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

葉向高也隨着皇帝上船,作爲萬曆起居注的編寫人之一,他現在有功夫看林輔成的奏疏了,因爲皇帝具體上哪條船,他也不知道也不必知道,等到下了船,自然有宦官領他前往。

他在廢寢忘食地閱讀着林輔成的奏疏,殷宗信給陛下的就只是一個總綱,林輔成的調研,寫了數萬言之多,對於葉向高而言,這是他從未接觸過的領域。

林輔成提出了效率爲先,利潤爲輔,損失部分的利潤,不會讓產業轉移,但一旦效率丟失,就會轉移。

這是一個總綱領,而林輔成還重點分析了關於產業集羣,產業爲何會某地集羣的原因。

決定這個產業在此地集羣有五個因素,資源、人口、投資、研究和市場。

按照大明目前的交通情況和生產力水平,影響權重依次排列。

資源是必須要最優先考慮的,因爲即便是最便宜的航運,也是非常昂貴。只有一些利潤豐厚的貨物纔會支付高昂的運費後仍有利潤。

如果選擇在資源較少的地區,會讓產業的成本隨着原材料的距離快速增長,除了松江府上海機械廠之外,大明機械廠全都在煤炭、礦山的旁邊。

除了成本增長導致利潤降低外,效率也會降低,因爲距離越遠,意外的可能就會越大,原材料、產業的穩定性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而人口是第二要素,勞動賦予了價值,而當下以手工作坊爲主,機械作坊爲輔的生產模式,缺少人口就缺乏勞動力,缺乏勞動力就缺乏賦予價值的能力,進而影響生產效率。

投資則是其三,正如陛下所言,徐州有自然稟賦,而且也有產業工匠,機械廠遲早會有,但什麼時候有,那就沒人說得清楚了,投資是極爲重要的,而且投資也是以效率爲主導,而非利潤。

根據林輔成在江南、在南洋的觀察,投資者是可以承受‘虧本買賣’,前提是巨大的投入激發效率,可以佔領足夠的市場,期許長久的利潤。

研究則是人才培養,人爲萬事萬物之根本,一旦人才培養掉隊,效率會相對於競爭對手會快速降低,對生產工具、生產關係、生產方式的改良速度,會因爲人才培養不足而降低,效率降低。

研究就是第四大因素。

最後則是市場。

如果按照利潤爲先的舊觀念,那市場應該是最重要的,但根據林輔成的觀點,市場只是構成產業集羣的五個因素之一,而且是最後一個,因爲市場是可以培養的。

在呂宋有一座銅瑞鎮,在呂宋的西南角,遠離主航道的同時,交通不太便利,林輔成剛剛抵達的時候,那邊還是一個小漁村。

等他從爪哇島的椰海城回到呂宋的時候,銅瑞鎮因爲銅礦聚集起了人氣,各種商品隨後就到了。

呂宋銅瑞,昔時漁村,因礦成鎮,商賈自至,周禮有云:以次敘分地而經市,以陳肆辨物而平市,誠如是也。

“按照他的觀點,大明才應該是整個世界最大的市場,因爲大明擁有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人口優勢,最多的鄉賢縉紳和穩定的政治,之所以眼下泰西是世界最大市場,完全是內需培養不足導致。”

“這裡面最大的阻礙是:錢荒,其次是分配。”葉向高小心翼翼的做好了俗文筆記,爲了防止出現歧義,他沒有用文言文註釋,而是俗文俗句。

林輔成的原話是:我朝物阜民豐,何遜泰西?蓋錢法未通,如血脈不暢;分配失序,似經絡壅滯。昔文帝除盜鑄令,貫朽粟陳;今萬曆維新,市易大興。

若能疏通泉府,均平阡陌,則四夷百貨,不召自來。

以大明龐大的軀體,想要疏通泉府,即解決錢荒問題,那就只有黃金敘事的大明寶鈔,多少黃銅和白銀,都無法滿足大明這個饕餮的胃口。

而分配林輔成沒有深入討論,因爲張居正階級論第二卷就是講的分配,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從產業競爭,林輔成談到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鬥爭,產業競爭即國家競爭。

在林輔成看來,因爲三個因素,國家必然爭鬥。

第一個因素,就是國家一定是以生存爲第一要務,統治階級必須要維護自己國家的存在,而且最重要的依靠就是軍事保證,否則王朝更替、胡虜鐵蹄南下,統治階級必然向下滑落;

第二個因素,人心隔肚皮,你永遠無法得知其他國家的真實意圖,在彼此的鬥爭中,不得不做好最壞的打算,在鬥爭中傾盡全力;

第三個因素,當下大航海時代,缺乏一個凌駕於一切國家之上的權威意志的存在,則一旦發生了矛盾和衝突,則缺少有效力量和手段進行干涉。

國朝是凌駕於國朝一切集體之上的力量,所以可以調節矛盾,行使調節能力,即行使權力。

而世界缺少這樣一個權威意志的存在,導致矛盾的調節和干涉,異常困難。

而且林輔成也斬釘截鐵地表示,在可見的未來,不會有這樣的意志存在,即便是大明也做不到。

因爲無論做什麼,經濟戰爭、貿易戰爭、人才戰爭等等,最終的結果都是軍事戰爭,而軍事戰爭的最後,一定是地面武裝力量推進,其他一切都是輔助手段。

地面武裝力量無法推進,則無法實現有效統治。

而海洋這一巨大水體,又成了阻隔地面武裝力量投入的最大阻礙。

即便是以大明京營的強橫,依舊拿仁川沒有任何的辦法,還是從陸地上突破了漢城的防線,讓仁川漢城防線徹底崩潰,水師才能登陸仁川,和京營一道,將倭寇趕回了忠州。

海洋對地面武裝力量投入的巨大阻礙,是有歷史可循的,比如忽必烈徵倭,比如費利佩二世打英格蘭,都是困難重重。

基於上述三個因素,不會誕生世界級霸主,世界格局以區域霸主爲主要形式,林輔成提出了地區霸權即主權的主張。

而大明要維持地區霸權,就要讓產業集羣,集中在大明軍事能力的輻射範圍之內。

當然林輔成也表示,世界各國的政治發展不同,大部分的國家,做決策就跟小孩過家家一樣,大明已經是五千年曆史的老人了,不要過分理會政治幼稚環境下的兒戲。

大明真的丟不起那個人。

“真的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林輔成是抵達了椰海城、舊港、馬六甲海峽,看到了彼此之間的競爭,才能說出如此話來,而且他講的很有道理,目前,我的學識和認知,無法反駁。”葉向高研讀了林輔成的整本奏疏,由衷的說道。

尤其是世界以地區霸權爲主要形式進行鬥爭,是葉向高無論如何都無法想到的。

當然林輔成評價他國政治如同兒戲,葉向高也十分認同,他給皇帝寫起居注,他覺得林輔成太客氣了,哪裡是兒戲,分明全都是蟲豸。

看在白銀的面子上,陛下不罵人,已經是對白銀最大的尊重了。

葉向高靈光一閃,開始在書箱裡翻找了起來,他找出了所有的起居注,開始快速翻找了起來,他找了足足一刻鐘,才頗爲驚喜的說道:“找到了!”

“大光明教魁首面聖朝見,言日不落事,上曰:”

“明非以天下共主自居,四海之主者,實乃危途也。窮兵黷武,糜費蒼生,更需負天下道義之重,此非聖王之道也。”

“若欲稱霸寰宇,必傾海內銀錢以繕甲兵,遣王師布威四方,行詐術除異己。此等作爲,實悖大明禮義廉恥之教也。”

“市舶所入白銀,皆我生民血汗所易;海外番銀,悉我子民勤織巧作,以貨殖易之。”

“若以萬民膏血,逞帝王武功,此非牧民之責,乃悖天之行。”

“皇明所允之事,如順水推舟;皇明所禁之事,若逆流行船。此即皇明天朝之道,如費利佩二世欲並葡國,皇明不允,遂助葡人守土;今葡國求爲大明貨殖之埠,朕許之,則其事易成。”

“對就是這段!”(558章)

葉向高無比的興奮,這是陛下接見大光明教大牧首馬麗昂的時候,討論日不落帝國之事,皇帝的完整回答。

“陛下果然聖明。”葉向高看完了起居注,由衷的說道。

早在林輔成沒有提到全球分工效率主導、產業集羣五個因素、世界各國鬥爭的三個原因,並且因爲海洋阻礙,導致地面武裝力量部署困難,只會誕生區域霸主這個論點之前。

陛下就已經對國際競爭,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了!

做世界霸主,是個陷阱。

葉向高頗爲振奮,因爲陛下真的非常英明,陛下英明,則萬曆維新就可以持續的維持下去了。

這本起居注上,還有萬士和的親筆批註,萬士和就寫了四個字,睿哲天成,這四個字也是張居正講筵之後,在文華殿上,對陛下的評價。

在葉向高看來,萬士和的評價已經非常中肯了,萬士和根本不是個諂臣!

在葉向高研讀林輔成的《百工興衰聚散五樞論》的時候,大明皇帝已經抵達了南湖別苑行宮。

南湖別苑行宮在南京城外莫愁湖畔,大明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時候,就修了這一個行宮,其餘時候都住的民舍。

後來各地衙門爲了迎接皇帝繼續南巡,才相繼修了濟南府桃山驛新宮、徐州行宮、揚州瘦西湖行宮等等。

天氣不是很好,煙雨朦朧,而一隊車駕,駛入了莫愁湖畔,除了每半年檢修一次之外,莫愁湖行宮是不允許任何人進出的,很快張宏就帶着宮人們開始打掃。

緹騎如同掘地三尺一樣尋找着可能存在的隱患。

巨大的封舟還在長江上飄着,所有人都以爲皇帝在封舟上,殊不知皇帝已經下榻行宮,張居正、戚繼光是外廷少數知道皇帝確切位置的人。

一直到第二天封舟靠岸,迎駕的應天巡撫王希元、南衙緹帥駱秉良、松江水師總兵陳璘、水師提督內臣張誠、南衙織造太監張進、魏國公徐邦瑞、徐維志才知道皇帝沒有在船上,南衙官員收到了皇帝的旨意。

皇帝休息三日,讓南衙準備公審事宜,五十六家以販賣大明丁口爲業的勢要豪右之家,滿門抄斬。

而後皇帝會在南衙停留兩個月的時間,辦完南衙選貢案後,纔會繼續南下。

“江南好,是真的好啊,這呼吸都順暢了幾分。”內閣次輔王崇古看着莫愁湖的風光,心情極好,也就是他身份特殊,只能死在任上,否則他真的想致仕留在江南。

張居正不語,一味地看奏疏、貼浮票。

這王崇古仗着自己年紀大,什麼活兒都不幹,事事件件都貼個‘從元輔議’,主打一個沒有意見。

“宮裡的事兒,我都聽說了,你肯定也知道了。”王崇古看張居正終於貼完了浮票,說起了他聽說的一件事,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瘦西湖行宮發生的事兒,陛下也沒有刻意下旨保密,這慢慢就傳開了。

張居正倒是沒否認,確定的說道:“當天我就知道了,王者無私,陛下沒有家事兒,都是國事。”

內閣當然要知道,因爲如果真的讓冉淑妃北歸,兩個皇子,怕是也命不久矣,這種宮裡的巨大變化,外廷自然要知道。

王者無私,天下江山系於皇帝一人。“你不覺得…我是說…哎呀,我的意思是,完全沒必要嘛,那是陛下枕邊人,不用把治吏的手段,拿出來治理後宮,我覺得王皇后母儀天下,處置張弛有度。”王崇古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王崇古覺得陛下處置不好,不如王皇后。

皇帝既然告訴張居正,就是告訴外廷,內閣要對這件事有個態度,哪怕是含混不清。

張居正沉默了下,搖頭說道:“陛下其實是個至情至性之人,那時候譚綸重病,不省人事,陛下每日都要詢問情況,變成今天這樣,實乃江山社稷之重的必然。”

陛下的是個很寬仁的君主,無論誰反對,張居正都是這個態度。

在矛盾衝突沒有激烈到不可調和之前,陛下都是願意商量,且願意給極好條件的,規則也很明確,再一再二不再三,當然,該動手的時候,陛下不會猶豫。

可是長期政治鬥爭,讓陛下變成了這樣,是國事所累。

怪冉淑妃動心思?宮裡每個妃嬪都會動這種心思;

怪皇帝處事偏激?任何人坐在那個位置上,經歷了十七年複雜殘酷鬥爭後,都會變成那個樣子。

但凡朝臣們有點恭順之心,少弄點選貢案這類的逆案,陛下也不會如此的偏激。

張居正其實理解皇帝,選貢案的關鍵時刻,皇帝對冉淑妃起了疑心。

宮裡從來不是密不透風,王景龍闖進了幹清宮、皇宮中軸線付諸一炬、西山襲殺、仁和大火等等,這些案子,讓皇帝不得不起疑心。

針對陛下的刺王殺駕,從來沒停止過,冉淑妃動心思,萬一想要在外廷有所助益…

“要怪就怪陛下登極之時,大明局勢危如累卵吧,哎。”王崇古聽張居正如此說,重重的嘆了口氣。

萬曆初年主少國疑,天下危如累卵,皇帝變成這樣,只能怪大明國勢每況愈下。

陛下逐漸成爲了是一臺冷漠的、無情的政治機器,這對大明當然是好事,但對陛下個人和身邊人而言,是一種天大的不幸。

陛下這臺冰冷的機器,過去十七年做決策,對外不受威脅、對內不受任何所謂民意的裹挾,毫無感情,追求大明國家利益長期化、最大化的博弈輸出機器。

張居正頗爲慶幸地說道:“不過也還好,皇后千歲還能勸得住,不必過分擔心。”

王崇古不再多言,他在張居正的奏疏上,貼了個浮票,其實閣臣們都心照不宣,有一個問題,無法回答。

那就是,現在王皇后還在,自然還能勸得住,萬一,王皇后不在了呢?

只有天知道了。

朱翊鈞在萬曆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抵達了南衙莫愁湖行宮,開始籌備南衙公審事宜。

張誠是這次選貢逆案的主持者,他將所有的卷宗帶到了行宮內,開始挨個面呈陛下,越是呈奏,張誠說話聲音越小,不是他差事辦的不好,是因爲陛下的臉色越發冰冷。

“所以說,朕遠遠低估了這次選貢案的規模。”朱翊鈞看出張誠的緊張,收斂了一些怒氣,開口詢問道。

張誠俯首說道:“從案卷來看,其規模之龐大,遠超廷議之設想,江西、湖廣、浙江、福建部分地區、廣州也是如此,逆黨羅列投獻之家名冊,凡是在冊,學業全都受阻。”

“不僅僅侷限於南衙的江左江右。”

“陛下,還有個事兒,求到禮部,禮部諸官不敢上奏,就求到了臣這裡。”

從案卷顯示,有一批山西豪奢戶在萬曆初年也曾捲入逆黨。

那時候,王崇古反出晉黨,摁着晉黨的勢要豪右刷聖眷,晉黨中人有不少,就加入了逆黨的行列之中。

但很快,晉黨就跑了,因爲晉黨的根基是晉商,晉商唯利是圖。

皇帝的燕興樓是真分紅,真金白銀往家裡擡銀子,這批晉黨給皇帝一千萬銀買命錢,還有三年就徹底回本,唯利是圖的晉商們,反覆權衡利弊後又跳反了,跑到王崇古門上磕頭去了。

這批富商巨賈,就有六十餘家,上了投獻之家的名冊。

唯利是圖的晉商,十分恐懼,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完全躲過這次的巨大政治風波,這會兒晉商們在京師活動,看能不能政以賄成,送陛下點銀子買命。

而這次晉商選擇的方式,是砸給丁亥學制。

禮部不敢收這筆鉅款,甚至都不敢問陛下的意思,這輕易捲到這種案子裡,先問問九族的意見比較好。

晉商們也在南京活動,希望張誠能放過他們一馬,張誠哪敢在這種大事上糊弄陛下,就如實說明了情況。

“什麼時候的事兒?”朱翊鈞面色平靜的詢問道。

張誠將案卷找了出來,呈送御前說道:“萬曆五年到萬曆七年,晉人離去,完全是這些逆黨,根本不是真心接納這些晉人,連拜帖都不收,晉人見自討無趣,也就離開了。”

朱翊鈞的手指在桌上敲動了着,思考了片刻說道:“那時候萬曆維新前途不明,晉人也在王次輔那裡受了不少的委屈,算他們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了,再無逆舉,就不必追究了。”

選擇跳船的不再少數,既然不是死不悔改,沒必要過分追殺。

“臣倒是以爲,銀子還是要收的。”張誠倒是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十分確定的說道:“人要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即便是迷途知返,但逆舉既定。”

“沒有任何的追究,不用付出任何的代價,他們還會這樣繼續做,旁人看到,也會這樣做。”

“有理,多少?”朱翊鈞點了點頭,認可了對張誠的意見,每個人都要爲自己的錯誤買單,申時行、王家屏如此,冉淑妃也是如此,朱翊鈞這個皇帝也不例外。

“一千萬銀。”張誠俯首說道:“六十六家,把南洋種植園都抵押了出去,湊了一千萬銀出來。”

“晉商在南洋還有種植園?”朱翊鈞大感驚奇,這晉商真的是唯利是圖,哪裡賺錢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這還是託了陛下燕興樓交易行的富,要不深處內陸的晉商,很難在開海里獲利。”張誠起初也感到驚訝,詳細瞭解後,才知道了原委。

晉商成爲投獻之家,也變得理所當然了起來。

逆黨的銀子,不是阿片,就是人口買賣、私市,晉商捱了那麼多毒打,對陛下的狠辣,一清二楚,看到這種生意,不跑纔怪。

“林烴臨死前交代,江西二百八十家書院,也存在南衙選貢的現象,緹帥駱秉良派緹騎明察暗訪,發現了端倪,只不過江西的情況又非常的複雜,還是讓駱緹帥說吧。”張誠不是江西書院情況偵辦之人,他讓駱秉良來講。

駱秉良俯首,站直了身子,取來了堪輿圖,江西堪輿圖上標明瞭二百八十家書院的位置,駱秉良的手點在了九江府上,開口說道:“江西的勢要豪右們,他們擡高了入院的門檻,以白鹿洞書院爲例。”

“若是想要在白鹿洞書院入學,首先得附籍九江府,不肯附籍、遷籍者一概不收;其次就是要置辦產業,也就是書院周圍穩定的居所,說是學業爲重;”

“書院周圍又是隻售不租,想要置辦一套,中人之家傾家蕩產而不可得。”

“如果沒錢也沒事兒,可以借貸,這些勢要豪右,在江西二百八十家書院門前,均有錢莊放錢,只要肯壓上自己的一切,就可以借錢了。”

“而這些勢要豪右們,多數都是這些書院外民舍的背後東家,即便是少數旁人掌控,也許以厚利收回銀錢,就這樣,依託書院無中生有,賺的盆滿鉢滿。”

“但臣查證了這二百八十家江西書院,沒有南衙選貢案的投獻之家的名冊。”

江西書院的確如林烴所說,存在類似現象,但江西各大書院的主要目的還是賺錢。

束脩已經無法滿足他們了,他們搞出了學業爲重的固定居所、借貸的利滾利經營模式。

“沒有所謂投獻之家的名冊,自然不是逆黨。”朱翊鈞首先對江西的情況進行了定性。

駱秉良眉頭緊蹙的說道:“臣在走訪的時候,發現了個怪事,所有學院都有宿舍,如果學子在他地,學習真的很好,入院選考名列前茅,可以免束脩,住在學院之內,甚至吃穿用度皆由學院提供。”

“唯一的要求就是附籍。”

朱翊鈞爲之愕然,思索了下說道:“這些學院就是靠這種方式,打出名堂來,然後利用自己學院的名氣賺錢?並且繼續拉攏優異學子附籍,繼續打響名聲?”

“栽得梧桐樹,鳳凰自然來,陛下聖明。”駱秉良俯首說道。

他真的是大開眼界,這江西把學堂這門生意,辦的那叫一個有聲有色。

給優秀學子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幫助,就爲了他們高中後,給學院提供名氣,而後利用這些名氣,吸引那些有錢卻不聰明的學子來賺錢。

駱秉良又補充道:“可能以前,江西這些學院的確是學閥,沒人介紹,就無法入門,但萬曆十年起,從白鹿洞書院開始,就變成了這種樣子。”

駱秉良的調查顯示,在萬曆十年之前,這些學院的門檻,的確高嚇人,白鹿洞書院至少需要三位德高望重的名儒介紹才能入學,但這七年來,已經完全變了經營模式。

書院又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在白鹿洞書院的帶領下,這種新營利方式,很快就在江西完全鋪開來。

朱翊鈞對這種轉變是非常認可的,對於恥於言利的大明而言,這種教書育人的學院,向營利方向轉變,需要極大勇氣,也怪不得林烴爲首的逆黨,看江西的學院不順眼了。

江西學院的行爲,算不上是投獻,但也可以看作是對儒學、道德崇高的背叛。

朱翊鈞問道:“那麼朕最後一個問題,他們交稅了嗎?既然已經是盈利性質的書院了,不交稅,就讓稽稅院追欠吧。”

“交了。”駱秉良嘴角抽動了下,有些無奈,全都合法納稅,每一筆款項的來龍去脈,都是一清二楚。

這些書院也很清楚,把教書育人當買賣做,很容易被人詬病,若是被人抓到偷稅,那真的是人人喊打了,怕是會萬劫不復。

朱翊鈞想了想叮囑道:“嘶,連稅都肯老實交,對大明禁忌瞭如指掌,還是再查查爲宜。”

“臣遵旨。”駱秉良俯首領命。

第872章 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第903章 羣龍無首 大廈將傾之前的癲狂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781章 以行仁而王天下,以尚力而霸四海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二百五十七章 僱傭營團,借雞下蛋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347章 我家皇爺爺讓我給你帶句話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346章 去奢崇儉,誠乃救時要務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738章 不補繳稅款,就傾家蕩產吧!第776章 關於皇家理工學院的人才分配第五十二章 戚帥,朕有疑慮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907章 人生而自由,卻活在無處不在枷鎖之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顆機械蛋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604章 厄運專挑苦命人,麻繩專挑細處斷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308章 人給狗送葬,天下奇聞!第398章 大明皇帝的留一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張居正,你壞事做盡!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867章 先射箭後畫靶,現在行不通了第799章 朕就一句話,一切拿白銀說話!第672章 大明皇帝也幹了!第839章 赤膽忠心昭日月,盡忠報國志未休第878章 隱形的權力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792章 要學會正確使用首輔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一百二十三章 刀筆吏所以敗人壞事之法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東林元老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們的選擇沒有錯(爲白銀盟主“暖陽1314”賀!)第545章 清流名儒難負盛名,憐孤惜寡上門認第684章 下章京營,準備拷餉第662章 惡貫滿盈朱翊鏐第837章 神火飛鴉,火燒京都第968章 此方便門一開,萬門皆開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286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第947章 對日不落帝國核心利益動手第一百二十三章 刀筆吏所以敗人壞事之法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張嘴,哭的梨花帶雨就是鐵證三江感言+上架感言第409章 有史以來,第一支全火器的騎兵第927章 千峰鑿破通天路,萬壑填平貫隴途第866章 還田令的喪鐘,爲誰而鳴第927章 千峰鑿破通天路,萬壑填平貫隴途第679章 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387章 搶着給皇帝送錢,算怎麼回事兒?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850章 回答會犯錯誤,逃避不是恥辱第743章 不太符合邏輯 卻符合現實的忠誠第804章 絕洲,除了鐵料一無所有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296章 朕當初欠考慮了第743章 不太符合邏輯 卻符合現實的忠誠第564章 滿嘴順口溜,你是打算進解刳院啊!第453章 白銀,就是百姓們的血汗錢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第326章 至此,只是人間君王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第322章 他們那裡不適合種地第813章 雷霆滌倭氣,忠魂耀海疆第933章 匠人下山了!第二百零四章 《勞動圖說》朱中興第341章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第607章 先生教得好,陛下學得好第554章 莫敢言,道路以目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二百一十四章 煤市口大火第732章 潛龍開瀆醒,赤膽壓天寒第一百零五章 朕要學外語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698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464章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推廣海外寶鈔第四十八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870章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第762章 有福同享 有難獨當第516章 一身偃臥蓬蒿穩,四海蒼生恐未安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895章 讀書如同越關山,一步一臺階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一百五十九章 只需要一個機會的戚繼光第978章 風雨兼程煙波險,鴻志初展客路艱第727章 你不是知錯了,是知道自己快死了第623章 大明做事,過於霸道了!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803章 崇古堡和太嶽城
第872章 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第903章 羣龍無首 大廈將傾之前的癲狂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781章 以行仁而王天下,以尚力而霸四海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二百五十七章 僱傭營團,借雞下蛋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347章 我家皇爺爺讓我給你帶句話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346章 去奢崇儉,誠乃救時要務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738章 不補繳稅款,就傾家蕩產吧!第776章 關於皇家理工學院的人才分配第五十二章 戚帥,朕有疑慮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907章 人生而自由,卻活在無處不在枷鎖之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顆機械蛋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604章 厄運專挑苦命人,麻繩專挑細處斷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308章 人給狗送葬,天下奇聞!第398章 大明皇帝的留一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張居正,你壞事做盡!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867章 先射箭後畫靶,現在行不通了第799章 朕就一句話,一切拿白銀說話!第672章 大明皇帝也幹了!第839章 赤膽忠心昭日月,盡忠報國志未休第878章 隱形的權力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792章 要學會正確使用首輔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一百二十三章 刀筆吏所以敗人壞事之法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東林元老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們的選擇沒有錯(爲白銀盟主“暖陽1314”賀!)第545章 清流名儒難負盛名,憐孤惜寡上門認第684章 下章京營,準備拷餉第662章 惡貫滿盈朱翊鏐第837章 神火飛鴉,火燒京都第968章 此方便門一開,萬門皆開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286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第947章 對日不落帝國核心利益動手第一百二十三章 刀筆吏所以敗人壞事之法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張嘴,哭的梨花帶雨就是鐵證三江感言+上架感言第409章 有史以來,第一支全火器的騎兵第927章 千峰鑿破通天路,萬壑填平貫隴途第866章 還田令的喪鐘,爲誰而鳴第927章 千峰鑿破通天路,萬壑填平貫隴途第679章 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387章 搶着給皇帝送錢,算怎麼回事兒?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850章 回答會犯錯誤,逃避不是恥辱第743章 不太符合邏輯 卻符合現實的忠誠第804章 絕洲,除了鐵料一無所有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296章 朕當初欠考慮了第743章 不太符合邏輯 卻符合現實的忠誠第564章 滿嘴順口溜,你是打算進解刳院啊!第453章 白銀,就是百姓們的血汗錢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第326章 至此,只是人間君王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第322章 他們那裡不適合種地第813章 雷霆滌倭氣,忠魂耀海疆第933章 匠人下山了!第二百零四章 《勞動圖說》朱中興第341章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第607章 先生教得好,陛下學得好第554章 莫敢言,道路以目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二百一十四章 煤市口大火第732章 潛龍開瀆醒,赤膽壓天寒第一百零五章 朕要學外語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698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464章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推廣海外寶鈔第四十八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870章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第762章 有福同享 有難獨當第516章 一身偃臥蓬蒿穩,四海蒼生恐未安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895章 讀書如同越關山,一步一臺階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一百五十九章 只需要一個機會的戚繼光第978章 風雨兼程煙波險,鴻志初展客路艱第727章 你不是知錯了,是知道自己快死了第623章 大明做事,過於霸道了!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803章 崇古堡和太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