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第337章 “奇觀”

第337章 “奇觀”

身爲京兆府尹的李道宗坐在上首座,聽着衆人的議論,睡意濃重,昏昏沉沉,幾次就要睡着,儘可能地端坐着,保持着一個府尹該有的樣子。

夜色已深了,衆人商議完今天的事,這才各自帶着卷宗離開。

許敬宗見到府尹還昏昏欲睡的模樣,道:“府尹,飲一碗酒水如何?”

李道宗這才揉了揉臉,清醒過來掃視四周,打量着,道:“人都走了?”

“嗯,這半月談得差不多了,明天一早下官就去面見太子殿下。”

“也好。”李道宗站起身,活動了一番筋骨。

顏勤禮不知道從哪裡讓人擡了一罈酒水而來,還帶走了一籃子切好的羊肉,還有蒜與芹菜,十幾張餅。

許敬宗將幾張桌案拼了起來,對一旁的小吏道:“你們也都回去吧,這幾天都休沐,換一撥人手來。”

“喏。”

這個小吏走到門外,叫上看守在外的餘下幾人也離開了。

京兆府內安靜了下來,點着兩盞油燈,照亮了三個人的臉。

顏勤禮道:“忙完了眼前,就剩下明年的事了。”

許敬宗往嘴裡放了一片羊肉,道:“還要看看太子殿下如何安排。”

顏勤禮沉默了片刻笑道:“每每看到關中鄉民們的笑顏,便覺得這都是值得的,今天有個小賊拿了老府兵的錢財,被不良帥魏昶拿下,也算是大快人心。”

三人舉起酒碗一飲而盡。

李道宗飲下酒水便覺得精神了許多,他道:“老夫年紀大了,往後京兆府許多事還要多指望你們。”

許敬宗將餅放在火爐邊。“府尹是江夏郡王,有你在京兆府纔有我等大展拳腳的時機。”

“怎麼?你許敬宗要一輩子留在這裡嗎?”

許敬宗放下了酒碗道:“那又如何?”

顏勤禮道:“這老許是忙着忙得忘乎所以。”

李道宗叮囑道:“你要少打架。”

“府尹說得是。”

三人又是笑聲連連。

許敬宗心中清楚,只要江夏郡王一直在京兆府,他也能一直在京兆府任職少尹,若江夏郡王離開了京兆府,恐怕自己也會離開。

不知爲了什麼,許敬宗心中覺得離開了京兆府,他沒有地方可以去了。

關中的寒夜裡,寒風呼嘯在長安的各處坊間。

李義府坐在京兆府的後院,聽着門內幾人的歡聲笑語,他擡頭看着星空,沉思不語。

這一次來到長安,與京兆府有了商談之後,他與張大安學到了很多,在心中亦有了依靠的感覺。

翌日,寒風還未停歇,天光已大亮了。

李承幹早早就來到了中書省內,在桌上堆放着不少的卷宗與奏章。

于志寧正在這裡收拾着,見到太子殿下來了,他上前道:“殿下,這都是京兆府這些天送來的。”

“這些天都沒休息嗎?”

“臣也是今天才得閒回來,不礙事。”

“最近褚遂良與舅舅走動還多嗎?”

于志寧作揖回道:“去過一趟趙國公府,至於他與趙國公說了什麼,下官沒有問過他。”

“隨口一問,你不用放在心上。”

“喏。”

李承幹剛坐下,打算看看這些天京兆府商議的成果。

只是過了半個時辰,中書侍郎岑文本就腳步匆匆而來。

李承幹擡頭見到來人,道:“岑侍郎,這休沐時節難得見你來一趟。”

岑文本行禮道:“臣近日與趙國公,褚遂良都有要事想要問詢殿下。”

說罷,他遞上一份奏章。

李承幹先是打開看了一眼,“先坐吧,晚點給你回話。”

“喏。”

岑文本與于志寧坐到一旁,幫着殿下一起處置文書。

中書省內很安靜,李承幹翻看着一卷卷的卷宗,這半月是洛陽與關中京兆府的第一次接洽,看着一卷卷的卷宗,看起來他們論述的問題不少。

而其中涉及一些關中官吏冗餘與分配的問題,京兆府與岑文本倒是想到一起去了。

李承幹一邊看着一邊做着批註。

從早晨時分,天光逐漸越來越亮也照入了中書省內。

直到午時,小兕子提着食盒而來,道:“皇兄該用飯了。”

李承幹擡頭看去,于志寧與岑文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已不在了。

接過妹妹遞來的食盒,李承幹拿出碗筷道:“今天怎麼素了些。”

小兕子也拿出她自己的碗筷,“冬日裡難得吃一些素菜。”

“也好。”

飯後,小兕子就坐在中書省門口嗮着太陽,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她舒服地眯着眼。

皇宮是很安靜的,安靜的時候總是令人有了些許睏意。

見到有人來了,小兕子連忙行禮道:“於侍郎。”

于志寧也回禮,道:“臣來面見殿下。”

“皇兄還在看卷宗,於侍郎進去吧。”

于志寧看着小公主笑着點頭,走入殿內。

小兕子盤腿坐在椅子上,繼續仰面嗮着太陽,又聽到了皇兄與岑文本的些許談話。

而後,岑文本腳步匆匆離開。

閒着無事,小兕子又從懷中拿出一卷書,坐在陽光下看着書中的內容。

是李道長所寫的乙巳佔,這卷書生澀難懂,三兩句話需反覆思量。

又過了一個時辰,小兕子見到了不少官吏走入中樞書內,就連舅舅也來了。

小兕子朝着舅舅笑了笑,見到舅舅朝着自己點頭。

她再看去,見到他們都站在皇兄面前,她從椅子上下來,一手拿着書,一手拽着椅子也走入中書省。

而後,她安靜地坐在舅舅與皇兄之間,聽着皇兄與他們交談。

小公主當然不懂政事,這位小公主願意聽,衆人皆是笑着。

李承幹看着在場的衆人,道:“在你們記錄的卷宗中有不少小問題,很多小問題不能忽視,問題都是積少成多的,小問題也會變成大問題,先前看了張玄弼老先生還有不少儒生對關中的看法。”

“他們說京兆府奴役關中鄉民,其實這並不是黃老之學中的休養問題,而是各縣鄉民的精神面貌與日常生活問題。”

“他們都覺得關中忙碌,是因他們覺得關中鄉民只知在作坊勞作,而不知其他活動,纔會如此,京兆府往後工作要與各縣鄉民多走在一起,這是首要的,也是必須的,是作坊建設的前提。”

許敬宗回道:“下官會在各縣多準備一些比賽。”

比賽算是各縣的業餘活動,這算是一種富足的生活了吧。

關中快速發展是在沉澱的這十年的基礎上所建設出來的,而這十年的成果與皇帝權力治下的號召力與動員能力,有着分不開的關係。

關中是李唐社稷的基本盤,因此讓皇帝的號召力達到一個空前的強度,天子腳下嘛。

但關中成果是別的州府所不能復刻的,不能一概而論。

這一方面與鄭公以往所提倡治理國家的理念,有着分不開的關係。

皇帝的統治下,權力與階層關係是一個敏感又複雜的關係。

今天,是李義府第一次走入中書省,也是他第二次見到太子殿下,這位儲君看着是個很平靜的人,話語聲很平靜,談吐氣度很從容,似乎這世上就沒有事能夠難得住這個儲君。

他雖說爲太子辦事這麼久,但這也只是他第二次見到太子。

已想不起來第一次見到太子時是什麼情形了,如今想來恍如隔世。

這是李義府見到這位儲君的第一印象,大唐有這等儲君,或許真是上蒼在眷顧大唐。

而聽着太子殿下所講的這些鞭辟入裡的解釋,他很慶幸當初聽從太子安排,在河西走廊守了三年,又在洛陽守了四年。

聽到太子殿下接下來的話語,李義府又低下頭。

“有人擔憂官府的權力太大,就容易成爲掠奪鄉民的一雙大手,其次京兆府與舅舅想到一起去了,關中各縣的人越來越龐雜,各縣的壓力早已不是當年能比,不論是治安還是安置,都成了一個眼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岑文本回道:“殿下,如今藍田縣遷入的人口就有三萬餘人,渭北各縣有近五萬人,有縣裡給他們建了房子,他們也會動手自建。”

褚遂良補充道:“這些人的要求也很簡單,只要能住下來,不會餓死就好。”

“錯了。”李承幹否定了的話語,道:“不會餓死未免太過殘酷了,人們會遷入關中是爲了勞有所得。”

褚遂良行禮道:“臣失言。”

“無妨,多說說看法不會有壞處的。”

一個勞有所得的理由就能夠吸引如此多的人口來關中,人們的要求真是太簡單了。

簡單到朝中不用費吹灰之力就能辦到,哪怕再做得更加公平公正一些,那就更好了。

但這種理由又不敢多想,要是多想了,又如何能知道這些遷入關中的人,他們以往是如何度過一個個年月的。

但凡多想一些,衆人就會覺得如芒在背,還遠沒到能夠志得意滿的時候。

當說起科舉之後,還有三百名冗餘的官吏不知該如何安置。

李承幹詢問道:“舅舅覺得該如何安排?”

話語突然停下,長孫無忌撫須思量着良久沒有開口講話。

李承幹飲下一口茶水。

長孫無忌道:“不如在關中各縣增加官吏,看管之餘,讓遷入關中的民戶定下戶籍,雖說可能分不到田畝,但可以以勞作爲生。”

關中的人口早就過百萬了,並且還在往兩百萬以及三百萬往上的人口狂奔。

李唐的基本盤越來越強大,能夠動員的人力也就更龐大。

一個三百萬人口的關中,就可以辦成許多事,造出許多的奇觀。

這個奇觀並不是皇帝興建,而是百萬人口所建成的新“奇觀”畢生追求不過如此。

李承幹頷首道:“舅舅所言不錯,岑侍郎擔憂官府權力太大,因各縣建設作坊,縣官可以一言取締,而兩年一次爲期的科舉,會導致官吏冗餘,早在去年的時候,就有人與孤說過這件事。”

“關中人口幾經膨脹,管理治理都是個複雜的問題。”

“京兆府這些天的商議成果,洛陽遇到的問題也到了不得不解決的處境,是吧?”

李承幹又喚道:“張大安?李義府?”

兩人聞言上前一步,道:“正是。”

長孫無忌閉着眼呼吸沉重,感受到了莫大的壓力,這些事都是與吏部息息相關的。

關中怎麼就成了這樣?

長孫無忌心中苦澀,太子在考驗朝臣的能力,而且一次勝過一次,這事情也是一件比一件難辦。

若太子覺得你沒用了,也會將你丟了的。

舅父的話語再一次出現在思緒中。

長孫無忌還未想出對策,身邊的太子卻先開口了。

“原本關中十二縣與左輔包括渭北,潼關七十五個縣保持不變,在其下重設各鄉各坊,增派人手,三百戶爲一鄉,一百戶爲一坊,分開管理,增派人手,設置鄉長,坊正。”

言罷,李承幹又道:“舅舅以爲如何?”

長孫無忌還未開口,岑文本先道:“殿下,此事是不是在朝會中再議一議?”

長孫無忌長出一口氣,“不用議了,就這麼安排,臣召集吏部的官吏,從今天開始就不再休沐了。”

岑文本行禮道:“喏。”

李承幹叮囑道:“吏部安排人手,京兆府跟上建設,御史臺還要加強看管,諸位有勞了。”

衆人一齊作揖行禮,告別太子,各自去忙碌。

這般倉促安排,新設置的各鄉或許會是一個草臺班子。

草臺班子沒什麼不好的,大抵上總是必經之路。

如果以後能讓關中多幾個縣鄉,多幾個地名,多一些人,多一些與以往史書有點不一樣的故事,這也算是造福後世了吧。

願景總是很遠大的,路要一步步走。

未來的關中依舊很忙,關中的官吏也會很疲憊,如此情況多半還要持續很多很多年。

等衆人都離開了,原本靠在皇兄肩膀上的小兕子這才緩緩轉醒,她揉了揉眼睛,看到了外面的天色已是黃昏。

“舅舅覺得李義府其人如何?”

長孫無忌道:“聽聞過他的事,是個會用盡手段的人。”

李承乾道:“且不說他的人品,他很積極,他只能爲社稷效力來達成理想,爲此他會拼盡全力,不擇手段。”

第323章 新爺孫第52章 爺孫倆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252.第252章 范陽案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367.第367章 看洛陽219.第219章 調令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第104章 夕死可矣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524章 同盟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61章 監察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79.第279章 清查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323章 新爺孫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514章 驚蟄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56章 告老辭官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12章 等暖風來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386.第386章 新年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37章 舅爺與舅舅79.第79章 家宴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215.第215章 存糧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95章 合力撈魚213.第213章 旱情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第554章 無底洞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第85章 兵馬未動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第3章 太子講故事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15章 你猜我猜?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18章 彪悍的早朝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41章 大勝而歸379.第379章 歸長安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339.第339章 議東征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85章 兵馬未動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第117章 善意的話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43章 一朝一夕間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215.第215章 存糧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50.第250章 夜釣第525章 塞人騎兵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385.第385章 登基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第554章 無底洞第172章 精氣神
第323章 新爺孫第52章 爺孫倆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252.第252章 范陽案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367.第367章 看洛陽219.第219章 調令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第104章 夕死可矣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524章 同盟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61章 監察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79.第279章 清查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323章 新爺孫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514章 驚蟄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56章 告老辭官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12章 等暖風來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386.第386章 新年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37章 舅爺與舅舅79.第79章 家宴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215.第215章 存糧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95章 合力撈魚213.第213章 旱情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第554章 無底洞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第85章 兵馬未動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第3章 太子講故事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15章 你猜我猜?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18章 彪悍的早朝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41章 大勝而歸379.第379章 歸長安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339.第339章 議東征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85章 兵馬未動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第117章 善意的話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43章 一朝一夕間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215.第215章 存糧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50.第250章 夜釣第525章 塞人騎兵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385.第385章 登基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第554章 無底洞第172章 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