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皇極門公審

朱翊鈞也是一名讀書人,會試要考什麼,怎麼考他一清二楚,貢院一陣折騰,終於在宵禁之前,完成了皇帝陛下的要求,換衣服、換考籃、換考題。

貢院沒人敢公然抗旨,因爲緹騎已經把貢院給圍了。

夏宗堯被叫到了貢院重新入場的時候,人都有點懵,他真的是被陷害的,雖然歷年夾帶者少有是旁人陷害,但他真的不想夾帶,有人把他的蠟燭換掉了。

考生要自帶蠟燭入考場,而夏宗堯購買了蠟燭放在了書箱之後,就再沒管過,他真的不知道何人何時調換了他的蠟燭,被扔出貢院的時候,他非常的憤怒。

可是要到衙門敲冤鼓,就需要真憑實據,他沒有任何證據,甚至連猜測的方向都沒有。

夏宗堯入考場的時候,纔看到,現場有十多個人被叫了回來,都是今年被搜檢官扔出貢院的學子,按舊制就該被革除功名了,但被叫了回來,顯然是一起沾了熊廷弼的光。

所有人換了新衣服,私人物品寫上了名字,都放在了貢院的偏房之內,離開後領取,考籃也換成了御製的考籃。

二月九日是入考場的時間,二月十日開考,分爲了四場一共爲十二日。

第一場爲經義題,考四書五經,也就是八股文,這次是皇帝親自出題,三經廠封閉印刷,直接送往了貢院,答卷的標頭還印着注意事項。

“四書: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五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夏宗堯看到了第一場考試的內容,眉頭緊蹙,作爲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士子,他看到這兩句有些迷茫。

因爲陛下出題,實在是太簡單了!一眼就看明白了。

四書選的是《孟子》,五經選的是《尚書》,都是完整句子。

夏宗堯平日裡練習的題目,非常非常的難,比如:君夫人陽貨欲。

君夫人是論語第十六篇的結尾三個字,而陽貨欲下一篇的開頭三個字,這就很難破題,因爲主考官將其出到一起,就是不希望你分開討論,但是兩篇說的不是一個事兒,牽強附會的湊到一起去,就非常難寫了。

比如:及其廣大草。

原句出自中庸曰: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可是出題的人,別出心裁無視句讀,把前後兩句話硬給扯到一塊去,就很難寫,當真是螺螄殼裡做道場,方寸之間做騰挪,苦不堪言。

所以,陛下這兩句,都是完整的句子,而且沒有任何的歧義,這就非常好寫了,陛下實在是太友善了。

當夏宗堯準備起筆的時候,有些猶豫,他盯着標點符號,陷入了沉思,陛下出這麼簡單的題,難不成是這些標點上有問題?

夏宗堯是完全的傳統讀書人,他陷入了既定的思維定式,認爲標點符號也是題目的一部分。

而熊廷弼一看這兩句,就知道皇帝在問什麼。

熊廷弼對陛下非常熟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其實問的是是呂宋、舊港、金池總督府的遷徙過去的百姓,還是不是大明人的問題,也就是萬宗伯所言的不可避免的本地化;

而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其實就是討論民爲邦本,本固邦寧。

熊廷弼剛要起筆,忽然眉頭一皺,盯着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看了半天,這兩句,皇帝確實有深意,其實也在問大明的主體究竟是君,還是民。

大明開海以後,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國家,前任禮部尚書萬士和,還專門修了好多卷的海外番國志書,來記錄這些國家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毫無疑問,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裡的人,纔是萬邦的主人。

有一次,皇帝到全楚會館蹭飯,就和先生討論到了這句話,說到了尼德蘭人的誓絕法案,皇帝認爲這代表了民意,這種方式是不錯的,是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張居正認爲,這是被西班牙總督慘無人道的欺辱,或者更直接的說蹂躪後,才形成的共識,北同盟的誓絕法案是基於尼德蘭社會風貌、地理因素、產業、人文等等的最終結果,南聯盟(比利時)就不想頑抗到底,因爲在西班牙總督統治期間,南聯盟是統治階級,是既得利益者。

生搬硬套只會水土不服,就像大明的條條塊塊、郡縣制,費利佩想學,但是學不會。

哪怕是學個官吏逢進必考,都十分的困難,按照大明的理解,現在西班牙還處於商周時期的邦國,看似是一個整體,實際上還是小邦聯合。

各家有各家的情況,制度只有最適合自己國家的,沒有什麼四海皆准,這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熊廷弼不打算寫那麼深入,因爲這其實是鬥爭卷的內容,熊廷弼研讀過鬥爭卷,聽陛下和先生討論,他知道陛下在想什麼,但這是貢院考場,先生說過,鬥爭卷只能看、只能用,不能公開討論。

若是真的回答這個問題,在熊廷弼看來,陛下坐在龍椅上,就是代表了萬民的民意在裁決,大明最多的就是農夫,而陛下就是農夫。

誰家皇帝農活兒乾的比大師傅還利索?農事上,滿朝文武,沒一個人能糊弄得了陛下。

熊廷弼打好了腹稿,開始動筆,他寫完之後,開始修改,反覆斟酌推敲後,開始謄抄。

袁可立也看到了這題目,在他看來,這兩個問題,實在是難以回答,要寫簡單,但要寫好極難,因爲這是陛下親自出的題目,現在袁可立要揣測的不是主考官的意思,而是陛下的意思了。

考慮到萬曆維新的當下,他遲遲無法動筆,因爲在他看來,萬曆維新沒有完全成功,大明朝廷看到的是貴金屬在流入、大量的貨物被生產,但袁可立覺得維新的風,從來沒吹到鄉野之間,甚至因爲出海,導致了人口外流,人力不足,土地拋荒。

河南,是人口流出的大省。

立場不同,看到這兩句話各不相同,袁可立遲遲未曾動筆,幾經易稿,終於完成了經義卷,他寫了兩份,歌功頌德和鍼砭時弊,最終袁可立選擇了後者。

考場中人,面對這些題目,反應各有不同,兩天後,主考官收走了答卷,開始糊名。

第二場是詔誥表判,考的是實務文書寫作。

夏宗堯直接看到題目只覺得天塌了,因爲要寫的四篇,他一篇也不會寫。

詔:《諭呂宋總督府教化夷人詔》;誥:《授呂宋總督府都統制誥》;表:《賀東征九勝奏捷表》;判:《金池商民違禁拓殖案》。

夏宗堯根本不瞭解這些情況,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動筆,他倒是想看雜報,但是老師、父母都不準,只讓他一心讀聖賢書。

正在他絕望的時候,他一翻開後面的每一頁試卷,發現都有材料可供參考,這讓他喜出望外,陛下果然體恤學子。

大家讀書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些萬曆維新裡的新事兒,他真的沒練過,沒材料兩眼一抹黑,有材料,也不是不能寫。

“要是考不中,我這舉人身份,還能去呂宋做個官。”夏宗堯看到了誥題的材料,發現個事兒,按照誥的材料,呂宋、舊港、金池總督府缺讀書人,舉人到那裡,真的是橫着走,發宅、發傭、發地、發僕,只要去就有。

一望無際的黃金海岸、大別墅、椰樹林、看不到頭的種植園,就是漢鄉鎮。

夏宗堯想了想,收起了這些亂七八糟的心思,海外不安全,錯非迫不得已,否則沒有幾個讀書人願意前往,要不然沒有這麼好的條件。

“原來大明會典大明律拓殖中明文規定:凡海外無主之地,漢民插標爲業者,掠搶者打死勿論,免罪。”夏宗堯看到了第四篇判的時候,有些驚訝,原來大明律是這樣規定的。

違禁拓殖,主要說的是有些害羣之馬,自己不開拓,專門搶他人開拓好的地,這簡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開拓是極其辛苦的,自己不肯出力,還要搶,那就別怪主人家,打死勿論了。

夏宗堯第一次覺得寫詔誥表判,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兒,因爲這四件事都是國朝大事。

熊廷弼看到題目的時候,略微有些心虛,因爲他經常寫這些東西,非常熟練,別人可能不熟悉,但他再熟悉不過,張居正經常讓他寫詔誥表判,有的時候,張居正甚至直接拿着他寫的,就去廷議了。

因爲熊廷弼看到過寫的詔,一字沒改被刊登在邸報上,顯然是張居正沒改、司禮監沒改,陛下也沒改。

東征九勝奏勝表,他就寫過兩份,是張居正聯合禮部沈鯉要修《東征記》和《英豪傳》,就讓熊廷弼寫了兩份。

關於這些政策,熊廷弼完全沒有反對的概念,因爲他接受的教育和道理告訴他,理當如此。

袁可立非常非常喜歡這四個題目,當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情不自禁的站起來,在很逼仄的考試房裡,走來走去,他有些興奮。

他相信一句話,窮則變,變則通。

窮不是窮困,而是窮途末路的窮,萬曆維新之前的大明,已經有些命不久矣的徵兆了,已經走到了盡頭了,他看到的大明是地方兼併成風、衙門貪腐橫行腐敗無能、士林斯文敗壞、鄉賢縉紳如狼似虎、朝中爭鬥不休但全然不是江山社稷,而是私門小利。

他不知道大明的出路在哪裡。

他寫過很多的詔誥表判,但每次寫都十分的煩躁,因爲他看不到一點的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新的道路可走,這是讓他最輾轉反側的。

士人要弘毅。

袁可立心懷天下,哪怕他窮的連堪輿圖,都不捨得買,但他仍然希望大明可以從腐朽中掙脫,昂揚向上,因爲覆巢之下無完卵,大明要是傾頹,對於萬民而言,就是天崩地裂,他十分的有毅力,否則就不會走到這貢院來了。

而這四個題目,全都是變化!

大明在海外開拓;大明在海外建立秩序;

大明在破除祖宗之法的不徵之國,外交政策不再是柔遠人,而是錙銖必較、睚眥必報,豐臣秀吉敢襲擊大明使團,大明軍就會對等報復,奪取出雲、石見、長門三國,給倭人還以顏色;

大明在爭奪新的生存空間。

這些年袁可立通過各種方式,買到了很多的雜報,其中就有歷年的《格物報》,格物院格物博士所寫,格物博士在檢測北方四十三個地方,從臥馬崗到河南的氣溫和降水量。

從十七年以來的數據顯示,氣溫在不斷降低,降水在減少,這個檢測消息,每年都會刊登,每次看,袁可立覺得自己腳心都是涼的。

大明再不改變,這該死的天氣,會讓北方大面積減產,結果就是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

袁可立真的很害怕,他害怕大明生於大義,亡於不齒。

大明太祖高皇帝出身卑微,父親、母親、兄長相繼餓死,胡人竊據百年,中土久污羶腥,生民擾擾,大明在一片廢墟中建立,以窮民苦力揭竿而起奪得天下,這是生於大義,若是亡在百姓手中,就是亡於不齒。

袁可立越想越興奮,寫完之後,睡了一覺,才察覺自己興奮過頭了,寫的過於誇張,趕忙又重寫了一遍,折中了一下,才交了卷。

第三場是策問,就是五個維新實務的問題,讓學子們自由發揮。

五問分別是:漢武通西域與今之開海異同;

海外拓殖,當效殷民遷洛邑之制,或行衛所軍屯之法;

新學與儒學何以共濟維新;

夷人與漢人爭地,華夷之輕重,四海之緩急;

何以辯開海傷農、商賈奪田;

這些問題,對夏宗堯而言,實在是太難太難了,袁可立還好,他喜歡看雜報,對這些事兒的背景一清二楚。

對於熊廷弼而言,輕而易舉,信手拈來,因爲他經常寫這些,有的是張居正給他出的題目,有的則是他自己的思考。

他是張居正的關門弟子,是潞王殿下的陪練、是陛下口中的熊大,他在京師的一切吃穿用度,都是陛下內帑所出,是陛下覺得他文武雙全,是可造之材。

他很清楚自己是誰,很清楚自己的天賦,很清楚自己的特殊,很清楚自己擁有旁人所沒有的特權,他更清楚自己的使命,他要在先生百年,甚至陛下龍馭上賓後,培養足夠的力量,守衛萬曆維新的所有成果。

無論是誰,都不能破壞萬曆維新的成果,哪怕是他自己本人。

哪怕是要遺臭萬年,他都要保護萬曆維新的成果。

第四場則是算學專場,熊廷弼一看就知道,這是陛下自己出的題,因爲真的很難,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土地丈量、軍糧運送、行軍、六冊一賬、鈔法、孫尚禮指數、甚至是條件概率,很多題目都是邏輯陷阱。

可能陛下覺得簡單,但熊廷弼都有兩道題拿不準。

對於傳統儒學生而言,除了一些基礎分能拿到手之外,其他的全都是兩眼一抹黑。

袁可立有些慶幸,自己拜師全楚會館在家學堂突擊補課算學,算是拜對了門,家學堂師資力量雄厚,針對性的訓練,讓基礎本就不錯的他,面對這些題目的時候,遊刃有餘。

算學題的確是皇帝自己出的,他從格物院的藏經閣裡的題庫裡,挑選了三百道題,總分爲300分,選擇一百二十道,填空一百二十道,大題六十道,一共三天答卷時間,在朱翊鈞看來,時間是極爲充分的,選的也是簡單類別,至少他全都會做。

算學分的權重是50%,前面三場權重爲20%、10%、20%,其實朱翊鈞就是在區分文理。

朱翊鈞覺得不難,但學子們哀鴻遍野,甚至懷疑這些題,真的有人能全做對嗎?

二月二十四日,天空萬里無雲,學子們換了自己的衣服,拿好了自己私人物品,多數人都是面如土灰,最後一場的算學有點過分難了,但大家一交流,發現都難,反而放心了一些。

要難都難,主要就看天賦和對算學的重視程度了。

在學子等待會試張榜的時候,一條可怕的消息,席捲了整個京師,陛下再次下旨,要求學子們不得離京,並且在二月二十六日這天,到皇極門參加公審。

學子們在考試,皇帝在查案,在查案的過程中,朱翊鈞發覺馮保這傢伙,是很有用的,他敢在剛剛被責罰之後,張開雙手阻攔皇帝,這個舉動是對的。

因爲給熊廷弼、袁可立下套的人,就在等皇帝發瘋,賤儒們就想看到皇帝一臉敗相,就是要用這種手段來破壞皇帝十七年以來建立的信譽,讓天下士人覺得皇帝是個瘋子,而不是明君。

就是爲了把水攪渾,把事情往大了搞,就是爲了刺激皇帝倍之,把萬曆維新徹底極端化!

但馮保靈光乍現、急中生智、腦子比嘴快的主意,確實非常好。

理由是很充分的,以前朝廷窮,給不了儒袍、也給不了考籃,這搜檢懷挾,變成了對一個士子下手的最好辦法,這就造成了冤假錯案的頻繁發生。

每年都有這樣的事兒發生,比如萬曆二年諸生羣噪者數十人,爲孫礦鳴不平;孫礦是會試第一,結果不得入殿參考,就是因爲夾帶;萬曆五年的陳性學被構陷等等。

而且圍繞着夾帶還有一條很長的生意鏈,每到科舉,騙子橫行。

現在朝廷富有了,也不用搜檢懷挾了,入貢院全都換衣服換考籃,絕無可能夾帶了,以後也不會有這種冤案了,一共六千多舉人蔘加會試,大明朝廷還是足以應對的。

二月二十六日,晴空萬里,一衆學子換了新的儒袍,和檀木書箱,這是皇帝發給所有參考舉人的禮物,這不是爲了堵嘴,不讓學子們議論熊廷弼的特權。

這是早就準備好的,會試是人生大事,但六千人只有四百個名額,還有五十個是專門爲格物院遴選。

名落孫山的學子,有些路途遙遠、家境貧寒可能一輩子就入京這麼一次,日後就再也沒有餘力參考了,這就是皇帝給學子們紀念所用,回到家鄉,也好指着刻字,對着兒孫說自己的過往。

皇帝要給天下士人一個交代,所以把舉人拉到了皇極門前的大廣場,舉行了萬曆十七年的第一次公審。

除了熊廷弼和袁可立案之外,還有一批專門從事科舉詐騙的團伙,被順天府衙門給抓了,拉到了皇極門公審。

皇帝、朝中大臣坐在皇極門上,城牆上錦旗招展,宦官、緹騎筆直的站在錦旗之下,而皇極門下建了一個刑臺,學子們坐在臺下圍了一圈,五十人一組,分開坐立,而每組前面有一個告示牌,臺上說了什麼,會同步在告示牌上。

記不住沒關係,當月雜報會詳細記錄公審內容。

說起來這公審,還是朱翊鏐胡鬧的產物,朱翊鏐的本意是讓那些他看不慣的賤儒好好的丟下臉,但他這胡鬧之舉,無意間推進了法治的建設。

經過公審的案子,所有人證物證書證、案犯供述,都會在衆目睽睽之下定案,而且還會詳細披露在邸報上,提供給公共監督。

公審很快就開始了,已經年邁精神卻非常好的王崇古,作爲刑部尚書,主持這這次公審。

舉子們對這些科舉時出現的騙子,恨得咬牙切齒,每一個舉人,從入京開始,就開始上當受騙,連入京買的地圖,都是陳年老圖,走錯路的比比皆是!

住宿、水食、出行、聚談、拜師等等,只要在京活動,可謂是每日上一當,噹噹不一樣。

顯然有人把舉子們當肥羊宰了,攔路搶劫哪有騙的快!

科舉行騙,是個窩案,還有一些陳年老案,在皇帝生氣的這段時間宣佈告破,有些事兒真的較真,緹騎出動,是絕對可以查清楚的,只是司法力量實在有限,緹騎規模只有三千。

稽稅緹騎倒是挺多的,有一萬三千餘人,但是稽稅緹騎只稽稅,不辦其他案件,這也是共識。

稽稅緹騎過多的介入不必要的事兒,就沒人納稅了,而且還涉及到了稽稅院權力過大、導致稽稅向搶劫蛻變的問題,某種程度上講,稅票和贖罪券確實有共同之處。

夏宗堯終於知道自己爲什麼被人給坑了,他家裡雖然還算富裕,但出門在外,他總是能省就省,節儉有的時候,不見得是因爲窮,而是性格。

他因爲沒有購買店家推薦的文昌符,被店家懷恨在心,趁着夏宗堯外出,店家把他的蠟燭給換了。

一起出事的還有三個人。

毫無疑問,他住的那家店是黑店。

夏宗堯不買的原因,其實也簡單,這文昌符說是從兗州曲阜的孔廟裡求來的,兗州孔府都被查抄了,哪裡的文昌符?

事情太過於離譜,以至於夏宗堯確信是真的。

很快士子們個個伸長了脖子看向了臺上,因爲熊廷弼上臺了,顯然到了公審的重要時刻。

張居正在士林的風評很差,但熊廷弼在士林的風評卻很好,崇拜者數不勝數,因爲熊廷弼活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模樣,看熊廷弼的故事,士子們覺得那就是儒生該有的樣子。

儒學士們都喜歡朱程理學嗎?

難說。

君子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德王朱載堉一直想培養皇帝成爲大樂師,可惜陛下就喜歡看王皇后彈琴,自己懶得上手。

儒學發展到朱程理學之後,君子六藝,就只剩下一個書了!

儒學士們對於死讀書、讀死書,內心深處壓抑着憤怒,但礙於世情,無法表達這種憤怒,老祖宗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死讀書,卻不接觸任何實踐,除了能讀成個唸經的傻子,一無是處。

儒學士們也不希望,自己百無一用,所以,四處跑、四處留下傳說,譜寫了三箭定陰山等無數傳奇故事的熊廷弼,很自然就成了很多儒生心裡的榜樣。

儒生該是這樣的。

“樑叔…”熊廷弼看着面前的人,一言難盡,才知道爲何張居正沒有和他聊這些案子。

這是全楚會館的老木匠叫樑壽堅,今年已經五十四歲了,在全楚會館十二年,全楚會館所有的木工、房屋修繕、四季花卉,都是他負責,大家都叫他樑叔,幾乎是府上的二管家,僅次於遊守禮之下。

可以說,樑壽堅是看着熊廷弼一點點長大的,這個樑叔是熊廷弼成長的參與者。

“我不明白。”熊廷弼眉頭緊蹙的說道:“你有什麼難處,跟遊叔說,或者跟先生說,先生還能不幫你嗎?”

“我孫子參加鄉試、會試,先生也會幫嗎?你是熊大,我家孫兒可不是。”樑壽堅跪在地上,聽到熊廷弼問,很久之後纔回答了一句。

熊廷弼是皇帝口中的熊大,不能參加會試,皇帝會雷霆大怒,甚至專門想了個辦法,讓熊廷弼進貢院。

熊廷弼眉頭一皺,他今天被狠狠的上了一課,這就是眼裡只有自己利益的人,看到的世界。

他立刻十分清楚的知道,自己處於鬥爭的風口浪尖,他早有準備,從成爲張居正弟子那一刻起,他就開始準備了。

他微眯着眼說道:“你要是求科場舞弊,那全楚會館確實幫不了你,就是我要舞弊,先生、陛下也容不得我,別說我,先生家裡幾個孩子,要求先生舞弊,先生也容不得。”

“是我被構陷,陛下才肯幫助,樑叔,你可曾受了不白之冤?”

話鋒已變,雖然一口一個樑叔,看起來很有禮貌,但是話一點都不客氣,在公審的現場,還要顛倒黑白!

熊廷弼見樑壽堅不回答,立刻開始追擊,看似焦急的說道:“樑叔,這科舉茲事體大,乃是國朝大事,是有人給你許諾了什麼嗎?樑叔怎可輕信呢?還有人能在科場舞弊不成?簡直是駭人聽聞!”

熊廷弼可是讀書人,陰陽怪氣、指桑罵槐,極爲熟稔,進入戰鬥狀態的熊廷弼越來越有禮貌,卻一句比一句扎心。

“先生教的極好。”朱翊鈞坐在皇極門上,倒是有些驚訝,他終於放心了一些,熊廷弼最大的問題,就是耿直,在張居正門下學了幾年,那股耿直勁兒,終於沒有了。

熊廷弼深得張居正真傳,很多時候很多事,都要繞一圈。

熊廷弼看起來是關心樑壽堅,怕他被騙,這都到刑臺上了,樑壽堅已經是案犯了,熊廷弼也是睜眼說着言不由衷的話,把這受害者形象扮演的淋漓盡致,被害的差點不能入科舉,還在關心樑叔是不是上當受騙了。

熊廷弼往前一步,繼續說道:“許諾可以中舉、中試,不是騙人是什麼?那可是會試,千千萬萬雙眼睛盯着呢,要在會試舞弊,他還能隻手遮天不成?!”

“樑叔,他就是騙你錢財!”

科舉舞弊直接上升到了隻手遮天,這根本就是謀反了,因爲大明天下就只有一片天,那就是陛下。

袁可立站在一旁,作爲受害者、作爲原告,他自然要出現在刑臺上,他不說話,但是看一應案犯的眼神,像是在看死人。

“別說了,別說了。”樑壽堅跪在地上,連連說道。

樑壽堅當然不是主謀,樑壽堅身邊,還跪着一長排,正是這幫人在等着陛下發飆,掀起政治上的鬥爭,只要把水徹底攪渾,就沒人在意熊廷弼的書箱,到底是如何被更換了。

因爲,到那時,已經不重要了。

第415章 萬曆朝特色王化道路第835章 至今瓊海浪淘沙,猶聽青天拍案巡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517章 大明水師閱艦式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爲首?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國之宏規,保安之上畫第383章 緣分不夠?姑娘請留步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746章 市場換技術第577章 讓格物,贏在起點!第802章 日落計劃,新日運河第609章 這次病人是大明皇帝而已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銀子,離開我的船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490章 給大明當狗,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第942章 秩序,鬥爭和妥協的產物第四章 皇權特許第865章 皇極門公審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誠,是最大的必殺技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699章 《消失的帝國,消散的文明》第二百八十章 朕倒是有個辦法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四十二章 對小皇帝的考成第356章 精紡毛呢的最後盛宴第658章 加兩百萬銀,湊個三千萬銀預算的整數第674章 俺的,都是俺的!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第829章 一隻羊也是趕,一羣羊也是放第899章 諸惡皆非惡,公義非人心第479章 通和宮的那個通和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572章 《根本盛枝葉無窮昇平疏》第863章 貢者,從下獻上之稱(爲盟主“爲盟主“電飯煲菜譜”賀!第556章 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第826章 倘宴席不列,則鼎俎是供第989章 遼寧,則天下寧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九十三章 良言難勸該死鬼,慈悲不渡自絕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朕,唯利是圖!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貿,不敢妄稱再下西洋第824章 憫畸零幼主識民疾 破陳規能臣立新章第673章 開營煙館,殺無赦!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過者斬,勿論第389章 人心思動,則天下傾危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二章 全是妖孽第510章 勝則反攻倒算,敗則懷恨在心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464章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推廣海外寶鈔第808章 敗則懷恨在心,勝則反攻倒算第580章 風雨只打飄零客,佛門只渡有錢人。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錢賺第907章 人生而自由,卻活在無處不在枷鎖之第459章 葉李十四條劃第667章 天下奇聞碑第401章 朱翊鏐的好日子,徹底到頭了!!第四十二章 對小皇帝的考成第411章 光明,非常昂貴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385章 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第760章 元輔帝師,看不得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496章 明日五更天拔營,號令爲:回家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352章 格物院有祥瑞進獻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954章 寶鈔是聖恩普照第556章 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第721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第842章 戰勝大明的唯一辦法第656章 來自大明的絕學回旋鏢第891章 夫馳道者,民之命也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901章 護民彰聖德,興農顯奇功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817章 信心不足和有效手段第921章 大明皇帝再次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662章 惡貫滿盈朱翊鏐第324章 朕有一事,失信於天下第754章 循環成立的基石,不是仁義,而是暴力第858章 防保守,更要防過於激進第一百六十六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803章 崇古堡和太嶽城第565章 耗子給貓系鈴鐺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352章 格物院有祥瑞進獻第769章 不送人事,連唐僧都取不到真經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縛濁龍潘季馴,慘如水鬼高啓愚
第415章 萬曆朝特色王化道路第835章 至今瓊海浪淘沙,猶聽青天拍案巡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517章 大明水師閱艦式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爲首?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國之宏規,保安之上畫第383章 緣分不夠?姑娘請留步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746章 市場換技術第577章 讓格物,贏在起點!第802章 日落計劃,新日運河第609章 這次病人是大明皇帝而已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銀子,離開我的船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490章 給大明當狗,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第942章 秩序,鬥爭和妥協的產物第四章 皇權特許第865章 皇極門公審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誠,是最大的必殺技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699章 《消失的帝國,消散的文明》第二百八十章 朕倒是有個辦法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四十二章 對小皇帝的考成第356章 精紡毛呢的最後盛宴第658章 加兩百萬銀,湊個三千萬銀預算的整數第674章 俺的,都是俺的!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第829章 一隻羊也是趕,一羣羊也是放第899章 諸惡皆非惡,公義非人心第479章 通和宮的那個通和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572章 《根本盛枝葉無窮昇平疏》第863章 貢者,從下獻上之稱(爲盟主“爲盟主“電飯煲菜譜”賀!第556章 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第826章 倘宴席不列,則鼎俎是供第989章 遼寧,則天下寧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九十三章 良言難勸該死鬼,慈悲不渡自絕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朕,唯利是圖!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貿,不敢妄稱再下西洋第824章 憫畸零幼主識民疾 破陳規能臣立新章第673章 開營煙館,殺無赦!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過者斬,勿論第389章 人心思動,則天下傾危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二章 全是妖孽第510章 勝則反攻倒算,敗則懷恨在心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464章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推廣海外寶鈔第808章 敗則懷恨在心,勝則反攻倒算第580章 風雨只打飄零客,佛門只渡有錢人。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錢賺第907章 人生而自由,卻活在無處不在枷鎖之第459章 葉李十四條劃第667章 天下奇聞碑第401章 朱翊鏐的好日子,徹底到頭了!!第四十二章 對小皇帝的考成第411章 光明,非常昂貴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385章 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第760章 元輔帝師,看不得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496章 明日五更天拔營,號令爲:回家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352章 格物院有祥瑞進獻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954章 寶鈔是聖恩普照第556章 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第721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第842章 戰勝大明的唯一辦法第656章 來自大明的絕學回旋鏢第891章 夫馳道者,民之命也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901章 護民彰聖德,興農顯奇功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817章 信心不足和有效手段第921章 大明皇帝再次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662章 惡貫滿盈朱翊鏐第324章 朕有一事,失信於天下第754章 循環成立的基石,不是仁義,而是暴力第858章 防保守,更要防過於激進第一百六十六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803章 崇古堡和太嶽城第565章 耗子給貓系鈴鐺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352章 格物院有祥瑞進獻第769章 不送人事,連唐僧都取不到真經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縛濁龍潘季馴,慘如水鬼高啓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