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二十一章 治平改制下

錢公輔說道:“陛下,爲何不提皇佑?”

鄭朗在朝堂上有許多忠實粉絲,腦粉級別,高層少了,但錢公輔算一個。鄭朗不會說皇佑怎麼怎麼的好,可做皇上的,你不能不提。鹹平雖好,還能及皇佑數年辰光嗎?況且那樣的大治還是在王則叛亂,黃河大型決堤之時。

剛回京的王安石說道:“君倚,無可比擬,皇佑之治乃是調節,首要有數個條件,吏治清明,財政勉強健康,政令通暢。彼時與此時截然不同,不可類比。若說改制,鄭公在參知政事時,倒是做了一些良性改制的事。進入中書後,做得很少,僅有一個銀行監與農田水利法。”

說得很清楚,好是好,但不能採用。

趙頊道:“介甫言之有理,還是看一看鹹平之治吧。”

俺不是爲改制的什麼,得一步步來,先裁官,可是不能說。

眼下這種協商方式讓大家很滿意。

作爲首相,無論呂夷簡或者韓琦、王曾、丁謂皆講威儀,文彥博大宋曾公亮等人兩中間,但是富弼與鄭朗皆不講架子,以前首相第一個入朝,第一個出朝,百官看到後全部迴避,鄭朗兩度爲相,皆取締了這些繁瑣禮儀。即便現在議事,也是坐下來協商。有了那麼一份民主氣氛。

一是鄭朗不在意,二是讓大家感到尊重,三是讓大家敢於發言。

大家也不會懷疑皇上對鄭朗不器重。

雖在財政上還是一個黑窟窿,但京城各部司梳理後,至少在京城這一塊令領暢通了。這就是才能。

那麼鹹平之治能有什麼,大家一起努力回憶,略有些遠,若說慶曆、皇佑、嘉佑,大家能說一個頭頭是道,說鹹平,許多人陌生了。

鄭朗咳嗽一聲。說道:“可以不急,病來如山,病去如絲,想要將國家如今的種種弊端治理革除,非是一朝一日之功。我說另兩件事,第一件事乃是軍事。”

大家正襟危坐。

國家浪費嚴重,軍費乃是大頭,若沒有西北用兵。黑窟窿沒有這麼大的。

鄭朗道:“原先陝西兵不足三十萬,其中包括一些鄉兵、蕃兵,自諒祚入侵後,陝西兵變成四十五萬,還有十幾萬義勇,僅此一項。費用變得就十分浩大。實際西夏國內民不聊生,與我軍交鋒以來,敗多勝少,聽聞諒祚負傷於蕭關下。陝西不需再用這麼多兵士了。第一便是十幾萬刺字義勇,雖說是義勇,所需費用不如禁軍,但非是也。本來陝西開發三白渠,幾乎能保持正常年間自給自足,即便有荒年。州倉有積餘,國家稍做振恤,即可熬過災年。十幾萬義勇一抽,十幾萬戶百姓生產受到傷害,再加上原來大量的鄉兵與蕃兵,原本國家僅向陝西提供少量糧食,如今一半軍糧卻要靠江浙調動。僅是這個浪費會有多嚴重?”

“稚圭私心重矣,”富弼嘆了一口氣。

其中的過程還有他更清楚嗎?之所以鬧出來十七萬義勇,與軍事需求根本無關。事實證明三年時間。這些義勇除了訓練與耽擱農耕生產之外,在戰場上根本未發揮過任何作用。

發揮了作用。侵襲了樞密院權利。

司馬光道:“陛下,臣當初就反覆進諫,然韓公不聽。仁宗之時,因大量邊民淪爲鄉兵與蕃兵,導致三白渠開,粟價一斗仍在三十多文以上,麥價近五十文,米價一百文。仍現在陝西粟價禁達到幾百文,往往一斗粟麥運到前線,居然達到千文。非但國家浪費嚴重,就連百姓生活也受到影響。請陛下三思。”

農民還好一點,苦的是城鎮居民,正常做工,一天近百文,若文價一斗在百文,苦一點,還能餘下一些錢帛用做他途,若是漲到幾百文,掙口糧錢都不夠。

“還有呢?”趙頊問鄭朗。

“陝西已有十餘萬鄉兵蕃騎,既然西夏求和,朝廷留下十萬兵於前線,十萬兵於京兆府足矣。”鄭朗本心當中還想多刷掉一批兵士,不過考慮到接下來發生的事,刷回來太多,朝中會有顧慮,兵還是要繼續裁的,但不是這時。又道:“鄉兵本來有一部分親屬從事農業生產,蕃兵也有自己的牧所,他們供給不會很多,十萬禁兵於京兆府就糧,僅糧食浪費就會少一半。那麼陝西軍費一年就可以進出差錯千萬緡以上。”

“準詔,”趙頊動心了,那個欠負可以慢慢還,但不能再繼續欠負下去。這是最首要的任務。

“河北戰兵三十萬,也多矣,臣以爲二十萬足矣。”

“契丹那邊會不會……?”曾公亮狐疑地問。

“不會,只要留二十萬禁軍震懾足夠了,明仲,請相信我,”鄭朗說道。耶律洪基玩都來不及,還有心思想着宋朝?又道:“契丹也與我朝一樣開始墮落,不過不同的是陛下看到我朝出現弊端,奮發圖新,契丹皇帝非然,只顧狩獵。此時我朝一年五十萬的歲貢與互市對契丹猶爲重要。再加上二十萬禁軍駐守嚴防,邊將不粗心大意,不去挑釁,河北不會有事。”

在軍事上鄭朗同樣有話語權,趙頊說道:“準。”

鄭朗未說這些兵士退回京城怎麼辦,但退回來了,朝廷所付的僅是贍養費用,放在邊境養一個兵士與禁城養一個兵士,費用最少相差一半以上。

兩詔立下。

具體的如何退,這個由西府安排,鄭朗不管,繼續說道:“其二就是官員的分流。”

“分流?”富弼驚訝地問,又是一個新名詞。

不僅是分流,也是一種明確責任與分工,但這一回動的乃是地方。各州縣不僅有知州與知縣,還有其他的相關官員,宋朝官制,不,應當是整個封建王朝官制的最大缺點就是培養全能戰士,懂軍事,懂水利農務偵案經商稅務教育,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地言官制也有重疊架空現象。因此鄭朗來了一個分流。將各路使與各州各縣官職責任分工明確,同時明確互相的監督功能,既將地方各個官吏權利分化,使之不會專權,形成一些嚴密的掣肘,又不會耽擱政務執行。各個官員分工明確,更利於專業化。人的才華是有限的,即便是官員。有的善律法,有的善長軍事,有的善長政務,有的善長經營,有的善長偵案。

也就是讓地方各個官員人盡其用,不過這樣一來。各州縣必然造成官員的擴大化。

當然,京官氾濫成災了,下面也早就氾濫成災。

可還是有所不同的,趙拚說道:“鄭公,自裁併京城閒置部司以來,裁下來大量京官,導致議論紛紛。鄭公此議,是想安置這些京官乎?”

若那樣,趙拚會非常失望。

“非是。這本就是我朝政治的一大時弊。諸位,你們多擔任過一州縣首長,甚至擔任過邊區的知州之職。但有沒有感到吃力?諸位我不知道,只是我感到很吃力。人有所其長,也有所其短。我朝卻要求各知州知縣什麼都懂,可不可能?”鄭朗問了一個嚴竣的問題。鄭朗在下面呆的時間很長,吏治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經驗。

他還有後世的高度,腦海裡的一個硬盤,但纔下去時。儘管做了許多準備。還是手忙腳亂的,那時纔是一個處女式的太平州。若是一開始就到了杭州,準得會出大亂子。後來好了一點,即便如此,也不能做到事事如意。不可能什麼都懂,一通百通,那是玄幻小說,非是現實生活。

這是一問,但相信在吏治上能超過他的人,在座的估計不會有第二人。鄭朗又說道:“況且各州各縣官員皆已氾濫成災,難道將他們一一黜罷?”

趙拚仍然說道:“鄭公,是氾濫了,可終是名不正言不順,可以慢慢解決地方上的冗官問題,若是依鄭朗之見,地方各司分流,分工明確,是乃祖宗家法之意也。不過從制度上就無形中增加了官員,會更加氾濫成災。”

象國家禁止小姐,明顯成做樣子的,非沒有禁止掉,反而讓它成爲灰色產業,有權有勢的,有黑道背景的才能生存,產生無數悲劇,於是有人說不如將它合法化吧。但真合法化後,會成爲什麼局面?賣春業會遍地開花,整個社會已經在充滿着拜金思想,會使無數女子道德淪喪。

鄭朗在做長考。

對於他們的爭議,有許多人是站在趙拚一方的,不過那七百多名京官委實讓人頭痛。那一個沒有弟子門生的啥,鄭朗若包括時恆與趙頊在內,計達十名門生。還不算多的,有的人更多。

治平數年,官德敗壞,奔競之風熾烈,這些京官下來後,不知求了多少人。鄭朗提議,無異給了一些人機會。何去何從,一個個正在天人交戰。

鄭朗想了很久,說道:“這樣吧,撤廢一些州縣,例如封州面積不及邕州幾十分之一,人口不及邕州幾十分之一,然官員卻比邕州一半還多。州縣多,則官員多,役繁又憂民。再如渭州,西有德順軍,北有懷德軍,若在中間做一些調整,大部劃爲渭州管轄,北與西各劃爲德順軍與懷德軍管轄,不但利於軍隊調動,又可以利於減少官吏。再如京畿,乃是國家首要之衝,鄭州與滑州面積狹小,爲何不能劃爲京畿管轄?既能增加京城實力,又節餘了官吏。廢一鄭州,就可以節餘十幾名州官,四百餘衙役,僅此一次,就可以節餘十萬緡。”

шωш ✿TTKΛN ✿¢o

富弼與曾公亮對視一眼,到這時候,他們才略明白鄭朗與皇上在唱什麼雙簧了。

在樊樓時,鄭朗曾說過,但不敢說得很多。

解決冗官的兩條措施,第一條乃是王安石的措施,裁州縣,若全國裁得好,能裁去二十幾個到三十幾個小州,一百多個縣。二是控制仕途,減少官員,主要減少恩蔭,節制科舉的次數與人數,降低科舉入仕者初授官,延緩注官,考中了進士還不算,得進一步的守選。

第二種方法便是宋孝宗的策略,年滿七十以上者。若無特殊才能勸退,都七十歲了,智慧身體皆下降,以前沒有出色的表現,當真是馮唐易老?或者姜子牙?就是姜子牙也不是七十歲以後才發跡的。也有特例,象鄭朗就是年滿七十,估計他要退,朝廷也未必讓退。

其次象鹹平之時。一旦官員氾濫成災之時,強行勸退裁減。

再者就是裁減權攝使臣及額外人吏,象一些閒置機構就算是額外人吏,還有無節制地向地方各州各縣各監派駐使臣。

減少三衙官屬,這一現象也很重,不僅是政官浮腫。三衙官員同時也在浮腫。

清理諸司,重新編制吏額。

當時只是隨便說一說,無論那一種,實施起來都會有很大的爭議,因此鄭朗自己也在自嘲,乃是空中樓閣。

不過這時候,他們想到的其中一種,清理諸司,重新編制吏額。現在做的事。就是在清理諸司,但不是打着解決冗官旗號,而是打着解決政令不暢的旗號。

是不是如此?

兩人皆有些緊張地看着鄭朗。

說歸說,說者容易,聽者更覺得容易,但做下去,不知道有多難。

鄭朗也知道難,宋孝一生共四次解決冗官問題,還真成功了。可每次解決。即便他是皇帝,次次都遭到下面的阻攔反對攻擊。與士大夫鬥了一輩子。最後向士大夫妥協了。

並沒有過多少年,大家一起完蛋。什麼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什麼也不是了,變成九丐十儒,連乞丐都不如。明初還好一點,後來又故伎重演。然後乖乖地做滿朝的狗。

知道,可不能氣憤,必須得慢慢來,若這時不解決,再也沒有解決的機會。

即便時機大好,鄭朗還耍了一些手段。這次分流就是手段之一,裁官是必須的,分流也有一些好處,工作更細緻,也安排了一些官員。如今差官兩萬五,能不能裁成一萬五?不可能。能使差官變成兩萬人就不錯了。當然,一旦一些小州縣裁去,人口膨脹,也必須更多的官員來管理。無奈也。因此一邊裁一邊安排,必須控制在兩萬官員以下,但也不可能裁到一萬五。至於真宗時不到一萬名官員那僅是一個夢想了。

不是自己要裁,得讓天下人呼籲裁減!

趙拚沉默不言,這時呂惠卿說道:“鄭公,陛下說反思鹹平之治,鹹平四年裁去十九萬五千名官吏,由是大治。若沒有裁減這麼多官吏,一年國家得支付幾千萬緡,如何利國惠民。我以爲鄭公既有減裁州縣之意,也非是不對,一些州縣當時設立有各種原因,雖偏狹之,不得不設,如今不需要了。這些州縣可以減裁,爲何一邊裁減,一邊又使地方官吏壅塞?”

不是說鹹平之治嗎,鹹平之治實施了許多好策略,裁官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爲何不執行呢?

鄭朗則懷疑地看着他,心道,難道這小子看穿我的心思?

看着趙頊,閉上眼睛不答。

趙頊會意,呂惠卿提了,就看各位大臣如何想,道:“今天就到此結束吧,鄭公之意,大家可以回去商議商議,哦對了,將趙卿、呂卿與鄭公所說的話,登於報紙,看看天下士子們如何評價,以便採納。”

然後又對鄭朗、富弼與曾公亮說道:“三公留下,替朕侍講。”

乃是鄭朗主意,進入中書,政務多了,曾公亮索性是能者多勞,幾乎一起交給鄭朗。鄭朗時間緊張,趙頊仍然很年輕毛躁。有一個前例,遼聖宗做皇帝做得好,不是在他手中做得好,而是在蕭太后手中做得好。若沒有蕭太后,若十幾歲就將政權交給遼聖宗,會是什麼情況?趙禎也是如此。孔子說三十而立,若大的國家,不到三十歲,想接手,會很難的。但有一個前提,不要碰到武則天與慈禧這樣的女強人,否則就悲催。

高滔滔還政未必是壞事,但皇上的教育還得要抓緊,一般人此時不大好教皇上了,鄭朗又請富弼與曾公亮做幫手,三名首相前來教導。

若再磨上數年時間,至少會比史上的宋神宗更完美。

大家離開,趙頊笑嘻嘻地說:“鄭公,將欲翕之,必欲張之,將欲弱之,必欲強之。”

“陛下,雖這也是一種道,終是小道,節只是輔之,仁愛忠厚淳樸纔是本。”鄭朗正色說道。用了一些陰謀詭計,可是鄭朗不希望趙頊學習它。若重視了這些詭計,以後必入邪道,甚至踏上楊廣之流,或者成爲嘉靖。皆不是好事情。

三個首相在教皇上。

下面大臣在寫奏摺。鹹平之治有什麼呢?這不要緊,關健是皇上下詔讓大家寫鹹平之治是什麼用意。一個個揣測。這就是幾年來奔競之風形成的壞習慣,皇上讓你寫,不是寫皇上要的什麼,而是你們各自心中想的什麼。

就寫到官制。

這是進諫最多的,一一採納,非是慶曆時的監督制度,而是將鹹平時的制度恢復了大部。第一個便是保舉制度與牽連制度,官員入仕必須有一人保舉,若保舉的官員犯錯,直接上司與保舉人皆要懲罰,若貪污數量嚴重,上司與保舉人甚至能免官。第二個便是私罪者不得重用。第三是政言分開,宰執不得有門生或者子弟在臺諫,也不得推薦臺諫官,臺諫官必須由皇帝親自任命。

不算是改制,而是恢復真宗時的祖宗制度。

實際是改制,至少對治平以來的官場進行改制。

詔書立即頒下,範純仁立即上書迴避,因爲他就是鄭朗的學生,不迴避不行。鄭朗說道:“堯夫,這樣吧,言臣你別做了,交給你一件重要的職務。臺諫荒廢,監察司更加荒廢,臺諫乃是皇上的耳目,監察司就是臺諫的耳目。交給你主持。”

“好,”範純仁道。只要不做監察御史,什麼都行,對官職他看得遠比司馬光王安石淡。範純仁不知道鄭朗交給他一個什麼樣的差務,會非常非常的重要!

秋天一天天地深了。

爭議聲忽然大起來。

改制未改多少制,倒是財務開始執行透明化,各州縣財政出納一起登在報紙上,不但登了今年出納,還登得很詳細,財入有哪些,支出有哪些,並且還詳細地登了真宗、仁宗時的各州縣出納情況。

讓大家一起對比。

同時又刊登了鄭朗、趙拚與呂惠卿關於官員分流的爭論。

下面是朝野內外各部司官員數量的對比。

還能不明白嗎?

許多士子上書,請求鄭朗廢掉這個分流增官舉措,當務之急乃是減裁官員,而不是讓各州縣官員分工明確,公開地增加員額。鄭公,你不能這樣妥協,忘記你是如何赴京的。聽聞你赴京進入中書,一路百姓夾道歡迎,自鄭州到京城,兩邊道路人流從未中斷。國家財政如此困窘,你怎能妥協呢?

宋朝前期沒有文字獄,大嘴巴對準皇帝放都沒關係,各個報紙,連新成立的十家晚報,皆紛紛議論此事。

鄭朗面對這洶涌而來的民意,不得不將重要的官員一起召集,再行商議,先讓他們看報紙。大家看了再說,呂惠卿、趙拚、王珪、呂誨等官員一起說道:“鄭公,萬民呼籲,不得不三思啊。”

然後又看着趙頊。

趙頊走來走去,最後等大家議論聲結束,才說道:“是啊,若沒有節控,一味分流,國家官員還不知道冗到什麼地步。這樣吧,以朕之意,折中之策。官員太多,既然對地方也要進行分工,以使職責不明,政令不暢,及用人之長,這是冗與增,那麼就要節與減,自京城起到地方各州縣與監司,員額也要明確與限制!”

富弼苦笑,終於來了。

之前所做的一切,包括讓大臣議論鹹平之治,正是爲了皇上這句話。

第161章 君子黨來了(中)四百九十八章 解圍第151章 抓第224章 鐵板第173章 走鋼絲(下)第176章 幸福第77章 歉書五百零三章 老大四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第309章 雞鳴山(下)八百四十二章 條例司第330章 最強的聲音(上)第27章 偶爾壞一回(下)第15章 山外的山,人外的人(中)第305章 疑問品七百零九章 上樹五百二十五章 高折第106章 求第225章 割(三)八百七十六章 河湟九八百八十三章 蕃候五百二十四章 絕密下第49章 花之戰·普庵咒三百七十九章 太子絞肉機八三百七十六章 太子絞肉機五第255章 鬥法(五)五百五十六章 揭開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七百十八章 相會下六百六十八章 快樂三百七十三章 太子絞肉機二第89章 長嘯第86章 第一觀(下)九百二十四章 踏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第18章 詩社(一)第326章 兼霞第367章 君子,君王是兒子(四)四百十一章 銷魂彭陽上第219章 處女地(一)第456章 不能答六百十九章 耳光與棗子上六百七十五章 幽蘭操下七百七十章 未了的心願六百零三章 首相一七百七十九章 成長五百八十八章 思念第139章 問一(一)五百三十九章 各有主意七百四十五章 誰怕誰四百六十三章 大計劃五五百四十六章 選的人第43章 花之戰·納蘭第325章 小魔女(下)五百四十七章 四美第84章 臨江仙七百五十八章 不怕第22章 三疊陽春(上)第130章 解元(上)第110章 閉門羹(上)第125章 笑場第126章 十段文八百十五章 一時一世第272章 衝動第172章 走鋼絲第298章 失信四百七十章 河上浪下四百三十四章 請使下七百零七章 趙禎心八百四十八章 幫手七百六十一章 學生第210章 大三元(六)五百八十四章 最缺的八百五十一章 契機第346章 在路上(二)第181章 兩小鬥中丞·講歪理五百四十章 太傅八百二十章 治平改制中四百零二章 呂夷簡的用意上五百五十九章 十萬火急五百五十章 射虎第275章 留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四百七十一章 怒八百五十一章 契機七百二十章 很冷很暖二第354章 從瞎氈開始(二)七百四十五章 誰怕誰第130章 解元(上)四百九十章 炮打範歐四百三十七章 祖宗與兒子六百九十七章 三關四第85章 第一觀(上)七百六十三章 辦不到的第197章 省試(上)第298章 失信第74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下)七百五十一章 私心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第223章 湖上,小露鋒芒
第161章 君子黨來了(中)四百九十八章 解圍第151章 抓第224章 鐵板第173章 走鋼絲(下)第176章 幸福第77章 歉書五百零三章 老大四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第309章 雞鳴山(下)八百四十二章 條例司第330章 最強的聲音(上)第27章 偶爾壞一回(下)第15章 山外的山,人外的人(中)第305章 疑問品七百零九章 上樹五百二十五章 高折第106章 求第225章 割(三)八百七十六章 河湟九八百八十三章 蕃候五百二十四章 絕密下第49章 花之戰·普庵咒三百七十九章 太子絞肉機八三百七十六章 太子絞肉機五第255章 鬥法(五)五百五十六章 揭開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七百十八章 相會下六百六十八章 快樂三百七十三章 太子絞肉機二第89章 長嘯第86章 第一觀(下)九百二十四章 踏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第18章 詩社(一)第326章 兼霞第367章 君子,君王是兒子(四)四百十一章 銷魂彭陽上第219章 處女地(一)第456章 不能答六百十九章 耳光與棗子上六百七十五章 幽蘭操下七百七十章 未了的心願六百零三章 首相一七百七十九章 成長五百八十八章 思念第139章 問一(一)五百三十九章 各有主意七百四十五章 誰怕誰四百六十三章 大計劃五五百四十六章 選的人第43章 花之戰·納蘭第325章 小魔女(下)五百四十七章 四美第84章 臨江仙七百五十八章 不怕第22章 三疊陽春(上)第130章 解元(上)第110章 閉門羹(上)第125章 笑場第126章 十段文八百十五章 一時一世第272章 衝動第172章 走鋼絲第298章 失信四百七十章 河上浪下四百三十四章 請使下七百零七章 趙禎心八百四十八章 幫手七百六十一章 學生第210章 大三元(六)五百八十四章 最缺的八百五十一章 契機第346章 在路上(二)第181章 兩小鬥中丞·講歪理五百四十章 太傅八百二十章 治平改制中四百零二章 呂夷簡的用意上五百五十九章 十萬火急五百五十章 射虎第275章 留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四百七十一章 怒八百五十一章 契機七百二十章 很冷很暖二第354章 從瞎氈開始(二)七百四十五章 誰怕誰第130章 解元(上)四百九十章 炮打範歐四百三十七章 祖宗與兒子六百九十七章 三關四第85章 第一觀(上)七百六十三章 辦不到的第197章 省試(上)第298章 失信第74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下)七百五十一章 私心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第223章 湖上,小露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