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經濟權力即政治權力

“自然是閹好了。”馮保趕忙說道:“沒閹過出不了長崎總督府的,到了大明又檢查了一遍。”

“那就用,張昂做的沒問題,把賬款充公了,置辦成酒肉,給工地加點餐,錢不夠朕再補二百銀,書吏張昂不做處置,對了,這個張昂是什麼出身?”朱翊鈞做出了裁決,既然是用的閹過的閹奴,那就沒問題。

“舉人出身,父母是杭州府本地人,父母老來得子,年事已高,父母在不遠游故未曾入京參考。”馮保很快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作爲內相,他要隨時能回答出陛下的提問,才能勝任內相,司禮監批紅的時候,馮保就對這件事進行了全面的瞭解。

“朕知道了。”朱翊鈞留意此人,是個盡心辦事的循吏。

馮保面色奇怪的說道:“張昂所言,並非虛言,公家的錢,公家的活兒,拖拖拉拉都是錢,這已經成了一些官廠、鼎工大建,工地上的口頭禪。”

“嗯。”朱翊鈞相信這件事是真的,本地募役打不得罵不得,催不得,永定、永升毛呢官廠也曾出現過效率低下的問題,但清汰的政策一出,立刻就解決了問題,一條鞭法裡的分支,募役之事剛剛開始,既要防止募役變成過去的徭役,也要防止募役效率低下。

矛盾說自橫空出世以來,一再被反覆運用,或者說,大明矛盾說也是中庸之道的變形,不過讓朱翊鈞略感無奈的是,階級論的兩卷,階級和分配,始終沒有像矛盾說那樣普及開來,朝臣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往往避開階級這種敘事。

朱翊鈞擅長抓住問題的關鍵,張昂案裡,閹了就能用。

王崇古在做官的學問裡《論五步蛇的自我修養》中,曾經簡明扼要的總結了四句話:對羣體保持同情和關注;對個體保持警惕和距離;嚴格按照制度和流程辦事;事事處處都要留痕跡。

厚重的論官僚自我修養不願意讀,只是把這四句話讀明白,也不至於落得個慘淡下場。

要對窮民苦力保持同情和關注,要在政策上傾向這些弱勢羣體,要關注他們的需求,要看見他們的死活,要有同理心,但對個體,具體問題,保持警惕和距離,在張昂貪腐這個案子裡,同樣是適用的,張昂喊冤,說他其實也可以從大明大把頭手裡拿錢,但選擇海商,是爲了把活兒幹完。

很顯然張昂遇到的情況,需要引入一些競爭,來保證效率。

“陛下,臣以爲理當規定下,這倭奴的多寡也要限制,要是這工地上全都是倭奴,那也是禍根,到時候鬧起了倭患,纔是笑話。”馮保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倭奴,能用,但不能無節制的用,鼎工大建可是大明朝廷向下分配的關鍵手段,不設限的使用,最終的結果,還要大明自己去承受。

鼎工大建向下分配,結果全都分配給了本就不缺錢的、掌握了生產資料倭奴的海商,這時日一久,萬民內心的怨氣就會沸騰了。

朱翊鈞思索了一番說道:“你說的有道理,最多不過三成。”

倭奴使用的問題上,多了不行就容易亂,少了沒效果,三成以下就剛剛好。

申時行的奏疏中,不僅僅是隻有一個倭奴問題,他談到了一個大明貨幣的問題,申時行雖然還是一個巡撫,但他已經在對大明新政進行查漏補缺了。

大明用的是錢法,用承兌匯票的記賬貨幣做爲補充,大明國內並不推行鈔法,但申時行看到,大明錢法有問題,而且有很大的問題。

“朕還是小瞧了這端水大師,申巡撫還是很有水平的。”朱翊鈞敲着桌子說道:“他講,大明的錢法是複本位制,黃金對白銀是1比16,但黃金並不作爲貨幣進行流通,所以黃金不是本位,但白銀是實際上的本位,而現在大明鑄造了大量的萬曆通寶,赤銅就成了爲另外一個本位。”

“大明眼下是實際上的銅、銀複本位制。”

這一點和之前是完全不同的,大明在祖宗成法裡有金銀之禁,就是民間不得用金銀只能用寶鈔,而寶鈔錨定的是銅錢,大明本身是銅本位制,但隨着景泰年間,稍馳金銀之禁後,大明的財稅、貨幣政策都進入了無序生長的階段。

шшш .Tтkā n .C〇

而現在又軋印銀幣,又大量鑄錢,就造成了實際上的銅、銀複本位制度。

馮保眉頭緊蹙的說道:“陛下,這有什麼問題嗎?兵仗局軋印過小面額的一錢、一分的銀幣,但大明百姓並不會使用,因爲很容易丟,除了使用不便之外,就是一錢、一分的銀幣,很容易被削掉一些邊角,很容易磨損,所以兵仗局銀幣,多數都是以一兩計重。”

“這銀幣大額,銅錢小額,臣倒是覺得,沒問題,這百姓也是人,總不能不讓百姓用錢吧。”

“馮大伴,朕問你,一兩御製銀幣可以兌換多少通寶?”朱翊鈞笑着問道。

“官價700。”

“民間幾何?”

“750到800之間波動。”馮保俯首說道。

朱翊鈞又問:“那你是留銀幣還是留通寶呢?”

“銀幣。”馮保稍微思考了一下說道,銀幣似乎更加值錢一些。

朱翊鈞拿出一枚銀幣和一把銅錢說道:“是的,當朝廷強制高估一種貨幣而低估另一種貨幣時,被低估的貨幣,將流出大明或因囤積、收藏等等原因而消失不見,而被高估的貨幣,將涌入流通領域。”

“顯然人們會用通寶到寶源局兌換成銀幣儲藏,而讓更多的通寶流入市場之中,因爲朝廷規定的兌換比例,高估了通寶的價值,而且咱們大明人很喜歡存錢,家有餘糧心中不慌,年年有餘隨時應急。”

“而現在,大明在南衙建了鑄錢局,一百二十個爐子,六千個工匠,這銅錢在快速增多,但是銀幣的數量沒有銅錢增長快,只要南衙鑄錢局開工,咱大明的銀幣就會被銅錢給掏空。”

申時行提醒皇帝,不要光顧着建爐子,銀銅比例要有浮動兌換的比例,要不然朝廷鑄銅錢,實際上賠錢了。

“臣明白了,申巡撫說要掛牌價一日一變。”馮保有些恍然大悟的說道:“而且按照申巡撫的預估,一銀兌一貫萬曆通寶,並且上下浮動,纔算合理。”

朱翊鈞點頭說道:“銅錢的勝利,不是自由市場競爭的勝利,而是朝廷擁有鑄幣權,強制讓銅錢被高估,銀幣被低估的結果,而動態的調價,是朝廷維持經濟穩定的手段和工具。”

申時行上奏說的這個法子,按照民間的價格進行動態調整,避免銅銀複本位制之下,一方徹底獲勝,同時,讓銅銀錢兌換,維持在一個平穩的區間,讓百姓生活不必絞盡腦汁的計算,維持生活的穩定。

這是朝廷重要的手段,穩定的銀銅比例,意味着更加穩定的經濟。

申時行一針見血的指出,有個更簡單的辦法,把銅爐搗毀,不再生產萬曆通寶,而是改爲單一的銀本位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就像泰西的費利佩就只發行銀幣,泰西的確可以這麼幹,但法定貨幣只有銀幣,就有一個問題要考慮了,百姓用什麼?費利佩纔不管什麼平民的死活,大明能不考慮嗎?

在奏疏中,松江巡撫的意見是,加大銅錢的生產,大量增加銅錢的發行,讓銅錢和銀幣的兌換比例,更快的趨近於一銀等於一貫的比例。

他有更好的解法,單貴金屬本位,但這種解法有點違反了基本的民爲邦本、本固邦寧的政治主張,他要敢這麼大力鼓動,就不要想着入閣了,朱翊鈞寧願用個庸才也不會用他了。

這本奏疏裡面,最多的內容不是張昂貪腐案、金銀複本位制,而是討論新興資產階級。

階級論第一卷階級指出:人只要存在,無論是否活着,就一定屬於某種階級,無論他自覺與否;而階級的本質是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階級從來不是一個虛妄的、抽象的概念,而是經濟的實體和社會實體。

在這兩個前提之下,申時行認爲:那就是當一個人、一個集體,獲得足夠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後,必然會獲得相應的政治地位,並且一定會利用其政治地位獲得更多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即政治權力等於經濟權力,反之亦然。

“這端水大師現在大膽到讓朕刮目相看。”朱翊鈞說小看了申時行,不是小看了申時行的才能,而是小看了申時行的膽量,以前這些話,都是張先生說,現在申師傅變得更加大膽了起來,或者說,申時行終於意識到了自己作爲統治階級,有些問題是繞不開的,是不能避免談及的。

但同樣申時行有點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他在奏疏裡,十分大膽而且直接了當、直抒胸臆,從根本上論證了一個問題,大明皇帝因爲失去了足夠的經濟地位,所以政治權力大範圍的收縮,地位並非實際上的至高無上,這就是大明國朝之前數十年乃是百年時間裡,主弱臣強的根本原因。

政治權力等於經濟權力,在舉出了皇帝這個例子後,申時行認爲新興資產階級獲得政治地位就成爲了必然。

那麼作爲凌駕於一切階級之上的力量——朝廷,在這個過程中,要確保一定的公平性,要使用暴力維持大明的基本穩定,既要保證失去權柄的舊財主不會成爲社會發展的阻力,也要保證得到權柄的新財主們不會顛覆江山社稷。

這不是空想,而是現在浙江還田令推行過程中,正在發生的事兒。

不甘心失去土地的舊老財主們正在想方設法的規避朝廷還田的政令,比如通過長租、威脅恐嚇等手段,重新獲得土地,而得到了土地的窮民苦力正在努力保衛朝廷發下去的土地,朝廷在必要的時候需要武力介入保證還田的政策得到推行。

而對於窮民苦力而言,他們守住自己土地的唯一方法,很笨拙也很簡單,那就是多生孩子。

“很好,申時行把浙江還田的差事辦妥了,回朝入閣也沒人能挑出理來了。”朱翊鈞敲了敲桌子,硃批了申時行的奏疏,同意了他的幾個具體的主張,又寫了數百字,討論了他的政治學觀點。

朱翊鈞給林輔成、李贄這些意見簍子五品格物博士的官身,是希望他們把政治變成一門可以討論的科學,但林輔成和李贄其實辜負了皇帝的期許,也不是他們無能,是他們沒有掌控權力,所以無法深入討論,但他們的觀點是重要的補充。

而張居正、申時行作爲統治階級的一部分,他們能夠深入討論,他們的觀點是主幹和脈絡。

萬曆十四年四月份,朱翊鈞在忙碌中,收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陝西巡撫沈一貫、綏遠總督潘季訓,上了一份奏疏,今年陝西北部、綏遠、甘肅地區的降水,出現了嚴重的旱災,各地的降水量都有下滑,降水量下滑最嚴重的地方比去年低了40%,而最好的地方,降水量降低了20%,預計夏秋兩稅,將會面臨極爲嚴重的歉收。

“這是非常危險的,春耕種下去的麥苗,沒這點水就死給你看,麥子灌漿少這點毛毛雨,就通通是空殼,再加上乾旱引起的蝗蟲苗孵化成功,蝗災一定會成爲下一場大禍,可以說降水少多少,糧食就會歉收多少,今年綏遠、陝西、甘肅一定會缺糧。”朱翊鈞看着奏疏,立刻說道:“立刻召見輔臣來到通和宮。”

這是一個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在不考慮水利工程、溝渠、水壩、水井等人力的情況下,糧食減產和降水減少是指數關係,降水降低越多,減產的規模會擴大,甚至到顆粒無收的結果。

“陛下,臣以爲應該派遣緹騎前往,親自查問,確定消息真假。”張居正看完了奏疏,眉頭緊蹙的說道:“有些地方年年報旱災,年年需要朝廷調撥糧草,賑濟災民,可是這賑濟了許久,結果朝廷御史途徑,發現瓢潑大雨。”

“這種災逋蠲免,很多時候,都是地方官員和鄉賢縉紳掏空府庫的戲碼,臣覺得,理當謹慎一些。”

“先生所言極是,朕會派遣緹騎前往綏遠查看,但從各地奏疏來看,不會出錯,沈一貫有點官癮,潘季訓更是忠君體國,潘季訓真的想以公謀私,不會到綏遠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去。”朱翊鈞當然知道,潘季訓可能會謊報,但潘季訓謊報不太可能。

潘季訓是主動請纓前往了綏遠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地方,這地方民風彪悍,矛盾衝突激烈,基礎建設不完備,甚至土地拋荒比腹地嚴重的多,潘季訓主動請纓,不過是爲了治理黃河。

乾隆四十六年,韃清朝爆發了一件震驚滿朝文武的大案,王亶望謊報災情,而且陝西地面官員鐵板一塊,一起謊報災情,報的是連年大旱特旱。

結果阿桂和總督李侍堯到陝西一看,壓根就沒有旱情,這件事最可怕的就在於王亶望把陝西弄成了鐵板一塊。

“陛下所言有理。”張居正對地方官員抱有足夠的警惕,個人情感上,他傾向是真的。

王國光翻動着奏疏,眉頭緊蹙的說道:“需要緊急調撥一些糧食進入綏遠、陝西、甘肅,防止旱災變成饑荒,河南常平倉有糧一百四十萬石,臣以爲可以調派半數至長安府和甘肅府,而京師目前能動的存糧,有一千二百萬石,可調動一半,通過馳道運往綏遠,至勝州送往甘肅。”

“這樣有六百四十萬石存糧來應對,在陝西,旱災不至於擴散成爲饑荒。”

朝廷有錢有糧,而且因爲戶部保守經濟政策,不肯欠債,倒是朝廷每年都有結餘,而不是赤字,本來這些錢糧要用到朝鮮戰場,但短期內,朝鮮用不到了,沿海地區的認捐,足夠支撐大明軍一年半到兩年時間了。

以工代賑是最好的辦法,但你得有果腹的糧食,才能以工代賑,要不然饑荒之下,遍地流民,怎麼以工代賑。

這些糧食不全都調往綏遠、陝西,而是分批次,看災情的嚴重程度入隴,確保救災工作的有序展開。

朱翊鈞面色凝重的說道:“潘總督在奏疏中說,希望朝廷蠲免綏遠、陝西糧賦七分,朕以爲,理當按祖制,災年蠲免九分,這一分也留在地方備用,號召各地鄉賢縉紳地主減租,把那《保定府遊記》說於他們聽,災年不減租,到時候匪患四起,破門滅戶屢見不鮮。”

甘肅沒有田賦,地實在是太少了,爲了讓當地百姓安安穩穩種地,大明皇帝大手一揮,永久免了甘肅的田賦,這幾年,好不容易種種子有了點起色,這大旱一來,全都毀了,朱翊鈞哭都沒地方哭去。

這的確是祖制,嘉靖十九年,嘉靖皇帝定陝西歲災,盡蠲九分,一分自用,不及起運,後爲永制,不全免,是因爲收稅的地方,纔是實土郡縣,是統治,要是一點稅不收,以後再收就會有無窮無盡的麻煩。

潘季訓覺得朝廷蠲免七成的田賦,就能度過這次旱災的危機,也不是他在皇帝這兒吹牛,這些年陝西、綏遠,組織百姓修溝渠、挖深井,也是有一定成果的,甘肅之所以要發展育種,也是因爲澆灌的費用過於昂貴。

“潘季訓最大的底氣是番薯吧。”張居正看完了奏疏,看了皇帝一眼,番薯不好吃,吃多了胃酸,可是番薯是救荒糧,潘季訓在奏疏裡提到了今年因爲旱情,很多常田都種上了番薯,讓百姓增加了對風險的承受能力。

皇帝不務正業的喜好農事,十四年如一日的培養農官,扶持寶歧司,連徐貞明都在綏遠,在各地營造火室育苗,給大明朝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還有水肥,勝州煤礦的水肥,都給了綏遠和陝西,朕代萬民感謝西山煤局的貢獻。”朱翊鈞看向了王崇古,再次強調肥料的重要性,對於西山煤局倒騰出了水肥,朱翊鈞再次鄭重感謝工黨黨魁。

王崇古這種老狐狸都繃不住露出了笑容,趕忙說道:“臣是奉旨辦事,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用的。”

“讓他們減租,比殺了他們還難。”萬士和嘆了口氣無奈的說道:“人爲財死鳥爲食亡,這災年可是兼併的好時機,這朝廷不僅不讓他們兼併,還要他們減租,怕是決計要違抗朝廷的政令了。”

王崇古平靜的說道:“人都死光了誰給他們種地,他們兼併那些田土又有何用?不肯減租,那就殺了他們。”

“啊?”萬士和猛的坐直了身子,看着王崇古說道:“陝西可是晉人的地盤。”

“我是工黨黨魁,至於晉黨黨魁,那都是過去的事兒了。”王崇古看着萬士和說道:“工黨是一定會跟這些地主們搶人口的,這是必然的矛盾,他們不肯減租,就殺了他們,朝廷不殺,走投無路的百姓聚嘯山林爲盜爲匪,到時候,百姓也會殺了他們。”

“要我說,與其讓百姓動手,還不如朝廷動手,還快點,也省的百姓們動手,反而鬧出民亂來不好處理。”

王崇古認爲朝廷應該適當的使用暴力,而不是天天把聖明以仁德治天下掛在嘴邊,很多事都是相互的,朝廷越不展現暴力,時日一久,就有人會忘記。

他自己就是個例子,朝廷展現暴力之後,他們晉黨立刻就老實了。

“朝廷蠲免九分、號召各地縉紳減租認捐、京倉河南倉起運糧草入隴、以工代賑營造水利,朕希望大明內外,都能齊心協力,共度時艱。”朱翊鈞硃批了四項應對災荒的政策,陝西的乾旱不是一年,而是一直會持續下去,如何應對朝廷理當做好應對的方案。

“陛下聖明。”張居正等輔臣齊聲說道。

“明日起,朕到祈年殿爲陝西三邊祈福,修省七日,以求天庇。”朱翊鈞下了另外一個決定,修省是一種籠絡人心的手段,是一種政治姿態,表示了皇帝對此事的重視,當然朱翊鈞內心也希望老天爺能稍微給點面子,下一點雨,別讓百姓們顛沛流離。

老天爺不給面子,朱翊鈞就帶着大明百姓人力勝天。

張居正面色凝重的說道:“陛下,這歷來天災不可怕,人禍纔可怕,臣以爲理當調動京營入隴,不多,一個步營至勝州就可以了,有一個步營在,就有一把刀在,地方上下官吏,如芒背刺則細心辦事。”

沒有切實的武力威脅,大明這些官僚們多少都有點僵化的毛病,皇帝的直接武裝力量在綏遠,就可以避免因爲僵化和不在意、不上心導致的吏治效率低下造成的人禍。

維新先治吏,這賑災亦是如此。

“就依先生所言。”朱翊鈞對張居正的補充意見非常認可,確實武力威脅必不可少。

朱翊鈞看向了萬士和問道:“大宗伯,這忠烈的撫卹可曾安排好了?若是有人再敢吃絕戶,以非刑之正,論謀逆大罪,劉晨曉、劉晨明那個叔父,吃了絕戶,還敢和賤儒一起鼓譟風力,朕悔當初沒殺了他。”

萬士和立刻說道:“劉晨曉那個叔父已經和賤儒一道去了爪哇,忠烈撫卹,臣親自去問了,並無差錯,而且現在京營,每年都會把遺孀遺孤叫到京營來,由都督府都督詢問是否有什麼委屈,他們的父親走了,大明京營就是他們的依靠。”

“好,好。”朱翊鈞這才笑着說道。

大明皇帝去了祈年殿修省,廷議和操閱軍馬是一定會去的,其餘時間朱翊鈞就住在祈年殿,這裡不比通和宮舒適,但也比風餐露宿的流民要好上幾萬倍了。

這七天時間,朱翊鈞也沒閒着,他動筆,把寫了幾年的階級論的第三卷——鬥爭寫完了。

張居正寫完第二卷,第三卷遲遲不肯動筆,朱翊鈞直接替他寫了。

“送三經廠刊印,就寫先生的名。”朱翊鈞吹乾了墨跡,確定最後篇幅是自己想說的內容,交給了馮保,讓他刊印,刊行天下。

“陛下,要不問問先生?”馮保接過了最後一篇,面色凝重的說道:“陛下啊,先生真沒這麼膽大包天啊。”

大明皇帝纔是天下第一號反賊!

這第三卷的內容,已經確定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大明必亡。

這玩意兒,張居正都不敢直截了當的說出來,馮保可是記得第二卷分配寫出來後,張居正直接燒了,就是他得到了四個自然而然的推論,朘剝和階級是不正義的、暴力鬥爭是正義的、暴力鬥爭的必然和王朝輪迴、生產資料再分配的必然性,這些正義和必然,最終指向了第四個推論,帝制必亡。

第三卷《鬥爭》,還只是大明必亡。

朱翊鈞搖頭說道:“無礙,讓大明再次偉大,也不必一定是大明,可以是中國。”

“陛下…”馮保再俯首,沒有再勸了,而是遵循了聖旨,這事兒他馮保勸不動,讓張居正來勸才合適。

第943章 鞠躬盡瘁於有生之年第821章 人心裡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321章 陛下何故謀反?第482章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第931章 手裡拿着錘,看誰都是釘子第692章 隨時準備三堂會審伽利略第970章 搶的哪有騙的多!第446章 氪金戰士VS血肉之軀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328章 陛下好生缺英明!第988章 朕,計窮也第570章 陛下和元輔,實在是太善良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體國侯於趙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832章 看看這對狼狽爲奸的君臣吧!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鄭公來去匆匆,寧遠伯入京面聖第657章 《抱薪者》和《安全生產》第701章 鐵釘一條,直貫其頂第689章 《論奸臣的自我修養》第760章 元輔帝師,看不得第895章 讀書如同越關山,一步一臺階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332章 陛下,臣有上中下三策第721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第九十二章 此物甚好,送於首輔先生使用第473章 朕這一生的成就,全靠自己努力第872章 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第768章 大明反對大明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718章 陛下,急報!順天府陷落!第619章 不學數理化,處處是魔法第620章 奇怪的合理化第454章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種全新的鑄炮法,專利人:戚繼光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716章 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賤儒第406章 給泰西一點小小的大明震撼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509章 狼真的來了,而且來勢洶洶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612章 大度?大度個屁第710章 萬曆萬曆,萬家皆戾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學附加捲第一百六十三章 皇極殿公審三逆臣第323章 大明處處都是迴旋鏢第599章 天子,孤家寡人第901章 護民彰聖德,興農顯奇功第856章 新士農工商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699章 《消失的帝國,消散的文明》第990章 笑容不會消失,只會轉移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個好主意!第507章 陛下雖然好殺人,但的確是仁君!第一百五十四章 永定毛呢廠第396章 人主當急萬民之所急第524章 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尊王攘夷,就第969章 滿紫北極天樞星,滿綠天槍上將星第681章 反對的聲浪太大的話,就讓他們去挖煤第949章 高啓愚真的太想進步了!第727章 你不是知錯了,是知道自己快死了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828章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第948章 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一百二十二章 要爲小皇帝提供充足的彈藥!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纔是天下之大弊!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一百六十八章 罵人不揭短,爲什麼要罵人?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謙還壞!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與呢絨第295章 君臣?共軛師徒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時候,反對,也是一種配合第777章 特別貿易許可第358章 開海一念起,天地剎那寬第一百四十六章 毀天下非官式書院,禁聚徒講學第860章 陛下,他們在耍你啊!陛下!第九十三章 良言難勸該死鬼,慈悲不渡自絕人第556章 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第550章 一屋,一個很奇怪但很現實的計量單第652章 從來如此,便對嗎?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顆機械蛋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第594章 夫子不問馬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767章 天有多高,皇帝就有多遠第923章 奸臣是奸,不是蠢!第442章 飛雲起伏龍,大鵬運以風第528章 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大明第377章 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386章 徐階威脅朕!第391章 只能以七尺之軀許國
第943章 鞠躬盡瘁於有生之年第821章 人心裡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321章 陛下何故謀反?第482章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第931章 手裡拿着錘,看誰都是釘子第692章 隨時準備三堂會審伽利略第970章 搶的哪有騙的多!第446章 氪金戰士VS血肉之軀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328章 陛下好生缺英明!第988章 朕,計窮也第570章 陛下和元輔,實在是太善良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體國侯於趙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832章 看看這對狼狽爲奸的君臣吧!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鄭公來去匆匆,寧遠伯入京面聖第657章 《抱薪者》和《安全生產》第701章 鐵釘一條,直貫其頂第689章 《論奸臣的自我修養》第760章 元輔帝師,看不得第895章 讀書如同越關山,一步一臺階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332章 陛下,臣有上中下三策第721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第九十二章 此物甚好,送於首輔先生使用第473章 朕這一生的成就,全靠自己努力第872章 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第768章 大明反對大明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718章 陛下,急報!順天府陷落!第619章 不學數理化,處處是魔法第620章 奇怪的合理化第454章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種全新的鑄炮法,專利人:戚繼光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716章 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賤儒第406章 給泰西一點小小的大明震撼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509章 狼真的來了,而且來勢洶洶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612章 大度?大度個屁第710章 萬曆萬曆,萬家皆戾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學附加捲第一百六十三章 皇極殿公審三逆臣第323章 大明處處都是迴旋鏢第599章 天子,孤家寡人第901章 護民彰聖德,興農顯奇功第856章 新士農工商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699章 《消失的帝國,消散的文明》第990章 笑容不會消失,只會轉移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個好主意!第507章 陛下雖然好殺人,但的確是仁君!第一百五十四章 永定毛呢廠第396章 人主當急萬民之所急第524章 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尊王攘夷,就第969章 滿紫北極天樞星,滿綠天槍上將星第681章 反對的聲浪太大的話,就讓他們去挖煤第949章 高啓愚真的太想進步了!第727章 你不是知錯了,是知道自己快死了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828章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第948章 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一百二十二章 要爲小皇帝提供充足的彈藥!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纔是天下之大弊!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一百六十八章 罵人不揭短,爲什麼要罵人?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謙還壞!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與呢絨第295章 君臣?共軛師徒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時候,反對,也是一種配合第777章 特別貿易許可第358章 開海一念起,天地剎那寬第一百四十六章 毀天下非官式書院,禁聚徒講學第860章 陛下,他們在耍你啊!陛下!第九十三章 良言難勸該死鬼,慈悲不渡自絕人第556章 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第550章 一屋,一個很奇怪但很現實的計量單第652章 從來如此,便對嗎?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顆機械蛋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第594章 夫子不問馬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767章 天有多高,皇帝就有多遠第923章 奸臣是奸,不是蠢!第442章 飛雲起伏龍,大鵬運以風第528章 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大明第377章 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386章 徐階威脅朕!第391章 只能以七尺之軀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