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長遠考慮

五月十日,牧浩洋把戚凱威招了回來,讓魏成龍頂替他指揮陸軍作戰。

牧浩洋沒有解除戚凱威的職務,只是讓他回國商討印度的戰後重建問題,並且正式任命他爲駐印軍隊總司令。

這次,牧浩洋沒有偏袒龐躍龍。

雖然陸戰隊已經在印度戰場上投入了四個師的兵力,第二陸戰師與第十二陸戰師也將在五月十五日抵達加爾各答,總兵力將達到六個師、近十七萬官兵,不比陸軍投入的四個集團軍少多少,但是牧浩洋沒有安排龐躍龍在駐印司令部擔任職務,而是由戚凱威統一指揮地面部隊。

這麼做,主要就是避免兩人發生矛盾。

雖然戚凱威與龐躍龍沒有‘私’人矛盾,但是兩人早就結下了樑子。比如,在發展“未來地面戰平臺”的時候,陸戰隊承擔了四分之一的研製經費,結果戚凱威卻沒有履行協議,陸戰隊沒能享受到好處。

可以說,兩人早已水火不容。

如果不是牧浩洋從中調解,恐怕兩人早就鬧翻臉了。

當然,牧浩洋也沒有把龐躍龍晾到一邊。如果只照顧戚凱威,肯定會讓陸軍坐大,陸戰隊將受到壓制。

當時,牧浩洋給龐躍龍安排了一個重要任務:考察印度的軍事基地。

雖然戰爭還沒有結束,誰也不知道未來的印度是個什麼樣子,黃瀚林也沒有在駐印軍事問題上表明立場,但是牧浩洋早就有想法,即中國不佔領印度,也不會從印度全面撤軍,肯定會保留幾處軍事基地。

爲此,也就有必要考察印度各地,確定哪些軍事基地才具有戰略價值。

此外,在戰後駐軍的問題上,牧浩洋也傾向於使用陸戰隊,因爲按照他的設想,陸戰隊是完全對外的地面部隊,而陸軍的主要任務還是確保本土安全,只有在大規模戰爭中才具有對外價值。

也就是說,戰後駐紮在印度的地面部隊應該已陸戰隊爲主。

龐躍龍不是傻蛋,因爲這已經表明,駐印軍隊總司令只是一個臨時‘性’職務,或者說是過渡‘性’職務,在印度恢復正常秩序之後,肯定會做出調整,到時候將由駐印軍隊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誰是司令官。

顯然,如果駐軍主體是陸戰隊,就不可能由陸軍將領來擔任司令官。

五月十五日,在第二陸戰師與第十二陸戰師到達加爾各答的這一天,龐躍龍就向牧浩洋提‘交’了第一份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龐躍龍明確提到,維沙卡帕特南、科欽、金奈與莫爾穆岡是必須控制的四座具有戰略價值的港口。其中維沙卡帕特南的條件最爲優越,有具備成爲東印度洋艦隊母港的基礎條件。更重要的是,維沙卡帕特南位於孟加拉灣腹地,南面的斯里蘭卡與東南的安達曼-尼科巴羣島是天然屏障,因此可以把維沙卡帕特南建設爲一座綜合‘性’海軍基地,興建包括造船廠在內的基礎設施。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維沙卡帕特南,中國部署在印度洋上的戰艦就不再需要回國維修了。

相對而言,科欽的戰略地位就沒有這麼突出了。

主要是,科欽位於印度半島南端,極易遭到打擊,因此在戰爭時期,科欽很難爲艦隊提供有效支持。

至於金奈與莫爾穆岡,前者離維沙卡帕特南不算遠,可以作爲物資儲運基地與陸戰隊駐地,而後者的基礎設施過於落後,如果將其建設成爲大型軍事港口,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效費比並不高,只益作爲輔助‘性’軍事基地。

這份報告,正對牧浩洋的胃口。

雖然在安排任務的時候,牧浩洋沒有明說,但是龐躍龍非常清楚,牧浩洋更關心的還是海軍的利益。

事實上,這也是牧浩洋讓龐躍龍前去考察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陸戰隊可以跟陸軍對着幹,卻不可能跟海軍對着幹,因爲從本質上講,陸戰隊絕對離不開海軍。說得簡單一些,適合陸戰隊的基地,必須能夠容納登陸艦隊,也就能夠容納海軍艦隊。

必須承認,牧浩洋有點‘私’心。

好不容易打敗了印度,牧浩洋不可能不考慮得更加長遠一些。此外,中美矛盾已經因爲這場戰爭全面‘激’化,誰都知道下一場戰爭、而且很有可能是世界大戰將在所難免,因此牧浩洋必須有所準備。

從戰略上講,印度洋必須是“中國的海洋”。

雖然在與美國對抗的時候,太平洋是主戰場,誰能在太平洋上取勝,誰就能贏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終勝利,但是對中國來說,在太平洋上擊敗美國之前,必須得毫無懸念的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權,把美國的軍事觸角趕出印度洋。只有在後方穩定的情況下,中國纔有能力在太平洋上擊敗美國。

對中國海軍來說,同樣如此。

原因很簡單,戰爭時期,海軍的首要任務是爭奪制海權,而制海權的主要價值就是確保海上航線暢通無阻。受地緣因素影響,中國海軍在這方面表現得更加突出。比如在面向美國的時候,因爲已經控制了西太平洋上的第一道鏈,也就等於把本土防線向外延伸了數百到上千公里,從扶桑到東南亞的島嶼防線,足以讓中國本土安然無恙,因此就算必須在戰爭初期以防禦爲主,中國海軍也不會承受多大壓力。只有在打出第一島鏈,向太平洋對岸推進的時候才需要投入重兵。

問題是,中國能否打出第一島鏈,關鍵就得看戰爭潛力能否發揮出來。

也就是說,海軍能否守住至關重要的戰略航線,確保國內的戰爭機器能否順利完成動員工作。

當時,中國的所有戰略航線都要經過印度洋

如此一來,保住印度洋的制海權,把美軍、特別是美國海軍擋在印度洋之外,成爲了中國海軍的頭號重任。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牧浩洋積極主張發動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明白,牧浩洋爲什麼要在印度洋上尋求海軍基地,建立軍事基地網絡了。

要知道,美國在印度洋上有不少的軍事基地。

除了迪戈加西亞,還有澳大利亞西部地區。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牧浩洋肯定考慮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需求,即在戰爭初期,中國海軍就得奪取迪戈加西亞,封鎖澳大利亞,阻止美軍向印度洋滲透,必要的時候甚至得對澳大利亞進行戰略打擊。

事實上,牧浩洋隨後做的事情,就能印證這一點。

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的第二年,牧浩洋就以總參謀長的身份,在參加聯合軍事演習的時候訪問了雅加達,跟印度尼西亞當局就租借軍事基地的事情進行了談判,最終從印度尼西亞獲得了四座大型空軍基地的使用權。隨後,牧浩洋還前往菲律賓,以中國投資、中菲共用的方式,在蘇比克灣進行了大規模基礎建設,還在附近修建了菲律賓規模最大的戰略空軍基地。如果算上在安達曼-尼科巴羣島、以及斯里蘭卡的軍事基地,牧浩洋已經沿着第一島鏈構築起了一道戰略防線。

更重要的是,這道防線進可攻、退可守。

可以說,不管用什麼方式來評價牧浩洋在這幾年裡做的事情的重要‘性’都不爲過,因爲沒有他的高瞻遠矚,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結局肯定會不一樣,中國肯定要爲全面取代美國付出高得多的代價。

當然,這不僅僅是牧浩洋一個人的認識,而是當時中國軍方的普遍認識。

別的不說,龐躍龍就非常清楚,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不能避免,那麼接下來幾年就顯得尤其關鍵了。

五月底,龐躍龍提‘交’了第二份報告。

此時,陸戰隊已經攻入科欽,第四十二集團軍也攻佔了維沙卡帕特南,龐躍龍‘花’了三天時間對這兩座港口進行了全面考察。

在報告中,龐躍龍重申了維沙卡帕特南的重要‘性’。

六月初,龐躍龍的報告發揮了更加關鍵的作用。

六月三日,陸戰隊與陸軍從兩個方向上包圍了班加羅爾,印度當局在當天下午拒絕了戚凱威發出的最後通牒。當天晚上,第四十二集團軍率先攻入班加羅爾。次日凌晨,第三陸戰師也攻入了城區。

在這裡,印軍進行了最後的拼死抵抗。

‘激’烈的巷戰一直持續到六月五日上午,在付出了三百多名官兵陣亡、七百多人負傷的代價之後,中國軍隊消滅了班加羅爾的守軍。

根據中國國防部公佈的戰報,在這場戰役中,印軍傷亡官兵超過七萬人。

戰鬥結束的時候,班加羅爾幾乎成了廢墟,成千上萬的建築物被炸燬,上百萬居民淪爲戰爭難民。

六月六日,黃瀚林正式宣佈,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

也就在這一天下午,牧浩洋向黃瀚林提‘交’了駐印軍事力量規劃報告,列出了需要控制的主要軍事基地,其中就包括維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

這份報告隨即轉‘交’給了國務院總理杜小蕾,作爲中印和約駐軍條款的參照。

最終,由龐躍龍鎖定的四座港口都已租借的方式轉‘交’給了中國,其中維沙卡帕特南成爲了中國海軍印度洋艦隊的司令部與最重要的綜合‘性’海軍基地,科欽則成爲了陸戰隊印度洋戰區司令部駐地與登陸艦隊的母港。

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56章 守株待兔第7章 又見熟人第100章 恐懼第58章 新班子第64章 孤注一擲第80章 轉變第40章 豐收時期第35章 聲東擊西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3章 大國實力第86章 膠着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46章 豐收年第10章 共同體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26章 理由第89章 虛與委蛇第49章 最佳選擇第38章 技不如人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90章 獨木難支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76章 硬碰硬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14章 鬼子出動第74章 戰爭狂人第95章 迎難而上第22章 登陸作戰第25章 走投無路第75章 積極迎戰第63章 反導攔截第80章 援助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27章 商船立功第33章 引流疏導第6章 軍事化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59章 起始點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68章 上前線第8章 膽識第24章 變數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9章 臨時考覈第65章 完勝之途第3章 本性難移第73章 捆綁政策第211章 大包抄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35章 聲東擊西第33章 嘎然而止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37章 犧牲品第14章 戰爭前奏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68章 推波助瀾第287章 警鐘第38章 合作愉快第46章 豐收年第55章 決戰在即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15章 千慮一失第135章 導火索第175章 三板斧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26章 重拳出擊第43章 傳奇人物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18章 左右逢源第97章 戰略分歧第87章 接敵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10章 補充攻擊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175章 犯糊塗第59章 擊鼓傳花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36章 前仆後繼第97章 針鋒相對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112章 以炸促戰
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56章 守株待兔第7章 又見熟人第100章 恐懼第58章 新班子第64章 孤注一擲第80章 轉變第40章 豐收時期第35章 聲東擊西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3章 大國實力第86章 膠着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46章 豐收年第10章 共同體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26章 理由第89章 虛與委蛇第49章 最佳選擇第38章 技不如人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90章 獨木難支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76章 硬碰硬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14章 鬼子出動第74章 戰爭狂人第95章 迎難而上第22章 登陸作戰第25章 走投無路第75章 積極迎戰第63章 反導攔截第80章 援助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27章 商船立功第33章 引流疏導第6章 軍事化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59章 起始點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68章 上前線第8章 膽識第24章 變數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9章 臨時考覈第65章 完勝之途第3章 本性難移第73章 捆綁政策第211章 大包抄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35章 聲東擊西第33章 嘎然而止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37章 犧牲品第14章 戰爭前奏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68章 推波助瀾第287章 警鐘第38章 合作愉快第46章 豐收年第55章 決戰在即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15章 千慮一失第135章 導火索第175章 三板斧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26章 重拳出擊第43章 傳奇人物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18章 左右逢源第97章 戰略分歧第87章 接敵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10章 補充攻擊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175章 犯糊塗第59章 擊鼓傳花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36章 前仆後繼第97章 針鋒相對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112章 以炸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