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洛陽子夜逢故我
譙樓守卒擊柝之聲,忽而乍響。
驚落檐角積雪,簌簌墜於青石板衢。
北城巷陌之燈火,次第熄滅。
唯餘巡夜吏手中行燈,若流螢綴於寒霧,明滅不定。
忽有蹄聲雷動,碾碎寒枝殘葉,驚得街角更夫抱鑼閃躲。
遙見朱漆輜車,狂飆而來,車轅之鎏金玄鳥紋,浴月光而凝寒。
御者揮策,輪碾冰窪,長鞭破空有聲。
車內酒氣蒸騰,見一坦胸老者掀簾露顏,貂裘覆面。
正是蹇碩叔父,蹇圖也。
……
“止乎!”
只見,少年橫馬當街。
他身形不算高大,面容也稱不上俊美,卻肩寬背挺,雙目炯炯。
自有一股迫人的氣勢暗藏其間,恰似龍虎蟄伏之狀。
少年攬住馬繮,翻身而落,手中五色棒重重杵在青石板上。
“砰”的一聲,火星四濺,夜幕中劃出幾道細碎的光痕。
轅馬冷不丁受此驚嚇,頓時昂首嘶鳴,前蹄騰空而起。
御者慌忙勒緊繮繩,車轅終究承受不住這股衝力,裂開幾道細縫。
蹇圖輕咳幾聲,審視着這少年,一身酒氣混着狐裘腥臊撲面而來。
“豎子何人?敢阻某家車駕?”
待看清少年腰間印綬,醉眼眯成兩道縫:
“噫!區區北部尉,也敢管到某頭上?”
說罷,猛蹴車伕脊背:
“再不動車,仔細汝皮!”
少年眉峰驟凝,“汝違禁夜行,按律當棒殺。”
蹇圖踉蹌下車,指着少年怒呵:
“豎子,可知吾侄兒蹇碩……”
話未說完,忽覺眼前一花,五色棒挾着風聲掃來。
脆響驚破夜色,轅馬長嘶竄向道旁,輜車轟然翻覆。
……
巷口陰影中,“馬元義”負手而立,正觀此景。
只見少年利落收棒,朗聲喝道:
“左右!拿下此獠!”
從吏應聲欲前,卻面露難色。
蹇圖見狀,益發驕橫:
“量汝等不敢!”
少年冷笑,解下腰間的印綬:
“今日縱是蹇碩親臨,也救不得汝!”
那五色棒如流星般落下,結結實實砸在蹇圖身上。
蹇圖雖痛得齜牙咧嘴,卻仍嘴硬:
“汝敢傷人?吾侄必教汝……”
話未畢,棒尖已抵咽喉。
少年掌心微顫,非爲怯懼,實乃憤懣。
到任月餘,這已是第三次遇權貴犯禁,前兩度皆因中常侍手書而不了了之。
此刻若再退縮,這象徵律法的五色棒,便真成了擺設。
一棒,兩棒……慘叫聲迴盪在寂靜的街巷。
“且慢!”
就在棒身即將再次落下的剎那,巷口傳來低沉呼喝。
忽有身影走出,在火光裡映出半張輪廓分明的臉。
正是一身方士裝束的“馬元義”。
少年轉身,尋聲望去。
待走近些。
只見月色在那方士臉上流轉,映得眉峰如刀,眼尾隱有滄桑之態,非弱齡應有。
少年持棒審視,摸不清其來歷,唯有先發制人。
“宵禁已至,汝滯留何爲?”
輕笑之間,“馬元義”目光打量着尚且年少的自己,忽起童稚之心:
“孟德?”
少年愕然,方欲作答,蹇圖呼救聲起。
蹇圖與面前的方士相識?
轉念,少年厲聲喝道:
“爾是何人?”
那方士赫然一副世外高人姿態:
“貧道馬元義。”
少年嗤笑,揮手令從吏:
“休得玄虛!雒陽律法森嚴,敢犯宵禁者,一併拿下!”
方士撫手笑言:
“汝不敢。”
少年目光如炬,眼角眉梢盡是銳意:
“某既受北部尉印,當行漢家律法,何懼之有!便是貴胄相護,又待如何?”
從吏正欲上前,方士卻不慌不忙,擡手從懷中取出一物。
“曹部尉且看仔細了。”
方士嘴角勾起笑意,持雕龍玉佩,暮色之中溫潤生光。
“此乃陛下親賜信物,許貧道便宜行事。”
少年瞳孔驟縮,龍紋烙入眼底。
他雖傲,卻知見天子信物如覲天顏。 從吏見狀,不敢輕慢,皆單膝觸地,兵刃相擊清響如環。
少年凝目,觀其玉佩,五色棒之柄於掌間勒出深赤之痕。
思索片刻,躬身長揖:
“敢問先生,持此信物所欲爲何?”
方士嘴角笑意更濃,輕輕撫過玉佩,不疾不徐:
“曹部尉免禮,陛下憂念雒陽安危,使貧道代行巡察……今夜之事,還望通融。”
說罷,他擡手虛扶,示意少年起身。
少年緩緩站直身子,心下疑竇叢生,面上卻不敢顯露。
想這雒陽天子腳下,焉敢僞造信物?
再說,爲救一個蹇圖,也無需冒此大險。
漢制如此,若忤逆,便是挑戰天威,罪不容誅。
少年抱拳,語氣中帶着幾分不甘:
“既爲陛下差遣,何以縱此獠犯禁?”
蹇圖在旁聽得不耐,捂着肋骨爬起:
“毋與這豎子多言!”
方士突然甩袖,玉劍出鞘三寸,寒光迫人,蹇圖頓時噤聲。
“蹇公醉矣。”
……
前世,他縱馬率衆出北部尉府衙,遇蹇圖醉闖宵禁,遂手起棒落。
卻不知這一棒擊碎的不僅是蹇圖的囂張……
還有自己那番心底的熱望。
自那之後,左遷頓丘,風霜半生,漸墮爲世人所譏之漢賊。
建安二十五年,他最後一次回望雒京殘陽,滿身暮氣混着未竟的夢。
“漢徵西將軍曹侯……”
遙想當年,許褚笑問他,爲何總要懸掛個西域之圖。
殊不知,曾有少年懷封狼居胥之志。
只是世族的濁流,裹挾着漢室的暮色,終將那簇心火澆成了殘灰。
垂朽之年雖餘焰微存,卻深陷囹圄,所爲皆不由己。
今蒙天幸,重臨於世。
大漢……何須再有那爲世族所挾之魏王?
而這熹平三年的“曹操”,胸中之志正若初陽。
今夜,就讓他這個託身劉方之軀的曹操,親手護住這簇火苗。
讓這雒陽的晚風,莫要再吹滅少年的熱望。
……
方士回顧少年,目有深意而不動聲色。
少年凝視他眼中深意,忽有所悟:
這方士若真想保蹇圖,大可直接亮明身份喝止,此刻卻任由自己棒斷車轅、笞傷權貴,卻於緊要處現身轉圜。
一陣低語,打破了少年的思緒。
“有人以汝爲刀,欲試此刀利否。”
少年似有所思,轉念,五色棒橫於蹇圖頸前:
“律法既立,便應一視同仁,縱是陛下親臨,也需按律論處。”
方士撫掌大笑,走至少年近前,“孟德可曾想過……”
“冠軍侯封狼居胥,非恃孤勇,更因身後有衛子夫爲皇后,有衛青爲大將軍,有武帝!”
少年心頭一震,低聲相詢:
“先生究竟何人?”
“陛下自會得知北部尉執法不阿。”
方士輕按其肩,和緩而低聲語之:
“今夜事畢,三更之後,貧道當赴衙署爲汝解惑。”
少年尚未反應,方士已轉身步入陰影。
更鼓催夜,廣袖拂過巷口老樹,驚落滿枝霜花。
東方月隱,熹平三年末雪已至,覆於雒陽宮牆。
注:
①這一章的“雙曹操”。
因爲有好多人提過這個,所以說一下。
少年,是熱血且憧憬未來的“曹操”,是熹平年間尚未被時代雕琢的璞玉。
方士,是重生而來的“曹操”,是“馬元義”,是劉方,但還不完全是,這需要一個重構的過程。
②再掛一首曹操的《蒿里行》
一方面算是描寫漢末的情形。
另一方面算是爲曹操略添粉黛。
寫於中平六年,既公元189年。
曹操獨自追擊董卓,死裡逃生,聯軍分裂,序幕拉開。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羣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