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第197章 叔叔們

忽有一陣風吹入,油燈的燈火隨着風搖曳,有些忽明忽暗。

李世民坐在中書省內,聽着一老一少的話語,坐在一旁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再說下去,恐怕舅父要說起陵寢的造式了。

李世民沉聲道:“朕聽聞你這些天一直都在修繕東宮,如今可修繕好了?”

李承幹嘆道:“還挺麻煩的,要重新建設一間屋子,兒臣時常會看一些工部的書卷,與弟弟妹妹討論。”

“還要與她們討論?”

“嗯。”

“天色不早了,朕送舅父早點回去。”

高士廉又朝着大外孫笑了笑,慈眉道:“等有了空閒,太子殿下可以來老朽那兒走動。”

李承幹也起身道:“孫兒得了空閒就來。”

“陛下不用送了,高林就在外面等着。”

高士廉帶着笑容言道,邁着還算穩健的腳步離開。

父子倆站在中書省門外送別了這位老人家。

看着人走遠,李世民問道:“如果你平日裡有困惑,可以多去問問他老人家。”

李承幹關好中書省的門,道:“舅爺已經教會孤很多了。”

“溫老先生還有再言東征的事嗎?”

“兒臣最近很少去崇文館走動。”李承幹神色凝重,道:“父皇覺得這個老人家該如何安排。”

李世民看着兒子,道:“朕本覺得他在崇文館養老挺好的,還是當初玄齡向朕引薦的。”

父子倆走下臺階,一前一後走着,偶爾並肩。

李承幹揣着手道:“老師的用心是好的。”

“朕自然清楚。”李世民放緩腳步,低聲道:“只是現在朕又想過了,如果你十分信重這位老先生,而他老人家心中牽掛東征,對伱會有影響。”

“父皇多慮了,兒臣忙着關中的事,都已是心力交瘁。”

李世民道:“你舅舅說過,你的專注力與心力都很厲害。”

“是嗎?”李承幹有些詫異道:“原來舅舅還背地裡這麼誇兒臣。”

李世民冷哼道:“你要清楚,有人會說你的好話,也會有人記恨你的。”

言至此處,又有些糾結,糾結的是這個世道的人有好有壞。

李承乾道:“就讓溫老先生在崇文館安養,東征的事暫且放在一旁,父皇以爲如何?”

夕陽下,父子倆的背影被拉得很長。

兩個太監跟着皇帝與太子的身後,低着頭而走。

李世民一手揹負,一手撫須道:“朕何嘗沒有想過東征,當年中原多少將士東征,有多少將士埋骨遼東,這些屍骨至今還未收回來。”

對此,李承幹還是很認同的,言道:“東征的事可以暫且擱在一邊,但這又是必須要做的,我們李家是帝王家,當初隋煬帝東征導致民心離散,許多因當年東征失去至親的人家,都還在世。”

“假設東征順利,將這些屍骨帶回來了,我們李家可以得到的民心也就更多了,兒臣覺得這關乎皇帝的信譽。”

皇帝與太子商量着治國對外戰爭的必要性,以及得失。

李世民在東宮門前停下腳步。

李承幹揣着手,也又停在原地。

父子倆有着一樣的愁容,這天下多少大事,需要統治數千上百萬的人口,自然要想周全的。

李世民沉聲道:“溫老先生是個固執的人,他或許年邁,考慮得沒有這麼周全,東征從來不是簡單一句話,更不是朕一聲令下千軍萬馬奔赴遼東,此間沒有數年的準備,不能輕動。”

“承幹你是太子,你應該更需明白其中利害,想要東征先要控制突厥,蕩平漠北,才能東進,否則一旦漠北的騎兵打入後方,戰況便會更復雜。”

李承幹聞着東宮內的飯菜香味,問道:“因此,東征並不是簡簡單單地單獨一場戰爭,論起來其實是兩場大戰,三方糾紛。”

李世民點頭。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東征之前需要將野地蕩平,如果沿途出現第三方勢力襲擾,對大軍來說會造成很大的負擔。

考驗國力,更考驗治理能力。

現在的父皇手中不是沒有兵馬,而是社稷還不穩定。

突厥現在老實,阿史那杜爾爲一己私怨,攻打漠北。

雖說這場戰爭不應該,但也爲大唐探路了,現在的漠北確實有實力。

而且還需要考慮到兩場戰爭,成本就更大了,兩場戰爭的糧草兵馬消耗就不是小數目了。

如今李家的家底還是不夠殷實,缺錢。

見父皇走向了立政殿方向,不想多做解釋。

李承幹朗聲問道:“今天不在東宮用飯嗎?”

父皇沒有回話。

不知道什麼時候,妹妹就站在了一旁,李承幹邊走邊解釋道:“父皇他多半是還有事要應付,我們自己吃吧。”

“嗯。”李麗質跟上腳步又問道:“皇兄,母后說明天還要擺宴。”

“父皇說過了,讓孤去一趟。”

“弟弟妹妹都不想去。”

李承乾笑了笑,“無礙,你們都留在東宮吧,皇兄一個人去就可以了。”

李麗質這才又有了笑容。

翌日,皇帝要在曲江擺宴席,李承幹早早睡醒,晨練之後母后便讓人將新衣裳送來了。

弟弟姐妹人手一件新衣,只不過她們不去曲江池赴宴。

李承幹讓寧兒幫着自己將外衣穿上,衣裳是一件黑色的圓領衣袍,點綴着一些淡藍色的花紋。

寧兒幫着殿下收緊腰帶,打量着一番道:“果然還是黑色的衣袍更適合太子。”

李承幹看着銅鏡中的自己,道:“穿這一身黑,看起來更像生人勿進了。”

寧兒忽然一笑,又連忙忍住笑意,給殿下的腰間掛上玉佩,再將小福準備的一張餅放入殿下的懷中,道:“這是小福安排的,她擔心殿下餓着。”

已經習慣了小福的這種安排,東宮的皇子公主出門都是需要自己帶乾糧的。

李承幹走到東宮前殿,李麗質正帶着弟弟妹妹在晨練跑步,又與寧兒叮囑道:“記得今天讓她們考試,孤回來時親自批閱。”

“喏。”

言罷,李承幹走到門外,與爺爺一起離開東宮前往曲江池。

爺孫坐着一駕車,馬車路過的時候能夠聽到街道上熱鬧的叫賣聲,是靠近春明門的方向,也就是長安城的東城門。見孫子翻看着書,李淵上前看了一眼,道:“這是……”

李承幹頷首道:“本來孫兒是想看兵書的,可歷代兵書記錄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講述,更需要實戰的經驗,而經驗方面既有天象相關,還有地勢相關,孫兒沒有經驗,只好從往年的記錄尋找一些端倪。”

李淵笑着坐在一旁,這個孫兒是個好學的,不僅僅是好學,而且辦事向來是心無旁騖且專注。

馬車緩緩停下,李淵率先走出了馬車,入眼便是曲江池兩側河岸,有着不少親眷。

衆人紛紛看過來,行禮。

馬車停在原地良久,等李淵走了一段路之後,李承幹這才從馬車中走下來。

因爲許多人的目光都在李家的老爺子身上,李承幹走下馬車時沒有太多人關注。

他將手中的書卷交給李績,道:“大將軍幫忙照看。”

李績回道:“殿下放心,末將就等着這裡。”

李承幹走入曲江池,一旁就有兩個宮中的內侍太監很自然地跟在後頭,還有兩個帶刀的侍衛跟在兩側,保護着這位太子的安全。

其實李家的親眷有很多,有堂兄弟的各路郡王,還有爺爺的其他兒子,比如說徐王李元嘉,或者是鄭王李元禮,彭王李元則……

這些人李承幹一概不認識。

除了各路郡王,還有宗室中人,以及外嫁的諸位公主。

上至各地的諸王,郡王,下至更小的縣主。

能來的也都來了。

“皇兄。”李泰上前道:“父皇與母后早就等候多時了。”

李承幹望了望衆人的目光,已有不少人瞧着這裡低聲議論,目光紛紛打量。

其實不用多想,光是這副面容。

並且能夠讓李泰也落後一步跟着,自然能夠看出其人的身份,這位少年人就是如今的太子。

想起了李元昌與長廣公主的遭遇,其實在場的親眷對這位並不是多麼親近的太子,還是有些疏遠的,衆人不敢多張望。

在曲江池的水榭內,在場的親眷賓客也有不少。

而且這些人中有的年紀與父皇相仿,還有的與自己和李泰年齡相仿,其中就有幾位小叔叔。

李泰小聲道:“諸位叔叔與父皇坐一起,皇兄與青雀去後方水榭坐。”

李承幹頷首示意自己知道了,並且在一道道注視與打量的目光,神態自若地走到父皇與母后面前。

見到母后點頭,李承幹轉身面向衆人,朗聲道:“得知諸位叔叔前來,承幹疏於禮數,還望諸位叔叔莫要見怪。”

衆人紛紛一笑,拿起酒碗,也是行禮。

衆人將酒碗中的酒水一飲而下。

身爲李家的主家,也就是帝王家,李承幹身爲太子沒有拿酒碗,倒也不會有人說禮數不周。

況且早有傳聞,東宮太子滴酒不沾。

而後,李承干與李泰走向了水榭的另一頭,水榭與水榭之間有棧道相連。

寒冬時節,天空陰沉沉的,看來今天多半又要下雪了。

因爲前兩天的天氣短暫溫暖,陽光高照,今天卻格外寒冷。

這一桌都是少年人,看着模樣也都是十五六歲的模樣。

李承干與李泰走入這處水榭坐下,衆人紛紛舉杯行禮道:“拜見太子殿下。”

“不用多禮。”李承幹平淡的一句話,讓衆人頓時僵在原地。

本來大家都已起身行禮了,可太子這麼一說,他們行禮到一半,躬着身子不知是站起身好,還是坐下來好。

“坐吧。”

聽到殿下又這麼說了一句話,衆人這才鬆了一口氣。

眼前這羣少年人都是自己的同輩人,多數都是叔叔輩的孩子。

李承幹回頭看去,見到母后與其他幾位婦人走在一起,似乎在議論着,時常還有婦人看向自己。

也只好把目光收了回來,她們與母后應該又在議論東宮的婚事了。

只是這件事八字還沒一撇,母后與親眷們談話也都是滴水不漏,講話周全的。

她們並不能從母后的口中得到些許話語。

也只有母后陪着爺爺走動,還能讓爺爺看看他自己的女兒們。

李泰低聲道:“爺爺年事已高,弟弟近來想給爺爺準備柺杖。”

李承乾道:“不用急,爺爺還用不上。”

“早晚要用的,弟弟讓人去尋上好的紫木了。”

都是弟弟的孝心,作爲皇兄也不好說什麼,面向衆人,李承乾道:“恪弟在洛陽治水,不能來長安赴宴,孤代恪敬諸位。”

一羣少年人又是紛紛拿起酒碗。

相比於叔叔輩的放鬆,子侄輩的人紛紛正襟危坐,坐得很板正。

不是因他們的家教有多好,而是這位太子殿下的談吐言行太像一個大人,各家家父都叮囑過,這宗室之中,誰都可以得罪,唯獨不能得罪太子,至今爲止得罪太子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又或者是因一種與生俱來的氣場,將這些孩子們壓制得死死,就連平日裡較爲活潑的魏王李泰,在太子殿下身邊,還不是恭敬不言。

子侄一輩中也就李崇義稍稍放鬆一些,他領着一個人而來,道:“殿下,這是景恆。”

跟在後方還有一個女子,這個女子面色端正,安靜地欠身行禮。

李道宗的兒子李景恆介紹道:“太子殿下,這是在下的妹妹。”

李承幹看了她一眼,笑道:“入座吧。”

景恆行禮道:“是在下來晚了,特來請罪的。”

李承幹擺手道:“都是自家兄弟,不用多禮,坐吧。”

“謝殿下。”

“在孤邊上安排座位。”

“喏。”太監聞言當即命人搬來了矮桌,讓崇義公子與景恆兄妹坐在太子邊上。

李承幹注意到景恆邊上的女子,應該說是自己的堂妹,而且這個堂妹有些特殊。

如果輩分沒有錯的話,她就是史書上吐蕃與大唐幾次智謀與戰爭中較量中的那位女子,也就是歷史上的文成公主。

看着也就十一二歲的年紀,倒是禮數很周全。

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478.第478章 臣慚愧274.第274章 新年358.第358章 軍心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309.第309章 發兵第95章 合力撈魚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47章 伏允的下場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91章 及冠賀禮第43章 一朝一夕間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第34章 儲君心事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150章 仗義出手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82章 搶還是買429.第429章 讓步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76章 就孤最平庸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128章 風波乍起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471.第471章 河東裴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第56章 告老辭官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336.第336章 老府兵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484.第484章 比試第3章 太子講故事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第11章 圖表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572章 長安再見371.第371章 虎牢關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219.第219章 調令358.第358章 軍心第80章 漠北恩怨第98章 奉命放假第113章 班底構成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
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478.第478章 臣慚愧274.第274章 新年358.第358章 軍心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309.第309章 發兵第95章 合力撈魚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47章 伏允的下場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91章 及冠賀禮第43章 一朝一夕間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第34章 儲君心事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150章 仗義出手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82章 搶還是買429.第429章 讓步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76章 就孤最平庸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128章 風波乍起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471.第471章 河東裴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第56章 告老辭官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336.第336章 老府兵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484.第484章 比試第3章 太子講故事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第11章 圖表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572章 長安再見371.第371章 虎牢關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219.第219章 調令358.第358章 軍心第80章 漠北恩怨第98章 奉命放假第113章 班底構成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