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大明贏學是典型的績效贏學,這也是五步蛇自我修養裡,將第二個規矩,換成了第一個的原因。

一定要做出成績,只要做出公認的成績,上司一定會看得見。

考成法其實就是要把大明官場變成績效贏學的實踐現場,將大明官吏變成績效人,做不成事,你就下下評滾蛋,做得成,你是吏員也能當官,飛黃騰達。

貪、奸、佞、諂、忠、直,無論什麼,只要無能,在萬曆維新中,就沒有生存的可能。

這種目的性極強並且從考成法遴選出來的都是循吏,這樣選出來的官員,十分能幹,但這樣的選法,無法篩選人渣,有些人又貪、又腐、姑息包庇、以權謀私,但依舊活躍在朝堂上,王崇古就是典型。

大明贏學的構建有兩個基礎,一個是大明本身就存在的華夷之辯,爲了保證大明人始終處於優勢地位,大明始終處於天朝上國地位;

第二個則是矛盾說,大明的贏不僅僅要真的贏,東征九勝,還要深入梳理解決矛盾。

大明贏學和大明現狀,即權力、暴力、利益、階級、務實、矛盾不可切割。

戚繼光佔領了對馬島、長門、石見、出雲三國,再加上長崎總督府,形成了高牆,將倭寇圈在了倭國的範圍之內,保證倭寇不能再襲擾大明疆域,與此同時,斷絕了倭寇的根本。

婁虎駱尚志,殺了一個毛利輝元的一名大將,村上武吉,他爹村上義忠搞出了倭國的私掠許可證,再加上倭國內部內戰頻繁,倭人顛沛流離,一看做海寇可以賺錢,立刻成爲了倭寇的一份子。

倭國同樣飽受倭患之亂。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下過海盜禁止令,但都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收效甚微。

因爲倭寇出現的誘因仍在,一份政令,解決不了問題,直到倭國大名們打累了,再無力征戰了,德川家康開始閉關鎖國,直接禁掉了所有的港口,只留下了長崎一個窗口,倭寇才徹底消停下來。

村上義忠乾的活兒,就是私掠許可證。

倭寇搶來的東西,可以在他的地盤上銷贓,只要給十分之一的帆別錢就可以了,他允許任何海寇在他的地界銷贓,包括紅毛番,紅毛番劫掠商船後在石見城換成白銀,搖身一變成爲了合法商人,在大明的濠境(澳門)購買足夠的貨物起運回泰西。

而且村上義忠、村上武吉都帶着村上水軍,四處走私、燒殺搶掠,他們父子二人,不僅縱容海寇在自己地界銷贓,還親自劫掠。

而村上武吉的藩主毛利輝元,對此不聞不問不說,還刻意縱容,因爲村上水軍,是他手裡對抗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一股重要力量,同樣毛利輝元也獲得了大量的財貨,支撐他的討伐。

至於多少人死於倭患肆虐,毛利輝元並不在意。

大明軍通過征伐,控制了對馬島,控制了瀨戶內海的關鍵港口,就把倭寇出現的誘因,消滅掉了一個,消滅了以村上武吉爲首的倭人海寇集團,終結了帆別錢,消滅了倭國的私掠許可證,並且完成了對倭寇船隻的管控。

倭寇出現的另外一個誘因,就是彼此內戰不休,飽受戰亂之苦的倭人,只能走上成爲倭寇這一條路,這個誘因也解決了。

現在倭國各大名,在朝鮮戰場上,損失慘重,再也無力發動征伐了,現在都只能靜靜的舔舐傷口,靜靜的等待下一次機會。

但已經沒有機會了,大明不會再給倭國機會了。

倭國通過另外一種方式,被迫開始閉關鎖國了,因爲港口、海船、造船廠、礦山都已經被大明所掌控,完全控制礦山,就可以鎖住文明的進程。

倭人現在想做倭寇也沒有門路了,關上了一扇門,必然打開一扇窗,走投無路不能做倭寇,可以做倭奴。

不僅要軍事勝利,還要政治勝利,經濟勝利,還要根本上解決矛盾,完全勝利,也是大明贏學的另外一個特徵。

“嘖嘖,這也太奇怪了,將領們居然紛紛上奏,爲高啓愚請功,戚繼光、李如鬆、祖承訓、馬林、麻貴等等,有意思。”朱翊鈞在動身前往天津州之前,收到了大明軍前線的奏報。

戚繼光告訴皇帝,大明軍已經動身了,計劃在三月十日抵達天津州塘沽港,比較弔詭的是:一堆武將,爲文官請功,簡直是怪事一樁。

馮保將一本本奏疏擺開說道:“陛下,高啓愚前往京都和倭寇談判,把自己的命都賭進去了,索要了比戰場上更多的好處,如果將領們不爲他請功,這日後,文臣出使,恐怕不僅不會保護戰場的勝利,還要吐回去。”

“以前都是這樣的。”

大明朝堂存在着文武之間的矛盾,大多數情況下,武將們贏回來的,都會因爲精算之風,原封不動的送回去,武將在邊方打了勝仗,朝中的文臣大多數都是先質疑,如果是事實,就否定。

這種一團亂糟糟的景象,是興文匽武帶來的影響,大明振武后,餘毒未消,終於在高啓愚這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

這種風氣由來已久。

王安石振武,熙河開邊兩千裡,司馬光以‘竊人之財,既爲所執,猶不與之可乎’爲由,就把打下來的兩千裡地一釐不要的送了回去。

在司馬光看來,熙河開邊,就是王安石在偷了別人的財物,既然已經被抓住了,豈有不還回去的道理?

熙河開邊的將領沒有爲王相公說話,後來大宋武備徹底鬆弛,天下傾頹。

類似的事兒,在大明也多次發生,精算棄地,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這樣放棄的,在大明文臣的眼裡,大明武夫太猖狂,把你的功績廢掉,你還如何榮耀?

高啓愚此次出使不僅僅保住了既定成果,還逼迫倭國交出礦山,京都條約九條,大明軍打下了一半,高啓愚談下來一半。

當然高啓愚還是扯了塊遮羞布,大明會用倭國通行寶鈔購買這些礦產出產,倭國通行寶鈔不能和大明寶鈔進行互換,製作工藝極差,面值很大,出了倭國一文不值。

戚繼光在奏疏裡非常明確的說明了請功的原因,要讓高啓愚榮耀,要把高啓愚捧得高高的,就是要讓天下讀書人看到,讓後來者循道而行,文武之間也不是必須要彼此針鋒相對,也可以互相配合。

自宋重文輕武之後,文武大臣之間的相處模式,遠不如漢唐時候的互相配合,武將在前線打仗,要小心後方的出賣。

戚繼光覺得十分可笑,張居正收武將的錢,就是貪得無厭的象徵,就是值得恥笑的事兒,那時候沒有張居正作保,戚繼光都不敢想象平倭拒虜這兩次大仗,得打成什麼樣。

馮保想了想解釋道:“陛下,戚帥不僅要軍事勝利,還要政治勝利,不僅要在戰場上贏,還要在朝堂上贏,讓文武一心,團結在陛下身邊,爲王驅使。”

朱翊鈞想了想說道:“那就讓高啓愚榮耀!東征英豪錄裡專門給他加一篇,謁者天官。”

謁者天官,爲傳達王命、引導賓客的星官,在太微垣之中。

這已經是極大的榮耀了,歷史上文臣入武廟的只有諸葛孔明,再無他人,高啓愚一個文進士,能混到英豪錄上單開一頁,這是極大的殊榮,這是皇帝的肯定。

朱翊鈞想了想解釋道:“已經發出的就不必追回了,追加一卷,將京都之戰死難軍兵的名冊,一起記錄在上,就叫京都之戰,以紀念京都之戰中犧牲的軍兵們。”

“他們的犧牲應該要被銘記。”

這麼做就是額外殊榮,在東征英豪錄中的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沒有一個是隻打了一場京都之戰的人,高啓愚是唯一一個。

京都之戰朱翊鈞非常不理解,爲什麼不把神火飛鴉放平!

神火飛鴉放平,豐臣秀吉的武士絕對會因爲死傷慘重,而不得不撤退。

後來朱翊鈞和前線溝通後,才瞭解到,當時在京都迎恩館駐守的大明軍兵,根本沒打算活着回來。

那時候的大明軍面臨着一個二選一,放火燒京都和神火飛鴉放平擊退倭寇,擊退倭寇就沒辦法放火了,神火飛鴉數量足夠,但用於放飛神火飛鴉的車弩、弩弦不夠用了。

當時前線指揮李誠立,判斷迎恩館明軍必敗無疑,因爲豐臣秀吉帶領的倭寇已經將大明軍兵團團圍困,密密麻麻不計其數,李誠立判斷局面,選擇了放火燒了京都,這就是拼着玉石俱焚。

只是李誠立沒想到,豐臣秀吉在這場勇敢者的遊戲裡,選擇了膽怯。

豐臣秀吉因爲後方大火,不得不選擇了撤退。

大明軍這種向死而生的選擇,就是宣示態度,最終逼迫倭人徹底投降,徹底打碎倭人的膽氣。

大明深入倭國腹地京都的軍兵們,很清楚他們的目的,這是一支孤軍,沒有後勤、沒有補給,就是昭示大明態度,還不肯降,就打到倭寇肯投降、完全臣服於大明意志爲止。

“陛下,大宗伯說,郊勞臺可能出了點問題。”馮保將一本奏疏小心的鋪在了皇帝面前。

朱翊鈞有些驚訝的說道:“郊勞臺是王次輔主持營造的,怎麼還沒完工?王次輔領了這麼多年鼎工大建,次次都是提前完成,這次怎麼延後了?”

很不對勁兒。

皇帝從去年十二月就已經表示要降階郊勞,這就是個小活兒,一個小廣場,一個八角亭,一個石碑,三級月臺,結果居然建了三個月還沒建完。

馮保低聲說道:“降階之禮許久未行,禮部查舊典,查的有點多了,出了點狀況,這讓工期有些延緩了。”

郊勞臺修建很快,大明有着十分豐富的產業工匠,鼎工大建歷史悠久,修個郊勞臺,十分簡單,是降階的禮法出現了問題。

上一次皇帝去城外迎接大將軍回朝,還要追溯到漢代去了,這不是一種常見的做法,那一次還是漢武帝去接衛青凱旋,衛青跟匈奴作戰的戰場實在是太遠了,戰報傳遞不及時,導致朝中出現了一些分歧。

“以後這種事兒,查不到舊典,就按咱們自己的想法來就是。”朱翊鈞也知道禮部難,這麼多年,根本沒有什麼參考。

沒有標準就制定大明標準,並且成爲禮法的一部分。

朱翊鈞看完了奏疏,才知道禮部難在了哪裡。

因爲禮部發現了一個大漏洞,萬士和因爲不讀書不專業闖的禍,埋了十七年終於露出了全貌。

這個漏洞就是皇帝從探望病重的成國公朱希忠開始,皇帝那時候就已經在降階了,臣子病重探望、皇帝去全楚會館蹭飯,都屬於降階。

萬士和是個不讀史書的諂臣,在皇帝公然違背禮法的情況下,萬士和並不知道違背禮法。

禮部尚書不懂《禮記》,看起來有點離譜,但非常正常,不要讓專業人士管他們擅長的事,是官場的慣例。

通常懂農業的不能管理農業,不懂法律的管理法務。

因爲官僚體系的第一原則,維護自身權力,維護自身權力的重要性遠高於專業事務管理。

一旦專業人士若掌控實權部門,可能會形成技術權威,削弱官僚系統的政治操控空間。

比如,萬士和接受了聖訓開始多讀書,他後來真的擅長禮法,動輒祖宗成法,萬士和成爲專業人士後,很快就形成了技術權威,全面推動了禮部改革,而不是服從文官體系的穩定訴求。

最終弄得禮部這個清貴的衙門,變得‘腌臢媚上’了起來。

外行的大臣,更依賴已經根深蒂固的下屬,依賴下屬的建議,實際決策權就掌控在了官僚的手中。

不僅僅是禮部,連文華殿也是如此,皇帝不夠專業,就只能聽從廷臣們的建議,實際決策權掌握在了廷臣的手裡,但皇帝足夠專業,就會推動全面改革,來掌控權力。

而官僚體系的第二原則,穩定大於一切。

對於官僚體系而言,這個羣體最大的症狀,就是越拖延越高效,越費錢越便宜,越秘密越公開。

專業人士掌控了實權部門,就會傾向解決問題,而不是追求流程上的正確。

這樣一來,就違背了越拖延越高效,拖字訣可是官場上的大殺器,只要我不處置,我就不會犯錯,對於官僚而言,這就是對自己的高效,不犯錯的高效與穩定。

只要拖着不辦,就是對自己的穩定,對自己的高效。至於問題?那是公共問題,跟我個人有什麼關係?

頂頭上司十分的專業,對各種事情十分了解,總是一針見血的找到問題,催促做事,做的越多,錯的就越多,不如拖,拖一次,十次,拖到所有人都筋疲力盡,不再關注爲止。

專業人士對於成本的掌控有基本瞭解,就沒有了油水的空間,做任何事都不能‘越費錢越便宜’了。

王崇古領的鼎工大建,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對土木之事極爲了解,他從揚州知府開始就修城牆,到了宣府大同修關隘、營堡、邊城、長城,對於土木的成本,包括貪腐成本就瞭解,總是將油水控制在底線範圍內。

比如馮保就不敢把一個雞蛋作價十兩銀子一個賣給皇帝,大興縣的縣令,也沒辦法用一畝地產三萬斤番薯糊弄皇帝,這都是專業人士對事實的掌控,讓官僚體系無法利用各種漏洞,合理合法的侵吞。

越費錢的鼎工大建,對於參與其中的任何人,都是可以佔到便宜的。

而越秘密越公開,其實就更好理解了,只要不公開,甚至不記錄,就會穩定,穩如泰山,大明中書舍人,總是去入廁,實在是躲不了,就挑挑揀揀、顛倒順序,讓事情變得有利於自己的穩定。

每一箇中書舍人記錄萬曆起居注,都奉行這一金科律例,從沒有改變過。

官僚體系的第三原則,無責任化流程。

通過繁瑣的、精巧的制度設計,將不合法、不合規、不符合公序良俗的事情,通過流程,變得合法合規,最終達到‘沒有人需要爲禍患負責’的效果,你皇帝想追責?全都是無辜的,你追究誰的責任?

而專業人士掌控部門,這種精巧制度設計,就會失效了,因爲哪裡出現了問題,專業人士一目瞭然,知道誰在搗鬼,即便是這次不說,下次也不會再用了,這樣權力就會在績效之下失去,自己被取而代之。

所以,官僚體系,非常抗拒專業人士的出現,外行領導內行就逐漸成了常態。

萬士和起初不懂禮法,他也不知道皇帝親自探望成國公朱希忠是在降階,也不知道全楚會館蹭飯是一種極高的禮遇,也不知道皇帝以大將軍府黃公子身份行走違背禮法,他全以爲陛下孩子心性、不拘小節,紆尊降貴,長大了自然不會做了。

可後來萬士和讀書讀得多了,知道了違背禮法,卻不糾正,因爲糾正就是自己失職,也沒人說,萬士和自己當然不會跳出來,告訴所有人,我這個禮部尚書不合格,連最基本的禮法都不懂,下屬們都在等着看我笑話,就這麼拖來拖去,拖到萬士和人都走了。

新任禮部尚書沈鯉,在營造郊勞臺查舊典,才發現,萬士和留下了這麼一個大坑。

“糾正還是不糾正,這是一個問題。”朱翊鈞看完了沈鯉的奏疏,笑的前俯後仰。

沈鯉不糾正就是違背職業道德、專業素養、骨鯁心性,糾正就是逆上,最終沈鯉還是選擇了逆上,上奏說皇帝的行爲,不符合禮法。

“難得糊塗吧。”朱翊鈞給出了批示,這種情況不是禮部的錯,也不需要禮部尚書揹負責任。

道爺修仙、先帝神隱、朱翊鈞主少國疑,這麼多年來,皇帝是不太活躍的,所以這些細節,禮部官員自己都忘乾淨了,這降階的禮法之爭,早就沒人研究了,這也是萬士和能糊弄這麼多年的原因。

他知道別人不知道,他就可以糊弄。

這是個巨坑,無論沈鯉糾正還是不糾正,一個弄不好,就是個萬曆大禮議之爭,爲了禮法的事兒,攪的整個大明朝野上下不得安寧。

而皇帝降階郊勞的曲禮,引發了對降階之禮的鑽研,朱翊鈞在糾正還是不糾正之間,選擇了‘還是’。

朱翊鈞是不在意萬士和這種程度的糊弄,因爲他的一切行爲都是自發的,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爲什麼要這麼做,他如此活躍,就爲了一件事,站着當皇帝。

他的活動,都是爲了皇權的延展,相比較早已經失效的禮法,皇權的延展更加重要。

朱翊鈞從沒忘記過自己獲得軍權控制的困難,他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銳卒,身體力行、十七年如一日,風雨不輟才擁有了掀桌子的能力,無論如何,他都不會放棄。

皇帝給出了具體的批示,禮部就好乾活了,皇帝的意思是非常明確的,循跡而行,不過多的討論和關注,不引起更多的爭論。

萬曆十七年三月初九,大明皇帝的車駕,隨着東風,終於向着天津州而去,這是皇帝十七年來,第四次前往天津州,第一次是接俞大猷回京,第二次是閱艦式,第三次是南巡,這次是接大明軍凱旋。

天津州變得越來越重要了,這是大明京師海上的門戶,而天津州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朱翊鈞第一次去的時候,天津州還是天津衛,衛城圍不過十里,民九萬三千餘,不足十萬,而現如今,天津州作爲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丁口已過百萬,房舍綿延不絕。

因爲渤海灣結冰的緣故,塘沽港算不上良港,但解凍之後,仍然是千帆竟過,來自大明北方的商品,在港口和碼頭集散。

天津州沒有城牆,一切城防,都是圍繞着交通展開,道路、橋樑、閘口等等。

戚繼光在戰爭論中講:

火器對城牆的破壞力極其強大,要建設新的城鎮防禦體系,即就以城區爲依託,與廣大的附郭民舍等外圍地區相結合,組成立體的、多地帶的、多體系的環形的防禦體系,以增強防禦的韌性和穩定性,這是火炮時代的必然。

大明天津州、膠州灣、青島城、松江府、寧波、廣州,再到海外總督府的仁川、漢城、長崎、琉球、淡水鎮、興隆莊、密雁、呂宋、達沃、椰海城、舊港、馬六甲城、大小金池、大鐵嶺等等港口城鎮的城防建設,都是遵循戚繼光戰爭論而營造。

理論上,在同等火力之下,如此營造的港口,是永不陷落的,鋼筋水泥營造的罐頭,爭奪每一間房舍,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才能推進。

當然戚繼光也十分明確的表示,還有一種會陷落的方式,百姓給敵人指路。

這種城防體系是極其依賴軍民協同的,一旦百姓不再支持,那這套看起來四處漏風的城防體系,就得不到足夠的後勤支持,軍兵不能久戰,不過到了百姓不再支持的地步,這都是小問題了。

百姓都不支持的朝廷,泥沙俱下,甚至連軍兵都難以招募了。

比如五代十國的前蜀國投降北宋的時候,花蕊夫人有詩云: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宋滅後蜀這個迴旋鏢,飛了167年後,正中宋徽宗、宋欽宗的眉心,等到金人鐵蹄南下的時候,這汴梁城內,再無人願意爲大宋的統治階級賣命了,最終靖康之恥,兩個皇帝被俘北狩。

大多數情況之下,堅固的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攻破。

朱翊鈞看着天津州的種種變化,對着坐在同一節車廂裡的張居正說道:“先生,等回到京師,就給天津州升府吧,地位等同於松江府。”

“臣遵旨。”張居正看着窗外也是十分感慨,他嚴重的低估了大明的發展速度,萬曆維新的發展,比他想象的還要瘋狂,萬民創造財富的能力和速度,超出了預期。

戶部也有這種困境,每年實際歲收都要遠超預期,各種增長,讓王國光、張學顏都直呼不可能。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不給百姓增加賦稅,而國朝財政依舊充盈,這種政治幻想,從漢代時候就已經有了,但從來沒有實現過,即便是說這句話的桑弘羊,後來的王安石,都沒做到,張居正其實也沒做到。

清丈,清出了天下鄉賢縉紳的隱田,朝廷增加了田賦的收入,鄉賢縉紳的確開始交稅了,但他們一定會把這些增稅變本加厲的攤派給大明的窮民苦力,朝廷每多收一兩銀子,百姓可能要承擔上千兩銀子的負擔。

朝廷一直在堅定不移的降低田賦歲收和比例,每年都在穩定的下降之中,只要還田、營莊法推行的地方,大明都有田賦上的極大減免。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萬曆維新居然做到了,代價就是大明上下都鮮有人提到的倭奴、夷奴、黑番。

這些年,大明向南洋輸送了近百萬的倭奴、倭女、南洋姐,還有本地征伐的夷奴,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紅毛番商人販賣到南洋的黑番。

即便如此,大明皇帝對倭國的報復還沒停止,按照皇帝的思路,東南倭患三十年,受倭患影響的大明百姓少數三千萬丁口,倭國要還三千萬的血債,纔是對等報復。

倭國現在滿打滿算不到七百萬丁口了,不僅還不起,還要倒欠皇帝兩千三百萬丁口。

至於大明內部矛盾引發的種種問題,皇帝也一股腦全都扣在了倭國的頭上,對此鄉賢縉紳、勢要豪右、官選官、世襲官都保持了絕對的沉默。

如果不讓皇帝把罪責扣在倭人的頭上,那皇帝一定會把這筆血債扣在他們的頭上,那還不如苦一苦倭人,罵名皇帝來擔。

“陛下,大明現在日新月異,陛下提出的萬曆維新五事,真的能實現嗎?”張居正略顯出神的問道。

皇帝提出了萬曆維新的五間大瓦房,不蓋好,絕不停止維新,這是一個莊嚴的承諾,但這個承諾有點像理想國的幻夢。

但張居正居然升起了一種,真的有可能實現的錯覺,這看起來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正在一步步的變成現實。

朱翊鈞笑着說道:“那是自然,一定可以,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第1009章 貨幣問題,不能僅僅看貨幣本身第459章 葉李十四條劃第926章 冬雷天響,鼓樓瓦落第一百零六章 憑空造牌小皇帝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301章 這結個婚,比西山拼殺都累!第一十二章 晉黨的條件,格外優厚第992章 該是你的,誰都奪不走第799章 朕就一句話,一切拿白銀說話!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386章 徐階威脅朕!第795章 你不能只在陛下在的時候,才反對我!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昇,大耀東方第607章 先生教得好,陛下學得好第394章 把努爾哈赤送進解刳院去第747章 市場換技術?梨樹上長不出桃來第645章 海瑞辭官第561章 詔廢賤奴籍仁極至功德,鄉野田畝間第846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骨餘一脈傾元必漢第609章 這次病人是大明皇帝而已第341章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第1011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石魄長留清白魂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與呢絨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336章 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第723章 日月幽而復明,可一些火種已經熄滅第360章 陛下這個樣子,都是你張居正教的!第521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838章 有恭順之心的中書舍人第942章 秩序,鬥爭和妥協的產物第539章 伏闕,大明皇帝有罪於天下第844章 羈縻之遺毒,附骨之沉痾第829章 一隻羊也是趕,一羣羊也是放第三十四章 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二百零五章 復古派中的古墓派第562章 《永樂大典簡要本》第703章 身股經營法和四不投第905章 富者居華堂,錦衣瓊筵;貧者棲陋巷第677章 年輕時候射出的箭,正中眉心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663章 潞王殿下還是有些保守了第395章 老奴酋的七宗罪第954章 寶鈔是聖恩普照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941章 朕非仁義之君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802章 日落計劃,新日運河第736章 毒過潘金蓮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945章 陳化米?賣給倭國好了第336章 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第751章 迴音壁困境第1015章 都說不爲五斗米折腰,都爲五斗米奔第838章 有恭順之心的中書舍人第二百零五章 復古派中的古墓派第359章 大明不是讓他們喜歡的,是讓他們怕第876章 陛下說的都是真的!第二百三十七章 他們失去了一切,但是獲得了自由第一百二十三章 刀筆吏所以敗人壞事之法第559章 大明舉重冠軍朱翊鈞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軟弱,習以爲常的妥協第451章 殺人不一定要動刀第290章 你拿這個來考驗朕,朕怎麼可能經受第768章 大明反對大明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438章 歲月蹉跎,往事不復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560章 我們泰西應該聯手抗明!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894章 你說的讓大明再次偉大,包括我們嗎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590章 《諸子百家彙編註釋》第1001章 忠骨早許君王前,猶照當年舊徵鞍第945章 陳化米?賣給倭國好了第478章 沒有反賊經驗的張居正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買了仙姑的侍女第一百四十四章 朕,唯利是圖!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二百八十章 朕倒是有個辦法第520章 無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輔第528章 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大明
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第1009章 貨幣問題,不能僅僅看貨幣本身第459章 葉李十四條劃第926章 冬雷天響,鼓樓瓦落第一百零六章 憑空造牌小皇帝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301章 這結個婚,比西山拼殺都累!第一十二章 晉黨的條件,格外優厚第992章 該是你的,誰都奪不走第799章 朕就一句話,一切拿白銀說話!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386章 徐階威脅朕!第795章 你不能只在陛下在的時候,才反對我!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昇,大耀東方第607章 先生教得好,陛下學得好第394章 把努爾哈赤送進解刳院去第747章 市場換技術?梨樹上長不出桃來第645章 海瑞辭官第561章 詔廢賤奴籍仁極至功德,鄉野田畝間第846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骨餘一脈傾元必漢第609章 這次病人是大明皇帝而已第341章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第1011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石魄長留清白魂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與呢絨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336章 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第723章 日月幽而復明,可一些火種已經熄滅第360章 陛下這個樣子,都是你張居正教的!第521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838章 有恭順之心的中書舍人第942章 秩序,鬥爭和妥協的產物第539章 伏闕,大明皇帝有罪於天下第844章 羈縻之遺毒,附骨之沉痾第829章 一隻羊也是趕,一羣羊也是放第三十四章 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二百零五章 復古派中的古墓派第562章 《永樂大典簡要本》第703章 身股經營法和四不投第905章 富者居華堂,錦衣瓊筵;貧者棲陋巷第677章 年輕時候射出的箭,正中眉心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663章 潞王殿下還是有些保守了第395章 老奴酋的七宗罪第954章 寶鈔是聖恩普照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941章 朕非仁義之君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802章 日落計劃,新日運河第736章 毒過潘金蓮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945章 陳化米?賣給倭國好了第336章 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第751章 迴音壁困境第1015章 都說不爲五斗米折腰,都爲五斗米奔第838章 有恭順之心的中書舍人第二百零五章 復古派中的古墓派第359章 大明不是讓他們喜歡的,是讓他們怕第876章 陛下說的都是真的!第二百三十七章 他們失去了一切,但是獲得了自由第一百二十三章 刀筆吏所以敗人壞事之法第559章 大明舉重冠軍朱翊鈞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軟弱,習以爲常的妥協第451章 殺人不一定要動刀第290章 你拿這個來考驗朕,朕怎麼可能經受第768章 大明反對大明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438章 歲月蹉跎,往事不復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560章 我們泰西應該聯手抗明!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894章 你說的讓大明再次偉大,包括我們嗎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590章 《諸子百家彙編註釋》第1001章 忠骨早許君王前,猶照當年舊徵鞍第945章 陳化米?賣給倭國好了第478章 沒有反賊經驗的張居正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買了仙姑的侍女第一百四十四章 朕,唯利是圖!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二百八十章 朕倒是有個辦法第520章 無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輔第528章 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