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

在歡慶的木鹿城內,茹來傑走入一間圓頂且矮小土屋內,然後關上門將外面的嘈雜聲減弱了一些。

茹來傑耐心地對欽陵道:“你是祿東讚的兒子,你是松贊干布最信任的輔臣,你應該比他們更明白,一個龐大的帝國會盛極而衰,或許有的帝國鼎盛時期只有二十餘年,或者只是三五年,十餘年,人的一生漫長,一個帝國的繁榮卻很短暫。”

欽陵聽着他的話語,還在咀嚼着牛肉。

茹來傑那老邁且滄桑的話語還在繼續,他的話語聲比往年更滄桑了,也更沙啞了。

“我們吐蕃的孩子多數都是牧民的孩子,在吐蕃都護府的唐人認爲其實松贊干布與祿東贊也是牧民的孩子,但牧民的孩子要做什麼,取決於這個孩子讀什麼書,見過什麼樣的天地。”

欽陵在長安時就沒學到過什麼,也沒跟唐軍學到什麼,聽着茹來傑的話也是一知半解。

波斯舊地的木鹿城內,波斯王子還在請樑建方大將軍留下,可此番唐軍此番來是爲了掃平整個蔥嶺,對波斯人的土地卻沒有興趣。

至於以後會怎麼樣,也不是樑建方能說的,因此波斯王子幾乎是問遍了唐軍的將領,沒有任何一個將領能夠給予波斯王子承諾。

打退了大食人之後,劉仁軌收集了很多書籍,這些書籍有的是波斯人留下的,還有的是大食人的。

見劉仁軌裝了很多書籍放在車上,裴行儉道:“你拿這麼多書卷做什麼?”

劉仁軌道:“這裡最珍貴的,就是書籍與浮雕。”

裴行儉遞給他一頭胡蒜,一邊自己口中也嚼着一顆蒜,道:“司農寺的人讓我們多帶一些作物回去。”

劉仁軌道:“這裡有什麼作物?”

裴行儉笑道:“都說此地富饒,真來了這裡也不覺得有多麼富有,他們說大食人來之前,也就是二十年前……這裡很富饒。”

“是不是真的富饒都寫在書中與這些浮雕上了。”

裴行儉又道:“倒是抓了一羣大食戰俘,他們說在西面,也就是大食人的海邊,是一片十分富有的地方,那裡有吃不完的椰棗,取之不盡的糧食,可是距此非常遙遠,大概還要兩萬里路。”

劉仁軌頷首,吃着胡蒜思量着。

裴行儉幫着用繩子將這些書卷固定在車上。

大家都知道唐軍到了這裡就要停下腳步了,也不會再西進了,至此唐軍得到了蔥嶺全境與天竺,也就足夠了。

大唐的版圖往西一直到了蔥嶺全境,直到阿姆河,只要唐軍能夠掌握蔥嶺,也就掌握了大雪山以西的屏障。

至此蔥嶺以西哪怕再有敵人,面對蔥嶺的高寒與地勢,也不敢輕易進犯。

至於越過阿姆河打木鹿城,也是爲了讓蔥嶺的戰果更紮實而已。

接下來幾天,唐軍又走了幾隊人,裴炎與狄仁傑,李孟嘗先行離開了。

在波斯王子的苦苦哀求下,樑建方還是決然地帶着唐軍離開,留給了波斯王子一座空城。

甚至這座空城還不是他波斯王子的。

唐軍只爲大唐征戰,不會爲波斯王子的復國征戰,除非有皇帝的旨意。

再者說皇帝也不會給這種旨意的。

直到九月,這裡也就看不到唐軍的蹤跡了,也看不到大食人的蹤跡,偶爾會有一些胡商來這裡走動。

之後有消息傳到了木鹿城,唐軍在阿姆河立碑,往後阿姆河以東的整片蔥嶺都是唐軍地界,唐軍要向整個蔥嶺收取賦稅。

再之後,又有消息送到了木鹿城,蔥嶺諸國不能再有戰奴買賣,而當唐軍剿滅了諸多勢力之後,在蔥嶺地界出現了一位十分強大的塞人王,聽說這位塞人王是給大唐的安西大都護府做事的。

唐人沒有繼續征戰,也沒有再去征討大食,而是收兵退回了蔥嶺以東。

以蔥嶺爲屏障,以碎葉城爲西域連接蔥嶺的隘口,大唐的安西大都護府就建成了。

這個安西大都護府以西州爲起點,連通天山南北與安西四鎮,從長安開始數,一路往西橫貫兩萬裡。

自新帝登基以來,唐人建設西域,建設安西大都護,一共用了十一年。

幹慶十一年,九月,吐蕃就開始下雪了。

茹來傑拄着柺杖走過一片牛羣,他低聲道:“吐蕃的秋季就開始下雪了。”

王玄策走在雪中,道:“現在的長安應該是秋季,我帶你去長安。”

這種話茹來傑早就聽膩了,他一直都在聽人說長安如何如何地好,長安如何的美麗,聽多了也就聽煩了。

王玄策又道:“與大食人打了仗之後,還留下很多糧食,打仗的時候沒吃完,西域與吐蕃的兩個都護府都不讓我們將餘下的糧食運回去。”

茹來傑道:“爲何?”

王玄策感慨道:“今年豐收,朝中已不堪重負了,急着往外送都來不及。”

正說着,一個十歲上下的孩子騎着馬兒而來,他到了近前給茹來傑遞上一件厚實的棉衣,又離開了。

王玄策自認識茹來傑以來,這個吐蕃老人家就一直穿他吐蕃的衣衫,吃他吐蕃人的食物,直到現在他終於披上了只有唐人才會穿着的棉衣棉袍。

茹來傑穿上之後,仰頭笑道:“嗯,很暖和。”

王玄策低聲道:“你去長安看看吧。”

茹來傑還是搖頭,一步步踩着臺階要走上已修繕好的布達拉宮。

“你與欽陵說了什麼,他爲什麼要向西遠征,他不回來了嗎?”

“你們唐人不是也有幾支兵馬去遠征了嗎?那麼他也是一樣的。”

遠征的兵馬並不多,只有百餘人,三五支隊伍。

茹來傑稍稍停下腳步,似乎是覺得手中的柺杖不順手,他又換了個手。

茹來傑繼續往布達拉宮走着,又說道:“你們唐人的皇帝說,要讓唐人走出去,要讓更多的唐人在世間各地留下種子,我就是這麼與欽陵說的。”

雪中的布達拉宮很美麗,聽說是當年松贊干布讓人建設的,直到如今才建設完成,已有三十餘年。

王玄策跟在這位老人家的身後,他顯得越發地佝僂,越發地年邁,好在他戴着帽子,不然能在寒風中看到他稀疏且蒼白的白髮,他是吐蕃贊普座下七賢臣之一,他說過他排第三,比之桑布扎更早成爲了七賢臣之一。

前兩位在很早以前就去世了,那時候茹來傑就去了雪山中,再也沒有過問世事,直到松贊干布離開吐蕃,他才走出來。

王玄策聽說過這個老人家的身世,茹來傑其實本是吐蕃王的血脈,那時候吐蕃還沒有松贊干布,那時候吐蕃人很混亂,周邊部落都在覬覦吐蕃的牧場。

傳說中,茹來傑千辛萬苦找到了他的父親的屍體,下葬之後也就有了第一座藏王墓。

在吐蕃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中,茹來傑也有着傳奇的一生,甚至王玄策覺得茹來傑的傳奇故事有點太過離奇了,不知真假。

這一次的戰爭,也能爲這個傳奇老人的故事更添色彩。

翌日,王玄策在布達拉宮醒來,就見茹來傑盤腿坐在布達拉宮前,他已醒不來了,這位老人家就這麼過世了。

幾個吐蕃侍衛上前吩咐了兩句,王玄策接過一件外袍,這是吐蕃功臣最華麗的外袍。

“按照約定,他的後事請王將軍主持。”

王玄策稍稍一禮。

風雪依舊下着,王玄策在茹來傑的身側坐了片刻,看着遠方的牛羣,道:“你要是還能多活一些時日,也該隨我去長安的,嗯……你怎麼知道你快死了?”

王玄策又覺得與一個終老的人說這話有些彆扭,這纔將那件漂亮的外袍給他披上,揹着他邁步走向了遠處的雪山。

茹來傑像是個無情無故的老人,他將吐蕃的所有孩子都當作他的孩子,這樣一來他應該是個有很多孩子的人。

來到當初與茹來傑一起遠眺的雪山上,王玄策將他的遺體放在山頭,擺出盤腿而坐的樣子,面朝東方,長安城的方向。

風雪越來越大,直到雪花淹沒了他的身軀。

王玄策在吐蕃也就沒了牽掛,帶着妻兒離開了這裡,以後吐蕃還會發生什麼,就與他無關了。

幹慶十一年,正是深秋走向冬天的季節,人們意識到立冬時節就快到了。

長安城的皇宮內,李承幹翻看着洛陽送來的奏章,一旁的父皇也在看着安西大都府送來的奏章。

新殿內很安靜,倒有熱水的茶碗還在冒着熱氣,李承幹翻過一頁,看着奏章上的記錄,這份奏章所寫的都是老君山上的事,老君山上的天文臺總算是落成了。

李世民忽然道:“聽說李淳風在天文臺看月亮,見到了仙宮的樣子?”

李承乾道:“李道長根本沒有看清月亮上的模樣,他老人家在奏章上說了,讓朕不要聽信謠言。”

新殿外,來來往往的內侍很忙碌,過了今年父皇就年滿六十歲了。

現在父皇最牽掛的就是孫子,恐怕孩子不來,擺了大宴也會過得不開心。

李承乾道:“婁師德讓人送來急報時,於菟他們該從西州城出發,現在推算應該到姑臧城了。”

李世民擱下手中的奏章,道:“還未恭賀你,蔥嶺一戰大勝。”

李承乾笑道:“將士們都不容易,來年有不少人要封賞。”

李世民又道:“聽聞涇陽印書作坊,又花錢擴建了?”

“嗯,兒臣讓涇陽作坊將造紙的秘方公之於衆了,如今紙張早就不值錢了,中原各地的造紙作坊也多了,紙張的秘方不同產量也不同,各家各自掌握着秘方,造出來的紙也不一樣。”

李世民拿着茶碗笑道:“承幹,你需要更多的書籍,你將紙張的秘方公之於衆,也是爲了讓紙張更多,讓涇陽可以得到更多的廉價紙張,從而印更多的書。”

李承幹頷首,沒有反駁。

李世民又道:“他們想要將紙張賣出一個好價格,都會爭先將紙張賣給朝堂,只有朝堂的錢貨兩清最公道,也最有保障,甚至能夠長久往來,能夠給朝堂長久供紙,是天下造紙作坊都夢寐以求的。”

李承幹神色平靜道:“是的。”

“難怪李玄弼會說用天下人的紙張,給李唐的江山印書。”

“父皇,涇陽的生產工具與生產技術改進了不少,印書的效率也更好了。”李承幹又道:“不過麗質說,總歸是人力印書,而且人力的使用效率也快到極限了。”

“兒臣也不想與那些老儒生講道理,談公道,就像李玄弼這樣的名仕,他終究是有些迂腐了,當初他沒有在朝中爲官,兒臣以爲父皇當初的決定很聖明。”

李世民神色凝重地又飲下一口茶。

“陛下,蘇主事來了。”

李承乾道:“請進來。”

蘇亶白髮比以前更多了,他腳步匆匆走入殿內,一如既往的匆忙模樣。

李世民上前拉着蘇亶的手坐下來,道:“你與朕都是老傢伙了。”

蘇亶又忙起身行禮,他看向如今的皇帝,現在皇帝看起來更有威嚴了,現在的皇帝,其政治手段更厲害,更集權。

相較於貞觀時期,現在的皇帝嚴苛又有手段,而且朝堂上還有一羣如狼似虎的臣子。

有內侍來報,“陛下!褚尚書與許尚書又打起來了。”

聞言,李世民板着臉道:“他們怎麼動手了?”

“這……”

見這個內侍不肯說,李承幹清了清嗓子道:“父皇,褚遂良先前遞交奏章,說是太子回來該學政了,學政就需要有了老師,他褚遂良雖說沒有自薦吧,可勝似自薦了。”

“許敬宗的爲人父皇也清楚,他知道了這種事豈會放過褚遂良,兩人會打起來也在意料之中。”

言罷,李承幹又叮囑道:“他們年紀也一把年紀了,別打出事,讓人照顧着點。”

“喏。”

殿內又安靜了片刻,蘇亶正想說自己的事,卻見太上皇又開口了。

“是該給太子找個老師了,褚遂良挺好……只是可惜了,他與許敬宗交惡,這樣的人當太子的老師不好,馬周與于志寧也挺好,你可有人選?是許敬宗還是褚遂良?”

李承乾道:“太子的老師也不能只有一個。”

李世民又是神色凝重地拿起茶碗。

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187.第187章 合適的環境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35章 越活越平庸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104章 夕死可矣423.第423章 江邊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183.第183章 識大局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57.第257章 活捉257.第257章 活捉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183.第183章 識大局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35章 越活越平庸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257.第257章 活捉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102章 科舉揭榜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298.第298章 中秋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第23章 太子游長安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219.第219章 調令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375.第375章 登泰山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78.第78章 解氣?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365.第365章 宴席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339.第339章 議東征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第61章 迎接陛下第158章 講學第536章 成了傳說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第11章 圖表第535章 有很多人第158章 講學第170章 多錢善賈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175章 莫要內耗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第87章 通達?第45章 冒失舉薦第109章 指指點點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37章 舅爺與舅舅270.第270章 新家191.第191章 查到底252.第252章 范陽案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
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187.第187章 合適的環境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35章 越活越平庸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104章 夕死可矣423.第423章 江邊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183.第183章 識大局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57.第257章 活捉257.第257章 活捉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183.第183章 識大局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35章 越活越平庸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257.第257章 活捉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102章 科舉揭榜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298.第298章 中秋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第23章 太子游長安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219.第219章 調令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375.第375章 登泰山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78.第78章 解氣?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365.第365章 宴席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339.第339章 議東征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第61章 迎接陛下第158章 講學第536章 成了傳說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第11章 圖表第535章 有很多人第158章 講學第170章 多錢善賈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175章 莫要內耗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第87章 通達?第45章 冒失舉薦第109章 指指點點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37章 舅爺與舅舅270.第270章 新家191.第191章 查到底252.第252章 范陽案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