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

杜正倫將空碗遞給一旁的內侍,行禮之後離開了新殿,呼吸着殿外的空氣,擡眼看去,驕陽當頭也不知怎麼了,今年的五月就已有了酷暑的感覺。

陛下對金春秋的成果,肯定是不滿意的,不然也不會給他封新羅王。

大唐自然是不需要一個新羅王的,這個新封的新羅王也一定會來長安。

看似封賞實則是敲打,新羅也必須是大唐的。

有人說現在的皇帝是殺人如麻的,當年韋挺一案,殺得洛陽城前人頭滾滾。

還有人說現在的皇帝是愛民的,皇帝將抄沒的田地都交給了各地子民,東征之後更是免除大半個中原的賦稅。

杜正倫也不知道後人會如何議論這個皇帝,只是很憂慮,很煩惱。

走了兩步,忽然感覺肚中翻滾,打了一個飽嗝,那涼茶的苦味又一次泛上來,杜正倫面色一苦加快了腳步離開。

長安城內,人們在這個五月的悶熱晴天,懶散地坐在屋檐下乘涼。

裴炎再一次見到了魏玄同,當年兩人一起來長安科舉,自那時候開始自己去了西域支教,而魏兄去了別處任職,如今才能來長安。

相較於當初遊學之後,一起來長安的模樣,現在的魏玄同留着短鬚,一臉的笑容。

站在魏玄同身邊的還有一個人,看模樣也是十七八歲的模樣。

魏玄同感慨道:“多年不見,你已是兵部郎中了。”

裴炎作揖道:“魏兄,你我的確多年不見了。”

一旁的少年人行禮道:“在下李遊道。”

魏玄同解釋道:“他是老夫支教時收的弟子,是一個好學的孩子,今年帶他來崇文館,想着先讓他支教兩年,兩年後再來科舉。”

“嗯,很好。”

聽到裴炎簡短的回話,魏玄同又道:“老夫先帶他去崇文館。”

裴炎道:“待得閒,可以來安邑坊尋我。”

雙方再一次行禮,又腳步匆匆離開。

時過境遷,魏玄同覺得自己從一個偏遠地方的縣令,如今調任來長安任職一個文吏,而裴炎早已入兵部了,人與人的差距竟這麼大。

遙想當初,魏玄同還記得,裴炎比自己晚了兩年才科舉。

шшш _тt kǎn _co

“遊道,裴炎當年就是如此,他向來不苟言笑,你不用覺得自己失了禮數。”

李遊道詢問道:“那就是名揚蔥嶺的裴炎?怎麼看着如此年輕。”

魏玄同頷首,“當今陛下十分重視年輕的才俊,朝中許多才俊年紀尚淺便早早的前往支教,又或者去馳援邊疆,如有功績就能在朝中委以重任,裴炎是其中的佼佼者,你不用與他相比。”

李遊道感慨道:“聽聞如今朝中才俊衆多,有裴行儉,薛仁貴,還有狄仁傑,弟子自慚形穢,遠不及他們的。”

魏玄同道:“你先支教兩年,這兩年多看看崇文館的文章,那些文章對朝中政令多有解析,崇文館經常會將這些文章發往各地,讓你們支教夫子念給地方鄉民。”

“學生明白。”

兩人與裴炎相遇之後,都有一種生不逢時的感覺。

都是身懷壯志的人,誰不想在這個盛世就要到來的時候做出一番事業,爲社稷參與到國事當中。

可這個世道,又有如此多才俊。

帶着李遊道走在長安城,魏玄同又忽然想起了一些不一樣的話語,那是一些老傢伙說的。

這些老傢伙大多都是從前隋年間活到至今,他們言語裡總是對現在的政令夾槍帶棒,話語中訴說着對社稷的憂慮,也有對現在的皇帝的不滿與憤恨。

這些人甚至說大唐應該用漢時文景之治的方略。

尤其是朝中政令下達,皇帝要建設安西大都護與運河漕運,那些老人家又說,大唐好不容易有了盛世之象,皇帝如今大肆的建設,是要毀了盛世的前兆,一朝將大唐走入隋煬帝的後塵。

魏玄同將李遊道帶到了崇文館。

在崇文館主持事宜的是盧照鄰。

現在的盧照鄰已任職崇文館的主簿,李遊道見到了名滿幽州的才子盧照鄰,竟然只是在崇文館任職一個主簿,這讓他更覺得麻木了。

盧照鄰看了對方的名字與籍貫之後,拿出一卷紙道:“答題,之後去不良堂學一個月。”

李遊道愣神地看着這個主簿,低聲問道:“你真是盧照鄰?”

“嗯。”

“你不在朝中任職?在下……”李遊道組織了一番語言,又道:“在下剛見到了裴炎。”

“你覺得我在崇文館任職主簿,覺得不公?”

李遊道使勁搖頭道:“在下並不是覺得不公,只是覺得你應該在朝中更高的位置。”

盧照鄰解釋道:“陛下用人不看才名,只看能力,能夠進入崇文館只是開始,科舉及第也只是剛邁過門檻,科舉揭榜一隻腳邁入朝堂,之後的路纔剛剛開始,你們覺得科舉及第就能入仕爲官,從此不用再學,高枕無憂了?”

“待你見到朝中的那些英傑,見到了朝中諸多複雜的政令,政務之繁雜是你不敢去想的,穿上了官服,那纔是剛剛開始,支教連入場不算,科舉才僅僅只是入場的資格。”

盧照鄰耐心地對這個後輩道:“人一生要學的有很多,京兆府有句話其實很有道理,人要活到老,也要學到老,想要在朝中爲官就要有學到老的準備。”

“你要覺得不痛快,將來也大可以辭官,反正近年辭官的人不在少數。”

盧照鄰又將筆遞上,道:“答卷吧。”

李遊道這才接過筆,開始答卷。

如果不是擔任崇文館的主簿,盧照鄰也不用對一個後輩說這麼多,可在這裡任職,就有教導後輩的職責,這種教導多是指點,指點前來參與支教的人要怎麼做,要去哪裡,或者是要如何安排兩年的支教計劃。

記得當初皇帝還是太子時,那時候的崇文館甚至還要借京兆府的後院建設,那時候的崇文館只有三人。

崇文館的第一個主事是溫彥博老先生,這位老先生對崇文館意義重大。

至今,那位老先生的畫像還在崇文館。

再之後崇文館纔開始慢慢擴大。

現在,長安城的這座崇文館有往來文吏兩百餘人,這兩百餘人也不太夠用,因崇文館管天下所有的支教夫子,包括更遙遠的天竺崇文館與遼東的崇文館。

這些龐雜的事務,就需要更多的人來辦,在沒有高效的處理方式之前,只能靠人數來解決這些繁重的事。

而自己身爲主簿,手下也有三十六人的班子,統籌調度依舊很棘手,這是盧照鄰在崇文館任職的感受,有一種能力跟不上發展的感覺,這種現象所帶來的結果,就是長久的疲憊。

看着對方正在專心答卷,盧照鄰又想起了當初教導自己的曹憲與王義方兩位名仕,這朝堂與兩位老師所教的景象不一樣,這長安城也與自己先前的想像也不同。

蘇主事當初說過,支教是改換天地的大事,這份事業需要一代代人持之以恆,而我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代人而已。

良久,李遊道遞上答卷道:“在下寫完了。”

盧照鄰蹙眉看着答卷,“有很多答錯的地方。”

“這……”

“無妨,這不影響你支教,這份答卷不過是摸個底而已。”盧照鄰又從一旁的書架上,拿下一卷文書,在上方寫下名字與籍貫之後,遞給他,道:“去藍田縣的不良堂。”

“喏。”

如此,李遊道參與支教的第一個步驟纔算結束,下一個步驟纔是能否參與支教的考覈。

朝中的支教之策一直在完善,一邊實踐一邊彌補,查漏補缺,一開始的支教缺少人手,因此選人方面寬鬆許多。

現在開始,朝中要提高支教夫子能力與素質,爲往後的支教提高質量。

關中的一條官道上,李治與李慎爲爺爺守陵一個月,便被父皇召了回來。

兩人策馬並排走着,來到一處關中的大營,見到了一個孩子正在練着揮砍。

李慎擡首看着道:“那不是於菟嗎?”

李治也不解道:“他怎麼來軍中了。”

於菟練完揮砍,便將刀收入腰間,而後快步朝着戰馬跑去。

薛萬備穿着甲冑在一旁大聲道:“快!跑快點!”

於菟腳上一滑,整個人摔倒在地,他咬着牙重新爬起來,再一次奔跑起來。

他來不及拍去因摔倒而導致滿是塵土的衣裳,跑到一匹小馬邊上,一腳踩着胡登,還顯瘦小的身子拉着繮繩躍上馬背。

“快!”隨着薛萬備又是一聲大喝。

於菟策馬而起,朝着遠處的靶場而去。

薛萬備一路跑着大喝道:“弓!拿弓!”

於菟拿起掛在腰間的弓,張弓搭箭朝着遠處的靶子放出一箭。

可能是因這個年幼的太子力氣還太小,箭矢沒有落在靶子上,落在了近處。

可他又顧不上,因爲就要面對第二個靶子了,小臉上的眼神帶着些許不甘,又放出一箭。

一連放箭五次,只有一箭落在了靶子上。

練完這些,於菟疲憊地要從馬背上下來。

薛萬備連忙要去扶。

“薛將軍不用扶我。”於菟從馬背上下來,踉蹌地走了兩步,擦去從額頭上流下的汗水。

薛萬備看這個孩子的汗水已溼了鬢髮,遞上一壺水道:“殿下的體力還不夠。”

於菟大口灌下水,嚥下後又擦了擦嘴,纔回道:“我會好好練的,太爺,爺爺,父皇的箭術都了得。”

薛萬備道:“陛下年少時常說天賦不夠,現在陛下的箭術的確很了得,當年陛下在玄武門外用箭術勝過了太上皇,那時候還是太子的陛下卻說,不過苦練罷了。”

於菟擦去汗水道:“我也能苦練。”

薛萬備有些心疼這個年幼的太子,又道:“當年陛下練習箭術,不分嚴寒酷暑。”

於菟深吸一口氣道:“我才練了一個月,我還能練。”

薛萬備在一旁坐下來,道:“不急,先放鬆筋骨,不然明天,殿下的手腳又要痠痛了。”

李治與李慎遠遠看一眼,便離開了。

“爺爺過世了,於菟受了不小的打擊。”李慎騎在馬背上低聲說着。

“是啊,那孩子幾次哭到打哆嗦。”

兩兄弟從這處軍營離開,一路來到了藍田縣的不良堂。

在這裡見到了正在乘涼的張柬之。

李治道:“聽說最近這裡來了不少學子,你這個夫子怎麼如此清閒?”

張柬之笑道:“下官將之前學成的學子留下來教新來的學子,如此就有了片刻的空閒。”

想到這人近來的種種際遇,李治怎麼想怎麼不對勁,這人最近怎麼越過越好了,當年在西州他被裴行儉打得哭爹喊娘,現在空閒得令人羨慕。

張柬之道:“晉王殿下,下官缺書籍。”

李治冷哼道:“你放心,以後會有很多書。”

“借晉王殿下吉言。”

李慎道:“再不回去,父皇該着急了。”

李治頷首,這纔不與張柬之計較,策馬趕去了龍首原。

一路上,李治越想越不對勁,“慎弟?”

“嗯?”

“你說這個張柬之以前從來辦不好事,本想着來看看他的笑話,沒想到他現在竟過得不錯。”

李慎不以爲然地道:“可能是這差事,很適合他?”

李治還是搖頭道:“不良堂每月來往上百名學子,他能夠爲這麼多人安排事宜?”

如此一說,李慎也遲疑了起來,道:“他開竅了?”

李治還是帶着疑惑,沒有言語。

李慎又道:“張柬之背後有高人相助?”

李治也沒再多想,着急去見父皇。

當晉王與紀王回來之後,他們去見過父皇的第三天,就讓人帶來了新制的活字印刷。

皇宮武德殿前,一排排的模具放在眼前,這些模具都是用木塊製成。

李泰的丈人,也就是閻立德參與了這一次的製造。

李承幹從地上拿起一個模具道:“這東西好用嗎?”

閻立德道:“沒有雕版好用。”

“不見得吧。”李承幹又道:“在使用時雕版的確方便,可在製造雕版上所用的時間,肯定也不少。”

閻立德思量了片刻,道:“陛下言之有理。”

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36.第436章 老將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503.第503章 老君山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207.第207章 演武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207.第207章 演武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第326章 蘇亶家事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260.第260章 談人生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第95章 合力撈魚337.第337章 “奇觀”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第52章 爺孫倆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250.第250章 夜釣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47章 伏允的下場186.第186章 杜正倫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57章 善終的老臣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第179章 效益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436.第436章 老將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386.第386章 新年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6章 小女徐慧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2章 等暖風來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376.第376章 封禪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481.第481章 山下骨436.第436章 老將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358.第358章 軍心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第20章 忠誠不極端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73章 “肥羊”第62章 對錯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250.第250章 夜釣269.第269章 蘇勖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79.第79章 家宴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
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36.第436章 老將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503.第503章 老君山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207.第207章 演武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207.第207章 演武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第326章 蘇亶家事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260.第260章 談人生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第95章 合力撈魚337.第337章 “奇觀”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第52章 爺孫倆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250.第250章 夜釣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47章 伏允的下場186.第186章 杜正倫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57章 善終的老臣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第179章 效益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436.第436章 老將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386.第386章 新年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6章 小女徐慧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2章 等暖風來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376.第376章 封禪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481.第481章 山下骨436.第436章 老將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358.第358章 軍心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第20章 忠誠不極端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73章 “肥羊”第62章 對錯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250.第250章 夜釣269.第269章 蘇勖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79.第79章 家宴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