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

羽柴秀吉,帶着三萬人轉進到了釜山,離開了忠州前線,從一開始,羽柴秀吉就不肯跟大明正面接觸,寧願揹負膽小鬼的罵名,也不願意在漢城抵抗大明軍。

那不是抵抗,那是送死。

忠州戰線焦灼是大明刻意爲之,羽柴秀吉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是個陷阱,現在直接跑路了。

而戚繼光也送給了皇帝一份過年禮物,一杆倭國的火繩槍,並且爲陛下梳理了一下倭國火銃的發展歷程。

正德六年,葡萄牙總督若爾熱攻佔馬六甲海峽;正德十二年,葡萄牙宮廷藥劑師託梅·皮列士,使者火者亞三到大明京師朝貢;嘉靖三年火者亞三被斬首示衆;嘉靖二十二年,葡萄牙的船隊抵達倭國九州島南部小島種子島。

種子島島主時堯,花費了兩千兩白銀,購買了兩把火銃,次年大船再次抵達種子島,時堯派遣家臣金兵衛清定去學習造泰西舶來火銃,在葡萄牙人的指導下,嘉靖二十三年,金兵衛清定製造出了倭制火銃,也就是足輕鐵炮。

五年後,九州島島津家進攻加治木城時,使用了鐵炮。

自嘉靖二十七年到嘉靖四十三年的東南平倭之戰,倭寇已經大量使用足輕火炮,在《六報閩海捷音事》中,大明分別在漳州府浯嶼、黃崎澳、東山島、浯坑社、夷嶼,繳獲了倭寇的大銃、佛郎機銃、鐵銃若干。

朱翊鈞打量着手中的倭國鐵炮,觀察了一陣,拿出了工具箱,將面前的倭國鐵炮拆成了零件。

整槍長四尺一寸,有木質槍托,烏頭木,有厚漆,無開裂;

槍身和大明的圓筒不同,爲八角,火銃內沒有膛線,環孔式瞄具,而非覘孔式瞄具,槍管的尾部是用螺旋尾栓封閉;

槍上帶着遮雨罩,在小雨天氣可以使用,扳機由七個零件構成,用的是黃銅發條,扣動扳機時,發條提供動力,將點燃的火繩釦在火門上;

每個鐵炮足輕,還會攜帶一把銼刀,用來挫倭國稱之爲六號的彈丸,也就是重六錢、徑四分八釐(1.6釐米)的彈丸,因爲鑄造模具不夠精確,所以需要足輕在閒暇時間打磨彈丸;

而且還有個配件,名叫早合,也是鉛製,可以將一顆彈丸和火藥結合在一起裝填,使裝填過程更爲簡便,在戰場上更快速的裝填;

火藥分爲了引燃藥的口藥,就是放在火門引燃火藥的細密火藥;另外一種火藥叫玉藥,顆粒粗大,在槍膛內,作爲發射藥使用。

“倭國的火銃,有點東西,但不多。”朱翊鈞將鐵炮拿在手裡試了試,十分有十二分不趁手,因爲倭人普遍矮小,朱翊鈞人高馬大,這足輕鐵炮拿在手裡有點侷促。

相比較大明大量列裝的鳥銃,倭國的鳥銃的質量有點差,槍膛裡的平滑度較低,這就導致了射程低,而且影響精準;打開尾栓,火藥殘留較多,證明燃燒不充分。

“戚帥在奏疏裡說,倭國能夠製造鐵炮本身,是大明值得關注的一件事。”朱翊鈞面色凝重的說道:“凌部堂的辦法很好,忠州就該成爲一個血肉磨盤,就這麼磨下去也是極好的。”

“年後下旨到各大總督府、市舶司,嚴禁販賣硝石前往倭國。”

能夠製造鐵炮,就代表着倭國擁有完整的生產工藝,這是值得警惕的。

大明製作一把火銃,需要用鐵料二十斤打出五斤鐵來,煉坯打板六工將鐵料打造成銃管坯;需要煮筒鉗七工將槍管胚變成銃管;鑽銃心,就是將銃管內部打磨平整,每一杆需要七工;

剉磨四工;打照星火門促仗頭並剉二工;鑲照星火門一工;剉銃磨鏨幫鑲一工、鑽火門事件細眼一工等等,一共需要三十五種工匠,即便是有了鐵馬,該有的步驟一道不少。

大明一杆鳥銃價格爲二兩三錢一分銀,鐵馬運用之後,一杆鳥銃的價格下降到了一兩七錢銀。

倭國可以自己打造鐵炮,代表他們擁有這些工種。

大明接觸到的大多數蠻夷,連鍊鐵的本事都沒有,能打點青銅器,就已經很厲害了,但倭國已經在火槍流入倭國後,逐漸構建起了自己的火銃產業。

而且鐵炮能作爲火器使用,證明倭國也有自己的火藥生產,哪怕是沒有海外硝石流入,他們也可以從廁所的牆壁上刮白霜製造火藥,從口藥和玉藥已經有了區分來看,倭國的火藥生產,是有一定技術的。

危險!危險!危險!這是大明的隱患和危險。

倭國的狼子野心是昭然若揭,狹小的領土,讓他們對於征服大陸,有着近乎於瘋狂的信念。

這也是倭寇不肯撤退的原因,大明有鳥銃,倭寇也有鐵炮,大明仗着火器之利摧枯拉朽,他們倭寇又不是沒有應對的手段,所以倭寇在忠州跟大明磕上了。

戚繼光沒有把火炮拉到忠州前線上,跟倭寇反覆拉扯中,倭寇的傷亡在不斷的擴大,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倭寇就付出了三千一百多人的傷亡,而大明陣亡的銳卒,不過十人。

倭寇的大名們看到的是戰線的反覆拉扯,而倭寇的足輕們看到的是不斷死去的同僚。

一個十分詭異的現象發生了,倭國的足輕會趁着日暮的時候,偷偷逃亡大明的陣線,明知道會被閹割,依舊逃到了大明陣線裡,因爲在大明這裡可以吃得上飯,哪怕是非常難吃的糠餅,那也是餅。

倭寇的足輕們在大明進攻的時候,更多的會選擇投降,而不是頑抗。

而這一個月的時間,大明軍在朝鮮戰場俘虜了七千四百餘名倭寇,並且完成了閹割。

至萬曆十四年末,大明一共在倭國戰場上俘虜了超過五萬名倭寇,並且向臥馬崗運送了三萬名倭奴,年後還有兩萬多名倭奴等待運送。

這些倭奴的去向就成了問題,臥馬崗修路工已經很多了,留在朝鮮又是個天雷。

倭國現在大約有八百萬人,能上戰場的青壯年不過百萬之數,大明對倭國的減丁,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實質性改變了倭國的人口結構,只要忠州戰場這個血肉磨坊繼續磨下去,滅倭就不是紙上談兵。

“明年把倭奴拉到大明來,扔到工兵團營幹活吧,臥馬崗有點飽和了。”朱翊鈞看完了奏疏,做出了批示,髒活兒累活兒有的是,桃吐山的白土生產,缺少丁口,可以送到桃吐山去挖;百丈以下的採煤,也缺少苦力;

實在不行,送到綏遠去種土豆,種牧草去,總之,不會浪費倭奴這些勞動力。

“陛下,萬宗伯今年恐怕不能來賀歲了,昨天感了風寒。”馮保小心提醒陛下,萬士和的情況可能不是太好。

萬士和是病退的,退休生活還算愜意,可是這老人一生病,而且是年關附近,恐怕,會有噩耗傳來。

朱翊鈞沉默了下說道:“遣大醫官去看看。”

他不打算親自前往,不是怕什麼晦氣,當初朱希孝、俞大猷、譚倫、石茂華等人走的時候,朱翊鈞就登門去探望,但那都是最後的時刻了,他怕自己去了,耽誤大醫官的治療。

迎接皇帝要做的事兒,實在是太多了,禮儀過於繁雜,影響病人休息。

臘月三十傍晚,朱翊鈞在通和宮接見了賀歲的大臣,今年和往年一樣,只不過張居正從宜城伯變成了宜城侯。

朱翊鈞讓皇長子朱常治出席,接見了大臣們,朱常治明年就要開始入學了,這算是東宮出閣讀書。

老師還是張居正,如此一來,張居正就可能成爲三任帝師。

出閣讀書就代表着實質性的太子地位,這是自嘉靖年間確定的傳統,皇帝的態度非常明確,不打算破壞嫡長繼承製。

但朱翊鈞沒有冊封太子,朝臣們也直接沉默,對這件事不聞不問。

這個問題,君臣早就達成了共識,朱翊鈞還是要南巡的,監國留守是潞王朱翊鏐,朱常治的年紀實在是太小了,處理不了庶務,一旦冊封了太子,朱常治就要監國。

六歲的孩子監國,朱翊鈞南巡的路,決計無法順利。

張居正從宜城伯變成了宜城侯,是年前的事兒。

在原本的歷史線裡,萬曆十四年起到萬曆二十九年,失去了張居正保護的萬曆皇帝,君權和臣權開始了直接的衝突,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就要開始了。

萬曆皇帝在國本之爭中,孤立無援,他一個人跟臣子們鬥法,而且還沒有贏。

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這些內閣首輔,六部二十餘位尚書、侍郎,京城六部都察院超過三百多名官員,寧願被罷免,也不肯支持皇帝的決策,不僅僅是不支持太子之位,還有其他的各種決策。

萬曆皇帝清算了張居正之後,臣子再也不會爲皇帝衝鋒陷陣了。

嘉靖初年的張璁、嘉靖中晚期的嚴嵩、隆慶年間的高拱、萬曆初年的張居正,這些首輔無一例外,都會想方設法的幫皇帝完成自己的企圖,無論是新政,還是錢糧,哪怕是冒着天下大不韙,也要把皇帝真正關切的事兒辦了。

但自萬曆十年起,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清算,張居正的求榮得辱,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後來者,哪怕是位居首輔,也要考慮下後路了。

給你皇帝衝鋒陷陣,不見得能有個好下場,但遵從官場的慣例和集體意志,一定會有好下場。

現在張居正還帶着大明臣工到通和宮賀歲,依舊是穩居首輔之位。

過年前皇帝還去蹭了頓飯,對外表明師生和睦,皇帝過年前還下了道聖旨,準備以朝鮮大捷畫策之功,給張居正升宜城侯,張居正不肯,皇帝固執再下旨,張居正仍不肯,皇帝再下旨。

到這個時候,張居正不答應也得答應了,讓皇帝下四次旨,那是大不敬。

正月初三的京城,天空陰沉沉,在陣陣北風呼嘯之下,京城的陰霾一掃而空,但很快,天空飄起了洋洋灑灑的雪花,雪花很快變得稠密了起來,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

寒風呼嘯之中,大明皇帝的大駕玉輅出現在了萬士和的府邸門前,哪怕是再多的不捨,似乎已經到了告別的時候。

一場風寒,久病不愈,大醫官判斷,萬曆維新以來的禮部尚書萬士和,就在這一兩日了。

“陛下,萬宗伯…”馮保話沒說完,但意思非常明確,時日不久。

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明皇帝,站在萬士和府邸的大門前,居然有些猶豫。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說得好聽,真到告別的那一刻,百般滋味,苦上心頭。

萬士和比張居正的親家刑部尚書王之誥還勇敢,王之誥都怕了,萬士和沒怕,他堅決的留在了文華殿,的確是官癮兒大,但這也是勇敢。

“走吧。”朱翊鈞邁出了腳,走進了府中。

李時珍、陳實功跟陛下簡單的彙報了一下情況,就請陛下入了內室。

“不必多禮。”朱翊鈞疾走了幾步,趕忙說道,病牀上的萬士和還想起來行禮,被皇帝給攔住了。

“臣見過陛下。”萬士和試了試,發現挪不動身子,搖頭說道:“陛下勿怪,臣實在是無力見禮了。”

朱翊鈞坐在了凳子上,笑着說道:“不礙事,不礙事,等病好了,再見禮不遲,時日還長。”

“哈哈。”萬士和笑了笑,搖頭說道:“臣的身體,臣自己知道,熬不過這個年關了。”

風寒引起的併發症,在蠶食着他的身體,雖然精神還好,但萬士和自己也知道,時日無多也,他從牀頭拿出了一本奏疏,遞給了皇帝,才低聲說道:“陛下啊,臣最後獻上一策。”

奏疏送出去的那一刻,萬士和鬆了口氣,如釋重負,他一直擔心他走了,奏疏送不到皇帝的手中,掛念了很久。

“朕回去一定仔細看。”朱翊鈞將奏疏收到了袖子裡,這是萬士和的遺策,皇帝也不知道關於什麼,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大抵是關於國朝大事。

“朝鮮那邊傳來了捷報,織田信長的嫡系都撤了,沒有在忠州跟大明拼到底,羽柴秀吉退守釜山了。”朱翊鈞開始說朝中的事情,從浙江台州府民亂開始說起,絮絮叨叨的說了很久,多數時候,都是皇帝在說,萬士和偶爾會搭腔。

萬士和輕輕搖了搖頭說道:“臣算是看出來了,元輔擔心的克終之難,不會在陛下身上發生。”

萬士和聽到皇帝遣了緹騎前往宣府大同,遍訪百姓,看周良寅是否真的清汰成功,那一刻,萬士和就很確定,陛下不信任任何臣子,或許只有張居正和戚繼光,在絕對信任的名單之上。

“朕都不確定,大宗伯怎麼確定呢?”朱翊鈞一愣,有些好奇萬士和是怎麼得到這個結論的。

克終之難,那可是君王的詛咒,一到老年就昏聵,長壽帝君都逃不過這個魔咒。

萬士和看了看馮保,沒看到中書舍人,才小聲的說道:“陛下有官癮!而且比臣的癮還大,都說陛下喜好銀子,根本不是,陛下這是好權。”

“哈哈哈!”朱翊鈞聞言,露出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笑容,連連搖頭說道:“萬老倌啊,萬老倌,生病了,都不忘記編排朕。”

萬士和趕忙說道:“咦!這可不是編排,這是臣的真心話,陛下好權,在臣看來,可不是什麼壞事,克終之難是懈怠,陛下好權,就不會懈怠,畢竟權力,只要稍不注意,就會從手裡溜走了,得時時刻刻小心謹慎。”

“行,朕就當大宗伯在誇朕了。”朱翊鈞沒有計較萬士和對皇帝的解構,而且作爲禮法本禮,萬士和研究的其實一直是人。

“沈鯉是可以用的,但是爲人過於耿直了,不懂圓滑,陛下也多提點提點,就很趁手了。”萬士和有些疲倦,眼皮也有點重。

“朕知道了,大宗伯好好休息,朕明日再來看你。”朱翊鈞放開了手,打算離開,萬士和病重,繼續說下去,會浪費體力。

到這個時候,皇帝還在期盼着會有奇蹟出現,畢竟之前石茂華一場重病痊癒後,又撐了一段時間。

“陛下。”

朱翊鈞剛站起來,就聽到萬士和略顯虛弱的聲音。

“朕在。”朱翊鈞趕忙坐下往前湊了湊身子。

“大明這大好河山啊,臣,多想再看看。”萬士和略顯失神的看着窗外,聲音很小的說道:“陛下,臣只希望大明河山,能一直這麼好下去。”

萬士和又看了眼皇帝的袖子,他一直念着的奏疏,已經遞給了陛下,算是了無遺憾了。

“好,好,大宗伯先休息,病好了…”朱翊鈞話說到這兒的時候,突然停下,因爲萬士和的手已經滑落,眼睛已經閉上,胸膛沒有了起復,結束了他位極人臣的一生。

“大宗伯?”朱翊鈞伸出了手,試探了下萬士和的鼻息,坐在凳子上,有些無力,就這麼愣愣的看了許久。

萬士和走了,在說完希望大明江山能一直好下去的時候。

朱翊鈞一時間有些手足無措,他有點不能接受,又伸出手試了試,才確定了這個事實,良久之後,才嘆了口氣,站起身來,對着馮保說道:“好生安葬,不得有差錯。”

“臣遵旨。”馮保趕忙俯首說道。

神道碑銘早已寫好,是禮部尚書沈鯉寫的,禮部給萬士和擬的諡號是忠安。

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好和不爭曰安,莊敬盡禮曰安。

十五年正月初三皇帝下旨輟朝三日,京師不鳴鐘鼓,不鳴鞭,不設儀仗,爲萬士和送行。

“送萬宗伯!”

馮保甩了甩拂塵,吊着嗓子大聲喊道,他帶着皇帝的聖旨,在萬士和出殯的這一天,替皇帝送萬士和下葬西山陵園,位居譚倫之後。

身前事,身後名,朱翊鈞不會虧待萬士和。

朱翊鈞很感謝萬士和,十五年如一日,爲各種政令尋找祖宗成法的解釋,灑水洗地的功夫,極其了得,沒有他萬士和,萬曆維新,恐怕萬事不和。

“萬宗伯的奏疏。”朱翊鈞坐在通和宮的御書房裡,認真的看完了萬士和的遺言。

萬士和在人生的最後時光,思考的問題是大明在海外的開拓,需要注意的最大問題,那就是大明移民到海外的人,不可避免的會本地化。

忠誠故國這種事,決策者,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是陸地開拓和海外開拓的最大不同。

海外開拓的離心力要遠大於陸地的開拓。

這是萬士和對葡萄牙、西班牙與海外殖民地的觀察得到的一個結果,也是對大明歷史的觀察。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並不直接聽命於國王,多數都是同盟關係,甚至有紅毛番僞裝成土著,襲擾紅毛番的案子在發生,很多時候國王的命令並不好用,總督府有自己的利益。

除了海外觀察之外,則是歷史上的經驗。

忽必烈帶着漢世侯打進了哈拉和林,燒燬了所有建築,在胡元短短百年的國祚裡,從不缺少元軍跑到草原上減丁的行爲,比如大明每年都要做的燒荒,胡元時候就已經在做了。

還有安南國的京人,都是自秦漢時期開始向着安南國流動的漢人,據點式的殖民,慢慢吸收當地族羣,逐漸出現了城鎮,建立了政體。

但只要中原動盪,安南國的京人們,就會封鎖狹小的鎮南關,拒絕中原王朝的統治。

哪怕安南有史以來,大部分的建立者都是漢人,但沒有一個想要對遙遠的漢唐宋明忠誠。

這種海外領地本地化,是必然的趨勢。

軍隊在開拓之後會直接藩鎮化,成爲實質性的總督私兵;

移民和夷人,在不斷的衝突和解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最終完成國朝的構建,形成普遍共識。

而這些普遍共識裡,絕不會有對大明朝廷的忠誠。

這些共識,一定會優先考慮本地利益,而非母國利益,畢竟生於此、長於此,資產在哪邊,屁股自然坐在哪邊。

而且這些共識裡,也絕對不會有對本地土著的善意,這是生存之間的矛盾,無論大明朝廷阻止與否,開拓出海的這些人,一定會對本地土著報以最大的惡意,這不是道德所能夠約束的,是生存的本能。

萬士和提醒皇帝,不要對海外的領土,抱有太高的期望,以獲得經濟利益爲主。

如果大明腹地是四方之地,那麼馬六甲海峽以內的海外總督府就是六合之地,這是大明的核心利益,是大明觸手可及的地方,對於六合之外的八荒之地,就沒有必要過分的執着得失了。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朱翊鈞思考了許久,覺得萬士和說得有理,這其實也是殷正茂、張元勳這些總督們的擔心,他們不惜重金,修皇帝的巨大雕像,就是爲了讓僑民永遠記得,自己從何處來。

馬六甲海峽以內,是大明的核心利益,在肉眼可見的未來時間裡,這一點是不會變的。

萬士和在奏疏裡小心謹慎的做了最後的表述,他不希望陛下對他的兒孫格外的厚待,也不必委以重任,不是誰的孩子都像王謙一樣,能夠名正言順的考上進士,格外的厚待,就是把他們送上了風口浪尖上。

萬士和的長子恩蔭的是正五品的尚寶司卿,次子蔭敘錦衣衛千戶,長孫恩蔭了國子監監生,這些官位都是不視事的官位,雖然稱不上大富大貴,但絕對衣食無憂。

他之所以小心謹慎,是因爲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封建帝制之下,不可觸及的問題,那就是財富可以用血脈繼承,但是智慧不會。

帝王不可能永遠英明神武。

“所以,萬士和不是諂臣,只會逢迎阿諛,這是諂臣嗎?臨走的時候,還犯顏直諫了一番,提醒朕,要教育好皇子,不要把大明帶到溝裡去。”朱翊鈞合上了萬士和的奏疏,遞給了馮保說道:“抄寫一份放偏殿櫥窗,原本密封。”

原本密封,就是死後,帶到陵寢之中,不值錢,但對朱翊鈞意義重大。

萬曆十五年,拉開了帷幕,大明第一個新政就是收蓄黃金,可是這個政令在靜悄悄的進行,具體負責執行這項命令的是王崇古的次子,王謙,王謙秘密的接到了這個政令,依託於燕興樓交易行,開始執行政令。

“你瘋了嗎?這活兒你也接?”王崇古回到了家中,看着王謙氣急敗壞的怒斥道。

王謙頗爲平靜的說道:“爹,我都多大人了,該不該接,我能不知道嗎?”

“這是能不能的問題!不是該不該!”王崇古厲聲說道。

王謙笑着說道:“有的選?爹,咱家有的選嗎?陛下委任,我還能說不?”

“怎麼不能選,你老子我死了,你扶柩回鄉,趁機致仕,不就行了嗎!”王崇古立刻說道:“陛下是個念舊情的人,看在我爲國朝賣命的份上,還能爲難你?”

“我是王謙,我不想誰提起我,就說:哦,王次輔的兒子。”王謙擺擺手說道:“爹,陛下放過我們家,可是那些吃人不吐骨頭的豺狼虎豹,會放過咱們家?放過我嗎?他們鬥不過爹,他們怕。”

“我也要讓他們怕。”

王謙要收蓄黃金,肯定不是哐哐哐的直接買入,皇帝甚至沒給他明確的目標,給了他一千萬銀和七十二萬兩黃金的支票,讓他做莊家。

如此規模的金銀,他可以實現完全操盤。

這也是王崇古怕的地方,這是個賣命的差事,萬一玩砸了,這麼多銀子,陛下那個守財奴的性格,怕是要滿門抄斬,玩好了,那也是斷人財路,殺人父母。

第二百二十九章 至此,已是科學第740章 天地人,兼三才而用,鼎三足而立第六十七章 這,只是一個開始第319章 殺倭寇?酒管夠!第823章 讓寧遠侯賠他一文錢好了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870章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1002章 守住這萬家燈火明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一百三十四章 賤儒,嚐嚐朕的廷杖!第710章 萬曆萬曆,萬家皆戾第960章 不讓反腐就平叛第500章 更多的鋼材,只是爲了製造農具第962章 銳卒來了,青天就有了!第512章 皇家理工學院第856章 新士農工商第710章 萬曆萬曆,萬家皆戾第462章 勞動使人自由第653章 永昌門外人頭滾滾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487章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墾荒蕪田第435章 欺你老邁無力第922章 求榮得榮,前赴後繼第一百七十七章 鎮庫大錢真的很大第930章 中盛良薯倉廩實,九邊風雨歲時豐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899章 諸惡皆非惡,公義非人心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842章 戰勝大明的唯一辦法第五十八章 世間哪得兩全法第一十二章 晉黨的條件,格外優厚第一百五十七章 朕就是這樣的人,小肚雞腸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919章 附庸之民,命不由己,運系他人第761章 世上本無雙全法,萬事皆在取捨間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397章 俺答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第479章 通和宮的那個通和第一章 刺王殺駕第897章 萬曆第五大案,誠臣張居正之錯第三十章 德爲心中法,法爲成文德第一百六十八章 罵人不揭短,爲什麼要罵人?第八章 大明軍容耀天威第411章 光明,非常昂貴第639章 上海是上海,浦東是浦東第562章 《永樂大典簡要本》第778章 黑麥種子是蒐集來的!第737章 真情流露,永遠是串子一輩子也達不到的高度!第402章 海外開拓的規矩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325章 定義別人的過去,就是定義他們的未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684章 下章京營,準備拷餉第383章 緣分不夠?姑娘請留步第二章 全是妖孽第993章 是朕淺薄了第689章 《論奸臣的自我修養》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謙還壞!第670章 都是這些勢要豪右,害苦了朕!第598章 申時行是壞人第851章 萬曆維新的終極目標第847章 實在不行,再苦一苦海外夷人第540章 大明廷臣對皇帝使用了活字印刷術第669章 斷鹽 斷棉 裡挑外撅第301章 這結個婚,比西山拼殺都累!第二百五十七章 僱傭營團,借雞下蛋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344章 誰輸誰贏不重要,打的好看就行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894章 你說的讓大明再次偉大,包括我們嗎第780章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第609章 這次病人是大明皇帝而已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第743章 不太符合邏輯 卻符合現實的忠誠第417章 法不嚴則不能信,法不信則不能治第331章 誰爲萬民奔波,誰爲萬民之王第993章 是朕淺薄了第426章 智者之屋的話療第423章 若再有戰禍邊釁,朕必永清草原大漠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一百三十四章 賤儒,嚐嚐朕的廷杖!第578章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第507章 陛下雖然好殺人,但的確是仁君!第669章 斷鹽 斷棉 裡挑外撅第954章 寶鈔是聖恩普照第762章 有福同享 有難獨當第664章 誰在乎你吃了幾碗粉?!第322章 他們那裡不適合種地第654章 沒有矛盾是鼎建大工不能解決的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753章 去遼東填大水泡子吧!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615章 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第938章 每一次的選擇,都有意義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軟弱,習以爲常的妥協
第二百二十九章 至此,已是科學第740章 天地人,兼三才而用,鼎三足而立第六十七章 這,只是一個開始第319章 殺倭寇?酒管夠!第823章 讓寧遠侯賠他一文錢好了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870章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1002章 守住這萬家燈火明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一百三十四章 賤儒,嚐嚐朕的廷杖!第710章 萬曆萬曆,萬家皆戾第960章 不讓反腐就平叛第500章 更多的鋼材,只是爲了製造農具第962章 銳卒來了,青天就有了!第512章 皇家理工學院第856章 新士農工商第710章 萬曆萬曆,萬家皆戾第462章 勞動使人自由第653章 永昌門外人頭滾滾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487章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墾荒蕪田第435章 欺你老邁無力第922章 求榮得榮,前赴後繼第一百七十七章 鎮庫大錢真的很大第930章 中盛良薯倉廩實,九邊風雨歲時豐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899章 諸惡皆非惡,公義非人心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842章 戰勝大明的唯一辦法第五十八章 世間哪得兩全法第一十二章 晉黨的條件,格外優厚第一百五十七章 朕就是這樣的人,小肚雞腸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919章 附庸之民,命不由己,運系他人第761章 世上本無雙全法,萬事皆在取捨間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397章 俺答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第479章 通和宮的那個通和第一章 刺王殺駕第897章 萬曆第五大案,誠臣張居正之錯第三十章 德爲心中法,法爲成文德第一百六十八章 罵人不揭短,爲什麼要罵人?第八章 大明軍容耀天威第411章 光明,非常昂貴第639章 上海是上海,浦東是浦東第562章 《永樂大典簡要本》第778章 黑麥種子是蒐集來的!第737章 真情流露,永遠是串子一輩子也達不到的高度!第402章 海外開拓的規矩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325章 定義別人的過去,就是定義他們的未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684章 下章京營,準備拷餉第383章 緣分不夠?姑娘請留步第二章 全是妖孽第993章 是朕淺薄了第689章 《論奸臣的自我修養》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謙還壞!第670章 都是這些勢要豪右,害苦了朕!第598章 申時行是壞人第851章 萬曆維新的終極目標第847章 實在不行,再苦一苦海外夷人第540章 大明廷臣對皇帝使用了活字印刷術第669章 斷鹽 斷棉 裡挑外撅第301章 這結個婚,比西山拼殺都累!第二百五十七章 僱傭營團,借雞下蛋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344章 誰輸誰贏不重要,打的好看就行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894章 你說的讓大明再次偉大,包括我們嗎第780章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第609章 這次病人是大明皇帝而已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第743章 不太符合邏輯 卻符合現實的忠誠第417章 法不嚴則不能信,法不信則不能治第331章 誰爲萬民奔波,誰爲萬民之王第993章 是朕淺薄了第426章 智者之屋的話療第423章 若再有戰禍邊釁,朕必永清草原大漠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一百三十四章 賤儒,嚐嚐朕的廷杖!第578章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第507章 陛下雖然好殺人,但的確是仁君!第669章 斷鹽 斷棉 裡挑外撅第954章 寶鈔是聖恩普照第762章 有福同享 有難獨當第664章 誰在乎你吃了幾碗粉?!第322章 他們那裡不適合種地第654章 沒有矛盾是鼎建大工不能解決的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753章 去遼東填大水泡子吧!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615章 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第938章 每一次的選擇,都有意義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軟弱,習以爲常的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