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

李世民站起身,看向城外,薛仁貴正帶着一隊兵馬回來,這位新任的右領軍中郎將怎麼看怎麼滿意。

長孫無忌也起身看去,看着城下的往來人羣,低聲道:“朝堂去了何處,何處的商賈就最多。”

“陛下,英公來了。”

李世民頷首示意讓人上來。

跟着李績而來的還有如今的中書令岑文本。

兩人齊齊行禮。

李世民撫須道:“朕的女兒說,朕有白髮了。”

岑文本道:“陛下如今四代同堂,臣等該爲陛下賀。”

李世民忽然又一笑,道:“承幹做的安排你們都知曉了?”

李績作揖道:“臣聽聞了。”

岑文本道:“京兆府改制的事討論了有兩月。”

李世民拿起一旁的奏章,道:“你看看。”

岑文本雙手接過奏章看着。

城牆上,君臣四人安靜片刻。

岑文本道:“臣以爲太子之策,是爲了應對如今的洛陽與關中,如今兩地人口衆多,起因還是那些作坊。”

長孫無忌道:“當初洛陽幾經大改之後,馬周主持洛陽事宜,遷入了許多人口,現在的洛陽有近六成的人是從外面遷來的,這上百萬的人口,需要管束,殿下以前常說,這個問題已到了不得不解決的關口。”

岑文本接過話,又道:“趙國公所言極是,有人就會有建設,若人都走了,也就沒有建設了。”

洛陽與長安都是皇帝居所,天子腳下繁盛,這不是壞事。

倒有些像當初的李唐初立,挾重兵以弱地方,強化中樞,控制地方。

如此一來,帝國的號召力就更強大了。

如此多的人口,一旦號令起來,那就是百萬大軍。

李世民道:“你們不覺得太子急於求成?朕以爲他該循序漸進。”

岑文本回道:“陛下,這便是循序漸進的結果。”

李世民又一次無言,當然了身爲皇帝不能不懂如何治理社稷,只不過不知是年紀太大了,還是打仗多了,疏遠了國事,竟看不明白。

岑文本又道:“或許以往有人認爲,朝中科舉增補官吏,應該留在朝中,以強朝堂力量。”

李世民十分贊同地點頭。

岑文本接着道:“臣以爲,太子殿下將絕大多數的增補官吏都安排到了各縣各鄉,京兆府執掌各縣,但各縣新設的三司六監並非由各地縣令主管,而是由京兆府主管。”

“在崇文館的文章中,屢屢強調基層,所謂基層是縣以下的最尋常的鄉民,京兆府認爲他們是根基,並且不斷派出官吏前往基層,這便是權力下鄉,鄉縣強則洛陽與長安強盛。”

“當年陛下東征,關中頗有矛盾,房相因此派出官吏直接進入各鄉,而後各縣又恢復了安定,太子所爲正是房相啓發,並不是無的放矢。”

李世民沉默不言。

岑文本又道:“歷朝歷代,官與民之間的距離太遠了,甚至疏遠成了兩種人,而令地方凋敝,但官吏卻不知民事。”

“現今科舉已開,官吏從民而來,而官吏治民,這本就是相輔相成了,殿下始終沒有忘科舉的初衷,只不過太子殿下將科舉的作用更進了一步。”

見陛下依舊沉默着,長孫無忌低着頭思量,京兆府改制之後,太子的權力越來越大了。

各縣增補官吏多了的有三五十人,少的也有十數人,別看現在還顯薄弱,若將來官吏幾經增補,各縣的羽翼一旦長成,那時的太子纔算是完成了集權。

李績也心知肚明,當太子殿下年少時,便有了強權的心思,那時候的太子才十六,十七歲?

當年護衛在太子左右的李績明白,其實那時候起,太子便有了要強權的心思,如此長年累月,一步步走到如今。

陛下久疏國事或許是還未明白如今的朝堂局勢,岑文本接着道:“陛下,如今洛陽與長安的財富,多來自鄉縣作坊,鄉縣的財富,乃是如今關中與洛陽富裕的根本。”

又見趙國公的目光看來,岑文本收到眼神,會意之後,便不再言語了。

今年科舉的七成進士及第的官吏都要去關中與洛陽的各縣。

經過前幾年的科舉的增補,朝中確實沒有太多的位置了。

太子政令一下,朝野頗有議論。

魏玄同站在皇城的宮門前,今天他要去領官身。

裴炎行禮道:“魏兄,終於有官身了,正如在下所言朝中定會安排的。”

“待下次科舉,你也能走入這皇城。”

裴炎笑道:“在下在這裡等魏兄,待領了官身一起飲酒慶賀。”

魏玄同整了整衣衫,向皇城前的守衛遞交朝中給予的文書。

守衛確認了文書,道:“去那邊排隊。”

在皇城的側門排着一條長長的隊伍,看這隊伍應該有三五百人。

魏玄同站在隊伍中,這隊伍中的人年輕的有十八九歲的,年邁一些的有四十五歲的。

“你們聽說了嗎,等我們去各縣爲官,會給我們去一個單獨的官衙。”

“朝中讓我們可以安置家小,這是好事,待來年便將家小也接來,京兆府行事向來大方。”

“崇文館給我們每人都安排了兩個文吏,聽說是這一次科舉沒有及第的人,而且他們也有崇文館給的月錢。”

在這裡的多是要從一地的監正或者是一縣的三司之一的司正開始做,大概是個八品到九品的位置。

這個起點很低,可京兆府會根據各縣的治理情況來提拔官吏。

既然是太子的政令,衆人都是信服。

如今的儲君是一個言出必行的人,政令上寫明的話語,不會是空談。

又有人道:“我們領朝中的俸祿幾何?”

有人回道:“放心,太子主持朝中用度以來,給朝中各部的官吏都增加了俸祿,縣令的俸祿都提到正四品,就算是隻是一個九品末官,那也是八品官吏的俸祿,最差也是職田兩頃,每年祿米六十石,還有公廨用度十餘貫,養活一家六五口人足夠了。”

“也對,現在關中與洛陽的米價貴,我們的祿米很值錢。”

“你們看,他們辭官了。”

衆人擡眼看去,見到有幾個穿着華貴的年輕人,從另一側的側門走出來,口中似乎在說一些小官不做的話語。

這些人都是士族子弟,參與科舉的士族子弟還是有不少的。

有個四十餘歲的中年人低聲道:“諸位,切莫以爲現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即便是派去各地爲官,若做得不好,也會被朝中取締的,至於他們……呵呵,士族子弟都是要出將入相的,手眼高得看不見我等。”

他故意將話語聲提高。

遠處幾個士族子弟的腳步僵硬了許多。

除了少數直接被朝中任用,在這裡的絕大多數人都是要從最底層開始做。

魏玄同聽着衆人的議論,排在隊伍後方一步步地前進。

一直到了黃昏時分,已有不少朝中官吏下值,他們陸續走出皇城。

要說不羨慕是假的,排在前面的人在議論陸續從朝中走出來的官吏,比如說哪些人是太子門下,哪些人是趙國公門下。

魏玄同穿着樸素粗布長衫,回頭看去,見身後的隊伍已很長了,一路排到了街道口。

終於輪到了自己,魏玄同走入皇城內,在這裡坐着幾個門下省的官吏。

郭正一翻看着卷宗道:“魏玄同?”

“正是在下。”

“嗯。”郭正一又是點頭,道:“新豐縣戶籍司司監,六品官,簽字畫押之後,領了官身明日去崇文館,領文吏三名,官衙還在修建,先給你們安排了房舍,暫且住着。”

語速很快,像是在趕時間。

“喏。”魏玄同雙手捧過官身,而後簽字畫押,又得到了一迭文書與一塊腰牌。

雙手捧着官身正要離開,魏玄同又見到了一張熟面孔,正是李安期。

“魏兄?任何職?”

“戶籍司。”

李安期羨慕道:“真好呀,在下領了一個住建監正的官身。”

李安期是李百藥的兒子,沒想到以前禮部尚書的兒子及第之後的官身比自己還要低。

兩人一同離開了皇城,走入人羣中。

貞觀十九年的東征大勝之後,前來祝賀皇帝東征大勝的人也越來越多。

貞觀十九年的十一月,關中與洛陽都下起了大雪。

這是魏玄同任職新豐縣戶籍司正的第二個月,今天官衙剛新建好。

新豐縣的縣令一邊領着人走入這處府衙,道:“以前這裡只是新豐鄉,去年才重新定爲縣,做官要時刻注意分寸,京兆府是極爲嚴苛的。”

魏玄同緩緩點頭,道:“多謝縣令提點。”

他現在已越來越有當官的樣子了。

新豐縣的縣令很賞識這個年輕人的才能,便將這裡交給了他。

大雪正在飄着,此刻的洛陽皇宮中,李承幹聽着張大安的稟報,一邊點頭道:“少數幾個縣的官衙還未建設好,給他們下文書過問,若還是建不好,你安排人走一趟。”

“喏。”

三司六監的事進行得還算順利,順利得令人覺得有些意外。

張大安離開之後,李承幹披着大氅來到了洛陽皇宮的後方,父皇正在祭祀道祖他老人家。

“他們都讓朕去老君山祭祀道祖。”

李承幹披着大氅,揣着手道:“李道長說,在哪裡祭祀都是一樣的。”

李世民看着道祖的畫像,沉聲道:“那些事都辦完了?”

“還有些麻煩。”

小於菟在大雪中奔跑着,李世民看着來年又要長一歲的孩子,道:“來年他就六歲了。”

шшш¤ttКan¤¢○

“嗯。”

父子倆坐下來,內侍拿着書信而來,道:“陛下,太子殿下,鄭公書信。”

李世民拿過書信看着其中內容,只是匆匆一眼,又將信放下道:“鄭公與你老師說朕若已無心力面對國事,可傳位與太子,還讓朕莫要貪戀皇位。”

李承幹拿過書信看着。

早在東征之前,鄭公就說過登基的事,只是這件事一直都沒有與父皇說。

李承乾道:“其實在父皇東征之前,兒臣遊說老師與鄭公,讓孤登基的事,老師與鄭公說過。”

李世民在雪天中撫着須,道:“現在除了輔機,他們都想着讓你登基了。”

“嗯,只有舅舅沒說過此事。”

見小於菟就在椅子上聽着,李世民一把抓過這個偷聽的孫子,粗糙的大手揉着這小子肥嘟嘟的臉頰,道:“朕退位了,你覺得好不好?”

小於菟欣喜道:“好呀,好呀,那孫兒要當太子。”

李世民冷哼道:“你爹讓你當太子了嗎?”

“孫兒天賦異稟,我娘說過孫兒從小就足智多謀。”

李世民大聲笑着道:“哈哈!你天賦異稟?足智多謀?”

小於菟頗有些不服氣道:“捨我其誰。”

“哈哈哈!”李世民笑得更開心了,道:“你可知大唐的太子有多麼不容易?”

小於菟看向一旁的爹爹,他回道:“他們都說爹爹很厲害。”

李世民也不避諱身邊的兒子,抱着孫子道:“你爹爹是個很有毅力,很刻苦的人,你呢?”

“孫兒足智多謀!”

“除了足智多謀呢?”

小於菟撓着頭道:“孫兒……”

在這個冬天,太子妃蘇婉又給太子殿下生了一個女兒,皇帝賜名孟極。

這個孩子一出生,皇帝便下令朝中休沐,朝中各部官吏賞賜棉布,肥皂,醬油,錢糧不等,與羣臣共賀。

這天,東宮的門前堆滿了各種賀禮。

小於菟作爲東宮嫡長子,是兩個妹妹的兄長,他帶着小鵲兒在翻找着賀禮,想要從中找出一些好玩的東西。

杜荷親自來洛陽道賀,李承幹在幹陽殿接見了他。

“多年不見了。”

杜荷道:“是呀,不知不覺都這麼多年了。”

李承乾道:“往後如何打算?”

杜荷低着頭道:“想建設一個書舍,建設成古往今來最大的書舍。”

李承幹嘖舌道:“不好辦吧。”

“嗯,各縣都不答應。”

李承幹坐在暖爐邊,喝着茶水道:“不論洛陽也好,關中也好,你知道現在最缺的是什麼嗎?”

杜荷回道:“紙張不缺了,人也不缺了,缺的是更好的生產工具。”

李承乾點頭,“工匠也好,作坊的織工也好,技術很重要,加強關中與洛陽實力,就必須要提高技術水平。”

第77章 立冬宴席360.第360章 歸心第163章 杖責471.第471章 河東裴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第167章 夏收286.第286章 轉變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325章 佳節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146章 早朝缺席207.第207章 演武78.第78章 解氣?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152章 東宮舊人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04.第304章 寒冬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197.第197章 叔叔們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351.第351章 少了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467.第467章 運糧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第130章 請你道歉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73章 “肥羊”78.第78章 解氣?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533章 冬至大壽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17章 他要卷死孤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358.第358章 軍心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95章 合力撈魚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243.第243章 雪後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279.第279章 清查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301.第301章 親衛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32章 拜訪舅爺
第77章 立冬宴席360.第360章 歸心第163章 杖責471.第471章 河東裴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第167章 夏收286.第286章 轉變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325章 佳節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146章 早朝缺席207.第207章 演武78.第78章 解氣?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152章 東宮舊人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04.第304章 寒冬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197.第197章 叔叔們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351.第351章 少了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467.第467章 運糧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第130章 請你道歉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73章 “肥羊”78.第78章 解氣?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533章 冬至大壽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17章 他要卷死孤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358.第358章 軍心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95章 合力撈魚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243.第243章 雪後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279.第279章 清查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301.第301章 親衛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32章 拜訪舅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