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開什麼玩笑?!

衆所周知,被慣壞的孩子,那是給點陽光就燦爛,登了鼻子就上臉。

這麼些年的所謂‘苦日子’過下來,好不容易熬到黃老學日薄西山,眼看着就要淡退出朝堂中樞,法、墨各家又都支棱不起來,儒家頓時就覺得自己行了。

——現如今,儒家甚至已經生出‘下一個指正學派必然是我’的蜜汁自信了!

而在這個迷之自信的驅動下,儒家也就開始了一系列的騷操作。

單就是劉榮得到確切消息,說明儒家‘自命不凡’的奇葩事件,就不知凡幾。

比如在關東,某些偏遠地區——也就是距離關中遙遠一些的地區,已經開始出現儒家出身的官員,以‘聖人之學’作爲指正綱領,並基於此排除異己,打壓其他學派出身的官員了;

還有齊、楚、吳等地——尤其是魯地,儒家已經開始打造自己的基本盤,將那些沒有明確學術出身的官員,往自己的政治陣營扒拉。

搞得好像儒家登上歷史舞臺,已經是水到渠成,只欠東風的必然事件。

政壇尚且如此,學術界那就更別提了。

——過去這一兩年,凡是儒家出身的士子,那都是鼻孔朝天,拿下巴看人的!

逢人必說‘孔夫子曰’‘聖人有言’,都只是尋常;

若是和其他學派出身的士子同赴一宴,期間發生了學術方面的辯論,更是動不動擺出一副‘你不配和我辯論’的傲嬌姿態。

就好像‘儒家出身’四個字,就等於誰都說不過他、辯論不過他,又像是‘儒家’二字,就是這人世間唯一的金科玉律,世間真理。

雖然儒家內部,依舊以除《樂經》之外,尚還保有傳承的其餘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爲準,分爲五大流派,又根據地域、師承,進一步分化爲數十小流派;

但在有關漢家未來的執政學派、華夏未來的學術話術人等話題上,儒家卻是上下一心。

——合該我儒家,成爲漢家未來之唯一顯學!

在這種近乎自負的心理狀態下,儒家做出再奇葩的事,也就都不足爲奇了。

就說此番,儒家居然膽大包天到藉着劉榮的皇長子降世、劉榮明確表示立嫡不立長的機會,開始嘗試通過輿論施壓,從而干涉漢家的皇位傳承!

在後世——或者說,是按照原本的歷史時間線,於漢武大帝一朝得以‘獨尊’之後,儒家在之後的千百年間,確實沒少幹這種事。

畢竟人家掌握話語權嘛!

張口一句‘聖人有言’,一個人的好壞、對錯,便全都由人家說了算。

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今的儒家,可還遠遠不是歷史上,那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徹底壟斷華夏學術界、思想界,甚至政界的龐然大物!

黃老學縱然日薄西山,卻仍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法、墨雖然上不得檯面,支棱不起來,卻也都還存在,並且得到了當今劉榮肉眼可見的扶持和保護!

尤其相較於歷史上,決心‘獨尊儒家’的漢武大帝——當今劉榮對儒家的態度,向來都沒有那麼友好!

甚至就連扶持、保護法墨,以及爲黃老學力所能及的續命,都是當今劉榮出於制衡儒家、壓制儒家的目的,才採取的舉措!

在華夏封建時代,一個學派要想得以顯赫,是絕對離不開掌權者,尤其是至高統治者的全盤支持的。

哪怕是戰國時期,也同樣如此。

——便說孔聖仲尼,門下弟子三千,達者七十有二,周遊列國。

說是周遊列國,不過是把話說的好聽了點,給孔聖留些體面而已。

話說難聽點,其實就是仲尼帶着門徒,遍天下的兜售學問。

爲何周遊列國?

爲何不隨便找個諸侯國,便就地安頓下來,並致力於改變那個國家?

是不想嗎?

當然不是。

孔夫子之所以‘周遊列國’,既不是因爲非要搞‘環球旅行’,非要親自走過每一個諸侯國,也不是因爲沿途經過的各國不受孔夫子待見。

而是孔夫子兜售的學問,也就是儒家學說,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根本沒有諸侯願意買賬。

——什麼仁義道德?

——什麼孝悌人倫?

——這特麼是春秋戰國!

——列國之間征伐不休,吃人不吐骨頭,比着誰更不要臉、誰更能突破下限!

如此亂世,危急存亡之秋,你給我說要做君子、要修道德?

君子能有幾乘戰車?

道德能當多少兵使?

簡直玩鬧……

就這樣,孔夫子一路走,一路碰壁,始終不受各國掌權者待見。

懂點禮貌的,或許還能盛情款待一場,再送孔夫子一行上路,繼續‘周遊列國’;

不懂禮貌的,直接就當不知道有這麼個人、有‘孔夫子蒞臨x國’這會事兒,自顧自歌舞昇平,接着奏樂接着舞。

考慮到史家筆削春秋,儒家又是古華夏唯一得以‘獨尊’的學派,作爲這個學派的始祖,孔夫子的光輝形象具有強烈的必要性,也未必就不能大膽猜測:在孔夫子‘周遊列國’的過程中,被某國國君粗暴驅逐的案例,就算不多,也未必就完全沒有。

就這麼一直走,一路走,碰的頭破血流,鼻青臉腫,孔夫子終於來到了魯地。

最終,孔夫子找到了自己唯一的歸屬:讓儒家學說在魯地紮根,並在魯國施展自己的理想和保護。

孔夫子尚且如此,更何況後人?

——得不到統治者支持,孔夫子尚且不得不‘周遊列國’,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願意支持自己的魯國,更何況眼下,這些個整天意淫的徒子徒孫?

要知道就連原本的歷史上,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同樣是最高統治者一意孤行式的全方位支持,才讓儒家徹底支棱起來;

若沒有漢武大帝獨尊儒術,儒家再怎麼靠人海戰術掌握話語權,那也是半點用都沒有的。

畢竟話語權這個東西,就好比雞肋。

你要說沒用吧?

倒也不是——好歹還有點肉;

可你要說有用吧?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說到底,封建時代的話語權,就像後世新時代,年輕女性的美貌一樣——搭配其他任何牌一起出,都可以組成王炸!

但若是單出,那就只能是小癟山。自戰國以來,任何一個得以顯赫的學派學說,都是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高度支持,才得以顯赫天下。

秦的法家,漢初的黃老,以及歷史上,漢武大帝之後的儒家,皆是如此。

劉榮很確定,以儒家的人才儲備、體量,不可能想不明白如此淺顯的道理。

只不過,明白歸明白——哪怕心裡明白,真到了要跪舔皇帝的時候,各個學說的心中所想,就不盡相同了。

比如黃老,雖然也明白自己必須依附皇權、統治權而存在,卻也還是不能完全放下架子;

所以,黃老學最終選擇依附貴族,甚至是直接自己成爲貴族,以輔佐者的方式,拐彎抹角的依附於皇權至上。

又比如墨家——哪怕再怎麼桀驁不馴,再怎麼無視統治階級,在秦時,也依舊不得不委身於秦少府,用自己的匠人之學,幫助嬴秦發展壯大,最終通過‘以戰止戰’的方式,結束了持續數百年的春秋戰國。

至於法家,那就更沒得說了,天生就是依附皇權而存在,跪舔統治者的姿勢,法家那是研究的最透徹的。

但儒家,卻向來都有些分不清大小王。

春秋戰國之時,儒家勢微,天下諸學非楊即墨,儒家自然還能勉強伏低做小;

到始皇一統天下,儒家卻已經有膽子冒出頭,教始皇帝‘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天子’了。

秦末漢初,又一段低谷期,時間便來到了漢武大帝獨尊儒術之後。

儒家卻是就此膨脹起來,甚至試圖給封建皇權,打造一個權利牢籠!

上千年後,時間來到華夏宋明時期,儒家的影響力,已經可以左右華夏文明的大方向,皇位傳承,乃至於天子的立場了。

作爲後世來客,劉榮對此抱有極高的警惕心!

雖然劉榮很清楚,哪怕自己也像歷史上的漢武大帝那般,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也不可能在三五百年內,壯大到可以左右華夏走向,乃至王朝興衰的程度;

但作爲穿越者,劉榮本就不是以個人得失,甚至是漢家這一朝,亦或是幾個朝代,爲評判事務的標準。

——有幸穿越回這個時代,有幸在這公元前,爲華夏後世子孫謀萬世,劉榮又怎麼可能坐實儒家坐大,讓華夏文明走上錯誤的方向和道路?

所以,自即位以來,劉榮除了對外發動漢匈大戰,改善漢家的外部戰略環境,內部整頓吏治,打擊貪污腐敗,革新官僚體系之外,最大的重點,便是放在了學術、思想界的掌控之上。

核心目的就一個:遏制儒家坐大,尤其不允許儒家獨大!

只不過,不知道是劉榮太過溫柔、平日裡又總是平易近人,讓儒家產生了什麼錯覺,還是劉榮這個皇帝的分量,在當今漢室仍舊不夠重;

哪怕劉榮再三在公開場合,毫無遮掩的表達自己對儒家的不待見、不親近,儒家卻也依舊沒有看清情況。

原先,劉榮還不明白:封建帝王——尤其還是文治武功在手的實權帝王,明確表示對你的不滿和不喜,你還不知道夾着尾巴做人,儒家這是腦子瓦特了?

直到此番,儒家借劉榮的皇長子,小小一發試探,便試探出了當今漢室唯一的史詩級副本:竇太皇太后的怒火,劉榮才終於後知後覺的回過味來。

——儒家,不是沒看出劉榮的惡意;

而是根本就不在意;

或許在儒家看來,黃老日薄西山,法、墨無以爲繼,儒家登上華夏曆史舞臺,已經是必然。

在這種‘必然’作爲前提下,劉榮的惡意,不過是漢家某一代天子的惡意。

對於這種‘某一位天子的個人厭惡’,儒家並非沒有經歷過,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有經驗。

——秦時,始皇嬴政就不大喜歡儒家學說,甚至基於此,而對好儒的公子扶蘇有些疏離;

到了漢初,那就更誇張了——太祖劉邦,那可是華夏曆史上,數一數二的史詩級儒黑。

所以,儒家大概是以爲,當今劉榮,不過是又一個始皇帝、太祖皇帝——個人情感上不喜歡儒家而已。

對於佔據大勢,必然會得到顯赫的儒家,僅僅只是個人情感上不喜歡儒家的天子劉榮,根本無法傷及儒家的根本。

頂天了去,也就是壓儒家幾十年,在自己在位這一朝壓住儒家。

至於下一代——哪怕儒家沒有直接得手,將劉榮的繼承者培養成又一個公子扶蘇、孝惠劉盈,也不過三五代人的功夫,就能得償所願。

三五代人,對於一個學派學說,尤其是儒家這種傳承了數百年,卻始終沒有真正顯赫於天下的學說而言,不說是白駒過隙,也起碼是不值一提。

——儒家,已經等了幾百年!

再等幾百年,儒家也不覺得有什麼!

甚至可以說,在如今這個歷史時間節點,諸子百家中,絕大多數學派都還在掙扎求生,只求學說不斷覺得當下,僅僅只是‘學說得以傳延’,就已經滿足儒家的最低要求了。

畢竟隨着時間的推移,短短數十年內,曾經的諸子百家,就已經大半凋敝。

時至今日,仍舊以‘學派學說’形式,明確存在並傳承的百家學說,兩隻手都數得過來。

這更像是一個生存遊戲。

過去幾十年,上百個參與者,活下來了不到十家;

哪怕儒傢什麼都不做,僅僅只是‘活下來’,也很可能在未來數十年當中,再淘汰大部分競爭者。

儒家有信心,能成爲這場求生遊戲的最終大贏家。

很可惜,劉榮不同於任何一位封建帝王。

——劉榮優先考慮的,從來都不是‘天子榮’的個人得失,亦或是老劉家的利益;

而是整個華夏文明的未來走向!

如此遠大志向之下,儒家那點小九九,還想在劉榮這一朝得好?

開什麼玩笑?!

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206章 孤兒軍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335章 西域!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582章 步子邁大了,會扯着蛋第302章 戰書?第480章 意外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268章 削藩第577章 總結歸納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480章 意外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21章 殫精竭慮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392章 又一年秋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365章 物論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593章 兩手準備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147章 好小子!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486章 絞肉機?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6章 困獸第406章 傻了吧?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554章 立場問題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593章 兩手準備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268章 削藩第226章 朕!第537章 戰,爲止戰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496章 騎虎難下?第227章 開戰!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589章 不難辦第371章 鹽鐵第517章 上林宴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585章 別鬧第142章 啊這?啊???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43章 丞相失勢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524章 划算第208章 太上皇?第430章 人才啊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
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206章 孤兒軍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335章 西域!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582章 步子邁大了,會扯着蛋第302章 戰書?第480章 意外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268章 削藩第577章 總結歸納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480章 意外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21章 殫精竭慮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392章 又一年秋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365章 物論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593章 兩手準備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147章 好小子!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486章 絞肉機?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6章 困獸第406章 傻了吧?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554章 立場問題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593章 兩手準備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268章 削藩第226章 朕!第537章 戰,爲止戰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496章 騎虎難下?第227章 開戰!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589章 不難辦第371章 鹽鐵第517章 上林宴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585章 別鬧第142章 啊這?啊???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43章 丞相失勢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524章 划算第208章 太上皇?第430章 人才啊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