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

矛盾說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套入世的學問,叫人看穿混亂表象看到本質的一套方法論,它並不複雜,也不困難。

而矛盾說的使用方法是,對一個社會現象進行追本溯源,瞭解其背後事物發展的過程,尋找到主要矛盾,對主要矛盾進行信實的、就事論事的、踐履之實的剖析,分析出其次要矛盾,尋找現象中的問題和原因。

在經過了極其複雜的鬥爭之後,調節主要矛盾,才能實現張居正的抱負,讓大明再次偉大這一主旋律。

是否能夠抓到主要矛盾,就可以判斷出一個人是否賢能。

而抓主要矛盾這塊,張居正是當下大明世界唯一的超等射手,而大明廷臣多數都是二等。

張居正一輩子就做了幾件事,考成法、清丈還田、振武強兵、整飭學政,分別對應了吏治、經濟、軍事和文化,而在這四個方面,張居正完完全全的抓到了主要矛盾,作爲輔國大臣,當國首輔,張居正是絕對合格的,甚至是遠遠超出了其他人。

不是其他人抓不到主要矛盾,分不清楚輕重緩急,而是他們的彼岸不同,所以行爲不同。

嚴嵩不夠聰明嗎?徐階不夠聰明嗎?他們當國爲何就抓不到主要矛盾呢?他們其實很清楚大明國朝的問題所在,但是他們的目的不同,他們的目的是自己家的權勢和生產資料。

高拱的目的總歸是振奮大明吧,他爲何沒有抓到矛盾呢?

其實高拱抓到了,但是他做不到。

僅僅以吏治而言,賄政之上是姑息,不破姑息,談破賄政就是個僞命題,但是高拱本身高度依賴晉黨這個組織,所以他只能姑息。高拱的第一次倒臺就是姑息了楊博做吏部尚書,對山西籍的官員,無一降職罷免,引發的巨大爭論。

高拱破不了姑息,但是張居正可以,他同樣姑息,可是他姑息不看成分立場,只看是否能夠任事,是否能稱得上循吏。

矛盾說可以看破混沌的表象,看到萬事的本質,那矛盾說的本質是什麼?

矛盾說的本質是實踐,是踐履之實,是行之者一,信實而已。

矛盾說是一種被動技能,學習之後,可以獲得破妄之眼,也能夠培養治理地方的人才,這也是張居正整飭學政的重要理論依據。

而這一次的殷正茂入京,賜予國姓之事,完全是基於矛盾說和大明當下國情進行了梳理,最終得到的一個結果。

張居正看着自己的題本繼續說道:“洪武初年雲南是遠在邊陲,軍事羈縻困難,當時太祖高皇帝的分封天下諸王也是基於這個踐履之實做出的決定,而現在,呂宋也遠在邊陲海外,軍事羈縻困難,這是這兩件事,相同的困境。”

“而現在大明對呂宋的統治,面臨着更多的困境,那就是經濟,直到現在,雲南地方仍然仰賴大明腹地的供給,物產算不上豐富,可是呂宋,是一個集散天下百貨的貿易中心,來自印度的棉花、大明的瓷器、絲綢、棉布、印度和波斯的地毯、棉花、棕櫚油、馬六甲的香水、爪哇的丁香、錫蘭的肉桂、千島之國的其他香料,比如大宗貿易的胡椒。”

“呂宋在經濟上對大明的依賴更低,即便是大明封禁了對馬尼拉的海貿,大量的走私商人,也可以把大明的貨物帶到馬尼拉。”

“大帆船甚至可以直接在馬尼拉完成貿易,不用到大明來,這樣可以在一個貿易週期裡節省兩個月的航程,一旦殷正茂握住了泰西的白銀輸入,大明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殷部堂的確是大明的官員,是大明派遣去呂宋的總督,但他本人是實質上的呂宋國王,而他手下有三千客兵和五千原本爲海寇組成的協從軍,一個可以財用自主、驕兵悍將的海外孤懸之地。”

“所以,我認爲可以在政治上,增加一些羈縻,至少殷部堂是大明的部堂,不是海外的紅毛番。”

所有人聽到這段話的感觸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王崇古聽到的就是冷血無情,殷正茂可是張居正和高拱黨爭獲勝的關鍵棋子,兩廣總督這個至關重要的位置,殷正茂能夠平倭蕩寇,讓張居正手中的籌碼更多。

現在張居正翻臉不認人了,這一番分析,完全把殷正茂打到了對立面去分析!

那可是殷正茂,他貪是貪了點,可他從來沒有背叛過大明。

譚綸眉頭緊皺的說道:“殷部堂是忠君體國的,元輔這分析,將殷部堂個人因素,完全排除在外了,太無情了,而且我認爲我們不在呂宋,不知道那裡的情況,如此分析,是不信實的,是盲目的管中窺豹。”

“是嗎?”張居正卻搖頭說道:“個人在大勢所趨之下,力量是微弱的,所以在分析問題的時候,需要排除個人的因素,沒錯,我現在的分析是基於大明的利益和立場去分析最壞的結果。”

“所以我認爲應該加重對呂宋的政治羈縻,所以我想到了黔國公的舊例。”

譚綸思慮再三還是搖頭說道:“我同意你的處置意見,但是我不同意你對呂宋的分析。”

“殷部堂和他的下屬,對於大明的歸屬感是極爲強烈的,對大明擁有絕對的向心力,軍事羈縻,我們可以進行制度設計進一步加強,比如定期輪轉將領,定期派遣庶弁將,定期更換守軍,其核心的三千客兵,五年輪換一次。”

張居正笑着說道:“求同存異,我也從未說過殷部堂現在是大明的敵人,只是說他日後可能是大明的敵人,殷部堂的呂宋一旦成爲大明的敵人,將會對大明開海之事造成極爲嚴重的破壞和打擊,一如當初宣德年間的安南復國。”

張輔兩次前往安南,將安南變成了交趾布政司,在宣德年間,交趾布政司又變成了安南。

在大明朝廷海量、專業、精密的精算之下,認爲大明統治交趾弊大於利,而後大明的下西洋活動遭到了最徹底的破壞,若不是當初胡宗憲請鄭和舊案,鄭和出使水程文牘舊案被茅坤所保留,大明現在再開海,連考古式科研都無法進行。

所以,張居正對呂宋的態度是極爲謹慎的,不讓殷正茂變成大明的敵人,就把殷正茂徹底變爲自己人。

王國光眉頭緊蹙的說道:“其實經濟上,呂宋的貿易也是高度依賴大明的,在對立的同時尋找統一,將呂宋最大化的綁定在大明的身上,這種做法也是可行的,將呂宋看做是大明的一個布政司,一切商品的流轉都應該認定爲內部貿易往來,比較恰當。”

“高度依賴大明,無法掙脫,這纔是羈縻的目的和意義。”

“我也同意你的處置,但是不同意你對呂宋的分析。”

王國光、譚綸和張居正有了一些政見上的分歧,這種分歧並不劇烈,是可以求同存異的。

海瑞思慮再三說道:“要不設置呂宋布政司吧,現在呂宋的行政是有些混亂的,如果將其郡縣化,不失爲一種方案,就像當初雲南設立布政司一樣,現在的海南,不也是在郡縣化後,逐漸變成了眼下的模樣?”

郡縣化,算是中原王朝的傳統技能,可以追溯到秦始皇。

王崇古有些不贊同的說道:“海總憲所言,不切實際,就大明這些個賤儒,出了京堂都是爲貶斥,彈劾戚帥,還不肯去軍營裡哪怕待一天!讓周良寅去大寧衛,多少人給他喊冤,郡縣化說得容易,在堪輿圖上畫府、縣,但是官員呢?”

“根本沒有肯去的,一聽說要去呂宋,怕是當做流放海外看待,是,對於國朝而言,這很重要,但是具體到每個儒生身上,他們跑去呂宋當官,那就是流放,就是吃苦,呂宋什麼環境,大明什麼環境,若是能吃這份苦,在大明腹地就能升官,還用跑去呂宋去?”

王崇古這話說的所有人都很贊同,大明就這麼個情況,連讀書都只讀四書五經,連史學都不讀,自《春秋》之後,史筆無大倫,只有記事,大明哪來的儒生肯前往呂宋的?

所以王崇古一直很認同張居正整飭學政,不僅僅是張四維被何心隱、曾光之流的邪說所蠱惑,不整飭學政,肯做事的都沒幾個,富國強兵,根本就是水中月鏡中花而已。

做事是要人去做的,遴選人才不搞好,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戚繼光脫離了遴選出來的優質軍士,也不能打勝仗。

“有人會去的。”海瑞非常確信的說道。

“哦?”王崇古疑惑的問道:“什麼人去?”

“舉人,大明三次不中式,就不能科舉了,多少舉人等着當官,卻沒有職位,只能困於吏員,讓他們去,他們是肯定要去的。”海瑞笑着說道:“我就是個舉人出身,爬到廷臣的位置上,還是因爲當年上了治安疏。”

海瑞從來不否認上《治安疏》,怒斥世宗皇帝修仙給他帶來的堪稱恐怖的政治資本,他今天能坐在右都御史的位置上,做了總憲而無人反對,光明正大的坐在這裡,鑑定科道言官是否有骨鯁正氣,都是當年的諍諫。

而去呂宋任事,也是一種政治資本。

“很好!”王崇不住的點頭說道:“確實,大明還能缺了當官的人?很好,我的目光只看到了進士,沒看到大明無數的舉人。”

每一科會試,參加會試的超過了四千人,而進士額定有300多人,而每一次科舉的舉人爲1280人。

洪武三年,鄉試額定舉人數量爲470人,宣德元年定額爲550人,正統五年爲760人,景泰四年爲1145人,到了萬曆二年爲1287人。

兩百年的時間,舉人越來越多,科舉越來越捲了。

“若是能特賜恩科進士,必然趨之若鶩,怕是整個呂宋都是舉人了。”海瑞接着說道,提出了一種鼓勵的方法,特賜恩科進士。

大明有三種進士,第一種進士及第,就是科舉的前三名,爲第一甲;第二種是進士出身,就是二甲;第三種爲同進士出身,三甲名錄。

張居正是二甲第九名是進士出身,館選入翰林院,是庶吉士;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進士是第二甲87名,沒館選入翰林院,所以他想要入閣很難;而方逢時是嘉靖二十年第三甲31名就是同進士出身,連館選的資格都沒有。

高拱、王崇古和方逢時是同榜,都是嘉靖二十年。

而海瑞所言的特賜恩科進士,也是一種出身,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就是柳永柳三變了。

柳永屢試不中,考不中進士,只能流連於青樓之中,靠寫詞爲生,但是他還是很想考的,景祐元年,宋仁宗親政了,特開恩科,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柳永終於成爲了特賜恩科進士。

大明沒有科場沉淪之士,因爲大明考三次考不中就不讓考了…

所以放到大明的語境之下,特賜恩科進士,就是有大功者特別賞賜一個皇帝格外開恩的進士出身。

“這個法子好。”張居正將海瑞說的抄到了自己的題本上,這玩意兒用到改土歸流上,也是大招中的大招!好用的很,能夠調動積極性的法子,那真的需要細心留意纔是。

“那麼等殷部堂回京之後,再細細商議吧,我也願意相信,殷部堂不是大明的敵人。”張居正當然希望殷正茂不會變成大明的敵人,呂宋能夠變成大明的布政司,平穩落地。

張居正寫好了浮票,大致擬定了接見殷正茂的若干問題,這需要看面聖的具體結果,然後做出各種相應的準備,若是殷正茂入京連臣子禮儀都不遵守了,那大明應該做的就是備戰威罰,而不是慶賞了。

王崇古開口說道:“惠潮參將魏宗瀚、王如澄,及碣石把總朱相,俱論死。”

“我誠知國朝振武之必然,但是這兩個參將和把總論死,亦爲振武之長策。”

王崇古作爲刑部尚書,把三個武將論斬,這是個陳年舊案了,也算是疑難案件,已經好多年了,遲遲沒有定論。

王崇古開口說道:“隆慶二年五月,已經被招安的海寇曾一本復叛,殺澄海知縣,焚潮汕百姓,十月,曾一本入寇雷州,參將魏宗瀚、王如澄,把總朱相,見死不救,坐看會城(東莞)守備李茂才孤軍奮戰數十日,城破李茂才戰亡,東莞百姓慘遭屠略。”

“李茂才、李節、林清等人戰亡,海寇焚戮,會城(東莞)潰敗,而魏宗瀚等望風而逃,相繼退走,致使海賊遂橫行海澳中,會城之敗,其禍蓋尤烈。”

王崇古把這幾個人犯的錯簡明扼要的告訴了一番。

這就是當初殷正茂要招降林阿鳳不得不出海的原因,再把林阿鳳留在廣州,豈不是又要搞一個曾一本出來?所以殷正茂直接把林阿鳳約束到了呂宋的範圍內。

這個曾一本被朝廷招安,而後復叛,聚集紅毛番、黑番、倭寇、亡命之徒橫行無忌,直到隆慶六年,才被俞大猷給擊敗,最後被抓,梟首示衆。

而這兩個參將和把總的作爲,大約總結一下就是: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迂迴包抄其徐如林,劫掠錢財侵略如火,三杯兩盞難知如陰,升官發財動如雷霆。

“爲何現在才論死?”朱翊鈞不明所以的問道,按照大明興文匽武的烈度,這三個武將,隆慶二年犯的錯,居然被收押到了現在?

王崇古沉默了片刻說道:“陛下,現在可以殺了。”

“以前爲何不能殺?”朱翊鈞仍然不甘心的追問道。

“陛下,別問了,別問了。”王崇古仍然堅持不肯說。

“究竟爲何?大司寇爲何忌諱莫深?”朱翊鈞繼續追問,他今天還真的要問個明白。

萬士和見王崇古死活不肯說,想了想說道:“大司寇這有什麼不能講的,文華殿內,不就是議事的嗎?這三人都託庇於王世貞的父親王忬,而王世貞,號稱復古七子之首,主盟文壇魁首罷了。”

朱翊鈞聽懂了,不住的點頭說道:“原來是姑息啊。”

“王世貞不是鄖陽督撫嗎?他主盟文壇?好大的名號啊,先生都不敢號稱主盟文壇。”

復古七子之首,這個名頭朱翊鈞非常不喜歡,復古崇古蔚然成風,連高拱都不贊成這種做法。

“張宏,你找找王世貞去年上的地震疏,朕對那本印象深刻。”朱翊鈞對王世貞的印象不深,唯獨記得有這麼一本奏疏。

張宏很快就把奏疏找了出來,朱翊鈞看了半天,眉頭緊皺的說道:“王世貞真的是文壇魁首嗎?儒家經典包括了占卜的學問嗎?他說他詳細參閱了西漢時候的占卜大師京房的占卜之說,認爲去年湖廣地震,是因爲臣道太盛、坤維不寧所致。”

“陛下子不語怪力亂神。”張居正有見過這本奏疏,呂調陽貼了張空白浮票,視爲彈劾張居正的奏疏,皇帝就畫了個×,朱翊鈞其實當時也沒當回事兒,就覺得這是個賤儒,在牽強附會。

哪怕是把地震歸咎於地龍翻身,那也是自然現象,說是張居正當國導致的地震,張居正是氫彈嗎?埋在地底下爆炸了能引發地震?張居正得多大的當量,才能炸出地震這種自然災害來?

王崇古忌諱莫深的樣子,讓朱翊鈞理解了王世貞的號召力。

“他都能當文壇魁首,這文壇能好的了纔怪咧。”朱翊鈞合上了王世貞的奏疏,這地震疏,臭不可聞。

王崇古這才解釋道:“這三個參將託庇於王世貞的父親王忬,而這個王忬呢,又被嚴嵩給冤殺,隆慶二年的時候,王世貞和他弟弟上京告狀,爲自己父親喊冤,先帝爲王忬平冤昭雪,所以這三個參將便不能殺了,一直拖到了現在。”

朱翊鈞看向了譚綸問道:“大司馬以爲呢?”

“三個人早就該死了,若非殷部堂、俞龍等人處置得當,曾一本的海寇不知道要鬧多久,不是這三個傢伙見死不救,廣州倭患,也不會鬧得這麼兇。”譚綸十分肯定的說道。

“王世貞和大司馬、戚帥的關係不錯,聽說戚帥還送了把寶劍給王世貞。”王崇古見譚綸不給這三個武將說情,反而落井下石,有些奇怪的問道。

這兩個參將一個把總,之所以一直沒有論斬,除了這三人皆爲王忬舉薦之外,王忬平反的大勢不能論斬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這王世貞和譚綸、戚繼光的關係極好,而且還跟張居正是同榜。

所以王崇古不想說,陛下一直追問,萬士和才說明白了其中的關鍵人物,王世貞。

“誰送他寶劍了?誰說的?”譚綸一愣,他自己怎麼不知道自己跟王世貞關係很好這件事?

王崇古沉默了片刻說道:“他自己說的,還寫過一首戚將軍贈寶劍歌。”

“劍?這件事啊,隆慶二年,王忬平冤昭雪後,我同戚帥、汪道昆三人,的確前往拜見恭賀,就是份兒賀禮,這不都是人情往來嗎?大司寇和楊太宰當初結爲親家的時候,我們也送了一樣的賀禮。”譚綸想起來了,確有其事,大家都送賀禮,但是王世貞特意把戚繼光的劍拿出來寫詩,就非常有趣了。

大家平日裡圈子不同,哪裡知道王世貞藉着那把劍弄出一種這樣的假象來。

“坊間還傳聞我兒子和張四維的女兒結了姻親,成爲了親家,我還想問這誰傳出去的謠言。”馬自強十分無奈的說道,最近有不少傳聞,說馬自強的兒子跟張四維的女兒早就結親,張四維和馬自強是兒女親家了,夷三族會夷到馬自強的頭上。

馬自強都一臉的莫名其妙。

“沒有嗎?”王崇古驚訝無比的看着馬自強說道:“你和張四維不是兒女親家?”

“我兒媳婦的確是姓張,但那是同州張氏,不是蒲州張氏!”馬自強驚訝無比的看着王崇古說道:“你爲何有此一問?”

王崇古歎爲觀止的說道:“張四維跟我說的,我那時候在西北主持流民安置,沒工夫顧忌他,他跟我說他把女兒嫁到了你們家。”

有些賬是不能對賬的,這就是收支複式記賬法的威力,有些事一對賬就露餡兒。

三娘子但凡是把過往的賬目拿出來,給大明朝廷對一對賬,族黨在中間到底搞了多少幺蛾子事,就一目瞭然了。

王世貞拿着戚繼光人情往來送的賀禮,寫了一首詩,搞得好像他王世貞和戚繼光關係莫逆,而張四維直接編排了自己和馬自強是兒女親家。

戚繼光人在西北,自然不能親自反駁,但是馬自強人都傻了,他家兒媳婦到底是哪裡的,他不知道?

萬曆二年的時候,他兒子馬慥入京科舉之前,就已經有婚約在身,當時馬自強人在老家丁憂守孝,一直到萬曆三年馬自強丁憂結束,兒子才完婚。

朱翊鈞滿是玩味的看着所有廷臣,這就是大明,一個信息不能有效流通的年代,信息本就不能有效而順暢的流通,佔據了信息流通渠道的權豪們,再故意渲染造謠,便是真假難辨了。

大明國事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加上這種刻意的編排,就顯得更加混亂不堪。

涉及到了馬自強的身家性命,緹騎早就查明白了,馬自強的兒媳婦,是同州張氏,而不是蒲州張氏。

張居正寫好了浮票,交給了陛下硃批,這三個人早就該死了。

七月初五,朱翊鈞在文華殿偏殿,接見了呂宋總督殷正茂。

殷正茂在前日到達通州,沐浴更衣後,昨日到會同館驛,焚香後等待召見,即便是殷正茂已經用盡了自己的想象力,但是當他入宮,看到了不遠處的工地時,依舊是瞠目結舌。

殷正茂百感交集,內心可謂是五味成雜,大明的中軸線建築,在嘉靖三十六年被焚燬,到嘉靖四十一年復建完成,這剛剛十多年,就又被燒的一乾二淨。

“宣泗水伯、兵部尚書、呂宋總督殷正茂殷部堂上殿。”小黃門大聲的喊着。

殷正茂一步步的走進了文華殿偏殿,甩了甩袖子,恭恭敬敬的行了五拜三叩首的大禮,大聲的喊道:“臣殷正茂,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殷部堂免禮。”朱翊鈞平靜的說道。

“謝陛下。”殷正茂站起來,看了看小皇帝,和他印象裡的那個小胖墩,完全不同,現在的小皇帝看起來有些壯,英氣十足。

朱翊鈞也在打量着殷正茂,額頭闊、鼻準大,鼻翼橫闊,看起來頗爲灑脫豁達。

符合朱翊鈞對帶兵文人的刻板印象,殷正茂和譚綸的氣質是高度相似的。

“殷部堂,當年先生詢問,朕說等殷部堂回京後再說,現在殷部堂回京了,這些問題就不得不問了。”朱翊鈞平靜的問道:“都說殷部堂貪,當年殷部堂在兩廣弄到的錢,都去了哪裡?”

殷正茂俯首說道:“全用於養兵了。”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嘖嘖。

第407章 愛我家園,清潔先行第一百八十二章 莫須有和意欲爲(爲盟主“人生那麼多不完美”賀!)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443章 大明新秩序的建築師第513章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第677章 年輕時候射出的箭,正中眉心第七十三章 尊主上威福這杆大旗,我們晉黨要扛!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676章 有六部沒皇帝,可不就是小朝廷?第790章 人不婚宦,情慾失,人不衣食,君臣息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第719章 越勸仁恕,陛下越是無情第923章 奸臣是奸,不是蠢!第952章 軟弱和怯懦,只會獲得羞辱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494章 考成法,是天下官吏的自由第416章 王謙,果然是個紈絝!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1010章 無血義,無上恩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讓朕跪着當皇帝?沒門!第941章 朕非仁義之君第1016章 問題的關鍵,是找到關鍵問題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體國侯於趙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二十五章 國覆,萬民爲種奴之禍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402章 海外開拓的規矩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軟弱,習以爲常的妥協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320章 爲這個破破爛爛的世界縫縫補補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命是不是命,你是不是人?第二十七章 劃破黑暗的一道光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931章 手裡拿着錘,看誰都是釘子第745章 治強易爲謀,弱亂難爲計第937章 再往下掉,就成蠻夷了!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315章 文華殿裡,喜氣洋洋第四十七章 官序貴賤各得其宜,尊卑長幼之序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東林元老第三十一章 張居正的新《陳五事疏》第二百七十七章 漫不經心的炫耀第659章 種植園的奴隸一年可以吃120斤肉第932章 王崇古大漸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可攻陷、無懈可擊的城堡第551章 故事講得好,經費少不了第842章 戰勝大明的唯一辦法第450章 知識本就是昂貴的第926章 冬雷天響,鼓樓瓦落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821章 人心裡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一百二十五章 何嘗不是一種夫目前犯?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983章 忠誠度測試第698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請假條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290章 你拿這個來考驗朕,朕怎麼可能經受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第826章 倘宴席不列,則鼎俎是供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大明火器,遙遙領先!第391章 只能以七尺之軀許國第756章 大明軍在等冬天,倭寇在等什麼?第686章 想讓朕吃迴旋鏢?沒門!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誠,是最大的必殺技第841章 大明初行鈔法第803章 崇古堡和太嶽城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651章 暴力未曾失控,所以不是兵變第789章 槍桿子裡出政權第413章 作惡多端,大禍自招第760章 元輔帝師,看不得第一百六十三章 皇極殿公審三逆臣第一百四十五章 救還是不救,這是一個問題第658章 加兩百萬銀,湊個三千萬銀預算的整數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557章 不可能三角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892章 紋板提花機第二百一十三章 體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一百七十八章 兩廣縉紳無不懷念殷部堂第787章 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帶陛下去青樓!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
第407章 愛我家園,清潔先行第一百八十二章 莫須有和意欲爲(爲盟主“人生那麼多不完美”賀!)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443章 大明新秩序的建築師第513章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第677章 年輕時候射出的箭,正中眉心第七十三章 尊主上威福這杆大旗,我們晉黨要扛!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676章 有六部沒皇帝,可不就是小朝廷?第790章 人不婚宦,情慾失,人不衣食,君臣息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第719章 越勸仁恕,陛下越是無情第923章 奸臣是奸,不是蠢!第952章 軟弱和怯懦,只會獲得羞辱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494章 考成法,是天下官吏的自由第416章 王謙,果然是個紈絝!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1010章 無血義,無上恩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讓朕跪着當皇帝?沒門!第941章 朕非仁義之君第1016章 問題的關鍵,是找到關鍵問題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體國侯於趙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二十五章 國覆,萬民爲種奴之禍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402章 海外開拓的規矩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軟弱,習以爲常的妥協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320章 爲這個破破爛爛的世界縫縫補補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命是不是命,你是不是人?第二十七章 劃破黑暗的一道光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931章 手裡拿着錘,看誰都是釘子第745章 治強易爲謀,弱亂難爲計第937章 再往下掉,就成蠻夷了!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315章 文華殿裡,喜氣洋洋第四十七章 官序貴賤各得其宜,尊卑長幼之序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東林元老第三十一章 張居正的新《陳五事疏》第二百七十七章 漫不經心的炫耀第659章 種植園的奴隸一年可以吃120斤肉第932章 王崇古大漸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可攻陷、無懈可擊的城堡第551章 故事講得好,經費少不了第842章 戰勝大明的唯一辦法第450章 知識本就是昂貴的第926章 冬雷天響,鼓樓瓦落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821章 人心裡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一百二十五章 何嘗不是一種夫目前犯?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983章 忠誠度測試第698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請假條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290章 你拿這個來考驗朕,朕怎麼可能經受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第826章 倘宴席不列,則鼎俎是供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大明火器,遙遙領先!第391章 只能以七尺之軀許國第756章 大明軍在等冬天,倭寇在等什麼?第686章 想讓朕吃迴旋鏢?沒門!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誠,是最大的必殺技第841章 大明初行鈔法第803章 崇古堡和太嶽城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651章 暴力未曾失控,所以不是兵變第789章 槍桿子裡出政權第413章 作惡多端,大禍自招第760章 元輔帝師,看不得第一百六十三章 皇極殿公審三逆臣第一百四十五章 救還是不救,這是一個問題第658章 加兩百萬銀,湊個三千萬銀預算的整數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557章 不可能三角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892章 紋板提花機第二百一十三章 體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一百七十八章 兩廣縉紳無不懷念殷部堂第787章 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帶陛下去青樓!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