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

李麗質擅長數學,與她說這些又太遙遠。

等弟弟妹妹都休息了,李承乾收拾了一番也早早睡下。

翌日,被寧兒姐喚醒的時候,天還沒有亮堂。

李承乾從榻上坐起來,看着窗外灰濛濛的天空。

“殿下,時辰該到了。”

寧兒姐就站在一邊,已經準備了今天要上朝的衣冠靴子。

李承乾下了牀榻,赤腳走到窗邊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從這裡朝着外面望去,皇宮很空曠。

提了提神,李承乾撫着額頭道:“什麼時辰了。”

寧兒道:“剛到卯時,快卯時一刻了。”

“馬桶送到河間郡王府上了嗎?”

“殿下,昨晚就讓人送去了。”

李承乾頷首道:“那就好。”

還是天邊剛剛出現晨曦的時候,另一邊的天空月亮還在。

剛走出東宮,李承乾停下腳步,揣着手望向灰濛濛天空上的月亮。

寧兒狐疑道:“殿下怎麼了?”

“這月亮很好看,離我們很近,等到月圓的那天一定會更美麗。”

聽殿下這麼說,寧兒道:“月亮一直都這樣的。”

“不,月亮不是一直都這樣的。”李承乾氣餒一嘆,低聲道:“其實月亮每年都在遠離我們,雖說一年兩年感覺不明顯,可放在千年的尺度上,還是能夠感覺到。”

寧兒蹙眉道:“那現在的月亮是離我們更遠了?”

“它很美麗。”李承乾淡淡說了一句,很多事放在一千年的時間尺度上,不僅僅是月亮有區別,其實環境也不一樣。

在東宮的卷宗中可以看到,現在的河西走廊還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所在,可以養成羣的羊羔,可以養很多的戰馬。

關中的環境,乃至整個大西北的環境也沒有這麼糟糕。

至少現在看起來都沒有這麼糟。

如果可以再維持住西北的生態環境,比如說在西北河西走廊,或者祁連山以西植樹造林,建設一整片的防沙林,讓戈壁也成爲森林,那將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如果將來自己的登基,從未來幾年開始準備,用個三五年時間修路,再用六七年時間造一些結構相對簡單的機械動力車,也算是造福後世了吧。

可是這麼一來,會很忙的。

想到這些,李承乾再一次皺眉不語。

想了又想,還能怎麼辦呢?現在還不過是個太子而已。

太極殿坐北朝南,正如昨日一樣,李承乾跟着一羣腳步匆匆的官吏來到太極殿。

殿內的衆人還在交頭接耳議論,李泰與昨日一樣,他好像與所有人都有共同的話題可以聊。

李承乾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閉上眼開始養神。

睡眠不夠,能養神一會兒是一會兒。

“皇兄,你看看他,又在討好朝臣了。”

“嗯。”李承乾揣着手站着有氣無力地應了一聲,又對吩咐道:“孤閉眼休息會兒,有什麼異樣就提醒我。”

“皇兄放心,弟弟爲你打掩護。”李恪很鄭重地點頭,又道:“母妃說過了,弟弟要聽從皇兄的話語辦事。”

“嗯,你的母妃說得很對,都是自家兄弟,孤不會害你的。”

李恪的母妃也就是楊妃,是前隋的公主。

他的身份很特殊,但這不妨礙那位獨具個人魅力的天可汗對這個兒子的喜愛。

而李恪的存在,可能也象徵着皇帝善待前隋舊臣的一個標誌,再怎麼說現在朝中還是有很多前隋留下來的官吏的。

隋煬帝是個放浪且十分有個性的皇帝,在他治下還是有不少名臣。

可恨那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殺了多少名臣。

再看李恪的身世背景,以及在楊妃身後母系的勢力,他的外祖母是當年享譽中原的獨孤氏一脈,他的外祖父就是隋煬帝。

大唐與隋朝的關係千絲萬縷。

李恪又是一個極其忠誠的小弟,就連他的母妃也對皇帝是忠誠的。

從前朝到如今,再到玄武門之變,發生了許多說不清楚緣由和根本理不清關係的糾葛。

拋去這些不談,李恪這個小弟在眼下這個大家庭中,他對孤這位皇兄來說,忠誠不極端,就是極端不忠誠。

李世民來到殿內,早朝就開始了。

李承乾就一直保持着這種狀態,做個木雕嘛,其實也不難,只要不出聲,不動就行了。

其實大唐的早朝並沒有太多複雜的禮儀,衆人行禮之後,各部就開始彙報事宜。

李承乾安靜聽着,說到了編撰氏族志或者科舉的種種大事。

不過隨着閉目養神進入狀態之後,耳邊的這些聲音也開始變得朦朧。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耳邊的嘈雜聲更多了。

李世民坐在皇位上,聽着羣臣的爭論,目光落在了三個正在早朝聽政的兒子身上。

李泰從始至終都很專心,專心得不肯放過任何一句話。

李恪站得筆直,軍中訓練過的緣故,他的站姿很端正,神態倒是看不出什麼異樣。

終於,李世民的目光落在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身上,不由得拳頭一緊,這個小子閉着眼,低着頭,站沒個站樣。

看他那搖搖欲墜的模樣,是站着睡着了嗎?

心說這滿朝文武這麼多榜樣,混賬小子學誰不好,學了程咬金,李大亮那幫混賬在朝堂上站着睡覺。

眼看李承乾要向後倒去,一旁的李恪竟然還幫忙扶了一下。

坐在皇位上,居高臨下看着滿朝的臣子,他們的小動作一清二楚。

輪到房玄齡講話了,李世民這才收回目光,繼續聽着衆人的稟報。

今日的早朝比昨日的大朝會結束得早。

“皇兄,散朝了。”

李承乾悠悠轉醒,目光先是看了看四下,最後望向了空空的皇位,放鬆着腰背道:“什麼時辰了。”

李恪連忙道:“快午時了。”

“辛苦你幫孤打掩護。”

“皇兄不必這麼說的。”

李承乾拿出一塊肥皂交到李恪的手中,道:“這個替孤交給你的母妃,就說孤是這個家的嫡長子,一定會照顧好弟弟妹妹們的。”

李恪連忙道:“謝皇兄。”

“無妨,伱我是兄弟,楊妃的意思孤剛剛想明白了,你我兄弟定要好好齊心纔是。”

“喏。”李恪又是憨憨一笑。

李承乾應了一聲,揣着手走出太極殿,留下李恪還一臉感動地站在原地。

李泰那小子早就不見人影了,一下朝就不知道他去了哪兒。

掃視了一圈,便自顧自朝着東宮走去。

剛路過崇文殿,腳步一停,李承乾仔細一看,殿內的人還真不少,除了李孝恭之外,還有高士廉,于志寧,徐孝德。

“殿下!”于志寧快步迎上前,道:“許國公與河間郡王都已等候多時了。”

高士廉擺好了棋盤,撫須道:“下棋!”

李承乾應了一聲,在這位舅爺面前坐下,目光又向殿內的其他人報以笑容。

高士廉也沒客氣,執黑先行,落下一子道:“許久未下棋了,也不知道手生了沒。”

與高士廉下的是圍棋,好在上輩子時常與醫院的一羣老大爺下棋。

于志寧與徐孝德就站在一旁看着。

太子的白子攻勢很猛,上來就要吃向許國公的黑子。

高士廉也是棋盤上的老手,但面對眼前這個十五歲的孩子,竟一時間被攻殺得進退兩難。

“皇叔,肥皂用的如何?”

李孝恭煮着拉麪,回道:“很好,昨晚家裡的娘們在某家身上嗅個不停。”

太子還有閒心與旁人說話,高士廉的黑棋舉步維艱,勉強落下一子。

李承乾又應對地落下一顆白子,又與一旁的李孝恭談着。

棋盤上的形勢讓高士廉神色越發不好看,便問道:“殿下以前與什麼人下棋。”

李承乾回道:“孤多數時候都是自己和自己對弈。”

高士廉神色凝重,“殿下的棋路殺伐盡出,棋路老練,年紀輕輕不該如此有殺氣纔是。”

見李承乾還要繼續與李孝恭談話。

高士廉搖頭放下了手中的棋子,乾脆臥在一旁不下了。

李孝恭煮了一大鍋的麪條,讓東宮衆人各自拿了碗筷可以一起用飯。

東宮越來越像個麪館了……

在這裡的氛圍很好,大家都是有說有笑的,下了早朝還能在東宮用一碗飯食,休息片刻再回家。

李孝恭一拍桌案道:“吃慣了殿下這裡的拉麪,老夫回了家之後再也吃不下任何東西了。”

“不是讓皇叔帶了一籃子回去嗎?”

李孝恭搖頭道:“那一籃子就夠老夫吃一頓,沒了下頓。”

李承乾嘆道:“皇叔不僅僅在少年時就天賦異稟,如今在食量上也是天賦異稟的。”

寧兒帶着幾卷書,放在了李孝恭面前。

用了麪條之後,李孝恭打開一卷看了眼,確認了之後,將這幾卷書放入包袱中,快步離開了。

站在一旁的于志寧眼尖,就在李孝恭打開一卷看時,就已見到了那是紅樓的後續故事。

再看太子殿下的神情,于志寧明悟過來,神色多了幾分瞭然。

高士廉還臥在一旁好像是睡着了,呼吸起伏很穩定。

殿下乖巧地給許國公蓋上一件外衣。

再將暖爐放在一旁,以免這位舅爺會着涼。

而後,李承乾站起身揣着手道:“兩位,出去說吧。”

“喏。”兩人齊齊行禮,先一步走到了殿外。

讓李治從東宮搬來了胡凳,三人靠着牆就坐了下來。

徐孝德行禮道:“多謝晉王殿下。”

李治也禮貌地回禮。

李承乾接過小福遞來的餛飩,一邊吃着,目光看着前方。

殿下正在用飯,兩位東宮屬臣也都默不作聲。

忽聽殿下一聲嘆息。

徐孝德與于志寧皆是頭皮一緊,神色緊張。

碗中的餛飩吃完,李承乾將碗又給了小福,示意她可以離開了,等人走遠纔開口道:“兩位,近來如何?”

于志寧回道:“忙於朝中諸事,如今才得空來見殿下。”

徐孝德道:“臣近來剛去御史臺,整理好那邊的事,這就過來了。”

其實昨天才開朝,大家都挺忙的,本來李承乾也沒責怪這兩人怠慢東宮。

只不過身爲他們兩人的頂頭上司,一兩句話,多多少少會讓他們多想的。

于志寧小聲道:“殿下,曹先生將紅樓留下了?”

李承乾回道:“嗯,都給孤了。”

“如今大理寺正在尋這位曹先生的蹤跡,坊間都在打聽這位曹先生究竟是何許人。”

要查,就讓他們盡情去查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人。

李承乾頷首不語。

于志寧又道:“殿下還打算將紅樓之後的故事都拿出來嗎?”

李承乾低聲道:“這是孤答應曹先生的。”

陽光照到了崇文殿的正門,溫暖的陽光落在身上很舒服,李承乾忽然道:“徐長史,你的女兒近來可好?”

聞言,徐孝德連忙起身行禮道:“回殿下,小女在家中一切尚好。”

站在不遠處的寧兒聽到這番對話,不由得神色凝重,殿下越是這麼說,恐怕這位徐長史更不會將徐慧帶出來的。

畢竟不是所有人家都願意將女兒送進宮裡的。

現在,徐孝德躬身站着,低着頭,滿臉的爲難。

李承乾點頭道:“那就好,如果徐長史一邊要應付朝中,還照顧不到家裡,可以將慧兒送到東宮來,孤這裡這麼多弟弟妹妹,多一個也不多。”

“臣銘感五內,不過家中小女向來怕生。”

“沒關係的,孤這裡都是她的同齡孩子,而且這些天也考慮過,孤想讓弟弟妹妹們每天去國子監聽課,孩子都要有個完整的童年,需要接觸同齡人的。”

“若徐長史的女兒也想要入國子監,孤可以安排人,順帶一起送去。”

這一次,徐孝德欲言又止,自家兒女能進國子監自然是好事,可這太子將來若是……

“殿下能如此爲下臣考慮,臣等不知何以爲報?”

于志寧終於打圓場道,讓原本僵持的氣氛緩和了不少。

言至此處,東宮又走出來三個宮女,她們各自端着一個盤子,盤子上放着的就是一塊塊如同白玉脂的肥皂。

傳聞這肥皂是從後宮傳出來的,皇帝的妃子們都在用這個洗澡。

關於皇家的傳聞,自然也會影響到坊間百姓,長安城說大很大,說小也小。

只要什麼消息與皇家有關,那麼其傳播的效率一直很高。

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351.第351章 少了第73章 “肥羊”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85章 兵馬未動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109章 指指點點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243.第243章 雪後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243.第243章 雪後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35章 越活越平庸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90章 天大的誤會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73章 “肥羊”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27章 長安傳聞第102章 科舉揭榜207.第207章 演武309.第309章 發兵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161章 監察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285.第285章 生產瓶頸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69.第269章 蘇勖351.第351章 少了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168章 一夜第93章 苦惱的舅舅1.第1章 太子殿下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34章 儲君心事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153章 崇文館237.第237章 笄禮252.第252章 范陽案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186.第186章 杜正倫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183.第183章 識大局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360.第360章 歸心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第132章 豪傑依舊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6章 小女徐慧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第27章 長安傳聞79.第79章 家宴第101章 東宮爭吵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207.第207章 演武第155章 狄家父子304.第304章 寒冬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第74章 太子拜師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
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351.第351章 少了第73章 “肥羊”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85章 兵馬未動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109章 指指點點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243.第243章 雪後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243.第243章 雪後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35章 越活越平庸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90章 天大的誤會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73章 “肥羊”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27章 長安傳聞第102章 科舉揭榜207.第207章 演武309.第309章 發兵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161章 監察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285.第285章 生產瓶頸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69.第269章 蘇勖351.第351章 少了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168章 一夜第93章 苦惱的舅舅1.第1章 太子殿下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34章 儲君心事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153章 崇文館237.第237章 笄禮252.第252章 范陽案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186.第186章 杜正倫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183.第183章 識大局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360.第360章 歸心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第132章 豪傑依舊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6章 小女徐慧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第27章 長安傳聞79.第79章 家宴第101章 東宮爭吵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207.第207章 演武第155章 狄家父子304.第304章 寒冬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第74章 太子拜師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