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奔襲得手

可有了這批物資騾馬後,對於王平接下來的戰術計劃顯然是大有裨益,不但能大增計劃的成功性,也給王平帶來了更多的容錯機會。至少王平以及賨人兵馬不必擔心短時間內攻不下天雄關時,會有斷糧的風險了。

隨後,王平下令封鎖消息,並將戰俘全部集中起來,利用他們隨軍轉運糧草軍械。

接下來,王平以何藍爲主將,領兵馬駐守劍門關,他則帶着剩下的兩千賨兵準備奔襲天雄關。

不過在這之前,王平打算先好好休整一下。

即便是賨人,連着走了七八天的山路也是大爲吃力,隨後不及休整,又投入到了一場戰鬥之中。

雖然劍閣的抵抗較爲軟弱,但賨人士卒們也的確到了精疲力盡的地步了。

接下來奔襲天雄關雖然只有六十里路,但道路卻是在山脊之上,兩邊皆是崇山深谷,險惡異常。且抵達天雄關後,還得緊跟着攻城,眼下有現成的營房和各種充裕的補給,能夠及時休整一下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最爲重要的是王平這一路緊趕慢趕,在時間上已經騰出了冗餘了。

在劉封原定的計劃之中,給王平安排的趕路的時間足足有十天之久,而王平僅僅只花了八天時間就趕到了劍閣,並且在當晚一鼓作氣拿下了劍門關。

這樣一來,算上原本劉封給王平預定的兩天攻城時間,王平眼下足足有四天時間可以揮霍。

但王平依舊毫不鬆懈,僅僅只打算休整一日,然後繼續出發,留出的三天時間作爲冗餘,以防萬一。

劉封曾經告訴他,周泰那邊會提前做好準備接應他,但並不會定死時間,而是以他爲主動一方進行計劃,王平自然是想要儘快拿下天雄關,完成整個計劃,在劉封面前出一個大彩。

要不是賨人士卒實在是太過疲憊了,王平就是這一天都不想等。

王平這邊進展十分順利,已經派人南下,前往賀齊處報捷。

來時爲了不驚動劍閣以及梓潼的聯軍,王平這才提前出發,走的山間小道,否則只需要跟着賀齊一起出發,然後在賀齊主力圍城之後再北上劍閣就行了,這可比山間小道順暢多了。

只是如此一來,劍閣很可能會有所準備,達不到突襲的效果,同時也會讓曹氏更早察覺到劉封的落子點並非梓潼、涪城,而是葭萌關一線。

這個任務的前半段,王平完成的相當好,如今只剩下最爲核心的天雄關了。

此時,李典的奏報傳到了雒城,然後又被送至成都。

這幾天裡,有了曹軍增援,成都的兵馬劇增到了七萬餘人。

可左幕軍卻是怡然不懼,天天列陣挑釁,還將請戰帖送入了成都城中,邀約曹昂正面決戰。

這邀約的帖子捏在曹昂的手裡,彷彿一塊燙手山芋,讓他很是頭疼。

眼下局勢焦灼,曹昂其實是真想打一仗破局的。

只要能打贏,其他還怕破不了局?

可左幕軍的實力也讓曹昂很是頭疼,別說他沒信心了,就連曹仁也沒自信能夠必勝。

然而司馬懿卻是力勸曹昂決戰,因爲他覺得蜀中的氣氛越來越不對勁了,總覺得有一張無形的大網在張開。

司馬懿自然不覺得聯軍能夠穩贏左幕軍,而是想借着這一戰幫曹昂下定決心。

若是贏了,那自不必多說,一路繼續推進,收復廣都、武陽即可。

若是輸了,只要不是慘敗,那曹昂也應能下定決心放棄劉璋,退回涪城、梓潼一線。屆時依舊能保住廣漢半壁江山。

最重要的就是打一仗,就不會再有如今這般進退維谷的焦灼感覺了。

可曹昂偏偏難以決斷,直到李典和李整的消息傳來。

收到李典消息之後,曹昂意識到再不下決斷,蜀中的曹氏大軍可就要危險了。

擺在他面前就只剩下了兩條路,一條立刻開戰,一條立刻撤退。

猶豫再三,曹昂還是不甘心就這麼灰溜溜的撤軍,再加上劉璋也意識到了危險,表態願意全力配合,終於讓曹昂下定了決心,接下了劉封的邀戰帖。

兩軍約定次日清晨,於成都城外的平原上一決高下。

次日清晨,雙方大軍各自出營,於成都城外佈陣。

曹軍陣型位於西北,與成都城形成一條線,若是大軍有所閃失,可以依託成都遏制左幕軍的追擊,並繞行成都城東、城北入城,可以算得上是未慮勝先慮敗了,這也是司馬懿給曹昂提出的建言。

左幕軍的陣型則是位於東南,與曹軍遙遙相對。

如此列陣,可背靠府水河,使得左翼無虞,不必擔心會遭遇聯軍的騎兵突襲。在騎兵兵力上,聯軍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要勝過左幕軍。

在對面具有騎兵機動優勢的情況下打進攻戰,無疑是相當不利的。因此,劉封在佈陣伊始就做好了準備,他今天要打的是防守反擊。

劉封本人坐鎮中軍,由三千親衛軍護衛左右,陸遜則作爲副帥,負責前沿指揮。

大軍分爲三路,中路先鋒爲呂蒙,左路先鋒爲呂岱,右路先鋒爲文聘,各帶本部人馬兩千人列陣以待。

緊跟在他們之後的,則分別是魏延、黃忠、淩統三將,名爲次鋒,可實際上,在劉封的計劃之中,這一陣纔是真正的先鋒陣。

劉封今日要打的是防守反擊的戰術,那上面的一陣自然不是用來進攻,而是專門用來防禦的了。

第三陣則是張南、馮習、孫皎、杜彠五部人馬,爲中陣人馬,專門負責當次鋒反擊撕開對方缺口後,投入戰鬥,擴大缺口,同時掩護次鋒的兩翼。

第四陣則是孫策所領的騎兵營,以及甘寧、黃蓋兩部水軍陸戰隊,擔任總預備隊,聽候劉封、陸遜的命令。

傅彤所部兩千人,並趙韙所部編練的七千餘人(被抽調補充嫡系後所剩人數)守衛大營,以傅彤爲主將,接應出戰大軍。

另外還有兩千人左右的工匠隊伍,用以操作各式戰爭器械。

左幕軍全軍共計三萬七千人,另有九千餘人守衛大營。

聯軍這邊也是傾巢而出,也分爲三部人馬。

其中右翼以曹仁爲主將,所領張繡、牛金,常雕,王雙等諸將,共計兩萬人。中軍則爲曹昂親領,包括曹純、曹休、史渙、等部將校,並張衛所領五千餘道兵,合計兩萬一千餘人。

左翼則爲成都劉璋軍,以龐羲爲主將,張任爲副將,另有吳懿、吳班、黃權、劉𪻺、冷苞、楊懷、高沛等諸將,合計兵馬最多,爲三萬四千餘人。

聯軍總計兵力爲七萬六千餘人,是左幕軍的兩倍有餘。

雙方列陣完畢,彼此之間相距三裡,兵法雲三裡而陣,就是給雙方列陣之後,互相觀察對方的兵力部署、陣型弱點的時間。

這一階段雙方距離較遠,並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交鋒,主要還是以威懾、觀察與試探爲主。

劉封、曹昂各自登上一個土坡高臺,身邊親衛環繞,背後立起來一面帥旗,旁邊還有許多各種色彩和型號的小旗,用來下達命令。

列陣完畢之後,前軍將士人人披甲,各持兵器,在比較危險的區域還會放置簡易的小型拒馬,以防範對面騎兵衝擊。而後排的士卒則十分輕鬆,並未披甲,穿着厚實的衣袍,席地而坐,等待主帥的命令。

一聲號角過後,先動起來的居然是左幕軍。

呂蒙,文聘、呂岱三部人馬開始朝着前方緩步進軍,而在他們的後方,整整十二架弩炮也開始緩緩隨軍前進。

在對城牆進行進攻時,配重投石機的殺傷力能達到最大,且射程較遠,能夠有效的對城頭威脅進行精準點名。

可在野戰時,配重投石機就顯得既累贅笨重,又距離太短了。

配重投石機能夠將數百斤的石彈拋射四百米之遠,可即便是換上十公斤的石彈,最多也只能拋射個五百米左右。

與之相比,牀弩就不一樣了。

牀弩並非是配重系扭力效果,而是彈力效果,它使用數張巨大的複合弓疊加儲能,能夠將10公斤重量的鐵翎箭發射至一千五百米到兩千米左右的距離。

這種牀弩依靠弓弦彈力而非配重,因此其效果也與配重投石機截然不同。

牀弩的射擊彈道低平、精度較差,而且瞄準難度較高,只適合野戰壓制、殺傷敵軍,而非攻城。

這次野戰,劉封手裡正好有十多架牀弩,以及數百支鐵翎箭,自然想要一展身手,給曹軍一個驚喜了。

“仲達,左幕軍竟主動進攻。”

曹昂站在土臺上,十分不解的問道:“你可看出不妥之處?”

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曹昂對劉封有多忌憚,以兩倍兵力對戰劉封,卻因爲對方主動進攻就心生疑慮,可見左幕軍給曹昂帶來的壓力有多麼的巨大。

曹昂如此軟弱的問話竟然沒有讓司馬懿有半點不妥,反而也是贊同道:“左幕軍既然敢主動進攻,必定藏有後手,主公可嚴令一線士卒堅守不動,以不變應萬變。”

曹昂當即採納,轉而下令一線加強戒備,不得魯莽出擊,以維持陣線爲主。

很快,左幕軍的先鋒就推進至一里處,隨後停了下來。

緊接着,呂蒙、文聘、呂岱三部人馬竟開始設置防線,將隨身攜帶的小型拒馬和塔盾放置到身前,並掘土加固。

司馬懿臉色微變,進言道:“主公,可使弓弩手上前襲擾,不可任由左幕軍行事。”

曹昂有些吃驚,司馬懿這話無疑是有些朝令夕改的,剛剛還說以不變應萬變,現在居然又要弓弩手出動了。

不過曹昂對司馬懿還是極爲信任,將命令傳達了下去。

前沿的幾個校尉接到了命令後倒是相當高興,他們早就有些忍不住了,先前還讓他們緊守陣腳,不得擅動,現在可好了,下達的命令可謂是合了他們的心意。

很快,三部人馬各自派出了五百弓弩手,攜弓帶箭,走出聯軍陣型,朝着左幕軍的陣線壓了過去。

弩手的有效射程是一百五十米至兩百米,弓箭手則稍短一些,只有一百米到一百三十米,少數強弓手也不過一百五十米。

拋射的前提下倒是可以達到兩百米,只是精準度會大幅度下降,要依靠面殺傷來提升殺傷力和命中率。

因此,這些弓弩手勢必要進入到左幕軍兩百米以內後,才能開始射擊。

呂蒙看見遠處正朝着自己陣線走來的弓弩手,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隨着呂蒙的命令,呂蒙部曲中悄無聲息的裂開了一道道口子,而一架架牀弩被推了過來,牀弩上的複合弓已經被拉開,上面嵌入了鐵翎箭,箭頭正散發着森冷的寒光。

呂蒙軍士卒自顧自的幹着活,幹完了之後就坐在地上恢復體力,後面自有輔兵送上水袋。

直到聯軍的弓弩手進入到了兩百五米範圍內時,第一排的士卒們才重新站立起來,扶起了手中的塔盾。

“發射!”

呂蒙擡起右手狠狠劈下。

沒等聯軍的弓弩手們發威,左幕軍這邊卻先一步發動了。

與呂蒙如出一轍,兩旁的文聘、呂岱所部也皆是下令發射。

只見兩道寒芒飛了出去,直接撕裂了弓弩手的陣型,朝着聯軍陣型飛了過去。

這可是真正物理意義上的撕裂,被鐵翎箭射中的弓弩手直接被巨大的衝擊給撕成了兩半,當場斃命,運氣差的則被鐵翎箭擦中,不是缺了胳膊就是斷了腿,有的甚至是被割開了軀幹,痛苦不堪卻又無藥可救。

這兩道寒芒穿透弓弩手的陣型後,去勢不減分毫,直直的扎入到後面一里地處的史渙陣線之中,直到穿透了七、八個人後才落了地。

只見原本整齊的曹軍陣營中像是被鐵犁犁過一般,在地面上犁出兩條明顯的凹痕。

直到此時,曹軍上下才看清楚,原來先前射出來的是一支長達一米多長,全身漆黑如墨的鐵質巨型箭矢。

鋒利的箭頭彷彿刀刃斧尖一般,在巨大動能的助推下,輕而易舉的就能撕裂鐵甲。

第565章 季玉問策第579章 內外矛盾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112章 劉曄解困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216章 迎奉之爭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206章 評請伐徐第276章 各有稻粱謀第610章 子孝碰壁第176章 籌錢鍊鐵第550章 公孫來意第355章 朱治乞降第158章 謀奪任城第126章 太史子義邀是儀第123章 戲志才謀斷廣陵第591章 葭萌之爭第77章 臧霸的試探第180章 荀攸六策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440章 劉勳塞江第124章 劉封恩求太史慈第62章 鼓動曹豹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513章 檢閱諸軍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96章 殺雞儆猴(六更爆發求首訂!)第350章 隱秘利刃第131章 改換方案第445章 進取沙羨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30章 劉家當大興第368章 二賢拒任第106章 太史欲來第43章 非蠢即壞第120章 朐縣鹽豪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67章 府外遇豪傑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450章 荊軍後手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541章 納徵使團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159章 伯符定策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517章 父子議姻第264章 助力元龍第584章 一觸即發第532章 兵發上庸第491章 公達獻策第420章 巡視產業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437章 望城大捷第76章 夜半訪客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375章 蜂擁而來第253章 大肆採購第99章 逆擊曹豹第317章 陽羨周氏第181章 雷厲風行第289章 傳國玉璽(加更!)第383章 完璧歸封第81章 徵辟劉曄第510章 遍賞心腹第557章 大破雍闓第525章 幕府人事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320章 奇襲高遷屯第303章 揚州分崩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504章 曹昂來意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260章 兩種投石機第14章 獻策屯田第209章 海納百川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222章 破產版江東第462章 龐氏兵變第67章 府外遇豪傑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366章 本初廷議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254章 劉備的疑慮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247章 鞏固盟友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343章 輕鬆入城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161章 獅嘯江東第298章 劉備抵壽春(加更來了)第509章 士氏朝貢第368章 二賢拒任第352章 甘寧叫陣第110章 震驚四方
第565章 季玉問策第579章 內外矛盾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112章 劉曄解困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216章 迎奉之爭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206章 評請伐徐第276章 各有稻粱謀第610章 子孝碰壁第176章 籌錢鍊鐵第550章 公孫來意第355章 朱治乞降第158章 謀奪任城第126章 太史子義邀是儀第123章 戲志才謀斷廣陵第591章 葭萌之爭第77章 臧霸的試探第180章 荀攸六策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440章 劉勳塞江第124章 劉封恩求太史慈第62章 鼓動曹豹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513章 檢閱諸軍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96章 殺雞儆猴(六更爆發求首訂!)第350章 隱秘利刃第131章 改換方案第445章 進取沙羨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30章 劉家當大興第368章 二賢拒任第106章 太史欲來第43章 非蠢即壞第120章 朐縣鹽豪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67章 府外遇豪傑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450章 荊軍後手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541章 納徵使團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159章 伯符定策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517章 父子議姻第264章 助力元龍第584章 一觸即發第532章 兵發上庸第491章 公達獻策第420章 巡視產業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437章 望城大捷第76章 夜半訪客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375章 蜂擁而來第253章 大肆採購第99章 逆擊曹豹第317章 陽羨周氏第181章 雷厲風行第289章 傳國玉璽(加更!)第383章 完璧歸封第81章 徵辟劉曄第510章 遍賞心腹第557章 大破雍闓第525章 幕府人事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320章 奇襲高遷屯第303章 揚州分崩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504章 曹昂來意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260章 兩種投石機第14章 獻策屯田第209章 海納百川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222章 破產版江東第462章 龐氏兵變第67章 府外遇豪傑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366章 本初廷議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254章 劉備的疑慮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247章 鞏固盟友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343章 輕鬆入城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161章 獅嘯江東第298章 劉備抵壽春(加更來了)第509章 士氏朝貢第368章 二賢拒任第352章 甘寧叫陣第110章 震驚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