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8.第478章 臣慚愧

地理位置與獨有的氣候是關中的優勢,當年在發展關中時早就爲此打好了基礎,關中有自己的獨特性。

當年發展時依靠的便是這些,因此棉布,醬油,酒,醋,葡萄諸多重要的支柱產業都離不開關中。

這是關中的護城河。

其實從朝野局勢來看,關中能夠不斷吸收人口的原因,除了這個皇帝的原因,還有科舉與支教。

科舉只在長安進行,關中的支教夫子是最多的,並且學識也是最貼近朝堂,能夠學到最新的朝堂學識,也能隨時知道朝野形勢變化。

現在的科舉策論題,是越來越難,也是因爲如今的朝中政令越來越複雜,相對來說年幼的孩子多是讀經義,等孩子長大一些到了十四五歲的年紀,就要開始多瞭解朝中的政令。

以及政令下達之後,在各地的效用,少年人年紀最小可以在十七歲就參加科舉,幹慶一朝之後,這些年每隔兩年一共三場科舉,朝中錄用的官吏多數都在二十歲左右。

人們爲了適應越來越難,越來越複雜的科舉試題,多數有仕途志向的人都會來長安,再不濟就去支教。

也沒多少人能夠像狄仁傑那樣,在京兆府長大。

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像裴炎一般,自小就有名師指導。

生產資源與學習資源都彙集在關中之後,洛陽所佔據運河中段的優勢,倒也不足爲慮了。

資源太過集中也不是什麼好事,這種資源留在長安短時間內來看,對權力有着很大的好處,可對人們來說,若資源太過集中在關中,人們只會活得更累。

言罷運河事宜,兵部尚書于志寧開始講述安西大都護府的建設事宜。

司農寺卿郭駱駝站出朝班,也補充瞭如今的西域形勢,龜茲依舊以農事爲主,西域需要糧食,也需要棉花,在儘可能滿足西域糧食需求同時,還要加大棉花的耕種。

掃平伊犁河的隱患之後,今年西域要種六千頃棉花,大約五十萬畝。

言至此處,朝堂上便開始議論了起來,六千頃地的棉花,這是什麼概念,若這些田地都用來種糧食,能夠養活多少人?

按照現在的時令來看,眼下正是西域播種棉花的季節。

說來也是,自掃平了蔥嶺之後伊犁河東西兩岸都能夠種棉花,該不止有六千頃地。

這都是當年攻打蔥嶺的益處,唐軍從碎葉城一路打到了怛邏斯城,讓蔥嶺以東各地幾乎成了空地,聽說到現在也鮮有人煙,活人與牲畜都被唐軍帶去了西域。

鴻臚寺卿郭正一上前道:“陛下,在西州的鴻臚寺官吏近來遞交奏疏,有越來越多的波斯貴族流亡到了西域,他們希望能夠讓波斯王子卑路斯也前往西域。”

張行成道:“陛下,萬不可讓卑路斯前往西域,西域不是長安,一旦波斯王子在西域集結了兵馬,恐會生亂。”

當朝侍中兼任吏部尚書的馬周行禮道:“陛下,臣也以爲不能讓波斯王子前往西域。”

李承幹詢問道:“英公以爲呢?”

聽陛下問向英公,殿內羣臣紛紛低下頭豎起了耳朵。

很多時候,陛下不論說什麼,有什麼要求,英公只管點頭。

少見的是,陛下主動問詢這位護國大將軍。

李績道:“陛下,若要讓卑路斯前往西域,就要將留在西域的波斯貴族驅趕。”

英公又將選擇權交給了陛下。

衆人猜測,不論陛下怎麼選,英公還是會點頭的。

李承幹頷首道:“好,就讓卑路斯留在長安,若波斯貴族還有所求,讓他們來長安知會朝中。”

英公緩緩點頭。

羣臣心中無比踏實,果然點頭了。

君臣和睦,這是盛世之象,來濟心中有了結論,早朝結束之後要將這件事寫在國史上。

接着于志寧又說起了金春秋以及金法敏的事。

似乎陛下對這件事不是很在意,待郭正一念誦完鴻臚寺的呈奏,陛下就早早退了朝。

離開太極殿時,郭正一問向許敬宗,“陛下還未從悲痛中走出來。”

許敬宗眼神示意他不要多言。

郭正一會意頷首。

太極殿前又有了爭論,孫處約大聲道:“樑建方!你將大宛國的使者藏哪裡了?”

樑建方不悅道:“老夫怎知他去了哪裡。”

“你們就是害怕被使者指認!”

“老夫沒藏他!”

樑建方已是咬牙切齒,又咬着後槽牙,眼看要動手。

裴行儉連忙上前攔住,道:“御史臺若覺得是我們藏了使者,你們大可以讓大理寺去查,何必爲難樑將軍。”

孫處約一揮衣袖,快步離開。

裴行儉鬆了一口氣,要是孫處約被大將軍打死了,大將軍恐怕也不好自處。

穩住了大將軍,又支開御史臺,讓一場生死之戰平息了,裴行儉心中有一種拯救了社稷的感覺。

朝中的官吏還是不夠用的,這不僅僅是陛下的煩惱,也是三省六部九寺的煩惱。

人手怎麼都不夠用,朝中恨不得一個人做三個人的活,好在朝中的俸祿越來越豐厚,每當過年過節皇帝都會賜厚禮。

官吏在朝中爲官不用爲吃住發愁,還能將俸祿結餘下來,如此想來苦點累點倒也沒什麼。

皇帝的心思的確不在早朝上,李承幹下了早朝之後,便來到了安寧村,在這裡見到了正在釣魚的父皇。

父皇還是老樣子,河邊坐着一排內侍,讓他們整齊地提着魚竿。

釣上來的魚都是父皇的,釣不上來魚的罪責都是內侍的。

河面上出現了兒子的倒影,李世民搖着手中的蒲扇道:“下朝了?”

李承乾道:“嗯,先前兒臣還擔心父皇。”

“朕沒事。”

太上皇當然沒事了,就是照顧太上皇的內侍苦了些。

“拿去吃。”

見到父皇遞來的一籃子枇杷,李承幹接過籃子,又拿過一旁的胡凳,坐下來剝着枇杷。

剝好了一個遞給父皇,自己手中又剝着一個。

李世民道:“於菟那孩子在軍中,每天晚上都會回來,回來的時候總是髒兮兮,薛萬備說他在軍中能吃苦。”

李承幹吃着枇杷道:“這孩子,有勞父皇照顧了。”

李世民笑着道:“朕也是解解悶。”

爺爺過世了,父皇的情緒很低落,今天來見都沒有問及國事。

看父皇還能吃得下水果,氣色看起來也還算不錯。

陪着父皇坐了良久,李承幹提着一籃子的枇杷又去看了母后。

母后正在清洗着一些籮筐,李承幹上前幫着擺放好晾嗮的籮筐。

“承幹,坐會兒吧。”

聞言,李承幹在母后身側坐下。

她看着高大的兒子,重重拍了拍他的後背,道:“鬍渣更重了,眼裡的心事也更多了。”

“兒臣以往的心事不多嗎?”

“你自小就眼神明亮,只要看你的眼睛,母后就知道你有心事。”

“嗯,兒臣是皇帝嘛,需要想的事就更多了。”

“這裡一切都好,你去忙國事吧。”

李承乾重重點頭,這才離開。

當御史臺將案子交給了大理寺。

一個瘸了腿的大宛使者會去哪裡?

大理寺讓不良人查了兩天都沒有結果,特徵很明顯,大宛胡人,瘸了腿,還會說關中話,如此明顯的特徵應該很好找。

可上百個不良人,尋遍了長安的坊市都沒有找到人。

不良人的辦事效率很高,他們在各個坊市都有樁子,樁子一般都是各坊市消息靈通的人,要查一個人最晚第三天,就一定會有結果,何況是一個大宛胡人。

“一個瘸腿的胡人能去哪裡?還能被人活埋了?”

上官庭芝苦惱地低語着,又道:“狄仁傑去哪了?”

不良帥魏昶回道:“農忙時節,狄書令在巡視各個村縣。”

上官庭芝將文書擱在一旁,道:“不查了。”

魏昶應道:“喏。”

有了這個結果,上官庭芝長出一口氣,查不到更好,要是查到了那個胡人,那纔是頭如斗大。

這能查嗎?

這不是得罪人嗎?

查到了就得罪了那些將軍,到了最後那些將軍最多也是被外放或者是罰沒俸祿,而自己呢,算是將那羣將軍徹底得罪了。

上官庭芝瞧了魏昶一眼。

“上官少卿,我們真沒有查到。”

“就算是查到了,也趕緊送出關,別讓他出現在長安。”

“喏。”

上官庭芝將手中的文書重重摔在桌上,道:“這個不曉事的使者,走路不看路,他摔斷了腿,還給某家添堵,這是什麼道理?”

使者不遠萬里來長安,可惜長了兩條腿。

隨後寫了文書回覆了御史臺,這件事就算是揭過去了。

如今的御史如狼似虎,誰都敢彈劾。

尤其是增添了一個叫李義府的御史,此人得勢就猖狂。

他身爲殿中侍御史,一雙眼睛盯着朝野風氣,誰家太過奢侈,誰的家風不正,都要被彈劾。

幹慶七年,五月,關中已有了些許暑意。

去年的天氣也是如此,酷暑來得早,冬季酷寒且漫長。

明達有預判,今年的氣候多半也如此。

李承幹喝着一碗祛火的涼茶,看着御史臺送來的彈劾奏章,一份份地過眼看着,大體上都是一些罰俸的小事。

杜正倫站在一旁,道:“陛下,有人說李義府不應該留在長安城。”

“何以見得?”

“此人應該去監察漕運建設。”

李承幹擱下奏章道:“這是你自己的看法吧。”

杜正倫訕訕一笑。

“在漕運出問題之前,就讓李義府留在長安,監察的事任何一個御史都可以去辦,讓如此人物走一趟,有點浪費了。”

“那……陛下以爲……”

“李義府殺人是一個好手,如果有人要死了,再讓他去查問。”

“陛下聖明。”

李承幹又道:“馬周說你在吏部做得不錯。”

杜正倫的面色多了幾分慚愧。

“馬周是個無情的人,能夠得到他的肯定的人不多。”

“臣慚愧。”

“你覺得朕應該將你留在吏部嗎?”

杜正倫忙行禮道:“陛下但有任命,臣莫敢不從。”

“去西域種樹?”

“啊?”

“種樹死了一些人,正缺人手。”

“這……”

“身體有恙不能遠行?”

“臣……臣領命。”

李承幹又飲下一口涼茶,苦的眉頭一皺,道:“不用去西域了,你還是任吏部侍郎兼殿中侍御史,保持這個位置。”

杜正倫低着頭,鬆了一口氣。

李承干將新羅的國書遞給他,道:“你看看。”

“喏。”

雙手接過陛下遞來的國書,杜正倫打開這卷褐色又粗糙的皮紙,仔細看着。

李承幹吩咐道:“你安排幾個不良人去一趟遼東,問問新羅的近況,讓駐守遼東的劉伯英再派人出新羅,讓金春秋任新羅王。”

國書上所寫,金春秋在開鑿銀礦,手中有新羅兵三千人,倭人奴三萬口,本來有五萬口,去年餓死了一萬口,開鑿銀礦被山體落石砸死的有幾千口,其餘死因各種各樣。

開鑿或將銀礦拉出來都需要人力,甚至還要通過海運,開鑿銀礦也不見得有多順利,如此一來一年有百餘車銀礦倒也合理。

一聽要封金春秋爲新羅王,杜正倫神色凜然,道:“陛下,新羅王室還有血脈在嗎?”

“旨意送到他手中就好,至於別的事與朕無關,他會辦好的。”

到底是陛下對金春秋的開鑿進度不滿意,還是覺得倭人死得太少了?

陛下如此封他爲新羅王,多半是對金春秋的進度,頗爲不滿。

杜正倫詢問道:“是密旨嗎?”

“不用密旨,當然要告知新羅人。”

“可新羅王室要怎麼辦?”

擡眼又見陛下不悅的神色,杜正倫忙道:“臣這就去安排。”

李承幹又喝下一口涼茶,道:“賜茶。”

“謝陛下。”

一碗黑乎乎的涼茶放在眼前,與陛下那碗的成色相同。

杜正倫舉起碗,閉上眼屏息將茶湯倒入口中,硬是一口氣吞下了,苦得牙齒都在打顫。

再擡頭,見到陛下意猶未盡地又倒了一碗。

李承乾道:“近來朝臣都很累,天氣炎熱,容易上火,給朝臣們都賜一些綠豆。”

第77章 立冬宴席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12章 等暖風來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186.第186章 杜正倫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16章 德智體美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85章 兵馬未動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174章 分寸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18章 彪悍的早朝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4章 臣來告老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第115章 各縣彈劾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第13章 耿耿於懷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96章 以前的事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2章 “人肥”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第109章 指指點點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207.第207章 演武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351.第351章 少了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95章 合力撈魚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78.第78章 解氣?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169章 願爲前鋒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第98章 奉命放假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32章 拜訪舅爺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499.第499章 千秋殿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第517章 大宛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429.第429章 讓步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503.第503章 老君山第43章 一朝一夕間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第84章 戰書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
第77章 立冬宴席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12章 等暖風來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186.第186章 杜正倫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16章 德智體美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85章 兵馬未動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174章 分寸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18章 彪悍的早朝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4章 臣來告老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第115章 各縣彈劾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第13章 耿耿於懷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96章 以前的事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2章 “人肥”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第109章 指指點點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207.第207章 演武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351.第351章 少了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95章 合力撈魚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78.第78章 解氣?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169章 願爲前鋒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第98章 奉命放假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32章 拜訪舅爺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499.第499章 千秋殿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第517章 大宛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429.第429章 讓步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503.第503章 老君山第43章 一朝一夕間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第84章 戰書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