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數日,康熙不顧大臣們勸阻,頒佈罪己詔,並將董佳佳條陳中的舉措付諸施行,一番雷厲風行之下,民心漸穩。這場因地震掀起的軒然大波,也隨着時間的流逝迅速歸於平靜。
董佳佳因獻策有功,不僅獲賜豐厚恩賞,更得康熙親口下諭,破格享有妃位待遇。消息傳開,佟佳氏等人才知曉她曾在救災一事中建言,心中不禁暗暗警惕。更有甚者,開始在暗中散佈她僭越後宮本分,干涉朝政的流言。
幸而太皇太后親自出面警示,加之康熙對董佳佳信任有加,這些無端非議終究不了了之。此番風波雖驚險,董佳佳卻安然渡過難關。
九月底,紫禁城在工匠日夜趕工下,終於將地動造成的損毀修繕如初,後宮衆人也陸續搬回各自寢宮。
董佳佳踏入熟悉的永和宮門檻,緊繃許久的神經才徹底放鬆下來。她心裡清楚,如今身爲破格獲賜妃位待遇的端嬪,越是臨近高位,越要懂得藏鋒守拙。
回宮當日,她便召集宮人訓誡,言辭嚴厲地立下規矩,狠狠壓下了下人們因她即將晉封而生出的浮躁之氣。
待茉雅琪等人告辭離去,她又將心腹宮女白霜喚至跟前,再三叮囑務必嚴守永和宮內外,密切關注家族暗線傳遞的消息,切不可有絲毫鬆懈,時刻提防其他高位嬪妃暗中算計。白霜神色凝重,鄭重領命退下。
諸事安排妥當後,董佳佳緊繃的神經才稍稍鬆弛。她深諳後宮生存之道,唯有靜待來年小鈕祜祿氏、小赫舍里氏入宮,或是熬到兩年後的後宮大封,旁人對她的敵意與猜忌纔會慢慢消退。
因此在這段敏感時期,她唯有謹言慎行、嚴密防備,才能在暗流涌動的後宮站穩腳跟。
所幸十月十三日,德嬪在承乾宮舉行獨有的冊封禮,這場儀式稍稍分散了衆人的注意力,也讓董佳佳獲賜妃位待遇一事的熱度,冷卻了幾分。
光陰如白駒過隙,轉眼便到十二月。整個十一月,董佳佳都在惶惶不安中度過。家族暗線傳來噩耗,原身阿瑪因病離世。
然而此時的她無暇沉浸於悲痛,因爲獲賜妃位待遇帶來的後續影響終於顯現。董佳一族安插的暗線傳回消息,除敬嬪外,後宮其餘高位嬪妃皆在暗中打探她呈給御前的條陳內容。
白霜更向她密報,永和宮近來屢遭暗處窺探。
安嬪與貴妃暗中向兆佳氏拋出橄欖枝,試圖拉攏策反。
所幸兆佳氏爲人本分,自知因孝誠皇后靈堂產女一事,此生不可能晉升高位,又對永和宮及董佳佳尚存幾分信任,最終還是將此事和盤托出。
白霜探得拉攏消息時,董佳佳已心一橫,暗自盤算着若兆佳投靠他人,那她不得不下狠手,將兆佳氏母女逐出永和宮了。
好在兆佳氏沒有踏出那一步,這才讓她懸着的心稍稍放下。
獲封妃位待遇太過引人注目,接連不斷的試探令她終日惶恐不安。
在這暗流涌動的後宮,她深知稍有不慎便會萬劫不復,因此早已做好了突破底線的準備。
永和宮與各宮的暗流日愈洶涌。董佳佳身爲最早入宮的嬪妃之一,既是一宮主位,背後又有董佳一族與皇太后撐腰,手段自是非同一般。
面對衆人試探,她毫無退讓之意,使計令跳脫最甚者、已對永和宮動手的安嬪暗線染恙出宮,使其在宮外病逝,以雷霆手段逐一回擊,將那些暗潮悉數壓下,其強硬姿態震懾六宮。
惠嬪、榮嬪、宜嬪、僖嬪等人見董佳佳態度凌厲,又忌憚她深受皇上信任,且晉封妃位近在咫尺,唯恐她一朝得勢秋後算賬,只得悻悻作罷,暫時收斂了試探的心思。
董佳佳隨後前往承乾宮,言辭懇切地與佟佳氏交談,明確表達歸附之意。佟佳氏欣然接納了她的示好。
隨後,她巧妙藉助貴妃之勢,不着痕跡地向後宮衆人釋放威懾之意。這般舉措之下,長久以來困擾永和宮的暗中滋擾,才得以徹底平息。
歸附佟佳氏,是董佳佳反覆權衡後的慎重抉擇。她如今身爲嬪位之首,位階僅次於貴妃,若不主動示好,難免招致佟佳氏的針對。
並非她自恃其能,實在是此前地動中的表現已讓她距離妃位僅半步之遙,加之後續牛痘的功績太過突出,未來晉升可期。若此時不向貴妃表明心意,恐會因功高遭忌,被刻意打壓,斷送前程。
此番歸附佟佳氏,不過是董佳佳審時度勢的權宜之策。她對康熙的庇佑尚無十足把握,深知在聖心難測之際,貿然與貴妃交惡絕非明智之舉。於她而言,眼下唯有暫作退讓,才能換得後宮一隅安寧。
待小鈕祜祿氏入宮、牛痘之功徹底落定,她手握天大的功勞,屆時即便佟佳氏仍心存戒備,也不得不重新權衡與她的關係,昔日的歸附反而會化作拉攏示好的籌碼。
董佳佳亦擔憂佟佳氏會藉由德嬪入駐永和宮,以此掣肘自己。好在她心中早有盤算,佟佳氏年壽有限,不過十年光景,她大可耐心籌謀。
只要聖眷不衰,憑藉現有功績,妃位之位已十拿九穩。待來日根基穩固,佟佳氏既不敢隨意驅使,又礙於她背靠皇太后,行事必然投鼠忌器。
如此一來,她便能尋得機會,超然於後宮紛爭之外,穩守自己的一方天地。
故而董佳佳定下計策,雖暫且歸附佟佳氏,卻刻意收斂鋒芒,行事務求低調,僅在緊要關頭爲貴妃聲援。
如此一來,待牛痘推廣圓滿功成,或是佟佳氏薨逝之後,她便能安然脫身,不被牽扯進複雜的後宮紛爭之中。
幸而經貴妃出面震懾,董佳佳適時反擊,此前暗中作祟的安嬪也收斂了許多。
只是安嬪不敢再於暗處算計永和宮,轉而改爲明面上頻繁造訪永和宮,打着親近的旗號對董佳佳冷嘲熱諷。
面對安嬪這些尖酸話語,董佳佳充耳不聞,始終不爲所動,任由安嬪自說自話。
幾番試探無果,安嬪自覺無趣,這場鬧劇也最終偃旗息鼓。
董佳佳心中明鏡似的,安嬪素來自恃出身名門,又曾穩坐嬪位之首,向來瞧不上與她同爲嬪位卻是包衣出身的嬪妃。
如今自己破格獲享妃位待遇,奪了安嬪引以爲傲的風頭,她不敢遷怒康熙,便將一腔怨氣盡數撒在自己身上。
好在前世摸爬滾打的經歷,早已將董佳佳錘鍊得百毒不侵。
安嬪即便言辭尖刻,還是顧及世家格格應有的教養與嬪妃體面,嘲諷之詞尚算委婉剋制,實在比不上前世她在職場中遭受到老闆的刻薄辱罵、百般刁難。
是以面對安嬪的冷嘲熱諷,董佳佳只當秋風過耳,全然不放在心上。
隨着她的淡然處之,這場因妃位待遇引發的風波,也在後宮中漸漸歸於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