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陳年舊事

第154章 陳年舊事

李績擦着鼻血坐下來,一邊說着道:“殿下不用擔心,末將休息一會兒便好。”

李承幹端來了熱水,讓大將軍將血跡洗去。

用一條碎布塞住了鼻孔,這才止住了血,李績整了整衣衫,重新站起身。

李孝恭正巧也來了,他笑着道:“懋功,這是怎麼了?”

李績道:“殿下要練身手。”

李承幹確認了大將軍的鼻血止住了,又道:“孤一時失手。”

“練身手拳腳相加難免的,末將無礙。”

李孝恭朗聲笑着,道:“許久沒見懋功受傷,這場面倒是稀奇,長孫老匹夫何在?這等景色他怎能不在。”

李績也跟着笑了起來。

休沐的這兩月也沒有見到皇叔,聽着中氣十足的笑聲,李承幹放心了不少。

三人在東宮門前用了早飯,也沒見老師與舅舅來東宮。

李淵從崇文殿走了出來,也是先瞧了瞧李績的鼻子,笑道:“李家兒郎應該尚武的,尚武才能養出好體魄,承幹這孩子小時候的身體太弱了,看他現在這兩年都沒生病,朕甚是欣慰。”

李孝恭拍了拍自己中年發福的肚子點頭道:“是呀。”

三人離開東宮,趕着早朝的時辰朝着太極殿走去。

正好要路過武德殿,李承幹腳步稍停多看了一眼。

李孝恭也順着目光看去,“武德殿空置很久了。”

“嗯。”

就快要走到太極殿,便遇到了也在走向太極殿的溫彥博與顏勤禮。

“太子殿下。”顏勤禮行禮道。

溫彥博拄着柺杖正在一步步走上臺階。

顏勤禮正要去攙扶,卻聽老先生言道:“不用扶,老朽能走上去。”

直到這位老人家走上臺階,走入了太極殿,李承幹這才放心。

其實像這樣的老臣也到了養老的年紀,李承幹從文武朝班的兩列,一路走向自己的位置,先是向朝班最前列的舅舅與老師行禮。

房玄齡笑着道:“聽說太子殿下要將京兆府拆了,重建崇文館?”

李承幹揣手而立,回道:“方便。”

房玄齡會意一笑。

長孫無忌則是閉着眼,呼吸平穩,入定一般。

“皇兄?”

聽到李恪悄悄喚了一聲,李承幹走到近前,道:“怎麼?又闖禍了?”

李恪道:“近來一直在涇陽縣幫着修建溝渠,來年還要試試能不能把郭寺卿的種子種活。”

李承幹蹙眉道:“但願吧。”

他放低聲音,看向了溫彥博,“這位老先生多半又要提東征的事了。”

三兄弟站在最後方的李泰低聲道:“皇兄,青雀有件事相告。”

李承幹一邊想着崇文館的建設,一邊道:“你說。”

“近來經營文學館,與衆多學士來往,在學子之間有很多人議論關中的事,京兆府對關中的治理方略在各縣的縣官中傳閱,有人說關中可能要興起一個學派。”

“新學派?”

李泰低聲道:“皇兄不是正在做這件事嗎?”

李承幹:“孤從未說過。”

李泰三緘其口,遲疑道:“是……是嗎?”

衆人紛紛議論着,忽然安靜下來,兩側的宣旨太監也站好了。

兄弟三人住口不言,父皇走入了朝堂,到了皇位前。

今年來朝的使者並不多,突厥與漠北還在打仗,阿史那杜爾這個時候也不會來朝,更不要說突厥的小可汗,聽說這個小可汗身體狀況很不好。

西突厥還在內亂。

本來高昌使者來了,將玄奘的信送來之後,就跑了,多半是被嚇壞了。

站在太極殿外的只有吐蕃使團,還有西域一些小國的使者,或者是南詔又說不上是南詔的小國。

今年的朝賀挺冷清,要說時局動盪嘛,去年一年塞外各地都不是很太平。

天竺和尚波頗和尚過世了,唯一能夠引人好奇的天竺,也沒說再派使者來唐。

等各國使者覲見完畢。

李世民讓一旁的太監唸誦旨意。

大殿內很安靜,只有太監宣讀旨意的聲音,在殿內迴盪。

溫彥博治理朔方有功,封尚書左僕射,入崇文館領文學總領,旨意上唸誦着以往的種種功績。

李承幹思量着,老先生年紀大了,不能再理政事,與李靖的大將軍一樣只是一個虛銜。

當初在應對突厥的國策,父皇沒有接受魏徵的激進方略,而是採納了溫彥博較爲溫和開明的策略,採取了一種較爲開朗的方略。

顏勤禮原是軍中將領,因是顏之推的後人,又精通文學經論,在雍州既是參軍又兼治理之權,如今治理有功,授崇文館學士,繼續兼領著作郎之職,與溫彥博共領崇文館。

李泰聽着旨意的意思,崇文館的消息昨晚就聽到了,也就是說崇文館是東宮太子直領,那麼往後的溫彥博老先生與這位顏之推的後人顏勤禮,都給了太子門下。

思量完這些,李泰悄悄嘆息,太子門下的能人有了許敬宗,上官儀,現在又多了溫彥博與顏勤禮。

窮則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李泰心中一遍又一遍地複述着老師的話語。

顏勤禮行禮道:“謝陛下,臣領命!”

溫彥博拄着柺杖站出朝班,他老人家朗聲道:“陛下,高句麗使者已經許久未有朝賀,敢問是否已有了不臣之心?”

老先生開口問了一句,沒有直言東征。

殿中侍御史張行成站出朝班,朗聲道:“陛下,不論高句麗是否前來朝賀,他們都是罪臣,盤踞遼東四郡,自立高句麗王未得到陛下冊封,這就是叛逆之舉。”

皇帝還沒開口說話,就被安了一個叛逆的名頭。

張行臣所言的遼東四郡,是指漢武帝時期在遼東半島設置四郡。

李承幹安靜地站着,聽着羣臣低聲議論着。

意外的是這一次武將一列十分默契地保持了靜默,可能大家都明白,這個時候東征是一個不恰當的時機。

昨天在甘露殿,老先生就說了東征高句麗的事,那時候父皇沒有正面答應。

老先生心中牽掛收復中原失地,現在又在大朝會上說了起來。

溫彥博朗聲道:“陛下!高句麗王實爲不臣,何不征討之。”

言罷,魏徵走出朝班,朗聲道:“陛下!如今大唐立足未滿二十年,人心歸附需長久治理,豈能輕言東征。”

李世民神色凝重,看向一旁的三個兒子。

李承幹,李恪,李泰三兄弟皆是呆立原地,都不想摻和的樣子。

最後目光聚焦在太子身上,李承幹一動不動,閉着眼進入了養神狀態。 李世民只好繼續看向朝班。

溫彥博道:“若讓高句麗壯大,帶着兵馬直撲幽州,又該如何?魏徵你想過嗎?”

老先生語氣重了幾分。

魏徵道:“幽州自有將領鎮守,陛下登基至今才九年,若現在大軍征討高句麗,豈不是自毀根基。”

溫彥博轉身看向他,又道:“這麼多年了,魏徵非要與老朽一直如此嗎?”

魏徵手執笏板行禮道:“非是因當年之事,當下斷不是東征之時。”

溫彥博下巴有些顫抖,言道:“當初隋帝東征,有多少將士埋骨遼東,將士埋骨異鄉,屍骨不得還鄉,有多少人家爲此牽掛至今,魏徵!你就沒想過嗎?”

眼看雙方氣勢越來越兇,就快要吵起來了。

老先生年紀大了,就怕當場氣得出個好歹,房玄齡連忙站出朝班道:“陛下,臣以爲應當先派出使者詢問高句麗王。”

李世民這才點頭,“房相所言,也是朕所想,太子覺得呢?”

朝班突然安靜了下來,衆人的目光紛紛看向太子。

見皇兄沒有反應,李恪稍稍推了推。

李承幹恍惚地睜開眼,目光掃視四下,朝班衆人都看向了自己,舅舅正在悄悄地擠了擠眉。

李世民板着臉,這小子難道是又睡着了?

李承幹站出來,道:“兒臣附議。”

“朕說什麼了?伱附議……”

“兒臣覺得可以先派出使者,使者去了之後斥責高句麗王,再請高句麗王來長安面見父皇,覲見天可汗,若他來了且認錯態度誠懇,便將他留下來,若他還以高句麗王自居,將人拿下。”

溫彥博面向太子,問道:“若不來呢?”

李承幹溫和地笑着道:“當然是征討之。”

朝臣多是點頭,贊同太子的說話。

岑文本與褚遂良站出朝班朗聲道:“臣附議。”

長孫無忌也站出朝班,道:“臣附議。”

衆人躬身道:“臣等附議。”

溫彥博的態度好了不少,緩緩轉頭看向這個太子,拄着柺杖閉上眼,呼吸也平順了不少。

“禮部!”

聽到陛下話語,李百藥站出朝班,道:“陛下。”

李世民沉聲道:“禮部選定使者,前往遼東。”

李百藥朗聲道:“臣領命。”

溫老先生是主張東征的,鄭公的主張則是眼下不是東征的時機。

折中一番,就像太子說的,先派出使者看看高句麗的態度,從中還能做一些文章,師出有名。

李承幹向老先生行禮。

溫彥博垂下眼神,稍稍一彎腰行禮。

顏勤禮笑着作揖。

衆人走回了朝班,大朝會又進入了正常的流程。

李承幹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繼續保持着靜默的狀態。

一直到了晌午都過去了三刻,李承幹感受到肚中的餓意。

直到一聲退朝,這才長出一口氣。

早朝結束,開朝第一天衆人都很忙,東宮也不見客人來用飯。

在崇文殿前,始終放着一張躺椅,太子經常會來這裡午休,這張躺椅便一直放在這裡。

李淵好奇道:“聽說你父皇將溫彥博與顏勤禮安排在了你的門下。”

李承乾道:“是呀。”

李淵坐在一旁吃着棗子,道:“當年朕還在位,溫彥博與一個叫狄孝緒的年輕人,一起來投效朕,都安排在了東宮門下。”

“狄孝緒?”

“嗯。”李淵想着當年的事情,笑了笑接着道:“你父皇將他安排在了汴州,他還有個兒子朕見過,現在應該也年過三十了吧,當年的東宮舊人留下了不少,你父皇還重用了魏徵,今年大朝會他們應該也都回來奏報了。”

聽着爺爺的話語,李承幹睡意沉沉。

睡了一個時辰,李承幹從躺椅上坐起身,伸了一個腰,見爺爺還在一旁的躺椅上睡着,呼嚕聲時起時伏。

回到東宮,弟弟妹妹還在各自的屋內午休。

寧兒細心地把朝服掛在衣架上,又給殿下換上一件較爲輕便的外衣。

小福用紙張包着兩張餅,道:“殿下隨身帶上,免得下午就餓了。”

“嗯。”李承幹接過餅,放入懷中,餅是剛出爐的,中午做的餅放在爐子裡,用小火一直留到現在。

隨後兩人在東宮門前送別殿下。

小福的心情很好,對她來說東宮的殿下們能夠吃好喝好,就是她最滿意的事,太子只要出門,她就一定會準備些乾糧,以免殿下肚子餓了。

因此殿下但凡出門在外,也幾乎不用去外面的酒肆用飯。

長安內,狄知遜領着兒子狄仁傑在長安走着,從汴州來到長安,狄仁傑對這裡的一切都很好奇。

“爹,長安城好多人啊。”六歲的狄仁傑張望四下。

“仁杰,不要張望。”

“嗯。”狄仁傑應聲,目光還是四下地看着,明亮的眼神倒映着朱雀大街上的人影。

狄知遜走到京兆府門前,看到這裡有不少工匠出入,還有一些文人在忙碌着。

自從陛下登基以來,已有多年沒來長安。

來長安的路上時,狄知遜就聽到了一些傳聞,他又領着狄仁傑從朱雀大街一路走到了朱雀門。

走向門前侍衛,他遞上文書道:“家父汴州長史狄孝緒,在下來替家父遞交汴州陳情奏章。”

“怎麼纔來?昨天就該送來了。”

見侍衛說話,狄知遜解釋道:“路上耽誤了。”

守衛確認了文書上官印,又問道:“爲何不親自來?”

狄知遜解釋道:“家父病重。”

隨後侍衛的目光又看向一旁的狄仁傑。

這小子往父親背後躲了躲,眼神也沒有躲閃,反倒打量了起來。

侍衛又道:“小娃娃就不用進去了。”

狄知遜又行禮道:“還請幫忙照看。”

274.第274章 新年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109章 指指點點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155章 狄家父子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102章 科舉揭榜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250.第250章 夜釣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536章 成了傳說第13章 耿耿於懷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499.第499章 千秋殿424.第424章 重逢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183.第183章 識大局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467.第467章 運糧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150章 仗義出手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127章 遊園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83章 頡利的近況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520章 戰前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172章 精氣神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371.第371章 虎牢關446.第446章 寒風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167章 夏收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50章 天分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127章 遊園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358.第358章 軍心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第167章 夏收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第520章 戰前
274.第274章 新年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109章 指指點點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155章 狄家父子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102章 科舉揭榜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250.第250章 夜釣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536章 成了傳說第13章 耿耿於懷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499.第499章 千秋殿424.第424章 重逢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183.第183章 識大局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467.第467章 運糧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150章 仗義出手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127章 遊園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83章 頡利的近況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520章 戰前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172章 精氣神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371.第371章 虎牢關446.第446章 寒風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167章 夏收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50章 天分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127章 遊園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358.第358章 軍心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第167章 夏收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第520章 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