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

對方穿着帶補丁的布衣,行禮道:“在下李奉誡,崇文館學子。”

聽對方自報來路,杜構明白了這人的來意,便領着去了萊國公府邸。

李奉誡打量着四下道:“以前聽說杜府是一個很華貴的地方,不過你回來之後,杜荷公子就搬了出去,你又將這裡恢復了原樣。”

他一邊走着一邊說着,像是在參觀這裡。

杜構道:“我知道你,你是李大亮老將軍的兒子。”

李奉誡坐下來,道:“我也是個離家的人,不過我跟杜荷不一樣。”

“如何不一樣?”

李奉誡三十歲左右的模樣,他隨即在一旁的石階坐下,又道:“我是主動離家的,可家還在,我隨時可以回去,幹慶元年吧,我就科舉及第了,支教滿兩年,今年是要在朝中爲官的。”

“在軍中任職?”

李奉誡搖頭道:“我不想沿襲家父那樣的人生,我想要支教一輩子,我可以做一輩子的。”

杜構投來了幾分佩服的神色。

李奉誡又道:“但我想回家,隨時都能回去,家父與家人都會來門前迎接我,因此即便是我離家,我可以過得很好。”

杜構問道:“你來見老夫,是因杜荷的事?”

李奉誡搖頭道:“我不是杜荷的說客,說來我們都是長安的勳貴子弟,但我從未與杜荷走動,就算是我站在杜荷面前,他也不知道我是誰。”

“那你是崇文館的說客?”

“是呀,我是崇文館的支教夫子,自然也是說客。”李奉誡笑着又問:“聽聞昨夜,萊國公家的兄弟兩人又大吵了一架,連桌子都掀了?”

杜構閉着眼,忍受着對方話語中的譏諷,道:“讓你見笑了。”

李奉誡道:“其實我倒是希望成爲杜荷公子的朋友,他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十五歲從商,能夠在短短的十餘年間,成爲關中最富有的人,這樣的人要是沒有手段,怎麼可能?”

“而且杜荷公子的人脈很廣,放眼長安,多少勳貴都與他有來往,說什麼關中士族,他杜荷一句話,就能買下一個縣的所有作坊,僅僅一句話就夠了。”

杜構板着臉,不再言語。

“還有啊,關中皆知這位杜荷公子也是個仗義疏財的人,當年關中發展,都是杜荷公子在從中推波助瀾,就連京兆府都要給杜荷幾分薄面。”

“你來這裡究竟爲何?”

聽對方話語中帶着惱怒,李奉誡笑着道:“聽聞是杜構公子不聽杜荷的勸說,你不願意將書卷交給崇文館。”

杜構冷着臉道:“京兆府杜氏不是老夫一家,就算是老夫願意,其他幾家不見得會答應。”

李奉誡似乎也早料到對方會這麼說,他站起聲道:“現在,支教所出的學子如此之多,而那些學子與士族也早積怨已久,有些事早晚會發生的,況且崇文館派去支教的夫子,所教出來的學子也是崇文館的學子,你覺得呢?”

“那又如何?”

“涇陽縣一年可印製書卷數百卷,假以時日,涇陽縣產出的書籍會更多,而朝中的治國方略也會逐漸開始傾斜向崇文館,就算你們不給書,崇文館依舊有足夠的書籍主持支教。”

李奉誡來回走了兩步,又道:“就算是你們士族聯合起來,反對崇文館,那也阻止不了支教的興辦,士族對朝中沒這麼大的威脅了,你們一直所秉持的家風門風,也早晚會消失。”

“在下支教多年,常對學子說未來的書籍會是全新的,會有很多的新的故事,新的理念,至於你們士族想要掌握書籍而號令學子?哪怕你們窮盡人脈……真是可笑,陛下根本不在乎。”

李奉誡拍了拍杜構的肩膀,平素不相識的兩人,他像個好友一般,平靜地勸道:“早點響應朝中的政令,對你,對京兆杜氏都有好處,你們反對也可以,但朝中會記得,崇文館會記得,到了最後你們會被天下的學子無情丟棄。”

“你們這些士族呀,從來不怕朝堂與皇帝,可你們害怕被天下學子所拋棄,是也不是?”

杜構扶着額頭,用力嚥下一口唾沫,神色有些痛苦。

李奉誡感慨道:“我知道,你有你的難處,可即便是難處,也要辦下去纔是,我可以向你保證,只要你將書籍捐給崇文館,將來的京兆杜氏哪怕是凋零了,也一定會被學子們所記得。”

“在下是來救你的,不是來害你的,言盡於此,自重。”

說罷,李奉誡快步離開了這座府邸。

當天夜裡,李奉誡的話語在杜構心中久久不能散去,直到當天的夜裡,杜構做了一個噩夢,這個噩夢很可怖,讓杜構驚醒之後,還是一頭的冷汗。

又是一天的科舉結束之後,弘農楊氏來了一個人見了杜構,而後訴說着他的經歷,那是近百個學子,他們在弘農楊氏的各個人家前叫囂,讓他們獻上書籍,爲教化世人。

朝中只是頒佈一個政令,這些學子便如此激動。

這就像是士族的末日,那些穿着布衣的學子如同一個個的野獸,而士族就像是關在籠子裡的鳥雀,經不住對方一聲怒吼。

現在的李唐不一樣了,現在的大勢也不同了,在形勢面前,士族的話語不知從何時開始,變得無足輕重了。

科舉與支教像是兩座大山,就差將千百年來興盛一時的中古士族壓得喘不過氣。

原本規劃五天的科舉,進行了七天才結束。

這天,京兆杜氏將百餘箱書籍都交到了崇文館。

而杜構向陛下請命前往河北相州任職,陛下答應了他的請命。

並且往後京兆杜氏的事宜交還給了杜正倫處置。

反正杜正倫也不在長安,現在人還在江南查案,只能讓杜荷暫代京兆杜氏的事宜,待杜正倫回來之後,再交還。

杜構走了,離開了長安,其實還有人勸說他不要將書籍交給崇文館,只要關中士族交出去了,往後的支教學子也用如此行爲逼着天下各地的士族。

可依舊有人想不明白,他們不明白世道因何變了。

一個新的大世就要來了,那是一個科舉與支教大興的世道。

皇帝給了士族體面,也給了他們顏面。

但若不交出書籍,天下學子就會摒棄士族,甚至唾棄之。

杜構坐在離開長安的車駕上,自己的弟弟杜荷竟然沒有來送行,卻得到了一封書信。

書信中杜荷拒絕了杜構的要求,他不暫代京兆杜氏的事務,並且讓杜正倫來處置。

看到這封書信,杜構慘然一笑。

杜荷決意,往後他與杜家不再有牽連,杜家散了……

皇宮,太液池邊,李承幹再一次見到了杜荷是科舉考試剛結束的第二天。

面對陛下的目光,杜荷始終低着頭,不敢看。

李承幹喝着茶水道:“你當真與杜構劃清了?”

杜荷道:“雖說愧對父親,但我不想一直受他們的擺佈。”

“你與朕是朋友,朕理解你。”

“謝陛下。如此體諒。”

“你忍受了這麼多年,也足夠了,你就沒有愧對當年的杜相,至少將來你會是杜家最光耀門楣的一個孩子。”

聞言,杜荷作揖將姿態放得更低。

李承乾道:“坐吧,你與朕合謀這麼多年,沒必要有這麼多的禮數。”

“喏。”

杜荷點頭,這才坐下。

看他敬小慎微的模樣,李承幹遲疑道:“朕對你的家事沒興趣,你與杜家分家也好,從此互不打擾,只是朕好奇……”

杜荷稍稍擡起頭,又迅速將頭低下。

李承幹蹙眉看着他,道:“你與麗質是什麼時候……”

杜荷又連忙起身行禮道:“在下不敢。”

“說說吧,無妨的。”

“喏。”杜荷說起了當年的事。

那是在貞觀十三年的事,當初的杜荷還在爲建設作坊的事頭疼,那時長樂公主也正好在各縣走動,因營建作坊的事,長樂公主給了指點。

杜荷是關中最富裕的人,長樂公主又掌握着最厲害的生產之法。

這兩人聯手之後,杜荷的產業就迎來了飛速上升期。

而也在一次次地來往中,兩人有了感情。

但杜荷對這份感情一直藏在心裡,直到他見證了東征大勝而歸之後,他才向長樂公主表達了心意。

從十七八歲開始,杜荷年近三十了,李麗質也二十有七了,兩人共同謀劃產業,李麗質也可以從中驗證她的生產學。

如此一來,當年兩個聯手的人,現在成了知己。

也就在關中產業變革的過程中,京兆府遇到了大問題,就連李麗質也一度惱怒。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杜荷一擲千金,買下了許多倒閉的新作坊,並且與李麗質共同規劃,將其扭虧爲盈。

又或者說杜荷這樣有恆心且正直的爲人,打動了李麗質?

細細算來,兩人的感情從貞觀十三年開始,到現在有十年了。

聽罷杜荷的話語,李承幹看了看四下,沒見到有人在偷聽,麗質本就沒有小姑娘那般的情緒,若是讓人來聽,倒也不是這個妹妹的作風了。

換言之,麗質其實是個很灑脫的姑娘。

李承幹站起身,看着太液池道:“其實,朕的妹妹中,麗質的眼光是最高的。”

“陛下,在下知罪。”

李承幹忽然一笑道:“若母后答應了你們的婚事,朕也不會攔着,但你要記住了,她的理想……”

“就算是散盡家財,我也會助公主殿下完成理想。”

“呵,你的家財,她根本不看在眼裡。”

“臣失言……”

李承幹放下手中的茶碗,道:“你走吧,朕現在看到你就煩。”

杜荷忙道:“在下告退。”

夜裡,李承幹還在看着今年科舉的文章,岑文本挑選了三篇較好的遞交上來,一篇是狄仁傑的,還有一篇是郭待舉的,另一篇是劉齊賢的。

相較之下,今年的科舉榜首進士大概就是這三位了,至於裴炎與盧照鄰這兩位享有盛譽的才子,反倒不入進士之列。

這也因現在的科舉更講究實用性,反倒是對明經一向沒有太高的要求。

“皇兄?”

聽到話語聲,李承幹擡頭看去,見到母后正牽着李麗質而來。

“杜荷這孩子與你自小就交好,他爲人如何?”

李承幹看到母后的兩鬢已有了些許白髮,心有感慨但沒說,而是將卷宗收起來放在一旁,道:“麗質,你覺得呢?”

李麗質站在一旁道:“杜荷是個很簡單的人,也沒太多的心思,他這樣人能夠成爲關中最富有的人,多半是老天不長眼吧。”

李承乾咳了咳嗓子,道:“平日裡呢?”

李麗質又回道:“他很有錢,但他從不揮霍,也很簡樸,大抵上與皇兄差不多,踏實又很謙遜。”

“怎麼在母后聽來都是優點呢?”

李麗質拉着母后的手腕道:“他心性純良,是個丈夫的好人選。”

李承幹注意到母后臉上的笑意,此刻也不見父皇,說不定現在父皇已將杜荷查個明白,包括他的朋友有哪些,他的家業,以及他多麼有錢。

只要母后點頭,這門婚事就可以定下了。

幹慶三年,五月底,長安城終於揭榜了,不出意外,今年的進士有三人,狄仁傑,郭待舉,劉齊賢三人。

人們擠在朱雀門前,看着榜上的名字。

一個王府的侍衛快步跑到對面街道:“殿下都看清楚了。”

李治頷首,“說說吧,都有誰。”

“喏。”侍衛稟報道:“裴炎,岑長倩,敬暉,王九思,盧照鄰……”

“慢着。”李慎看向蹲坐在牆角的張柬之,小聲道:“有他嗎?”

侍衛回道:“末將忘了,再去看看。”

說罷,他又擠進了人羣中,再一次出來回道:“稟殿下,有的最後一名。”

李治隱約聽到了抽泣聲,尋聲看去見到了掩面而泣蹲着的張柬之。

李慎也走上前,拍了拍他的後背道:“柬之兄,你終於科舉及第了。”

張柬之痛哭流涕,身體還在顫抖。

李治道:“此番科舉一萬餘人,你是其中前五百人的最後一個及第,真不容易呀。”

李慎點頭,“的確不容易。”

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62章 對錯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2章 “人肥”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66章 大將軍教導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167章 夏收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423.第423章 江邊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第517章 大宛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79.第79章 家宴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568章 長安之南337.第337章 “奇觀”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274.第274章 新年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74章 太子拜師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269.第269章 蘇勖第61章 迎接陛下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524章 同盟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493.第493章 李孟嘗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第32章 拜訪舅爺第163章 杖責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第101章 東宮爭吵420.第420章 戰象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127章 遊園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87章 通達?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12章 等暖風來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第531章 只有利益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
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62章 對錯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2章 “人肥”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66章 大將軍教導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167章 夏收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423.第423章 江邊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第517章 大宛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79.第79章 家宴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568章 長安之南337.第337章 “奇觀”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274.第274章 新年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74章 太子拜師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269.第269章 蘇勖第61章 迎接陛下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524章 同盟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493.第493章 李孟嘗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第32章 拜訪舅爺第163章 杖責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第101章 東宮爭吵420.第420章 戰象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127章 遊園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87章 通達?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12章 等暖風來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第531章 只有利益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