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

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

長安城的人們也不知是怎麼回事,近來長安的年輕人越來越卷,並不是說只有張玄弼家的長子張柬之如此,其實其他家的孩子也並不是那麼好過。

但凡朝中退下來的名仕,其身價在近兩年都上漲了不少,反倒是那些掌握古早學說的名仕越來越無人問津的。

張玄弼看了眼自家的小兒子,又道:“聽聞呢……那岑老已告老了,你帶着老夫的賀禮去拜訪他。”

聞言,張晦之遲疑道:“岑老這般年紀了,還會收弟子嗎?各地名仕不是還有很多嗎?”

張玄弼冷哼道:“名仕是什麼名仕?能夠治國安社稷的纔是名仕。”

“孩兒一定要拜岑老爲師?”

“你能走進長孫無忌的家門嗎?”

張晦之撓了撓頭,自己確實幾次想要拜入趙國公門下,可怎麼都進不去人家的門,現在趙國公根本不住在長安,聽說居住在長安城外,想要拜訪趙國公的學子,何止自己的一個,奈何無門。

心中多少有一些不情願,張晦之提着賀禮只能去拜訪岑老。

可這一次,張晦之又碰了一鼻子灰,岑老閉門不見客。

皇宮內,李承幹品着今年的新茶,道:“這是關中種出來的茶。”

李績道:“如今想要茶葉也不用等江南兩道送來,司農寺的人讓鄉民在三原縣與涇陽縣也種了茶葉,關中南面也有不少。”

松贊干布喝着茶水笑着道:“若司農寺的人也去吐蕃就好了。”

言罷,這位吐蕃贊普主動幫着天可汗與英公續上茶水。

英公又繼續拿起一塊餅乾吃着,道:“宮裡的餅與外面的味道就是不同。”

李承幹解釋道:“用料不同,宮裡所用的麥子比較粗。”

英公嘴裡嚼着餅乾點頭。

再想了想松贊干布的話語,李承乾道:“司農寺的人可以進入吐蕃。”

松贊干布頷首道:“謝天可汗。”

李績安靜地吃着餅乾沒有開口。

直到內侍將卷宗遞來,李承幹拿過卷宗打開看着,點頭示意內侍可以離開了。

“兵部將蔥嶺一戰的將士們的撫卹與錢餉都擬好了,英公覺得如何?”

李績雙手接過卷宗,看着卷宗上的名冊以及錢餉數目,頷首道:“兵部安排向來公允,各地衛府都很信任,陛下儘管施行。”

李承幹又飲下一口茶水,道:“贊普也看看吧,還有一些是吐蕃兵的賞賜。”

見英公將卷宗遞來了,松贊干布伸手接過卷宗,翻看着吐蕃兵馬的名冊。

名冊很厚,每一頁都記錄着吐蕃將士們的名字,分軍功以及斬首殺敵的數目,看着錢餉上至百貫,下至十餘貫皆有記錄。

李承乾道:“朕近來看史書,英公可曾聽說過一個叫花木蘭的女子?”

李績道:“末將未曾聽說。”

李承干將花木蘭的故事說了一遍。

李績遲疑道:“依照陛下所言,這位花木蘭該是北魏時的人,那時候柔然國與中原也有戰事,當年還有北魏馮太后聽政治理國事。”

“當年的女子就如此驍勇了。”

李績頷首道:“若要追根問底,陛下可問來濟。”

李承乾道:“來濟的確通曉史書。”

松贊干布還在看着卷宗覈對着一個個的名字,對這位吐蕃贊普來說這就是另外一封家書,卷宗所寫的就是吐蕃的孩子在戰場上與唐軍的作戰記錄。

此刻,松贊干布的內心多半也是火熱的,與唐軍一起作戰的吐蕃兵共同禦敵,這難道不是一段佳話嗎?

但聽陛下這麼說,李績便覺得關於花木蘭其人在何處,不會去問來濟,多半另有打算。

說不定,陛下也沒有心思去追根問底尋找這個人,如今流傳在關中的故事很多,除了貞觀一朝到前隋的故事,更有難尋蹤跡的梁祝。

在江南或者兩淮以北,都有人號稱先輩有梁祝的蹤跡,可都拿不出實際的證據,這一度成了人們口中的笑談。

梁祝的故事早就作了古,只要故事能夠流傳,那就一直能活在人們心中。

李績依舊安靜地吃着餅乾,時不時喝一兩口茶水,陛下是個很看重故事的人,崇文館的很多事都是陛下安排的,從東宮開始,陛下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很喜歡故事。

如今這種故事越來越多,唐人有了很多動人的故事。

其實花木蘭很像當年平陽公主的事蹟,如今柴紹也過世了。

李績更覺得這是陛下心中的一點念想。

松贊干布看罷名冊,起身行禮道:“謝天可汗。”

李承乾笑道:“出征的吐蕃兵馬都在朝中有記錄,他們的孩子也可以來長安讀書,鴻臚寺已在安排了。”

當天可汗開始安排吐蕃的事宜,松贊干布有一種坐立難安的感覺。

換作是自己,除了給予牧場與人口,或者是金銀,再也給不了別的。

大唐將未來看得很重要,甚至參與到了吐蕃的未來。

唐人是看重未來的,現在的皇帝與朝堂不會將眼光放在眼前,而是往後數十年之計。

這些年來,松贊干布最大的感受便來自於此。

眼看餅乾要被英公吃完了,內侍又端上一些剛烘烤出來的餅乾,放在了桌上。

剛出爐的餅乾十分燙手,英公拿起一塊剛出爐的餅乾,面不改色咬下一口,在口中嚼着。

“陛下,晉王與人打起來了?”

三人的話語被打斷,李承幹詢問道:“稚奴人沒事嗎?”

“回陛下,晉王沒有受傷,對方沒有還手。”

李承乾點頭。

見陛下漠不關心,內侍行禮告退。

一個剛走,又有一個內侍快步走來,道:“陛下,魏王的奏章。”

李承幹拿過奏章看了眼,現在張玄弼在李泰的文學館任職。

李績詢問道:“是晉王與張玄弼之間的事?”

“嗯,稚奴把張玄弼的次子揍了,張玄弼覺得沒有顏面留在文學館,要辭官。”

李承幹看罷,吩咐道:“讓青雀安撫一番張玄弼,至於稚奴的事不過是孩子之間的玩鬧,不用計較。”

“喏。”

“稚奴如今行事越來越像許敬宗了。”

李績笑道:“當年晉王還年幼,就想拜許敬宗爲師。”

看到了兵部對吐蕃兵的記錄與賞賜,松贊干布比先前更沉默了,更有一種坐立難安的感覺。

李承乾道:“贊普,讓這些吐蕃將領的孩子來長安讀書,這是我們先前約定的。”

這是事先的約定,松贊干布找不到拒絕的理由。

李承乾道:“你寫國書,讓吐蕃大臣領着孩子們來長安,朕也書寫旨意,讓司農寺的人前往吐蕃。”

英公聽着陛下與松贊干布的交換,安靜地坐在一旁。

幹慶五年,立夏時節,天可汗與松贊干布再次約定。

大唐安排司農寺的人進入吐蕃,吐蕃崇文館挑選了吐蕃將領的孩子前來長安讀書。

長安城多了很多傳聞,但這一次的約定與交換怎麼想都是大唐有優勢。

在天可汗面前,一位在長安治病的吐蕃贊普,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還有人說這只不過是皇帝給松贊干布的體面。

幹慶五年九月,夏季的餘熱還在,來大唐的第一批吐蕃學子到了,並且在四方館就學,由大唐的夫子給這些孩子講課。

來長安的吐蕃孩子,年齡都在十歲左右。

當第一陣秋風吹入關中,一羣年輕的學子正在洛陽城前大喊道:“還教於民!”

他們打着“大義”的旗號,想要讓朝中在支教方面讓步,並且讓朝中增設士族與世家子弟的科舉錄用名額。

洛陽城下,數百名學子大喊着,向着長安城叫囂着。

小武聽着女侍衛的稟報,低聲道:“爲首的是什麼人?”

女侍衛回道:“清河崔氏,崔君實。”

小慧忙道:“小武姐姐,此事萬不可衝動,等官府的話語。”

自從家父過世之後,小武的鋒芒比之以往更銳利,她沉聲道:“科舉向來是公正的,門閥世家子弟不求圖變,竟敢讓朝中給他們讓步,這世上有這種道理嗎?”

小慧還是想勸小武莫要衝動,可話語還未說出口,卻見她已站起身。

面對洛陽城外叫囂的學子,小武在女侍衛的護送下走上了城牆。

這些女侍衛都是長樂公主的護衛,洛陽城的守衛不敢攔着。

小武站在城頭上,看着叫囂的學子,神色中帶着輕蔑的笑容,道:“小慧,來年就要再開科舉,他們爲何不向朝中乞求呢?”

徐慧擡首道:“是爲了他們的風骨嗎?”

小武朝着城下的衆人大聲道:“伱們只會在這裡叫囂,你們有本事自己去科舉及第!”

喊聲在城前回蕩,一衆原本還在叫囂的學子紛紛停下,目光落在了洛陽城前的兩個女子身上。

人羣中再一次炸開了鍋,衆人紛紛叫罵着。

小武從女侍衛的腰間拔出橫刀,正要再喊話,卻見洛陽城下跑出來了衆多兵士。

那些鬧事的學子紛紛潰逃,一鬨而散。

見狀,徐慧輕笑道:“烏合之衆。”

谷那律正巧看着這一幕,他望着城樓上的身影詢問道:“那是誰?”

一旁的僕從回道:“小人這就去詢問。”

谷那律笑道:“李唐的兒女啊,當真是不同。”

洛陽官吏用了一天之間,就抓獲了鬧事的禍首崔君實,那些世家門閥的殘餘勢力向李唐發起了反抗,可他們的反抗很可笑。

這天夜裡,崔君實被抓到了官衙內,洛陽城刺史高季輔正腳步匆匆走向官衙。

一路走着,高季輔着急道:“這些學子該如何處置?”

杜正倫道:“依照朝中歷來的處置方式,多半是被髮落到西域種樹。”

高季輔一臉犯難地嘖舌,又道:“這些人真是難纏。”

杜正倫道:“那是陛下仁義,沒有趕盡殺絕,可他們自尋死路,就別怪朝中不客氣。”

崔君實被押在了官衙內,高季輔走入堂內,先不詢問,而是當即責罵道:“屢教不改,咎由自取。”

杜正倫道:“說吧,是誰指使你的?”

崔君實低着頭道:“無人指使。”

高季輔冷哼道:“五百個學子都在我們手中,就算是你不說,他們也會說。”

杜正倫一邊在御史的冊子上記錄,神色有些麻木,似乎早已習慣了這種事。

自從烏衣巷與寒山寺的事之後,近年來想要對抗支教的殘餘勢力一直都有。

杜正倫記錄好之後,又道:“也無妨,朝中缺少苦役,巴不得你們鬧事的人越多越好。”

高季輔行禮道:“有勞杜御史了。”

一個洛陽刺史,一個朝中御史,輕描淡寫地將這件事擺平。

在洛陽任職的權萬紀書寫了奏章,讓人送去了朝中。

關中,天剛亮不久,大地上的霜還未化去,李承幹從田地裡拔出一根蘿蔔,前方就是很久以前的上林苑,現在那裡已成了安寧村。

“陛下,他來了。”

聽到薛萬備的話語聲,李承幹用河水洗了洗蘿蔔。

侍衛放行之後,李義府與駱賓王才能走上前。

李承幹啃着蘿蔔,道:“剛打了霜的蘿蔔,吃起來很不錯。”

說着話,見陛下掰了一半的蘿蔔遞來,李義府雙手接過,就拿在手中。

“這兩年歇一歇吧。”

“陛下,臣近來走動各地,還有許多事沒辦,不敢怠慢。”

李承幹嘴裡嚼着蘿蔔,看到了他身邊的孩子。

“小子駱賓王。”這孩子行禮道。

“嗯,聽聞過你。”

駱賓王擡頭看着陛下,滿眼的好奇。

李義府輕拍了拍這個孩子的後腦,解釋道:“這孩子是臣的弟子。”

河水還在升騰着熱氣,這個村子看起來有種白茫茫的感覺,白霜鋪在一間間屋子的屋頂上。

李承乾道:“這孩子的年紀與朕的孩子相仿。”

“臣還想再查問幾年,若陛下覺得臣辦事不妥,是因那些學子……”

“不是。”

李承幹打斷了他的話語。

李義府三緘其口,再一次行禮道:“臣領命。”

“上官儀如今掌管御史臺,你任職殿中侍御史,協助御史臺,這麼多年,其實你做得很好,朕都看在眼裡。”

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360.第360章 歸心270.第270章 新家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87章 通達?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267.第267章 蘇亶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260.第260章 談人生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70章 家事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32章 拜訪舅爺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524章 同盟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146章 早朝缺席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27章 長安傳聞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98章 奉命放假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174章 分寸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257.第257章 活捉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237.第237章 笄禮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163章 杖責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27章 長安傳聞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493.第493章 李孟嘗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93章 苦惱的舅舅1.第1章 太子殿下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37章 舅爺與舅舅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第176章 唐人的城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
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360.第360章 歸心270.第270章 新家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87章 通達?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267.第267章 蘇亶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260.第260章 談人生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70章 家事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32章 拜訪舅爺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524章 同盟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146章 早朝缺席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27章 長安傳聞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98章 奉命放假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174章 分寸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257.第257章 活捉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237.第237章 笄禮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163章 杖責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27章 長安傳聞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493.第493章 李孟嘗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93章 苦惱的舅舅1.第1章 太子殿下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37章 舅爺與舅舅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第176章 唐人的城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