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

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現在的陛下不喜在殿內用飯,總是喜歡將桌案搬到外面,在殿前用飯。

陽光下,李承幹站在桌前,看着皇叔走來。

隨着河間皇叔一起來的還有江夏皇叔。

兩位叔叔走到近前行禮道:“陛下。”

李承乾笑呵呵揣着手道:“兩位叔叔,這新年剛過,宮裡的準備也不多,不知是否合胃口。”

李孝恭擡眼看去,桌上已經放好了一條炙烤好的魚與麪條,“臣是來與陛下說宗室諸王的事。”

“先用飯吧。”

兩人再次行禮。

李孝恭坐下來,從一旁的鍋中撈出麪條熟門熟路的又倒了一些肉醬,伴着吃,而後又倒了一碗羊肉湯,一口面一口湯的吃着。

看着正狼吞虎嚥的兩位叔叔,李承幹自顧自吃着餅乾。

正吃着面,李孝恭與李道宗又開始吃起了桌上的一大條烤魚。

一邊狼吞虎嚥吃着,也不知道吃了幾碗麪條,李道宗再擡頭看去,見到李孝恭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站着端碗吃着,又問道:“你是坐着不爽利了?”

李孝恭剛將口中的麪條嚥下,又順了順氣,再深吸一口氣,看起來像是爲了讓肚中的食物早點順下去,留出空間繼續吃。

見狀,李道宗看着鍋中爲數不多的麪條,頓覺壓力巨大,又看向陛下,正吃着一碗麪,看着一卷書,很是淡然。

這頓飯對內侍太監們來說是最漫長的,他們需吃力地煮麪,已烤五條魚了。

現在的桌上,就擱着一桌的魚骨頭。

李孝恭將最後一口魚肉吃完,終於擱下了碗筷,大聲道:“痛快!”

李道宗也吃不下了,擱下碗筷,背靠着椅子良久說不出話。

見到陛下點頭,內侍安靜地上前,將桌上收拾乾淨,再將鍋碗還有爐子搬走。

陛下面前的桌子與周圍很快就恢復得潔淨一新。

叔侄三人安靜小半刻時辰,內侍再將茶水倒滿,李孝恭飲下一口茶水,纔開口道:“這麼多年了,許久沒有吃得這麼暢快了。”

李承乾道:“看到皇叔能如當年那樣,朕很高興。”

這句話是真心的,看着當年的老師也好,舅舅也罷,父皇也好,都是暮氣沉沉的,雖說兩位叔叔也都有些老了,好在還如當年一樣。

李道宗道:“陛下,李元昌過世了。”

李承幹神色瞭然道:“朕想起來,近來宗室的叔叔們時常會想着往朕的宮裡塞女人,他就是其中一個。”

看陛下神色平靜地飲下一口茶水,用平淡地語氣說着,李道宗坐得稍稍端正了一些。

陛下對李元昌沒有印象,李道宗仔細想着,說來也是,陛下對李元昌的確不需要有印象,宗室諸王這麼多。

李承幹又補充道:“是朕疏忽這些老叔叔了,他是怎麼過世的?”

李孝恭冷哼道:“這個李元昌還能是如何過世的,整日放浪形骸,把他自己害死了,說是暴病而亡,地方州縣還在等着陛下的安排。”

李道宗頷首道:“崇義這孩子得到消息,帶着人已親自去封地看望了。”

不過李元昌其人就算是要作亂也翻不起什麼風浪。

換言之,他沒死在朝中那些彪悍的臣子手中都算不錯了。

若是處置這件事的人是舅爺,恐怕會說將屍首丟去喂狗,舅爺的脾性大抵如此。

見陛下忽然笑了,李孝恭與李道宗蹙眉不語。

李承幹又道:“這件事就交給宗室處置,一切低調安排。”

李道宗接着道:“陛下,近來還發生了一件事。”

“說。”

“長廣公主殺了她的孩子,並且讓趙節繼任家業,前些天送來的消息,楊師道也悲痛而亡。”

近年來李唐的宗室總體上是凋零且混亂的,更不要說諸多叔叔早早離開人世,現在看起來是一團亂。

李承乾道:“讓御史臺與宗正寺的人走一趟,詢問各路諸王,能處置的就都處置了吧。”

李道宗回道:“陛下聖明。”

其實自登基以來,李承干與諸位叔叔的走動就並不多,且不說有兩位叔叔軟禁至今,一位被流放西域,還有一位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李承幹聽罷兩個叔叔的家事,身爲當今皇帝,也是如今天家的主事人,這些事總不能去詢問父皇,便道:“有勞兩位叔叔處置。”

“喏。”

臨走前,李承幹又讓人拿來了一些綢緞與金銀,將裝有金銀的兩個木盤放到兩位叔叔的面前,道:“收下吧。”

李孝恭不解道:“蔥嶺有很多金子嗎?”

“嗯,裴行儉他們帶來了滿滿十車,少府監的爐子這些天一直點着,不過朕還是希望中原的錢以銅錢爲主。”

李孝恭與李道宗倒是不敢推拒陛下的賞賜,畢竟陛下還說了有勞兩位叔叔處置。

如此,兩人都覺得陛下要清理宗室。

李承乾道:“這些財富都是大軍帶來的,若消息傳遍了中原與關中,應該會有很多想冒險的人出關,去尋找財寶,與玄奘那樣。”

李道宗道:“陛下,蔥嶺路途遙遠,恐怕沒多少人能如玄奘那般。”

“無妨,朕只是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唐人走出去,想回來又隨時能回家,畢生所願,如此足矣。”

聞言,李孝恭與李道宗神色凜然,再一次行禮。

李承乾道:“兩位叔叔近來一定要注意身體,切莫如今日這般暴飲暴食。”

聞言,李孝恭慚愧一笑道:“某家向來吃得多。”

李道宗心中懊悔,心說與這廝吃得每一頓飯都十分痛苦。

兩位叔叔帶着賞賜的一籃子麪條離開。

老內侍上前道:“陛下,是否派人暗中查問。”

李承幹站在新殿前,神色平靜,手中拿着茶碗,目視前方緩緩將茶水飲下,道:“這麼多年來,朕的確疏忽了宗室之事,可朕自小與諸位叔叔姑姑都不親近,登基之後更是多年不來拜見。”

年邁的楊內侍站在陛下身後低着頭,等待吩咐。

李承幹又道:“派人去將各路宗室都捋一遍。”

“喏。”

幹慶五年,關中的三月,天氣乍暖還寒,一場春雨飄下,田地間還有忙碌的農戶。

李世民穿着一身布衣,頭戴斗笠站在雨中,聽着雨水打在斗笠上的聲音,獨自一人看着雨景。

身後傳來了雨水落在雨傘上的動靜,李世民稍稍回頭看了眼,又收回目光道:“怎麼有空來看朕了?”

一旁有內侍替陛下撐着傘,李承幹揣着手也就不用提着傘了,笑道:“近來朝中諸多事較爲鬆散。”

李世民道:“岑文本一把年紀了,就要告老了?”

“兒臣等着他的告老,都已準備好了,等他一句話。”

“想好讓誰來接替他的位置,馬周?”

李承幹站在父皇身側,遲疑道:“馬周合適嗎?”

李世民感慨道:“朕現在又不是皇帝了。”

“兒臣想讓馬周,英公,于志寧三人共理國事。”

“挺好。”李世民沒有否決兒子的想法。

其實貞觀一朝就是由房玄齡,魏徵,長孫無忌三人共理國事。

李承乾道:“兒臣已歷兩位輔政大臣,一位是舅舅,還有一位是岑文本。”

李世民笑道:“你舅爺說,你如今能獨當一面了,不需要輔政大臣了。”

“這麼多年了,舅爺還是如此瞭解我。”

“伱舅爺一生閱人無數,你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就摸清楚你的心思了,他老人家不論是看朕還是看你,都沒有看錯過。”

說來有些感慨,父皇一直將舅爺看得很重,尤其是舅爺看中的繼任者。

當然了,舅爺到了這把年紀,朝中諸多事也不必再去過問,不然他老人家會煩的。

李承乾道:“父皇,漢王叔過世了。”

“朕聽說了,你的那些叔叔中,他是個較爲頑劣的,此事你安排就好。”

言罷,李承幹陪着父皇走在村裡。

本來李世民是不想聽兒子說現在的朝中政事安排,但聽兒子說了,也只好聽着。

李承幹又見了母后之後,才離開。

李世民回到屋中,拿下了斗笠又換了一身乾燥的衣裳,穿着草鞋道:“現在的國事朕都聽不懂了。”

“承幹這孩子想做的事還有很多,他還這麼年輕。”長孫皇太后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幾根銀髮藏在黑髮中。

李世民坐在邊上,看着外面的雨越來越大,道:“哼,他看起來還是如當年的小子那般。”

長孫皇太后笑道:“是呀,他看起來還是一個少年人,就執掌天下了。”

春耕時節,在民部的政令下,關中各縣的作坊都關閉,讓各縣的鄉民都回到田地裡去耕種,任何作坊敢在這個時節私自開工都是要被罰錢的。

這些年,關中也一直按照這個規矩發展着,在這個農耕還需要靠牲畜與人力的時代,耕種的效率並不高。

但凡到了農忙時節,都需要朝中與各縣配合。

因此,京兆府的市稅也到了淡季。

一時間關中各縣的生產製造都停下,直到夏季纔會重新開工。

太極殿內,李承幹聽着民部尚書褚遂良的稟報。

今年朝中的官吏都表現得很輕鬆,今年沒有戰爭,也沒有科舉,比起往年的忙碌衆人都覺得輕鬆了許多。

英公如往常一般站在羣臣前,每天的早朝都是如此,就像是一棵屹立不倒的樹,定在了這朝堂上。

下了早朝,陽光就破開了烏雲,終於將光芒灑在了大地上。

李承幹獨自一人走在安靜的宮中。

“陛下,應公過世了。”

李承乾道:“父皇對他有安排嗎?”

老內侍回道:“有的。”

李承幹稍稍頷首道:“應公的身後事就交給父皇安排吧,朕一概允了。”

“喏。”

再一次走到凌煙閣前,李承幹安靜地站在這裡。

又有內侍腳步匆匆來報,道:“陛下,岑老來了。”

李承幹回身見到了拄着柺杖而來的岑文本,上前扶着這位老人家坐下,道:“今日怎麼來宮裡了?”

岑文本遞上一卷書,“陛下,這是老臣主持編撰的書卷。”

李承幹拿過書卷,這是唐文拾遺。

岑文本道:“先前臣希望陛下重國本,臣深知支教對社稷的壓力很大,每年因爲支教所用的銀錢不計其數,可如今的大唐立足中原才三十餘年,還望陛下重國史,重文治。”

李承乾笑道:“這也是朕所想的,如今的文吏也能馳騁疆場。”

岑文本道:“臣願這等風貌能夠再延續百年。”

言罷,岑文本顫顫巍巍地手從懷中拿出一份奏章,他將柺杖放在一旁,雙手奉上,道:“陛下,臣前來告老。”

雖說早有心理準備了,但看到岑文本的眼神,心中縱然有想要挽留的千言萬語,這一刻也說不出了。

李承幹接過奏章,扶着他低聲道:“岑老頤養天年吧。”

岑文本再一次行禮道:“謝陛下。”

李承幹坐在岑老身邊說着國事的安排。

第二天朝野才得知消息,中書令岑文本告老了。

也在今天下了早朝之後,皇帝召見了吏部尚書馬周,英公,還有于志寧。

在岑文本正式離開朝堂之前,他還要聽着陛下交代事宜。

三人正在往新殿走去,英公李績走在最前方,腳步沉穩且有力,步子也不比年輕人慢。

而跟在後方的兩人就是于志寧與馬周。

皇城內,中書省門前,褚遂良站在門前,思量着。

許敬宗剛從中書省拿了政令走出來,道:“想什麼呢?”

褚遂良擡首道:“自陛下登基以來,歷經兩任輔政大臣,如今這兩位都要離開了。”

許敬宗倒覺得無所謂,反正陛下召見了英公,馬周與于志寧,自己不在宰輔之列,他褚遂良也一樣。

在陛下登基之前就是衆望所歸的,陛下還是太子的時候,就由許國公教導,更有房相,鄭公,李衛公的照拂。

如今的陛下身負貞觀一朝的重託,而如今的大唐開明包容,且隱有盛世之象,沒人知道文景之治是如何的。

若說文景是當年的鼎盛,那麼大唐也該要迎來最鼎盛的時期了。

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43.第243章 雪後第321章 臂膀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197.第197章 叔叔們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第572章 長安再見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339.第339章 議東征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第27章 長安傳聞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513章 華清宮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219.第219章 調令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514章 驚蟄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91章 及冠賀禮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525章 塞人騎兵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573章 終章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32章 拜訪舅爺第56章 告老辭官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304.第304章 寒冬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155章 狄家父子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第47章 伏允的下場385.第385章 登基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91章 及冠賀禮第93章 苦惱的舅舅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第132章 豪傑依舊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第146章 早朝缺席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13章 耿耿於懷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第41章 大勝而歸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50章 天分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446.第446章 寒風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525章 塞人騎兵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15章 你猜我猜?
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43.第243章 雪後第321章 臂膀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197.第197章 叔叔們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第572章 長安再見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339.第339章 議東征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第27章 長安傳聞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513章 華清宮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219.第219章 調令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514章 驚蟄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91章 及冠賀禮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525章 塞人騎兵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573章 終章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32章 拜訪舅爺第56章 告老辭官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304.第304章 寒冬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155章 狄家父子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第47章 伏允的下場385.第385章 登基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91章 及冠賀禮第93章 苦惱的舅舅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第132章 豪傑依舊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第146章 早朝缺席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13章 耿耿於懷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第41章 大勝而歸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50章 天分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446.第446章 寒風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525章 塞人騎兵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15章 你猜我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