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

僕射本是相權,但由於先前是輔政大臣英公,還有馬周與于志寧分掌相權,可現在又一次分給了五個人。

許敬宗蹙眉思量着,這就不是相權,也不是百官之首。

兩人共事多年,也是最早追隨陛下的,當年兩人還在涇陽苦哈哈地種葡萄呢,從京兆府一步步爬上來。

上官儀小聲道:“你說陛下是不是就根本沒有想過設立宰輔。”

兩人也不顧正在數着一車瓜的杜正倫,走入了長安城,許敬宗道:“陛下行事向來如此,有時候就是這麼獨斷的。”

上官儀頗爲贊同,僕射這麼重要的位置,怎麼就一道旨意就給了。

但要論治國才能,陛下只在乎誰好用,誰不好用,至於怎麼治國,當今陛下比滿朝大臣更清楚,這個國家要如何治理。

許敬宗道:“這件事多半又是于志寧上的奏,馬周進的諫,英公點的頭。”

上官儀感慨道:“當真是獨斷專行。”

“怕不是又有人要進諫了。”

話語聲忽然傳來,許敬宗回頭看去見杜正倫不知什麼時候又跟在後方。

上官儀問道:“你的瓜呢?”

杜正倫道:“轉手又賣給程大將軍了。”

說着話,他還晃了晃錢袋子,顯擺着自己的所得。

許敬宗縮了縮脖子,要是在背後議論陛下,這個杜侍郎肯定是要去稟報的。

杜正倫官位不高,他給陛下打的小報告可不少,據說貞觀年間他就擅長此道。

上官儀還在爲旨意惆悵着,要說陛下善獨斷,如今的陛下也的確有獨斷的本錢,這位陛下的才能古來罕見,幹慶一朝恐怕很難會出現如樑公,鄭公那樣的宰輔之人。

陛下他自己就是一個治理天下的能手,羣臣在陛下的能力與手腕下,顯得黯淡許多。

如果真要成爲一個百官之首,或者是權力滔天的大臣,那就乞求老天不要生在幹慶一朝。

當年的太上皇打仗厲害吧,天策上將能不厲害嗎?

現在的陛下厲害吧,陛下自己就是治理天下的能手。

李唐的強大,強大在了皇帝身上。

真是匪夷所思。

上官儀回頭看了看還跟在後方的杜正倫,他小聲道:“你說往後是不是還會增設?”

“何意?”許敬宗的神色也緊張了幾分。

“二十位侍郎,爭搶五個位置嗎?”

“不夠嗎?”

上官儀又強調道:“你覺得你還能用以前的眼光,來看待如今嗎?中書侍郎都二十位了。”

許敬宗瞭然道:“你是說中書侍郎的人數還會增加。”

上官儀頷首,“陛下根本沒有想過設立宰輔,而是要一羣中書侍郎給陛下辦事。”

許敬宗又冷不丁回頭看了看杜正倫,心說這人究竟要跟到什麼時候。

近來朝中的種種變動,在外人看來,就算是陛下不想提及新政,人們都會懷疑,陛下就是想要制定新政。

陛下登基十年,就將貞觀年間的朝堂格局改得面目全非。

但從實際意義上來說,只是朝中變動,又沒有改變人們的生活。

足可見,陛下在施行新政時的謹慎。

腳踏實地嘛,當年關中就是沉澱了十年才厚積薄發,現在更要腳踏實地來。

幹慶十年,十月,今天的早朝還在進行,朝中又頒佈了政令,朱雀門的禁軍將朝中政令貼在了城牆上。

朝中再一次調整了田賦,減少了十畝以下人家的田賦,提高了十畝以上的田賦,並且除卻遼東,河北,河西走廊,其餘各地但凡擁有百畝以上的勳貴人家一律加增田賦,加增到了五成。

這份政令不影響河北與遼東,在遼東,河北……誰家沒有個幾百上千畝田。

這也是第一次,田賦按照地區調整。

各地的田賦不再是一棒打死,而是第一次按照田產多寡開始收繳,準確的來說這不是田賦,而是一種精確到各家各戶的資產賦稅。

從此就再也沒有以人口爲主的田賦,你是不是隱戶無所謂,勳貴人家也不敢兼併你的田地。

田賦不按照家中人口來分,與各家有幾口人無關,只與田地多少有關。

換言之,大唐的大戶人家越多,皇帝收納的田賦也就越多,甚至田地得到更密集的均分之後,如今的皇帝可以不收田賦了,只收糧食買賣的市稅了。

如果一戶人家擁有一百畝田地,就需要拿出一半的糧食來上繳田賦。

這種誇張至極的調度,一時間在長安城引起了軒然。

皇帝是想讓當年兼併土地的人家,將田地重新吐出來。

生產是一筆很複雜的賬,如果僱傭的人手不足以覆蓋糧食帶來的收益,不如將地荒着不種,寧可不種也不虧錢。

這是大戶人家在季節好時,都會選擇的方式。

當遇到災難,大戶人家在用糧食換田地。

長安城內,已有小戶人家與大戶人家開始爭執,貧農永遠是大多數,皇帝也站在這大多數的一方。

誰掌握了資源分配就有了更大的話語權,當資源開始固定,並且無法動搖時,當田地的分配到了瓶頸,並且皇帝無法通過再分配的手段,再均分資源時。

賦稅就是皇帝最強大的武器。

對李承幹來說擺平這個問題很簡單,轉移矛盾嘛,這種手段屢試不爽,如果有人不服賦稅而造反那就更好了。

當權力集中在自身,並且只要站隊大多數,這天下有的是人會喊你聖明。

哪怕你不怎麼聖明,在位期間不那麼的優秀。

總會有人爲皇帝高喊。

當然了,每一次賦稅調整都是要面對巨大的阻力,不然歷朝歷代也不會有這麼多王朝因苛稅滅亡。

今天的早朝結束,李義府與上官儀告別,他需要離開長安城,將陛下的旨意下達中原各地,開始清查田賦。

這一次又是于志寧上奏,馬周勸諫,英公點的頭。

許敬宗腳步匆匆離開太極殿,陛下旨意讓他命去京兆府,派不良人協助李義府。

褚遂良也腳步匆忙,他需要向陛下遞交各地的田冊。

二十位中書侍郎,又在中書省忙得不可開交。

剛結束早朝的李承幹正在吃着午膳。

蘇婉剛看完兒子送來的家書,“於菟平安到西州了。”

李承乾點着頭,將碗中的湯喝盡。

寧兒道:“今天的陛下看起來,心情很好。”

李承干將湯碗放下,“今天辦成了一件大事。”

寧兒心中清楚,陛下在集權與強權一道上,越發夯實。

陛下想做的事,能夠更順暢地下達。

其實也無關權力,只因現在的陛下是個十分有手腕的人。

楊內侍一手拄着柺杖,讓宮女領着一疊奏章而來,“陛下,這是朝臣的勸諫奏章。”

李承幹擱下碗筷道:“放在邊上吧。”

“喏。”楊內侍又道:“還有不少,老奴再讓人送來。”

飯後的閒暇時光,李承幹翻看着這些勸諫的奏章,她們來來回回帶來了上百份。

李承幹帶着賞識的目光,看着朝臣們勸諫話語。

宮裡宮外的人都知道,陛下看到這些勸諫奏章時的心情總是很好,陛下十分愛看這些。

資產賦稅是一項巨大的變革,哪怕這個變革帶不來太大的好處。

在勸諫的奏章中,就如孔志約所言,他說往後恐怕沒人再爲社稷效命,將士們出征在外,就是爲了得到軍功,得到田畝,養活家人,打一仗就可以讓後世子孫無憂。

利益驅使人去拼搏,這話固然沒錯,孔志約的概念錯了,這種錯誤在於他那陳舊的功利觀,土地兼併至上的陳舊觀念依舊沒有改觀。

改變人們的價值觀是一件很漫長的事。

土地兼併只會養出一代代不事勞作的人,之後就會出現一個個被安逸環境養蠢的腦袋,再難出現敢於求變,圖強的人了。

李承幹寫下批註,對身邊的內侍道:“交給許敬宗看,再讓他交還給孔志約。”

“喏。”

內侍得到奏章快步離開。

一道政令下達,引來了上百份請皇帝收回成命的奏章。

李承幹仔細地看着每一份勸諫奏章,要做一個明君少不了被人勸諫,一個不接受勸諫的皇帝,難成明君。

哪怕你只是看看呢?

至於這一次充滿爭議的賦稅變革,哪怕現在的政令被以後的人詬病,那又如何?

只要有了一次反兼併的風潮,人們知道了反兼併帶來的好處,後繼者明白有這麼一個方向。

至於事情怎麼做,以後的事又會成爲什麼樣,李承幹不在乎。

如今這些……足矣。

“陛下,許尚書說他着了風寒。”

李承幹翻看着奏章,語氣輕慢且帶着一絲不容拒絕的威嚴,言道:“告訴許敬宗,他要是擺不平這些人,不如早點告老,告老之後,朕依舊給他俸祿,讓他無後顧之憂。”

“喏。”

許敬宗的風寒其實並不嚴重,再聽到內侍傳來的言語,他終於明白陛下爲何要將自己放在這個位置上,陛下是要讓自己掃清障礙,讓政令能夠通達。

因病在家中休養了兩天之後,許敬宗鬥志滿滿地踹開了孔志約的家門。

之後,坊間就有了傳聞,聽聞因田賦之策兩人有了爭吵。

許敬宗還是那個許敬宗,那個從關中各縣一路打到京兆府的酷吏。

他許敬宗從來不是一個怕事的人,病是真病了,但病情有好轉,他就找上了門。

雙方爭執不休,許敬宗纔不在乎他孔家的門風如何,將孔志約揍了一頓。

以至於孔志約三天不能下地,一直在家中養傷。

那天是黃昏時分,附近的坊民記憶猶新,那是孔志約的慘叫聲,驚起了一片鳥雀。

他許敬宗好久沒有活動筋骨了,帶着人接連闖了好幾家,將那些勸諫陛下的人都說服了。

傳聞是說服的,不是打服的。

皇帝罰了許敬宗一年的俸祿,又讓太醫署的人去給打傷的朝臣治傷,此事就此揭過了。

皇帝還是當年的那個皇帝,他許敬宗也還是那個許敬宗。

吏部侍郎杜正倫對上官儀道:“幹慶一朝,頗有貞觀之風。”

上官儀道:“許敬宗行事蠻橫,得勢就猖狂,你還很滿意嗎?”

杜正倫道:“陛下說過有問題就要解決問題,陛下讓許敬宗升遷,難道就是讓許敬宗吃更多的祿米嗎?”

上官儀喝着茶水,看着熱鬧的朱雀大街不言。

杜正倫強調道:“陛下讓許敬宗任左僕射,是讓他解決問題的,不然呢?”

上官儀欲言又止,卻聽對話的話語依舊。

“這個問題可能是某個人,某些人,某些事,能解決就不算辜負了陛下的任命。”

英公是負責點頭的,于志寧是負責管賬的,馬周是負責上奏的,他許敬宗是負責解決“問題”的,而褚遂良是負責幹活的。

一朝五個宰輔,各司其職,頗有盛世之象。

上官儀總覺得少了些什麼,除了左右僕射,陛下應該還可以多設幾個人,以免人手緊張。

龍首原,安寧村,偶爾傳來幾聲鴨子的叫喚。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他許敬宗的才能不如於志寧,馬周,褚遂良那樣出衆,但他擅長的本事,是兒臣所需的。”

聽到兒子的話語,李世民道:“若鄭公在世,他老人家會……”

李承乾道:“他老人定會欣慰的。”

“何以見得?”

李承幹解釋道:“因這種事鄭公早就想做了,他老人家若在世動手的就不是許敬宗了,而是鄭公他自己。”

言罷,李承幹從袖子拿出一張紙遞上,“於菟的家書。”

見父皇還在看着,李承幹又道:“父皇若還有囑咐,可以書信一封,兒臣讓人一起交給他。”

“朕就不寫了,你寫好送去吧。”

“兒臣會與他說父皇與母后的近況。”

這一次來看望父皇,還帶來了不少的綢緞與生活用具,以及一些江南的米糕。

長達半月的爭論,當朝堂少了一部分人早朝之後,反對賦稅的聲音就少了。

幹慶十年,立冬時節,新的賦稅政令開始下達各地。

新政,新政……年輕的學子們,再一次聚集在崇文館內,他們齊聲高呼着,他們願意追隨皇帝,成爲堅定的追隨者。

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第170章 多錢善賈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04章 夕死可矣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420.第420章 戰象第20章 忠誠不極端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274.第274章 新年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13章 耿耿於懷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446.第446章 寒風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2章 “人肥”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237.第237章 笄禮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101章 東宮爭吵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207.第207章 演武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467.第467章 運糧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512章 倒春寒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131章 折衝府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533章 冬至大壽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第158章 講學488.第488章 陳子昂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83章 頡利的近況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104章 夕死可矣484.第484章 比試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50章 天分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215.第215章 存糧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57章 善終的老臣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559章 不可分割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
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第170章 多錢善賈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04章 夕死可矣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420.第420章 戰象第20章 忠誠不極端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274.第274章 新年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13章 耿耿於懷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446.第446章 寒風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2章 “人肥”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237.第237章 笄禮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101章 東宮爭吵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207.第207章 演武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467.第467章 運糧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512章 倒春寒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131章 折衝府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533章 冬至大壽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第158章 講學488.第488章 陳子昂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83章 頡利的近況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104章 夕死可矣484.第484章 比試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50章 天分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215.第215章 存糧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57章 善終的老臣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559章 不可分割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