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

關寧軍的騎兵仍舊不失兇頑,面對大順宿衛驍騎的凌厲攻勢,反而越戰越爲兇狠。獲鹿戰場的北翼已經完全白熱化,徹底地膠着了起來,即便是張皮綆一再帶着楚闖騎兵發動牆式衝鋒,試圖在關寧鐵騎的戰線上鑿開一個缺口,也因爲兵力有限,無法取得顯著的戰果。

遠處槍炮驟響,萬箭齊發,從關寧軍戰線的後方又射來如雨的炮彈和箭矢——吳三桂的關寧軍,裝備的火炮數量不及大順軍多,但一門門都是比大順軍的小型輕炮威力大得多的紅夷重炮。

劉澤清的山東鎮,不論是兵力還是裝備,都不能同八旗軍和關寧軍相比,但他們也有數量極多的輕炮。像那種一車三炮的滅虜炮,在山東鎮裡數量就不少。

諷刺的是,此時滅虜炮反而是在東虜的指揮之下,向漢人軍隊開火了。

張鼐殺得火冒三丈,黨守素看看情況,勸道:“雙喜哥,現在的形勢我們不能再強攻了!北翼這支騎兵都是大順精兵,不能白白在陣地戰裡消耗殆盡,一定要留到戰局關鍵時刻,打出一錘定音的效果來才行。”

張鼐氣得暴跳如雷,他完全沉浸在了戰鬥裡面,連關係最好、感情最深的黨守素,都是直接痛罵道:

“放你孃的狗屁!我們泰山壓頂,再衝一陣,一定能沖垮韃子。我和萬歲說過了,一定要旗開得勝,這時候怎麼能保留實力?”

黨守素無言以對,他深知張鼐做法完全不對,可是也拿不出辦法來勸說他這位好兄弟。

戰場上的形勢更爲緊迫了起來,吳三桂雖然無德無恥,可他不愧是大明軍隊中最後、最大一個強悍軍閥,不論是手中軍隊的戰鬥力,還是他個人的驍勇和指揮水平,都顯出了高於張鼐不止一籌的程度。

張鼐不管不顧,帶着他的大纛旗幟繼續向前猛衝猛打。黨守素長嘆一口氣,只好向他身邊那些來自西北邊軍的騎士們高喊說:

“生死存亡,在此一戰。弟兄們務必衆志成城,全力以赴,跟着義侯殺過去,人人博取一個開國萬戶侯啊!

全軍上下,跟隨義侯衝擊敵陣,不得有誤,凡有違令者,斬!”

對面的關寧軍還是旗幟井然,嚴陣以待,吳三桂最得力的助手副將楊坤,此人現在還未成爲清軍的固山額真,但這名後來在保寧之戰中擊破劉文秀的戰將,指揮戰鬥的水平的確強悍。

關寧軍在楊坤火線督陣之下,戰線穩固,又連續數次抵擋住了張鼐帶頭髮起的萬騎席捲。

只是現在是兩軍死戰之時,張鼐麾下又全是大順軍中營精兵,雙方相持不下,張鼐固然是火冒三丈、黨守素同樣是焦急萬分,關寧軍卻也同樣是死傷慘重,大爲動搖。

楊坤舞動大刀,帶着家丁連續斬殺了好幾名從陣前潰走的逃兵,才勉強維持住了關寧軍戰線的完整。他也同樣是心急如焚,順軍騎兵的橫衝直撞,還有這些流賊的兇狠異常,也可稱得上是楊坤生平未嘗見過的如許勁敵了。

連利於中軍大陣中的吳三桂都向環繞在他身邊的高第、劉澤清、李建泰、高起潛等人感嘆道:“生平未嘗見如此勁敵,特欠一着耳。不然我輩覆滅矣。”

戰場上大刀帶着風聲呼呼作響,長槍映着日光劃成一條光練,順軍的騎兵同關寧軍的步、騎兵到處拼死混戰,殺聲震天。兩軍不分輸贏勝敗,很快就連楊坤都維持不住關寧軍的戰線完整,只能依靠紅夷炮和幾千杆火銃不斷開火,削弱着順軍精騎的衝鋒威力。

中營的宿衛鐵騎,還有張皮綆率領的楚闖騎兵,像河裡急瀉的怒濤,奔騰澎湃而來,斬草割麥一般地斬殺關寧兵。

楊坤大叫一聲不好,連忙組織更多的關寧兵發射火銃,想要阻止順軍騎兵的衝擊。可是張鼐就像一隻出谷的猛虎,居然硬頂着關寧軍密集的銃彈火雨,把一把大刀橫在馬前,直衝到了楊坤的面前。

張鼐滿臉、滿身,甚至連戰馬全身上下都是鮮血,他浴血奮戰,戰袍戰靴裡都灌滿了自己的、友軍的、敵人的鮮血,終於衝殺到了楊坤的面前。

正在楊坤一籌莫展,以爲自己的性命要交代在這裡的時候。吳三桂終於帶着壓箱底的中軍家丁衝了出來,他和高第同時率部出擊,拼命狂奔,邊馳邊射,後軍的紅夷炮也好像不要命似地在拼命射擊。

一發炮彈正落在張鼐附近,瞬間就把他的幾名親軍護衛炸死。眼看大隊關寧騎兵在吳三桂親自率領之下,直撲過來,張鼐還想再撐住一口氣,非要將楊坤這等敵人的大將陣斬以後才肯退走,但是黨守素深知時不我待,一刀拍在張鼐戰馬的屁股上,就催着他急速退開。

張鼐環顧戰場四周,到處都是戰死者的遺體,那些散落的兵器,被炮彈打的全無人形的殘軀,像是麥子一樣伏倒的死馬,他突然間就想起了牛金星曾經給他講過一個詞:

血流漂櫓!

這又何止是血流漂櫓,戰場上的遺屍已經層層疊疊,這毫無疑問是張鼐從未曾見識過、遭遇過的一場空前惡戰。

勇敢、草率又魯莽的張鼐,這一刻終於意識到了,這場決戰不是依靠自己一個人的拼命就能打勝的了……

他只好和張皮綆,和黨守素一樣,將目光轉移到了中央戰線的激戰上面。

無獨有偶,吳三桂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只是吳三桂的想法又和張鼐並不完全相同,他更多是不願意太過於消耗自己手中寶貴的兵力,如果皇太極能夠在中央戰線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那麼自己在北翼戰場,也就沒有必要過多出死力了。

北翼戰場的血腥味過於濃重,張皮綆看着戰場上的遺屍,心中也在不住地哀痛,楚闖精兵,何曾有過今日這樣慘痛,而且又沒有顯著戰果的傷亡呢!?

他同樣看向了獲鹿戰場的中央,闖王啊闖王,你能夠打垮東虜嗎?

李來亨,又到底能不能趕上這場決戰呢?

雲雀鳴叫,聲音比起烏鴉的哀鳴,自然顯得更加清新直爽。夏風吹得青草沙沙低語,掀起一層又一層閃光的波浪,好像意識不到戰場上的殘酷。

李自成的黃傘還屹立在戰場的中央,許多場過往慘烈的戰事畫面,好像走馬燈一樣地在永昌天子眼前閃爍起來。

清軍的實力遠在大順軍文武臣僚們的預計之上,沒人想得到,一支已經在真定城下久攻不克、士氣沮喪的軍隊,怎麼還會保持着這樣可怕的戰鬥力?

牛金星的樣子顯得有些慌亂,他一直是大順軍中最樂觀的人物之一,在此前順軍離開太原的路上,也是他一直在催促着李自成加快行軍東出井陘關,好趕上一場痛殲東虜的大勝仗。

現在戰局的發展,卻一下子就超出了牛金星的想象。他當然擔心李自成怪罪下來,也害怕自己爲首的大順文官中的“舉人黨”因此失去萬歲的“聖眷”,心中驚惶不定,自然顯得慌亂起來。

李自成沒有對牛金星說什麼難聽的話,畢竟決策是他自己做出來的。何況在兩軍剛剛交鋒的時候,張鼐的先鋒軍的確取得了不俗的戰果,清軍在那時候也着力隱藏着他們威力巨大的重炮,還有數量繁多的火銃,看來是早有預謀地在吸引着大順軍突入陷阱之中。

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第四十六章 李來亨的秘策(三)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一百章 何洛會多慮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七章 順兵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三十章 城下之潰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三十三章 霧中的騎兵交戰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二章 顧炎武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九章 牛相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六章 營田使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來了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三十四章 天生神將李隨侯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
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第四十六章 李來亨的秘策(三)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一百章 何洛會多慮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七章 順兵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三十章 城下之潰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三十三章 霧中的騎兵交戰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二章 顧炎武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九章 牛相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六章 營田使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來了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三十四章 天生神將李隨侯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