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禍兮福所倚

長孫皇后看了眼跪在地上的李恪,對李世民問道:“臣妾是被長樂拉過來的,陛下這是在責罵漢王嗎?”

李世民回道:“李恪他擅自帶長樂和高陽出宮,如今遭御史彈劾,朕正在訓斥他。”

這一下,還不等長孫皇后開口,長樂公主聞言忙道:“是麗質自己貪玩,央求三皇兄帶着麗質出宮看燈,是麗質之過,與三皇兄無關,還望阿爹勿要責罰三皇兄。”

李世民聽了長樂公主的話,原本還帶着些怒意的臉上竟浮起了一絲暖色。

其實說來李恪不是旁人,乃是長樂之兄,長樂若是雖旁人出宮,抑或是私自出宮都算得上是罪責,有損名聲,但李恪卻是他的兄長,兄長帶着妹子出去散散心,能是多大的事情?

而且真正叫李世民展顏的還是李恪和長樂之間的兄妹之情,李恪和長樂雖非嫡親兄妹,但卻甘爲對方攬下罪責。

手足友愛,這正是李世民最想要看到的。

就在李世民臉色稍稍緩和的時候,長孫皇后也趁勢道:“漢王帶長樂出宮散心本就不是什麼大事,陛下說了兩句也就是了,還望陛下勿要深究,以免壞了他們兄妹之情。”

長孫皇后與李世民相知甚深,只一句話便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裡。

李世民兄弟相殘,而登帝位,他絕不希望他們兄弟的悲劇在李恪他們身上重演,只要皇室子弟手足和睦,這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

李世民對李恪道:“念在皇后求情,你兄妹二人手足情深,朕此次就不責罰你二人了。”

不過畢竟是有御史上書,李世民倒也不便全然不理,於是頓了頓,又接着補充了一句道:“此次你帶長樂、城陽和晉陽出宮,朕會再補上一道口諭,便說你攜長樂她們出宮乃是朕的意思,你們不要說岔了。”

“謝父皇。”李恪和長樂的臉上都露出了笑意,俯身拜道。

長孫皇后見狀,親自上前將李恪擡手扶起,輕輕拍了拍李恪的肩膀,對李恪笑道:“你們手足相顧,兄妹友愛,本宮甚是欣慰!”

……

御史臺一封奏摺進宮,李恪非但毫髮無傷,反倒在李世民心裡留下了兄妹友愛的印象,於李恪而言自是收益了。

但是既有人收益,自然就有人吃虧,吃虧的人便是長孫無忌。

這一次長孫無忌真的知道什麼叫做啞口無言了。

李恪被彈劾,滿朝上下知道此事的只有長孫兄弟,再無旁人,這封奏摺雖是自御史臺發出,但奏摺的背後是誰的意思,滿朝上下百官都有自己的猜測。

長孫無忌乃當朝國舅,開國功勳,朝中勢力之大,縱是貴爲宰相,統率百官的房杜也難與之比擬,長孫無忌把手伸進御史臺,衆人絲毫不覺得意外。

在朝中衆人看來,此事多半就是長孫無忌指使人所爲,否則除了他長孫家還有誰知道李恪私帶公主出宮之事?

而長孫無忌自也知道百官的心思,可旁人哪裡知道,他從不曾命人彈劾李恪,此事全然與他無關。

“渙兒,此事可是你命人所爲?”長孫無忌自宮中剛得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便是此事乃長孫渙所爲,當即便將長孫渙叫了過來,喝問道。

長孫渙突然被傳來,被問的一頭霧水,茫然回道:“阿爹說的是何事?”

長孫無忌看着長孫渙的模樣,不似作僞,於是問道:“難道監察御史彈劾李恪之事與你無關嗎?”

長孫渙聽得長孫無忌這麼講,這才明白了過來,忙解釋道:“阿爹你已然發話,我豈會自作主張,此事絕非我所爲,而且若無阿爹的名帖,御史臺的那幫人哪會賣我的面子。”

長孫渙雖爲長孫無忌次子,但長孫無忌與朝臣聯絡一般都是由嫡長子長孫衝傳話,那些朝中與他交好的朝臣興許會賣長孫衝的面子,但誰會識得長孫渙?故而長孫渙的話倒也有些道理。

長孫無忌皺了皺眉,納悶道:“既不是你,又會是何人彈劾的李恪?”

長孫渙道:“那日燈會,天街之上人不少,興許就有人識得李恪呢?”

李恪在長安城街坊間名聲極大,偶爾有人識得李恪倒也並非不可能,但長孫無忌想了想,卻又覺得不對。

長孫無忌又搖了搖頭道:“興許有人能識得李恪,但三位公主身着便裝,以往更是不曾露面在外,誰能識得?”

長孫渙聽了長孫無忌的話,不解道:“興許是有人與李恪不和,私下查到此事,上奏陛下。”

長孫無忌搖頭道:“以此事彈劾,如何傷得李恪,況且昨夜的事情,今日便有奏本直送御前,哪有這麼快的。”

長孫渙順着長孫無忌的話想着,始終想不透,心頭便越發地煩悶,重重地握拳一拍,埋怨道:“此事當真是怪異地很,難不成還是李恪自己彈劾的不成!”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長孫渙說這話不過是隨口的一句抱怨,但長孫無忌聽在耳中,眼睛卻爲之一亮。

此事看似是在彈劾李恪,但此事之後,收得名利,獲益最大的卻也是李恪,爲何那封奏摺就不能是李恪命人上的呢。

長孫無忌道:“李恪和御史大夫溫彥博相交甚密,此事若當真是李恪自己所爲,那便說得通了。”

長孫渙聽着長孫無忌的話,也明白了過來。

不過長孫渙的臉上卻依舊滿是訝色,輕聲感嘆道:“李恪不過一十六歲,此事若當真是他所爲,那他的心機未免也太深了些。”

長孫無忌瞥了長孫渙一眼,對長孫渙道:“李恪雖年少,卻是隻不折不扣的小狐狸,此事與他脫不得干係。”

每每提及李恪,長孫無忌心頭也總像壓着一塊石頭一般沉鬱,很難想象,這樣的感覺竟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給他的。

長孫渙問道:“阿爹,此事我們該如何應對,難不成就這麼算了嗎?”

長孫無忌想了想道:“待我入宮一趟,同皇后稟明此事,必有揭穿李恪的法子。”

長孫無忌說着,便欲進宮求見長孫皇后。

0094 消於無形573 國子監祭酒594 長孫教子494 生擒542 李泰的表演614 苦盡甘來457 危機583 龜茲國王0203 入夢0015 宋體字643 赴宴642 王霸之道338 幷州大都督312 楚王在行動0002 決定奪嫡274 定計488 急躁的高昌王591 兵圍長孫府451 天子守國門600 爭論453 不愧名相0035 傢俱0165 瘟疫361 兵分三路453 不愧名相0013 被李淵暴揍398 房謀杜斷590 幕後黑手553 優柔寡斷的太子633 漢王解惑383 班師回朝(二)0195 上達天聽0104 年號貞觀287 足球0025 暴揍長孫無忌618 殺鬼見血0154 朝會風雲(下)0021 釣魚0127 斷句640 據理力爭267 長孫衝低頭0073 初唐四名相371 決戰(三)431 梟雄亡398 房謀杜斷0174 情竇初開478 投其所好578 龜茲450 因爲你無恥0160 殺雞儆猴246 李恪的憂慮544 造反團伙0209 馬蹄鐵0075 鋒芒畢露412 落雕弓0217 桃之夭夭619 殺鬼見血(二)426 梟雄老矣612 古人迷信556 太子魏王之爭0205 烤魚226 甘油0094 消於無形0111 文臣武將0181 科舉0205 烤魚357 軍議392 秦瓊病重253 長安商會0164 驪山341 漢王立威638 儒學247 鐵骨錚錚531 弱秦之計0086 東西二市483 李世民的懷疑297 演練賽476 針鋒相對292 計劃0155 羣魔亂舞0183 貞觀元年466 武則天488 急躁的高昌王0009 宜秋宮578 龜茲347 借題發揮338 幷州大都督566 武媚孃的心思554 伉儷情深434 重耳故事357 軍議0037 獻禮313 比賽繼續479 王謝袁蕭479 王謝袁蕭527 二虎相爭351 刀兵再起563 早婚早育454 和親之議481 蠢蠢欲動
0094 消於無形573 國子監祭酒594 長孫教子494 生擒542 李泰的表演614 苦盡甘來457 危機583 龜茲國王0203 入夢0015 宋體字643 赴宴642 王霸之道338 幷州大都督312 楚王在行動0002 決定奪嫡274 定計488 急躁的高昌王591 兵圍長孫府451 天子守國門600 爭論453 不愧名相0035 傢俱0165 瘟疫361 兵分三路453 不愧名相0013 被李淵暴揍398 房謀杜斷590 幕後黑手553 優柔寡斷的太子633 漢王解惑383 班師回朝(二)0195 上達天聽0104 年號貞觀287 足球0025 暴揍長孫無忌618 殺鬼見血0154 朝會風雲(下)0021 釣魚0127 斷句640 據理力爭267 長孫衝低頭0073 初唐四名相371 決戰(三)431 梟雄亡398 房謀杜斷0174 情竇初開478 投其所好578 龜茲450 因爲你無恥0160 殺雞儆猴246 李恪的憂慮544 造反團伙0209 馬蹄鐵0075 鋒芒畢露412 落雕弓0217 桃之夭夭619 殺鬼見血(二)426 梟雄老矣612 古人迷信556 太子魏王之爭0205 烤魚226 甘油0094 消於無形0111 文臣武將0181 科舉0205 烤魚357 軍議392 秦瓊病重253 長安商會0164 驪山341 漢王立威638 儒學247 鐵骨錚錚531 弱秦之計0086 東西二市483 李世民的懷疑297 演練賽476 針鋒相對292 計劃0155 羣魔亂舞0183 貞觀元年466 武則天488 急躁的高昌王0009 宜秋宮578 龜茲347 借題發揮338 幷州大都督566 武媚孃的心思554 伉儷情深434 重耳故事357 軍議0037 獻禮313 比賽繼續479 王謝袁蕭479 王謝袁蕭527 二虎相爭351 刀兵再起563 早婚早育454 和親之議481 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