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

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

以前,曲江池的池水沒有這麼清澈,也顯得渾濁。

在六年前長安重修了排水溝渠之後,這裡的水況才慢慢好轉,如今都有魚兒會躍出水面了。

水況好了之後,這裡的魚也就多了起來,倒不至於像魚塘那樣。

遠處有一排魚竿,父皇也坐在那兒,讓內侍看着。

雖說已退位了,但還是很關心國事,特別是有關吐蕃的事。

李承幹坐在池邊,享受着溫暖的陽光。

見天可汗久久沒有回話,松贊干布接過內侍遞來的椅子,會意坐下來,這椅子坐着確實很舒服,後方的靠背設計得很巧妙。

“其實讓都護府進入吐蕃也好,有了唐軍鎮守吐蕃也能安心許多,倘若吐蕃再出現內亂,對朕,對你都不是什麼好事。”

松贊干布頷首,“謝天可汗體諒。”

“其實這也不是你的讓步,你若真要讓步維護吐蕃的安寧,這只是前提,不能算作條件。”

思量了片刻,李承幹又道:“即便是不建設都護府,當初欽陵發動內亂,也是唐軍平定的,況且你的吐蕃大臣很願意爲朕效力。”

“敢問,朝中還需要什麼條件?”

李承幹看了眼站在一側的顏勤禮與上官庭芝,言道:“在吐蕃建設都護府是前提,這一點贊普可答應?”

松贊干布頷首。

“增加崇文館在吐蕃的數量,並且崇文館可以選擇一部分學子來長安入學。”

“天可汗想要吐蕃的孩子?”

“很少一部分天資聰穎的孩子就可以,八歲以上。”

“將來他們還能回吐蕃嗎?”

“想回去就回去,大唐不會橫加阻攔。”

松贊干布道:“天可汗會如何處置茹來傑?”

“你們吐蕃大臣所做的事,與朕無關。”

“他協助王玄策有功,大唐會保護他嗎?”

李承幹接過內侍遞來的書卷,一邊看着道:“朕也從來不會薄待功臣,留着他吧。”

松贊干布道:“不殺了他嗎?”

“呵呵呵……”李承幹忽然笑道:“朕是天可汗,倘若朕還不容下吐蕃,那又何談是心懷天下的皇帝?你與朕應該是一樣的人,何必對此耿耿於懷,他手段很厲害嗎?他的存在會影響唐蕃之交的大局嗎?”

“天可汗是我等所不能比的。”

李承乾的眼神還在書卷的文字上,繼續道:“中原的確與吐蕃不同,在中原也有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兩年殺的人也不少。”

帶着寒意的風吹過曲江池,吹得水面都有了些漣漪。

松贊干布看着這裡的景色,道:“可中原有很多的能臣。”

“中原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吐蕃也有桑布扎,祿東贊,還有贊普,可大唐依舊不夠強大,也不夠富有,唐人的生活很辛苦。”

松贊干布從這位年輕的天可汗學到了新的處世經驗,身爲帝王人就不能執着於這些善惡。

李承幹請松贊干布喝着茶水,道:“聽說你最近睡得很不好?”

松贊干布道:“我身體虛弱,年過三十,卻是六七十的身體。”

“未免太過悲觀了,朕小時候也體弱多病,每每重病就長達數日半月臥病不起。”

“可現在的天可汗很強大。”

李承乾笑着道:“你大可以從現在開始鍛鍊身體,說不定會有所改善,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唐人。”

松贊干布聞着茶香,道:“這是什麼茶?”

“這裡面放了一些藥材,能夠安神。”

“陛下近來也心神不寧?”

“他們想往朕的宮裡塞女人。”

又嚐了嚐味道,帶着一些花香的茶水入口之後十分地柔和,松贊干布蹙眉道:“唐人的茶水已成這樣了嗎?”

李承幹搖頭道:“朕當然還是喜歡純粹的茶。”

又有內侍遞上一個木盒。

打開木盒內部是一個杯子。

李承幹又道:“多喝點熱水。”

這是用桃木製成的杯子,松贊干布將茶水倒入杯子中,飲下一口道:“嗯,別有風味。”

“其實沒什麼區別的。”

“傳聞天可汗很喜歡杯子。”

李承乾道:“那都是傳言,這些杯子都用不久,往往不出三兩個月就要換,木製的杯子用不長久,鐵質的杯子容易放涼,要做到保溫不容易。”

“能夠保溫的杯子,真的有嗎?”

李承乾道;“沒用的,儘可能保持一些溫度而已。”

“希望吐蕃與大唐能夠如保溫杯一般。”

李承乾笑道:“但願。”

陛下與吐蕃贊普就坐在曲江池邊,像是多年不見的好友一樣說着話,說的也都是一些平常的瑣事。

松贊干布很好奇養生,又問道:“養生是什麼?”

“你就需要養生,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改善自身,你從三十歲開始養生,說不定能夠活到七十歲。”

“哈哈!”松贊干布忽然一笑,道:“若我真的能活到七十歲,那就能見到吐蕃重新興盛的一天。”

七十年是什麼概念,可以看到三代人從兒童成長到少年,吐蕃要重新興盛需要三代人。

“朕希望吐蕃不用七十年就能夠興盛。”李承幹換了一個坐姿,轉而又蹙眉道:“你若將那些吐蕃大臣的治理之權收回,將他們的權力交給大唐的官吏,吐蕃的興盛或許不用等七十年。”

言至此處,李承乾麪帶笑容,“唐人更擅長治理。”

松贊干布擡頭看着晴朗的天空,“若我與天可汗真的能夠活到七十歲,待那一年到了,我就將吐蕃大臣的治理之權交給天可汗。”

“你若自盡該如何是好?”

“絕不自盡。”

“那要是不好好治病又該如何?”

“我是吐蕃的贊普,還請天可汗相信我。”

“好。”李承幹拿着茶杯與他的新茶杯碰了碰,道:“那就從今年開始算,我們還有四十年,若四十年後你還活着,吐蕃的社稷就交給大唐。”

松贊干布道:“好!就此約定。”

李承幹站起身,整了整衣襟離開這裡。

上官庭芝與顏勤禮連忙跟上腳步。

“你們兩人甘願領罰?”

“臣甘願領罰。”

兩人齊聲道。

“好,你們兩人各自留任一年不得升遷,京兆府與大理寺其餘官吏各自寫好陳述,闡述自己的職責疏忽。”

“喏。”

“這一次暫且輕責,若有再犯……”

“臣願脫去官身。”

“倒也不至於。”

送別陛下之後,兩人都是鬆了一口氣,這一次沒有重罰,陛下果然聖明,防不勝防的事太多了,往後還要加緊巡查。

安靜的曲江池邊,李世民正要離開,吩咐道:“你們若是釣不到魚,今天誰也不能離開這裡。”

幾個內侍忙點頭,手握魚竿不敢放鬆。

朝中並沒有參與吐蕃的內部鬥爭,這是陛下答應松贊干布的,並且一切交由吐蕃人自決。

自從唐蕃之交建立之後,也就沒有人再去吐蕃的宅院前叫板了。

可吐蕃人依舊在長安不受歡迎。

餘下的日子裡,松贊干布聽從了天可汗的建議,時常會出門走走,直到這一天干慶四年的第一場大朝會。

松贊干布來太極殿向天可汗道賀。

隨之而來的還有突厥的阿史那社爾,新羅使者,蒙舍詔使者,回鶻使者,還有從西域而來的僧人。

在這場朝會上,李承幹讓人唸誦了旨意,封阿史那社爾爲突厥大可汗。

也在這一年東海道行軍大總管金春秋向天可汗遞交了國書,新羅王室已退位

皇帝封金春秋爲新羅王,繼續執掌新羅與東海道,至於東海道在那裡沒有一個明確的疆域,大概就是新羅以東的所有地界就是大唐的東海道。

阿史那社爾帶着自己的子嗣而來,向天可汗表達了自己的忠心,並且終此一生聽從天可汗號令,自願請命將子嗣留在長安。

新羅使者願意爲大唐繼續征戰。

蒙舍詔願南下征討,要一統南方,天可汗賜國號南詔。

在皇城外,一隊隊的官吏離開長安,去各地宣讀皇帝的旨意,並且崇文館又有一批學子離開,這一次大唐派往吐蕃與天竺支教的夫子有一千人。

這是前所未有的規模。

一道接着一道旨意,在朱雀門前,由禮部的官吏唸誦着,人們皆是側耳聽着。

並且皇帝下旨,往後數年大唐堅持勤儉作風,如今的大唐依舊不夠富裕,設立洛陽與關中爲核心的大型城鄉,各縣建設皆須上報京兆府。

一個內侍剛唸完旨意,又有一個太監快步而來,繼續大聲地念誦旨意,未來五年,中原以河北遼東爲重心發展耕種,營建糧倉,凡有未賣出糧食,皆由民部與司農寺收納買下。

朱雀門前,一直有人在議論着,大家都在聽着旨意中的意思,陛下是希望河北與遼東大力開展墾荒耕種,不要擔心糧食賣不出去,一切由戶部兜底?

朝中要買多少糧食,將這些糧食全部儲備起來,這需要多少銀錢?

當年河北的田地與戶籍被重新均分之後,這兩年的糧食確實多了起來,而且一度穩住了關中與洛陽的糧食價格。

有人道:“你們聽說了嗎?去年陛下讓民部尚書褚遂良去了洛陽,在那裡修建了三座大糧倉,說要儲備了近百萬人一年的口糧。”

旨意還在繼續宣讀,大抵上都是一些往後五年的國策,如增加各縣的行事效率,簡略冗餘的辦事步驟,各縣鄉民如有困難可直接前往所屬官衙,無須向鄉長,縣令稟報,可自行而決。

並且增加關中與洛陽的房屋建設,在兩地快速發展的同時提高作坊商品的質量,見到有人以次充好,京兆府見一次可罰一次,按照貨物價格的倍數而罰。

再之後又是對揚州的諸多旨意,加強支教與扶持桑茶之策,繼續支教。

直到陛下又下了最後一道旨意,清查鹽戶。

當朝中這些佈告與政令一同張貼出來,今年的政令多到幾乎要貼滿朱雀門的外牆,以至於成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奇觀。

歷代皇帝也有建設奇觀的,但真沒見過這種。

每一道政令的內容都很詳實。

史官來濟站在朱雀門的城牆上,他看着朱雀門前的盛況,執筆在史書上寫下,幹慶四年,二月初一,皇帝下政令三十餘條,皆陳列朱雀門,容萬千民所察。

長安居民數萬戶,圍於朱雀門前,放眼望去直到朱雀大街,人聲鼎沸,皆側耳傾聽天可汗旨意。

大唐朝堂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皇帝向來是願意將政令告知天下人,朝中的每一道政令都是公之於衆的。

當年陛下還是太子執掌京兆府與關中建設便是如此。

如今依舊不變,只不過現在的政令,是說給天下人聽的。

同爲記錄國史的孔志約嘆道:“其實,陛下只不過是將政令給天下人看,讓天下人知道朝中要做什麼,僅是如此,就能收穫如此多的民心。”

來濟解釋道:“國與民是分不開的,陛下不像以往歷代皇帝那樣,經營臣子,謀奪權柄?我們的陛下是要與天下萬民共看人間的。”

孔志約又道:“自漢之後,南陳或北朝人們越來越不知廟堂是何物,現如今陛下就像是在將朝堂的五臟六腑挖出來,給萬民看。”

來濟回頭看去,還有內侍舉着皇帝的旨意,他們從承天門跑出來一路來到了朱雀門,而後繼續高聲唸誦的旨意。

餘下的旨意都是與軍中有關的,從今天起軍中的將領包括所有的兵卒都要念書了,崇文館的支教事業又龐大了許多。

北苑的村子邊上,李世民正蹙眉看着一道道政令。

長孫無忌坐在一旁也在看着。

坐在另一頭的是如今的房相與李衛公。

四人一張接着一張,互相傳遞着,桌上已有了厚厚一迭,還用石頭壓住了,以免被風吹走。

李世民道:“輔機,朕就說了,你一離開朝堂,承幹這孩子就胡作非爲。”

長孫無忌道:“倒不是胡作非爲,每一道政令都有各部要做的事。”

房玄齡也頷首道:“甚至很清楚地說明了什麼樣的事,由什麼樣的人去做,工部,吏部,兵部皆有。”

其實趙國公還在朝中的時候,陛下並沒有這麼大的動作,告老之後,陛下似乎是將幾年間所積累的政事都拿了出來。

219.第219章 調令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第512章 倒春寒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309.第309章 發兵257.第257章 活捉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78.第78章 解氣?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第77章 立冬宴席339.第339章 議東征213.第213章 旱情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18章 彪悍的早朝260.第260章 談人生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85.第385章 登基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309.第309章 發兵第87章 通達?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257.第257章 活捉第169章 願爲前鋒250.第250章 夜釣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第52章 爺孫倆第573章 終章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第316章 人的孤獨第85章 兵馬未動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第138章 從不退讓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第98章 奉命放假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150章 仗義出手第109章 指指點點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488.第488章 陳子昂第163章 杖責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第535章 有很多人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215.第215章 存糧第314章 臘月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
219.第219章 調令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第512章 倒春寒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309.第309章 發兵257.第257章 活捉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78.第78章 解氣?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第77章 立冬宴席339.第339章 議東征213.第213章 旱情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18章 彪悍的早朝260.第260章 談人生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85.第385章 登基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309.第309章 發兵第87章 通達?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257.第257章 活捉第169章 願爲前鋒250.第250章 夜釣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第52章 爺孫倆第573章 終章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第316章 人的孤獨第85章 兵馬未動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第138章 從不退讓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第98章 奉命放假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150章 仗義出手第109章 指指點點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488.第488章 陳子昂第163章 杖責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第535章 有很多人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215.第215章 存糧第314章 臘月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