”

張居正說的自私,是不患寡患不均的自私,朱翊鈞說的自私,是爲了活着,只好逃離軍屯衛所。

在朱翊鈞看來,軍屯衛所敗壞的最大原因,就是朝廷拿走的太多了,導致生民無以爲繼,最終敗壞。

朱翊鈞繼續說道:“先生口中這些鄉傑,爲何不願意回去呢?還不是嫌窮鄉僻壤,沒什麼前途嗎?自私是個中性詞,人都自私,爲自己前途考慮。”

“苦一苦夷人,罵名朕來擔,把海外的收益補貼到鄉野之間,村裡朕不好說,但鄉里,還是可以弄好的,而且還有升轉的通道,還愁沒人去?”

“把水肥運到鄉里、把農具運到鄉里、把路修到鄉間地頭、把社學修到村頭,這就是油水,有油水可撈,雖然不多,去的人就會更多了。”

“朕打算這麼做,先減藁稅,施行營莊法,免半藁稅,就是朝廷十稅一,營莊最多拿走一成,如此一來,萬民得八成,至於損失的田賦,就從海外補回來。”

“先試試,營莊法實在不行撐不住了,再執行還田令,反正本來的打算,也是讓營莊法做個過度,做成了最好,做不成也不虧。”

營莊法本身是一鄉、二公、七民,現在變成了一鄉、一公、八民,鄉賢縉紳地租仍然不變,朝廷削減一成給百姓讓利,虧空從海外貿易來補。

“陛下,這減下去的稅,再想收上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張居正提醒陛下,稅這種東西,減下去容易,再收就要面臨武裝抗稅的問題了。

“十五年商稅比例已經超過了60%,而且還在累年增高,萬曆維新已經十六年了,該給萬民讓利了,就從營莊法減稅開始吧。”朱翊鈞敲動桌面的手停了下來,大明的財政收入累年增高,田賦的比重越小,朝廷在田賦上才能越靈活。

某種程度上講,田賦比例也是朝廷財稅健康的晴雨表,田賦比例越低,朝廷財稅越健康。

“陛下聖明。”張居正俯首說道。

想讓鄉傑們回鄉,要有前途,還要有錢途,前面可以參考監當官制度,官身、考成都可以做文章;

但錢途這個就需要真金白銀的往裡面砸了,最後繞來繞去,腹地減稅,在海外找補回來。

萬曆新政的代價,還是得夷人來承受,以市舶司爲支點,腹地和海外的蹺蹺板,還在持續不斷的發力。

萬曆維新的代價本該由大明萬民承擔,然後因爲劇烈的社會變革引起的不適,承擔代價遭遇的痛苦,而廣泛反對新政,這一切都因爲蹊蹺板的存在,讓大明萬曆維新的陣痛,沒有那麼痛苦。

“先生,明天陪朕去一趟清勤園。”朱翊鈞停頓了一下,才說道:“趁着海總憲還清醒,朕和先生,送海總憲一程。”

張居正俯首說道:“臣遵旨。”

“陸總憲如何?”朱翊鈞問起了陸光祖的情況,這位新總憲,也履任好久了,張居正也看了很久。

張居正沒有猶豫:“陸總憲有些急躁,不過也正常,新官上任三把火,這三把火若是燒不好,他陸光祖做不了幾天,就得離任了。”

新上任,你總要先做幾件大事兒來,顯示自己的才能和膽識,讓陛下信任,讓手下人服氣,若是三把火只燒旺了一把,離任就在眼前,只燒旺了兩把,那還可以留任一段時間看看後續。

一把火也燒不旺,那就直接滾蛋了。

最近陸光祖配合張居正清汰,搞得風風火火,頗有成效,陸光祖算是可以坐穩這總憲的位置了。

萬曆十六年的秋天,比以往來的更早一些,秋風顯得更加蕭瑟,夜裡朦朦朧朧的秋雨,壓住了京師的喧囂,帶來了許多的涼意,一場秋一場寒,大明京師枝頭的樹葉開始隨着秋風飄落。

大明皇帝的車駕,緩緩的停到了西土城外的清勤園。

海瑞的侄女婿薛雲龍在門前恭候聖駕,他帶着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瓊州海氏送到京師來,過繼到了海瑞的名下。

“叫什麼名字?”朱翊鈞站在門前詢問着孩子的名字。

“稟陛下,學生名叫海中鵬,今年十一歲,在瓊州府考過了童試,現在是瓊州的秀才。”海中鵬不卑不亢的介紹了自己的來歷,他從小聰慧,已經考中了秀才,也一直以海瑞爲榜樣。

“嗯不錯,莫要墮了你父親的威風。”朱翊鈞點頭笑着說道:“好好學習。”

“學生遵旨。”海中鵬再拜,退了三步,退到了薛雲龍的身後。

“把孩子教好,不要走了歪路。”朱翊鈞對薛雲龍叮囑了一番,說完才走進了清勤園。

只要把海瑞的身後事照顧好,朱翊鈞不會虧待薛雲龍,給皇帝辦事,皇帝從沒虧待過誰,當然照顧不好,朱翊鈞就要找薛雲龍的麻煩了。

如果海瑞的女兒女婿來做這件事,出了問題,朱翊鈞不好追責,而且女婿都沒功名,也護不住海瑞的身後事。

海瑞坐在轉椅上,轉椅停在樹下,他半擡着頭,靜靜的看着不斷飄落的黃葉,在空中飛舞,一如他的生命,正在走向盡頭。

“臣參見陛下。”海瑞想站起來,但用了幾次力發現做不到,才俯首見禮。

“免禮免禮。”朱翊鈞走了過去,坐在了海瑞的身旁。

“朕聽大醫官說,海總憲這幾日格外精神,就趕忙過來看看,果然大有好轉。”朱翊鈞滿臉笑容的說道。

海瑞搖頭說道:“迴光返照罷了,陛下,臣有幾件未了之事,既然陛下來了,那就請陛下準了臣的不情之請。”

“哦?何事?”朱翊鈞笑容不改,海瑞不會提任何過分的要求,這把神劍護了大明十六年,讓大明官場吏治清明瞭許多。

海瑞頗爲鄭重的說道:“陛下,臣聽說陸光祖升轉了總憲,陸光祖也是極爲合適的。”

“臣這第一件事,就是王謙的事兒,這是個好孩子,日後有機會,懇請陛下,給他個升轉的機會吧。”

“臣反腐抓貪十三年,他配合臣抓了十一年的貪,做個獨臣孤臣,有些浪費了。”

第886章 聖主南巡誅國賊,賢后內幃定風波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563章 壓力山大的工部尚書第九十六章 公與私,根本難不倒元輔先生!第459章 葉李十四條劃第992章 該是你的,誰都奪不走第688章 四旬過後始悟真,萬事由天不由人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807章 不夠忠誠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715章 擁有制海權,就是可以爲所欲爲第802章 日落計劃,新日運河第596章 嚴刑峻法,這個惡人朕做了第1014章 耕稼衣食之原,民生之所資第632章 公允即自由第626章 萬曆維新反對派的大聯盟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593章 棚式暗挖之法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563章 壓力山大的工部尚書第483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793章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斷人仕途呢?第九十三章 良言難勸該死鬼,慈悲不渡自絕人第456章 借還是不借,這是一個問題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帶陛下去青樓!第834章 大明要戰勝的從來都只有自己第981章 絕對不能讓老鼠上桌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百七十四章 祖宗成法不可違,踐履之實不可棄,兩難如何自解?第667章 天下奇聞碑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663章 潞王殿下還是有些保守了第317章 勿有大功於家國,但求小恩於君王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590章 《諸子百家彙編註釋》第921章 大明皇帝再次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796章 也要小小感謝一下自由貿易第561章 詔廢賤奴籍仁極至功德,鄉野田畝間第311章 一個考驗人心的小遊戲第418章 大明,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第529章 不想當國王的院長不是好船長第一百三十四章 賤儒,嚐嚐朕的廷杖!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第828章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第337章 提筆區區十八畫,道盡人間萬般苦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銀子,離開我的船第560章 我們泰西應該聯手抗明!第323章 大明處處都是迴旋鏢第744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449章 秣兵厲武以討不義,務以德安近而綏第536章 大明掌控曆法的神第799章 朕就一句話,一切拿白銀說話!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878章 隱形的權力第524章 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尊王攘夷,就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寧衛一切機宜,悉聽戚帥破格整理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919章 附庸之民,命不由己,運系他人第763章 奪回漢城,活捉戚繼光!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二百五十八章 名義上的家人,變成真正的家人第319章 殺倭寇?酒管夠!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大明火器,遙遙領先!第759章 更加專業的稽稅緹騎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第一百八十章 李太后歸政,乾清宮大火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960章 不讓反腐就平叛第830章 道德崇高,不能治國;沒有道德,國將不國第321章 陛下何故謀反?第664章 誰在乎你吃了幾碗粉?!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803章 崇古堡和太嶽城第776章 關於皇家理工學院的人才分配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948章 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二百一十章 鮮衣怒馬正年少第560章 我們泰西應該聯手抗明!第879章 陛下硃批:先用一批第925章 借勢而行,南輕北重第915章 黃浦江行宮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二百八十二章 陛下說完了,可有人有異議?第942章 秩序,鬥爭和妥協的產物第876章 陛下說的都是真的!第一百四十三章 數學不會騙人,不會是真的不會第九十二章 此物甚好,送於首輔先生使用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996章 失敗是日常,成功纔是偶然
第886章 聖主南巡誅國賊,賢后內幃定風波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563章 壓力山大的工部尚書第九十六章 公與私,根本難不倒元輔先生!第459章 葉李十四條劃第992章 該是你的,誰都奪不走第688章 四旬過後始悟真,萬事由天不由人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807章 不夠忠誠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715章 擁有制海權,就是可以爲所欲爲第802章 日落計劃,新日運河第596章 嚴刑峻法,這個惡人朕做了第1014章 耕稼衣食之原,民生之所資第632章 公允即自由第626章 萬曆維新反對派的大聯盟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593章 棚式暗挖之法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563章 壓力山大的工部尚書第483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793章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斷人仕途呢?第九十三章 良言難勸該死鬼,慈悲不渡自絕人第456章 借還是不借,這是一個問題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帶陛下去青樓!第834章 大明要戰勝的從來都只有自己第981章 絕對不能讓老鼠上桌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百七十四章 祖宗成法不可違,踐履之實不可棄,兩難如何自解?第667章 天下奇聞碑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663章 潞王殿下還是有些保守了第317章 勿有大功於家國,但求小恩於君王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590章 《諸子百家彙編註釋》第921章 大明皇帝再次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796章 也要小小感謝一下自由貿易第561章 詔廢賤奴籍仁極至功德,鄉野田畝間第311章 一個考驗人心的小遊戲第418章 大明,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第529章 不想當國王的院長不是好船長第一百三十四章 賤儒,嚐嚐朕的廷杖!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第828章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第337章 提筆區區十八畫,道盡人間萬般苦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銀子,離開我的船第560章 我們泰西應該聯手抗明!第323章 大明處處都是迴旋鏢第744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449章 秣兵厲武以討不義,務以德安近而綏第536章 大明掌控曆法的神第799章 朕就一句話,一切拿白銀說話!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878章 隱形的權力第524章 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尊王攘夷,就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寧衛一切機宜,悉聽戚帥破格整理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919章 附庸之民,命不由己,運系他人第763章 奪回漢城,活捉戚繼光!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二百五十八章 名義上的家人,變成真正的家人第319章 殺倭寇?酒管夠!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大明火器,遙遙領先!第759章 更加專業的稽稅緹騎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第一百八十章 李太后歸政,乾清宮大火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960章 不讓反腐就平叛第830章 道德崇高,不能治國;沒有道德,國將不國第321章 陛下何故謀反?第664章 誰在乎你吃了幾碗粉?!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803章 崇古堡和太嶽城第776章 關於皇家理工學院的人才分配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948章 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二百一十章 鮮衣怒馬正年少第560章 我們泰西應該聯手抗明!第879章 陛下硃批:先用一批第925章 借勢而行,南輕北重第915章 黃浦江行宮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二百八十二章 陛下說完了,可有人有異議?第942章 秩序,鬥爭和妥協的產物第876章 陛下說的都是真的!第一百四十三章 數學不會騙人,不會是真的不會第九十二章 此物甚好,送於首輔先生使用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996章 失敗是日常,成功纔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