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
乾隆穩坐於皇位上。
望着滿朝文武意氣風發道:
“準部、回部已定!”
“大清已安枕無憂矣。”
“自今日起!”
“天下始之以武,終之以文!”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小和卓之亂被平定以後,乾隆頒下《御製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文》】
【在這篇由皇帝親自擬定的碑文中,記錄了他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的偉大功勳。】
【而同時,也提出下一步的治國方略。】
【“始之以武、終之以文”】
……
西晉·明帝時期
司馬紹撓了撓腦殼。
“多明顯啊。”
這八個字的政治含義都快砸人臉上了。
所謂文治……
其核心說明白了就是爲全國臣民確立一套“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是的,這一招最開始且最熟的。
是我大晉噠!
而乾隆的意思也很明確了。
“清朝疆土上的不安因素已經被武力結束了。”
“接下來就要對思想方面的不安因素動手了。”
……
【平定準噶爾是乾隆大興文字獄的一個階段性新起點。】
【自清朝入關統治中國後,其基本思路就是“分而治之”。】
【真正的滿洲八旗能打仗的就是那麼幾萬人,要統治數億人口、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大國,首先就必須處理好第一大民族漢族和第二大民族蒙古族的關係。】
【其原則也可以很簡要地總結爲八個字。】
【“聯蒙制漢、以漢制蒙”】
……
{這是可以說的嗎?}
{只要能看到,那就說明可以說。要是看不到,那就是不能說。}
{……有道理……但這是句廢話啊!}
{原來如此啊!滿蒙聯盟是清朝統治的根基,所以喀爾喀蒙古要叛亂的消息才能讓乾隆皇帝嚇得親自寫信道歉!}
{對,所以清朝皇帝對待蒙古族人和漢族人,在戰略上必須要分開。}
{你看康熙消滅噶爾丹之前就對漢族知識分子和顏悅色,雍正一開始對準噶爾用兵就放鬆追繳積欠,乾隆在消滅準噶爾之前也是一樣。}
{清朝的“文字獄”高潮是在準噶爾汗國徹底滅亡之後纔到來,這正是這種戰略思路的體現。}
{而且跟康熙朝、雍正朝那種針對個案嚴厲打擊的方式不一樣,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四十九年(1784)的文字獄是一個系統工程。}
{乾隆用其縝密的思維、酷烈的手段,建立了專門服務於清朝專制統治的思想管控體制。}
{所以乾隆這人就很難評。}
{你不能否認他對於中國疆土的貢獻,因爲你否認了就是否認了自古以來,外境勢力巴不得你否認呢。}
{但華夏風華也正式在他手裡開始絕跡,很多東西從這開始就決定了我們只能去棒子和腳盆雞那裡去找。}
……
大隋。
楊堅大體明白了清朝統治者的想法。
“既想要這片物寶天華,又想要自己凌駕這片土地上的人不肯融入。”
“自尋死路。”
獨孤伽羅也明白了。
“難怪……”
“難怪雍正塑造的大清天命這麼虛浮……”
楊堅聞言沉思了一瞬,隨即想通了獨孤伽羅話裡的意思。
“是啊,雍正看到了後果,他想在文化上和意識上的達到正統的結合。”
“但他又做不到像魏孝文帝那樣全面漢化。”
“所以,他塑造的大清天命很容易就被推翻了。”
“而乾隆……要正統就好了。”
“天命……不重要。”
……
【乾隆二十四年(1759),也就是徹底平定南疆的這一年。】
【乾隆下令成立《通鑑輯覽》編修館,編訂一部符合清朝意識形態的新的中國通史。】
【以首席軍機大臣傅恆、軍機大臣來保、內閣大學士尹繼善和劉統勳四人爲總裁。】
【設副總裁七人、提調官十五人、收掌官五人、纂修官十二人、校對官十人、總校官十二人,寫成的書稿隨時上呈皇帝批閱。】
【而對於編修此書的目的,乾隆在其撰寫的序言中說,康熙之前就有《御批通鑑綱目》作爲對歷史研究的最高指示,但只是提綱,沒有對舊有的史書進行修訂,所以乾隆才編了這套書。】
【對從黃帝以來直到明末,共計四千五百五十九年的歷史,按照“大公至正”的標準進行編寫,以此爲天下萬世君臣學習的典範。】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全書完成,以《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的名義頒行天下。】
【要求天下士人認真學習,歷史研究必須以此爲準繩。】
【而這套書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強調臣民對君主的絕對忠誠,並論證清廷入主中原的合法性。】
【乾隆從“天下一家”和“大一統”的角度重建“正統觀”,重新論證了歷代少數民族政權的合法性。】
【依靠《春秋》等傳統經典中爲自己尋找依據說:“夷狄而中華,則中華之;中華而夷狄,則夷狄之。此亦《春秋》之法,司馬光、朱子所爲亟亟也。”】
【強調“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也”,誰建立了“大一統”的政權,誰的政策措施有利於百姓的生活,誰就是自然的“正統”。】
【通過這部書的廣泛傳播,清朝首次佔據了“道統”的制高點,有效地宣傳了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
大唐。
李世民揹負雙手,仰天長嘆一聲。
“天縱奇才啊……”
“乾隆在處理滿人身份認同關係上,發明了一個雙軌並行的思路。”
李承乾的境界還沒達到能摸“天命”的時候,他只能向父親詢問道:
“天下人之天下……這很有道理啊?”
李世民微微低頭看向他,看了好一會兒才輕嘆道:
“乾隆在承天受命這一環節的論證,其實是彰顯弘揚了另外一套天命邏輯。”
“那就是對於“天”的獨特解釋。”
“即天命是強勢權力的體現。”
“是扶助有勢力的大國或大君纔是繼承“天命”的表現。”
李承幹一開始還沒反過味兒來。
但他看到阿父那意味深長的目光,自己又重複思索後。
頓時一片毛骨悚然!
清帝的意思就是,清朝雖屬於關外崛起的新型帝國,完全不同於漢唐明這類興起於中國內地的王朝,卻照樣具備誕生聖王的能力!
其取得政權的方式正大光明!
換句話說,他把大清的天命理念轉換成了儒家天命觀。
以儒家天命觀來論證大清正統性!
你想否認大清正統?
可以。
你先否了儒家正統!
你想否了儒家正統?
可以。
你先否了歷朝歷代!
否不了?
那我大清就是順天應命的正統!
……
大明·洪熙時期
朱高熾顫着嘴皮子,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後世子弟一直在說乾隆多厲害。
其實他並沒有太在意。
說實話,武功是挺厲害,財賦稅收什麼的也不錯。
但這些都是基於雍正改革的功勞。
平衡權術確實也爐火純青。
但會這一手也不是說就鳳毛麟角了。
可是這一套連招出來。
朱高熾明白了。
因爲乾隆所做的就是他爹想做卻沒做到。
重塑正統!
這個正統不是一國一代的正統。
是真真正正!
一如始皇帝、漢高祖那般將“大一統”印在這片土地上的正統性!
“他將清朝的正統接續上宋朝理學道統之一面。”
“同時又繼承元朝有關大一統的思想與遺產。”
朱高熾的胖臉上是朱瞻基從未見的肅穆。
“只有把宋元兩朝的特點全部吸收進正統建構的體系,才堪稱合璧。”
“因爲宋元從統治風格上各有利弊。”
“宋朝發明理學大義,奠定了儒學在意識形態領域至高無上的地位,卻因疆域狹小,難成一統之局,只能憑藉排斥異族維繫正統之位。”
“元朝雖然實現了疆域大一統,卻因德性未臻圓滿而早早敗亡。”
“他恰恰是汲取了兩朝統治之長而避其所短。”
朱瞻基嚥了口吐沫,乾澀道:
“這是……好事吧?”
朱高熾肅穆的表情維持不住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惶恐與無力。
他垂着頭,嘆聲唸叨着:
“是好事……是好事……”
“前提是……他的出發點不是以滿治漢。”
朱高熾又擡起頭看向天幕。
看向那條與華夏衣冠截然不同的辮子,呢喃道:
“不是滿漢有別。”
朱高熾似乎透過天幕看到了乾隆。
他正高高在上的俯視大清。
眼神中只有一道情緒。
朕要大清,億萬斯年!
……
【編書期間,清朝還在西南邊跟緬甸打了一仗。】
【起因是緬甸方面不斷侵略騷擾雲南地區。】
【戰爭持續了五年,清軍屢戰屢敗、死傷慘重,乾隆連續斬殺了好幾員前線大將,又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小舅子、首席軍機大臣傅恆到一線指揮,也未能扭轉局面。】
【傅恆也在前線染病,返回北京後不久就病死了。】
【但緬甸方面更無法承受長期戰爭帶來的損失,最後還是主動求和。】
【乾隆三十四年(1769),雙方達成和平協議,雲南邊境恢復了安寧。】
……
大明。
朱元璋現在不關心南邊的邊疆問題了。
他現在就想知道乾隆又幹了什麼!
對於乾隆他判定錯了。
這人狠辣程度比雍正厲害多了!
雍正是面狠手慈。
乾隆纔是真的狠!
他要絕根啊!
朱元璋面沉如水、一言不發。
你想滿套漢皮?
老子不把遼東掘地三尺就不姓朱!
……
【乾隆三十八年(1773),編完新版中國通史、掀起了十幾個文字獄大案的皇帝依然不滿足於目前的“文治”力度。】
……
天幕上。
乾隆慢悠悠在殿內踱着步子。
對着眼前的幾位大臣幽幽道:
“朕在位期間,要在武功文治上給子孫留點產業。”
“武功上聖祖已經開創了基業,朕也把聖祖創的基業扎得更瓷實些。”
“文治上,朕是太平皇帝、開創之主。”
“理所當然要做得更好點。”
“所以,朕想修一部前所未有的大書。”
“把現在皇史裡的秘藏書全編進去,同時徵集海內民間所藏圖書一齊編入。”
乾隆站定窗前,看向窗外。
“朕要它,比《永樂大典》還壯觀!”
一位大臣叩首出聲問道:
“太平盛世國富民殷,當用孔孟正道導人向化。”
“卻不知此書陛下意爲何名?”
乾隆沉思一瞬,輕聲道:
“經、史、子、集,全收無遺。”
“就叫它四庫全書吧。”
……
【這一年,乾隆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要將全天下所有的書都蒐集起來,編一部中國歷史上規模最爲宏大的叢書。】
【爲此,他在收集圖書的諭旨中特別強調,文字忌諱問題將會被寬容,不會追究進呈者的責任。】
【收集圖書的命令頒佈下去,地方上很快就送上來一萬多冊圖書。】
【乾隆親自翻閱,看了很久,卻發現這些圖書竟然沒有一字一句觸犯“文字禁忌”】
……
大宋·真宗時期
趙恆撇了撇嘴。
“鉤直餌鹹的。”
“誰真信你的話你死的快!”
編書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以編書爲理由,也趁機對全天下流傳的各種圖書做一個摸底,搞清楚到底有哪些是有問題的。
你說文字有問題不會追究進呈者的責任。
但誰也不想真的呈上來一本有政治問題的圖書,給自己找麻煩。
劉娥思考明白,惆悵道:
“乾隆不會這麼輕易放棄的。”
“又一場焚書浩劫要開始了。”
……
【乾隆下旨指責各地官員,收集了這麼多書,豈有“竟無一違礙字跡之理”?】
【他要求各地加緊搜查,“如有不應存留之書,即速交出”,否則“承辦之督撫等亦難辭咎”】
……
{這就把話頭挑明瞭?我還以爲能再拉扯一會兒呢。}
{本來就是爲了編書的同時禁燬各種反動書籍的目標,現在目標沒達成能不急嗎。}
{唉,編書運動的面紗被撕下,變成了赤裸裸的查辦禁書運動了。}
……
【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廣東方面率先報告,從一戶人家裡搜出來屈大均的幾本違禁圖書,經過審理,要求將案犯斬首。】
【這也是之前文字獄的一貫處理方式。】
【但乾隆這次特別寬大,在諭旨中說:違禁的書籍當然要堅決銷燬,但案犯可以不用追究刑事責任。】
【然後昭告天下,連被搜出來的都不處罰,主動上交的就更不必擔心了。】
【在乾隆的督促和鼓勵下,不斷有違禁圖書被查找了出來。】
【而這一年,它也是人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年份,也就是公元1776年。】
……
天幕上。
一名外國人正在低頭鼓搗着什麼。
一系列由鋼鐵組成的複雜結構在轟鳴與水汽中自主運動着。
……
【在這一年,英國人瓦特改良了高效率的蒸汽機,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
……
清朝前的一種皇帝俱都目瞪口呆。
而早已見過這一面的李世民則臉色越發深沉。
……
一名外國人正在伏案狂書。
……
【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爲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奠定了理論基礎,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偉大的新時代。】
【而此時,中國有史以來最聰明的皇帝和他手下的官僚精英們。】
【則正在關注如何繼續查抄更多的違禁書籍,以禁錮全體中國人的頭腦,以使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完全符合滿洲專制統治的需要。】
【截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僅江西一省就查出八千多部違禁圖書,並送到北京銷燬。】
【但查抄的“成果”仍然不能讓乾隆滿意,當四十多年皇帝的乾隆早就明白,單靠寬大仁慈和督促並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在“鼓勵寬容”的方式發揮完作用以後,恐怖和殘暴的手段開始登場。】
【乾隆四十二年(1777),當工業革命的浪潮開始席捲英國的時候。】
【乾隆皇帝也將他的文字獄推向了最高潮。】
……
想說點什麼,卻又不知道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