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

“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

太宗皇帝駕崩已過去了大半年的時間,李來亨也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李定國、劉文秀等人歸附大順,他才終於露出喜形於色的表情,好像好幾個月大順朝廷裡那種悲傷哀愁的氛圍都被一掃而空了。

東京酒,梁園月,章臺柳,大將歸附,名王來投,烈火烹油的盛世好像將要來臨,鮮花裹錦的繁榮似乎同樣是醞釀已久。

開封人民翹首以盼兩位名王的歸附,他們都搶到了街頭上,歡呼雀躍,既是爲四川的平定歡呼,也是在爲大順朝海納百川的開國氣象感到鼓舞。

“聽說西寧公是秦逆義弟,情同手足,此人來降,看來西南大局是徹底平定啦。”

自從開封成爲順朝實際上的首府以後,開封市民對於軍事、政治的形勢便愈發關注。他們將生活裡本來用於嚼別人舌根的精力,都投注到了關注天下大勢上。

一個老翁端着大杯茶碗,連口飲茶,氣都不待喘的,喝的一聲便提出反駁的意見來:

“哪有那麼簡單!?秦逆孫可望修長安、封府庫,整軍退回四川,這回雖然被王師拿下了四川,可我聽說孫可望又全師退到了雲南去。

秦逆大軍始終未遭到王師的痛殲,兵力猶存,徹底平定一語,後生啊,這句話說得太早呀!”

市井中對西寧公李定國、南安公劉文秀來投的消息,抱持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意見:

有人認爲這意味着西南戰事的徹底結束,有人認爲孫可望爲天下大寇,平蜀恐怕還會有些波折,也有些人想到了鄭芝龍投降歸附的事情,認爲兩者皆來朝,意味着大順的金甌已然無缺。

還有少數前朝的遺老,不情不願地說:

“說到底,桂藩比起福藩實在難稱正統。僭越稱帝,現在落到被流寇裹挾去滇南的境況,也是自食其果了……”

“呵呵,老紳士,那福藩來朝又是什麼何因何果?”

“……這、這……”

“老紳士口稱流寇,哼哼,我看應該去龍衣衛的鎮撫司衙門上問問,這算不算犯禁!”

那老先生聽到這話,好像終於抓住對面市民言辭中的什麼破綻一樣,喜道:

“流寇、流寇!太宗皇帝去年親自頒下詔令,禁止各司衙門以所謂流寇犯禁爲罪名,懲治百姓!大順朝口稱流寇,豈能叫做違制?並無此制!”

那位開封市民反笑道:“哪一位太宗皇帝?不是成祖皇帝嗎哈哈哈。”

在大順政權的統治區內,依舊存在着數量不少的前朝遺老遺少。但是畢竟和後世清朝的統治不一樣,大順的治理雖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壓制與剝奪了前朝官紳羣體的利益,但雙方並不存在生死存亡的衝突關係。

考慮到個人利益、考慮到仕途的發展,多數官員當然能夠直接接受新朝的管制——畢竟在另一條世界線上,他們中的多數人連東虜的統治秩序,都能夠百分百的接受。

另外一些無意於仕途的明朝士紳羣體,其中一部分同底層百姓有血仇的惡霸劣紳,已經遭到大順政權的鐵腕打擊,大批大批地被肉體消滅。

除此外聲譽較好的良紳,在見證了順朝“吏不敢舞文、民不敢犯禁”的整然行政之風后,多數人都能夠接受新朝的新秩序。

說來另一條世界線上多數人的抗清起義,雖然大多打出了復明旗號,但他們中的多數人並不對明朝懷有特別感情,而更多是對東虜的統治懷有深切的憎惡。

畢竟前有明末的農民軍們,在反明抗暴的十餘年戰爭後,又爲了抗清才選擇了復明的旗號。

後則吳三桂的吳周政權,在放棄復明宗旨以後,僅僅依靠抗清口號,吳三桂作爲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無底線屑人,竟然也同樣獲得大批漢族官紳的擁護和支持。

明朝的招牌經過了二百多年行之有效的治理以後,到了明末時代,其實已遭到多數民衆的拋棄。但東虜的殘暴秩序,竟然使得這塊腐爛的招牌重獲新生,甚至連過去反明抗暴的農民起義軍都被聚集到了這塊招牌之下。

李來亨正爲歡迎李定國的入朝而忙於佈置,他想到此處,就心生強烈的感慨之情。李定國爲了抗清在另一個歷史上選擇了成爲南明的支柱,而現在,他再沒有這樣的需求了。

“朕希望,朕希望……”

李來亨突然有些哽咽了起來,這讓在一旁收拾奏疏的女官們感到有些驚詫和困惑。

“朕希望天下英雄,今後能夠同坐於一桌,杯酒相會,這十幾年來的恩恩怨怨都該煙消雲散了……”

李來亨說的是這十幾年來的恩恩怨怨,但他心中所想的卻是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十五年、是夔東十三家的二十年、是鄭成功父子的三十九年……

在這近乎半個世紀的歷史裡,官紳們、義軍們、海賊們、士人們……有販夫走卒、屠戶盜賊,也有書生將軍、官員土司,那許許多多來自不同地方、來自不同勢力、來自不同派系的豪傑們,有的可以稱爲英雄,有的或許配不上英雄的讚譽……

但他們只要能夠爲抗清貢獻一份力量,便都能足稱豪傑。

李來亨很想邀請來所有的那些人,那些曾經互相攻殺、互扯後腿,也曾經飛兵救援、捨生取義的南明豪傑們,在西湖之畔選擇一間長亭,擺好酒宴,與衆人大飲一場,使一切的恩怨都淡漠在杯酒談笑之間……

“還是有很多人死去了……”

李來亨有些哀愁,“但也有很多人活了下來。”

李自成、劉宗敏、李過、牛金星、宋獻策……這個世界依舊死去了很多人。

但是也多活下了許多人。

許都、張家玉、史可法、何騰蛟、李懋亨、米剌印、賀珍、劉芳亮、袁宗第……

活着的人,將會看到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李來亨在御書房桌上的粗茶一口飲盡,他到底還是更加習慣湖北的碎茶葉。

“西寧公、南安公、延平公,三公都安頓好了嗎?”

李來亨好像也習慣了用京城來稱呼開封,其實他內心中早就有了重修長安和北京的藍圖,只是即便修復二城以後,到底定都何處,李來亨自己也沒有做好充足的打算。

他內心中對於將來的治國理政規劃,有着“十大工程”的方案。

花五十年,甚至是子孫後代一百年的時間,來徹底整治黃河、淮河、海河三條河流,就是李來亨心目中“十大工程”的一部分。

重修長安、北京二都,以及可能建造一座新的大順首都,同樣在“十大工程”的規劃範圍內。

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們幹吧!第四章 闖營一小卒(中)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十八章 建號封爵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七十二章 花關索(中)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六章 雪花無辜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六十九章 大順軍以順擊逆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七章 鳥銃隊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二十七章 血戰無名山(中)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王,降了吧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華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輔國公,對不住了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誰守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十九章 陰謀改變不了歷史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
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們幹吧!第四章 闖營一小卒(中)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十八章 建號封爵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七十二章 花關索(中)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六章 雪花無辜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六十九章 大順軍以順擊逆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七章 鳥銃隊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二十七章 血戰無名山(中)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王,降了吧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華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輔國公,對不住了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誰守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十九章 陰謀改變不了歷史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