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

大軍開拔前的怛邏斯城很寧靜,直到入夜之後,劉仁軌走在城中,他聽着傳到屋外的鼾聲,鼾聲此起彼伏。

劉仁軌一路走到怛邏斯城內的糧倉,在糧倉門口點着一盞油燈,有三兩個人影正在忙碌。

等走到近前,劉仁軌又見到了正在吩咐的張大安。

見到來人,張大安行禮道:“劉府尹。”

劉仁軌在夜風中呼出一口熱氣,道:“有勞你了。”

張大安道:“說不上有勞。”

大軍在外,糧草與輜重都是京兆府在安排,不論是碎葉城還是怛邏斯城內的糧食供給,也都是張大安統籌的。

在不知道戰爭會有多大的前提下,糧食都是過量儲備的,幾乎飽和供給。

劉仁軌接過卷宗,翻看着道:“到今年入夏,伊犁河後方就能將後繼的糧草送來。”

張大安道:“下官去看過大宛的田地,若時間足夠,再給四個月我們在碎葉與大宛屯田上百頃地,大軍的後方會更穩固。”

見劉仁軌還要再問,張大安道:“我們的戰俘足夠。”

劉仁軌道:“用戰俘的人口來種糧食,就需要一支兵馬來看守他們,讓李都護來一趟吧。”

“也好。”

見張大安迴應得這麼快,劉仁軌對這個年輕官吏越發滿意,其實在安西都護府,劉仁軌就過問西域治理情況時,就發現張大安是個很有能力的人。

那時候開始劉仁軌就覺得張大安很不錯,查問了張大安過問的經歷,他從一個縣丞一步步走到西域的京兆府書令,這個年輕人很早就在京兆府做事了,卻還只是一個書令。

洛陽的京兆府剛開始建設時,張大安就在京兆府了。

之後張大安去過河西走廊,吐蕃,再來到如今的怛邏斯城,劉仁軌一度覺得張大安的能力或許比許敬宗更好。

劉仁軌道:“許敬宗如今不是京兆府尹了。”

張大安手中的筆稍停,問道:“如今的京兆府尹是誰?”

“顏勤禮。”

聞言,張大安又繼續動筆書寫着,“當年他是最早進入京兆府的人。”

劉仁軌道:“他的確很合適,陛下的任命向來聖明。”

張大安先前就聽說過,劉仁軌似乎與許敬宗似乎有些不對付,在行事方式上,劉仁軌對許敬宗還是有些偏見的。

將眼前的糧草統計好,張大安對身邊的小吏道:“碎葉城後方的糧草不着急送來,待前線的糧草運出去再考慮運送。”

“喏。”

“還有!”張大安叫住這個小吏又道:“將碎葉城的人手多調來些,怛邏斯城還有許多要事要安排。”

小吏收到話語就快步離開。

忙完這些事,張大安將這裡的卷宗收入一個木箱中,而後放入屋內。

“此番出征你打算留在怛邏斯城?”

屋內也只有一盞油燈點着,這裡也很昏暗,張大安聽到屋外的話語聲,將手中的箱子放下,又提起一旁的油燈應道:“嗯。”

有些事總要有人做,張大安覺得大軍在外輜重糧草調度的事宜,也需要他來安排,放眼整個怛邏斯城,也就京兆府能夠做到這些事。

而這些年,京兆府這個官衙的職能越來越繁雜。

張大安走出這間土屋,笑道:“無妨,之後的事下官會安排好,劉府尹在前軍與下官還需保持人手往來。”

劉仁軌點頭,大軍在外他這個西域京兆府尹是需要跟隨的,運送輜重糧草都需要人手。

張大安又與劉仁軌說了現在怛邏斯城內的佈置,包括苦役人手有多少,運輸的車有幾駕,以及牲口。

說着話,張大安拿出一個布袋從中倒出一些粉色的鹽。

劉仁軌捏起一些粉色的結晶道:“這就是在西域也極其罕有的五色鹽?”

“在蔥嶺以西這種鹽其實也不少,他們甚至可以用這種鹽來造房子。”張大安解釋道:“下官試着用這個鹽來烤肉,可吃起來好似也沒有什麼區別。”

而後張大安又拿出兩塊鹽磚,前隋時期波斯還在,五色鹽也隨之傳入中原。

說起來波斯的滅亡也就是近二十年間發生的事,再說起前隋時期有一種恍惚的感覺,好像已經過去了一段很漫長的歲月。

當年波斯的五色鹽傳入了蔥嶺,蔥嶺胡族中的安國國主將五色鹽進獻給了隋煬帝。

在之後的曹國與康國也有了五色鹽的相關記載,他們也產有五色鹽。

在西域往來的商貿中,五色鹽的稀有也導致了它的高價。

張大安道:“只有我們攻下了他們的鹽礦,才能知曉這鹽的真面目。”

劉仁軌拿起一些結晶放入口中,細細品嚐着。

在西域的傳聞中五色鹽有很多種顏色,其中最多的就是這種粉色的鹽磚,自從波斯被大食覆滅之後,流入西域的這種鹽磚也越來越多。

張大安又拿出一些綠色的鹽,解釋道:“這種鹽最開始出現在龜茲,只是如今龜茲藏有的綠鹽也不多,還有黑色的鹽,下官就沒有見過了。”

劉仁軌捏起一些鹽,道:“鹽就是鹽。”

張大安從篝火邊拿起一塊烤牛肉,他將牛肉放入盤中,再將胡椒與粉鹽混在一起,悉數塗抹於牛肉上,又道:“如此一來,價格就不菲。”

如今的胡椒在關中的價格確實是便宜一些,可要論起其價格,哪怕買下幾兩胡椒也貴得令人牙疼,一兩胡椒可以買十兩鹽了。

因此啊,司農寺若能夠培育出大量的胡椒,倒是可以讓胡椒成爲尋常人家都能吃得起的作物。

聽說司農寺近來的成果不錯,說不定用不了多少年,中原就有廉價的胡椒。

千萬不要小看人們想要吃一口胡椒的決心,當年葡萄在關中一直都很貴,可現在呢?尋常人家每年也能吃上一口葡萄了。

劉仁軌與張大安說着現在的關中的形勢變化,“在吐蕃還有一座京兆府。”

張大安道:“在下以爲讓欽陵來西域是個很英明的決定。”

劉仁軌道:“是英公的軍令。”

是英公軍令,或者是陛下的旨意,本質上都一樣,張大安看着蔥嶺的夜空,有時候這星空看起來的確比關中更清晰一些。

就連星星也稀疏了不少,張大安還記得關中的星空,每到這個時節,關中的夜空中總會掛滿星辰,形成一片十分壯麗的星海。

可如今,夜空中只有三三兩兩的星光在閃爍。

劉仁軌道:“你覺得欽陵離開吐蕃,就沒有人作亂了?”

張大安解釋道:“按照我們崇文館的學識來說,吐蕃的貴族永遠都是少數,而吐蕃的牧民纔是大多數,而牧民切身相關的利益都是與吐蕃的貴族是矛盾的,只要有崇文館與京兆府,都護府爲其重新分配。”

“在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面前,吐蕃的那些貴族不攻自破。”言至此處,張大安又嘆道:“當年在吐蕃下官結識了桑布扎,他算是下官的一位好友,就在前幾天他讓吐蕃人送來消息,說他已是一個鬚髮皆白的老人了,他很想念在長安的松贊干布與祿東贊。”

“之後我就將此事告知了鴻臚寺的人,他們聽聞之後就安排了人手送去吐蕃,我在李安期那邊還有些薄面在,他應該會幫我安排人手,將年邁的桑布扎送去長安。”

吃罷眼前的牛肉,張大安也說完了他要說的事,就去休息了。

劉仁軌還看着眼前的五色鹽思量着。

翌日,天剛亮,怛邏斯城內就傳來了鼓聲,飛虎隊整軍之後就前往了大宛城。

城牆上,高侃快步上前道:“待飛虎隊到了大宛城,就會開拔攻打東曹。”

李孟嘗也來稟報道:“薛仁貴與白方整軍已完備。”

薛仁貴與白方帶着六千兵馬要先行一步攻打石國。

裴炎匆匆來到城牆上,道:“大將軍,都準備好了。”

怛邏斯城的兵馬分成三路,薛仁貴帶兩千河西兵與白方的四千西域兵先一步去攻打石國。

狄仁傑,裴炎,晉王與紀王爲一路大軍,一路朝着西南與大宛的兵馬合兵一處。

在薛仁貴他們攻打石國之時,狄仁傑與裴行儉也該合圍了東曹。

只要石國與東曹拿下,對唐軍來說向西大門就算是打開了。

匆忙的怛邏斯城內,一隊隊的兵馬離開,城內還留下了四萬兵馬,待再休整一天,與樑建方大將軍,高侃將軍,李孟嘗將軍共同出兵。

劉仁軌坐在汗血馬的馬背上,道:“我要在沿途設置糧倉。”

薛仁貴喜穿着一身白袍,而白方則喜一身的黑色甲冑,他回道:“劉府尹,這裡是蔥嶺,不能在沿途設置糧倉。”

劉仁軌道:“這裡有大片的平原無險可守?擔心被人截取?”

白方搖頭道:“如果沒有大軍保護,只留下三五人看守,就會被狼羣盯上,這個時節的蔥嶺正是狼羣最兇狠的時節,哪怕是一支數十人的隊伍,也會被狼羣圍殺。”

薛仁貴也補充道:“這裡的狼羣十分兇悍,不容小覷。”

隊伍正行進着,白方擡頭看向遠處山頭,便蹙眉注視着,就在剛剛的一剎那,他見到了狼羣的身影。

“這裡的狼羣很聰明,它們已習慣了跟着人羣走,就遠遠地跟着也不靠近,待人羣放鬆或落單之際,它們纔會圍獵,即便是有馬匹,不見得能跑得過狼羣。”

大軍一路行進,遠處的狼羣時隱時現,這些狼羣也像是有斥候一般。

薛仁貴見到了一片村落,只有五六間土屋,屋內沒有人在。

白方走入屋內,將手伸入一個淺淺的坑洞內試着溫度,又道:“剛走不久,看來是西逃了。”

這裡的人會在屋內挖出一個坑洞,每天的飯食都是在這個坑洞內做出來的。

得知唐軍要來的消息,沿線的村民與部族勢必會逃。

怛邏斯城以西,隔着兩天的腳程的石國,石國的王宮內,這裡站着不少大食人與胡人。

在這裡最惹眼的是一頭猛虎,此虎是波斯虎。

當年波斯的貴族以能夠養一頭波斯虎來彰顯他們的珍貴,而現在波斯的地界都成了大食人的,這些波斯虎也就成了大食人的牲口。

此刻這頭猛虎在王宮內來回走着,它的目光掃視四周,它的爪子每一次落下都是無聲的,卻有着巨大的壓力。

這是一頭活生生的吃人猛虎,就這麼走在這些活人面前。

大食人的侍衛,頭戴布巾,手中舉着圓盾,一手還拿刀,面對這頭波斯虎,大食人顯得冷靜很多。

那些原本就在石國王宮的僕從此刻正打着害怕地打哆嗦,哪怕這頭猛虎稍稍靠近一些,他們就會當場嚇暈過去。

這頭猛虎又走了一圈,像是睏倦了,張了張嘴就在一旁臥下。

原本該坐在王宮的石國國王卻十分卑微地躬身站在一個男子邊上。

這個男子身上穿戴着金銀首飾,赤着腳踩着地面,他的目光盯着站在王宮外的幾個胡人,用大食語說了一句。

而後經由一個胡人轉述,大致的意思是唐軍來了嗎?

王宮很安靜,又有快步跑來,在王宮前拜倒在地,大聲說着消息。

這個消息講的是唐軍已開拔了,兩路大軍一路朝着東曹而去,一路就朝着石國而來。

王宮內的人神色各異,坐在王位上的男子正是大食人的貴族伊本阿里,也有大食人會十分親近的喊他一聲阿里。

阿里很年輕,看起來是個剛到二十歲的孩子,這也是一個十分張狂的孩子,看他身邊的猛虎就知道。

阿里自語道:“等打了唐軍,我再回哈里發身邊。”

哈里發是大食人的統治者,是對統治者的稱呼。

一個大食老者上前勸說着,阿里聞言神色多了幾分遲疑,他拍了拍手又用大食語說了幾句,那隻波斯猛虎便起身,安靜地跟在阿里身後。

阿里離開了石國,卻讓大食的將士們戍守這裡。

安延偃打聽了一番才得知,阿里原本是打算與大唐一戰的,可大食人的後方有了變故,阿里說不定就要成爲下一任大食人的哈里發了。

就在這個關頭,阿里不想在這裡浪費時間,他想要先即位之後再與唐軍開戰。

第543章 吐蕃往事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165章 難免的28.第28章 孤將來一定會羨慕你的成就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174章 分寸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385.第385章 登基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197.第197章 叔叔們358.第358章 軍心第83章 頡利的近況第325章 佳節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第524章 同盟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116章 用心險惡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第155章 狄家父子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376.第376章 封禪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76章 就孤最平庸第62章 對錯第56章 告老辭官第6章 小女徐慧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第572章 長安再見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170章 多錢善賈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190.第190章 下蛋了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68章 孤有進步嗎?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96章 以前的事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365.第365章 宴席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第153章 崇文館第155章 狄家父子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第161章 監察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257.第257章 活捉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
第543章 吐蕃往事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165章 難免的28.第28章 孤將來一定會羨慕你的成就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174章 分寸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385.第385章 登基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197.第197章 叔叔們358.第358章 軍心第83章 頡利的近況第325章 佳節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第524章 同盟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116章 用心險惡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第155章 狄家父子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376.第376章 封禪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76章 就孤最平庸第62章 對錯第56章 告老辭官第6章 小女徐慧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第572章 長安再見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170章 多錢善賈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190.第190章 下蛋了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68章 孤有進步嗎?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96章 以前的事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365.第365章 宴席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第153章 崇文館第155章 狄家父子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第161章 監察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257.第257章 活捉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