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1 科舉

世家的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一是隋唐都是統一的王朝,中央集權加強,皇帝不可能允許世家大族爲所欲爲,因此有意壓制。

二是,隋唐兩朝都是依靠關隴軍事集團而取得的國家政權,因此在隋唐兩朝,關隴軍事集團力量強大,這自然就阻礙了門閥世家的發展。

三是,從隋朝科舉制開了先河,到唐朝科舉制徹底的成熟,諸多的寒門子弟的崛起,也就漸漸地斷絕了世家大族掌控人才晉升的路途,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世家大族對於地方和朝堂的掌控力,也在逐漸的衰弱甚至消亡。

這裡不得不着重提一下科舉制。

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爲止,前後經歷一千二百餘年。

科舉制的首創時間史學界存在爭議,有漢朝、隋朝、唐朝多種說法。

部分歷史學家以隋朝有分科舉人與進士科爲由認爲科舉制開始於隋朝。

部分歷史學家考證證明科舉制開始於漢朝,證明漢朝不僅有分科舉人、按科舉人,漢朝還有考試進用,而且沒有可靠證據證明隋朝有進士科。

部分歷史學家考證證明科舉制的本質是唐朝開始的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以及考試黜落法,科舉制開始於唐朝。

這三種說法還是第一種說法最讓人信服。

開皇七年,隋文帝楊堅下詔每州歲貢三人,當時主要是明經和秀才兩科,史稱“貢舉”,正式確立了科舉制度。

也有人將隋代設立進士科作爲科舉制度的開端,大業三年,隋煬帝定十科舉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當即進士科……這是科舉(主要是進士科)制度的開始,將進士科的出現作爲科舉制度起源的標誌,持隋朝產生說的人一部分認爲進士科設立時間在大業年間。

臭名昭著隋煬帝楊廣也是因爲這一點,才被後人評價爲千古一帝。

科舉考試通常分爲地方上的鄉試、中央的省試與殿試。

鄉試:又稱爲大比、秋闈,每三年一次。鄉試三場,分別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

鄉試錄取舉人名額由中央規定下達,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別爲數十名到一百數十名不等,全國錄取總額爲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由於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鄉試可說是科舉最重要也最艱鉅的一關。鄉試之榜明清時稱乙榜,鄉試則稱乙科,與進士會試的甲榜、甲科相對。舉人第一名稱爲解元。

會試:鄉試後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於京師禮部,又稱春闈、禮闈。會試三場的內容於鄉試一樣,明清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

會試正榜以外一般還有副榜。錄入副榜的舉人雖不算進士,但可以授予學校教官或其他較低級官職,或吸收入國子監爲監生,獲得國家一定的俸祿。會試第一名稱爲省元。

殿試:明清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在會試後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

殿試內容試時務策一道,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臨時呈皇帝圈定。

明清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爲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進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進士和殿試官員在禮部享受御賜“恩榮宴”。

宴後陸續進入封官任用階段。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編修等清要之職,其餘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館選或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翰林院。

“連中三元”遂稱爲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願望。殿試時皇帝一般並不親自閱卷,事實上仍由各考官閱定等。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御覽”。皇帝控制科舉的最後一關——“殿試”後,新進士們即成爲“天子門生”。

自從有了科舉制,放榜便成爲讀書人最爲關注的一件事情。

放榜之後,新客進士們有各種名目繁多的喜慶宴席、打馬球接踵而來,如聞喜宴、櫻桃宴、曲江宴、月燈閣打球宴、關宴、雁塔提名……公私各方也樂於爲這些慶宴慷慨解囊。

月燈閣打球宴,新科進士們在月燈閣聚會打馬球,他們跨馬執杖,馳騁擊拂,風馳電逝,四面看棚櫛比,觀者如山,“因之大呼笑,久面方止”,“擊拂既罷,痛飲於佛閣之上。”可見唐朝文士的氣質風采,以及當時那種開明的社會習尚。

唐朝孟郊有詩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正當發展成熟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從總體上來說,史學界對於唐代的科舉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態度,認爲它爲唐統治者招攬了人才,爲社會下層民衆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動搖了門閥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與封建社會其他所有選舉制度相比 , 科舉制度有其進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會流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舉的一整套嚴密的考試程式和制度,更被譽爲是中華民族的傑出創造。

科舉制使應考之人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這對於調動人的積極因素,廣泛蒐羅人才,有着無可辯駁的優點。以考試取士,權在國家,考取者無私恩,黜落者無怨恨,亦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科舉制度對社會流動起過促進作用。科舉制度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競爭性,造成封建社會的人才流動”。有一些平民通過科舉考試可以上升爲統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卻因科舉失利而淪爲平民。

科舉制度推動了不同等級成員之間的流動,爲歷代統治者甄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僚百官,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637 君子六藝0169 五糧液584 王玄策312 楚王在行動616 魏徵病重591 兵圍長孫府454 和親之議0115 各方反應352 排兵佈陣227 果酒277 廢郡爲州0185 楚王府謀劃557 宣紙255 風聞奏事0178 少女心思490 襲擾後軍0104 年號貞觀0192 蜂窩煤274 定計0074 簡在帝心285 平安無事250 初露鋒芒233 各懷鬼胎474 寸步不讓563 早婚早育284 大獲全勝0010 茶610 軍民一家234 突厥犯闕0099 漢王538 撲朔迷離0133 再揍長孫無忌0113 二子擇師547 報復633 漢王解惑328 古人好馬0186 春耕0059 舊時玩伴0101 長幼有序0016 東宮家宴0002 決定奪嫡369 決戰388 慶功宴567 武媚孃的幸福529 三武滅佛0104 年號貞觀0098 塵埃落定570 狄仁傑517 婚宴494 生擒569 士族壟斷教育269 凌煙閣第二242 被迫和談292 計劃470 一妻二妾450 因爲你無恥524 信鴿0082 上官儀220 王珪謀劃618 殺鬼見血0210 大功告成0077 王珪0194 暗棋543 太子的危機244 機關算盡0114 得償所願278 彈劾416 禍兮福所倚366 夜襲438 後續0189 春景250 初露鋒芒632 議事641 儒法並用640 據理力爭260 回驪山0106 逍遙居278 彈劾555 觀音誕423 席君買(四)0142 一胖毀所以0073 初唐四名相578 龜茲634 徇私舞弊572 堆雪人342 殺雞儆猴260 回驪山313 比賽繼續0118 其樂融融492 騎兵的優勢0203 入夢619 殺鬼見血(二)352 排兵佈陣0081 岑文本0068 李恪二次被揍486 魏王發怒281 黨爭0092 政事堂567 武媚孃的幸福398 房謀杜斷
637 君子六藝0169 五糧液584 王玄策312 楚王在行動616 魏徵病重591 兵圍長孫府454 和親之議0115 各方反應352 排兵佈陣227 果酒277 廢郡爲州0185 楚王府謀劃557 宣紙255 風聞奏事0178 少女心思490 襲擾後軍0104 年號貞觀0192 蜂窩煤274 定計0074 簡在帝心285 平安無事250 初露鋒芒233 各懷鬼胎474 寸步不讓563 早婚早育284 大獲全勝0010 茶610 軍民一家234 突厥犯闕0099 漢王538 撲朔迷離0133 再揍長孫無忌0113 二子擇師547 報復633 漢王解惑328 古人好馬0186 春耕0059 舊時玩伴0101 長幼有序0016 東宮家宴0002 決定奪嫡369 決戰388 慶功宴567 武媚孃的幸福529 三武滅佛0104 年號貞觀0098 塵埃落定570 狄仁傑517 婚宴494 生擒569 士族壟斷教育269 凌煙閣第二242 被迫和談292 計劃470 一妻二妾450 因爲你無恥524 信鴿0082 上官儀220 王珪謀劃618 殺鬼見血0210 大功告成0077 王珪0194 暗棋543 太子的危機244 機關算盡0114 得償所願278 彈劾416 禍兮福所倚366 夜襲438 後續0189 春景250 初露鋒芒632 議事641 儒法並用640 據理力爭260 回驪山0106 逍遙居278 彈劾555 觀音誕423 席君買(四)0142 一胖毀所以0073 初唐四名相578 龜茲634 徇私舞弊572 堆雪人342 殺雞儆猴260 回驪山313 比賽繼續0118 其樂融融492 騎兵的優勢0203 入夢619 殺鬼見血(二)352 排兵佈陣0081 岑文本0068 李恪二次被揍486 魏王發怒281 黨爭0092 政事堂567 武媚孃的幸福398 房謀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