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戚繼光,你爲何不篡位!

第728章 戚繼光,你爲何不篡位!

李昖在安州、定州兩次敲門,守城文武因爲已經歸降了大明,以倭患爲由,緊閉大門,就是不讓李昖入城,這是因爲這些歸降的文武,都接受了大明的號令,大明有明旨廢除了李昖的國王之位,既然表明了立場,再迎李昖入城就是再叛。

而李昖在走投無路再次回到平壤之後,立刻被李舜臣軟禁了在安鶴宮的中宮,李舜臣並沒有過分的苛責,因爲義軍需要這杆王旗,但李昖被軟禁在中宮後,寫了一份血書,讓內侍,送往倭寇軍營之中,希望倭寇來解救他。

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誰是宗主國無所謂,他要做國王。

李舜臣罵李昖是數典忘祖,因爲這不是倭寇第一次侵入朝鮮,而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在永樂十七年,那一次是朝鮮太宗、世宗討伐對馬島,將對馬島島主打到了投降,並且最後簽訂了癸亥條約;第二次是正德五年,三浦倭亂,在薺浦、釜山浦、鹽浦的倭人暴亂,對馬宗氏、毛利家立刻派兵入侵朝鮮,朝鮮的中宗把倭寇趕下了海。

這也是織田信長要傾盡全力,一下子就要灑下十五萬兵馬的原因,因爲歷史衝突來看,朝鮮是全勝戰績。

朝鮮敗的這麼快,其實也出乎了織田信長的意料。

“砰!”

李舜臣將李昖舉了起來,猛的摜在了地上,惡狠狠的啐了一口,心中的怒火,才消減了一些,這份怒火,不僅僅是對李昖在倭寇入侵之中糟糕的表現,而是積怨已久,若不是大明皇帝沒有明旨,這李昖早就被殺了。

在李舜臣看來,朝鮮武備徹底鬆弛,都是面前這個蠢貨搞出來的軍籍收布法。

在李昖之前,朝鮮是大宋沾了一點,大明也沾了一點,的確非常重文輕武,但因爲加入了很多大明元素,重文輕武的危害,其實沒有那麼大。

朝鮮和大明是一樣的府兵制,也就是軍屯衛所,世世代代都有軍戶,朝鮮一共五個衛所,在軍籍收布法之前,有些軍戶不想當兵,就得通過繳納布匹來逃避兵役,繳納布匹的同時需要找一個人代服,叫做代立。

可以不做軍戶,但必須找一個人代替,保證額員的完整。

朝鮮雖然重文輕武,但因爲有着完整的軍事構建,每每跟倭寇、建奴衝突的時候,最後都能得勝。

但到了李昖的手裡,李昖爲了聚斂,立了軍籍收布法,只要繳納軍布,就不用找人代做軍戶,直接軍布抵兵役。

因爲之前的‘代立’,繳納的布匹全都被衛所的軍將們給自己吞了,朝鮮國王和朝廷沒一點好處,所以李昖一合計,這錢該我賺點,直接合法化,甚至可以直接免兵役,就是爲了收錢,這筆錢,他李昖要了。

朝中大臣們一拍腦門的決定,立刻引發了全面逃役,本來兵役就是強制性的,現在可以軍布代役,朝鮮八道五衛所的軍事構建迎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沒人了。

按照當時朝中大臣、李昖的意思,這收上來的軍布,全部用於新軍,也就是募兵。

但這些軍布收了這麼多年,軍布遲遲沒有變成新軍,理由朝鮮君臣都一清二楚,朝中大臣柳成龍那一句‘無事養兵即養禍’,是所有朝中大臣的共識。

原來的府兵制瓦解,軍布代兵役,但軍布沒有變成募兵制,就是這次朝鮮被倭寇摧枯拉朽般戰勝的根本原因。

“無事養兵即養禍,現在有事了,怎麼平定禍患!”李舜臣又用力一腳踹在了李昖的腿上,厲聲問道:“我們這些丘八,吃的還不如縣衙裡的犯人!先王振武之令,你是一點都不遵循!”

在大明有武宗絕嗣,道爺旁支入大宗,朝鮮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而且還一連發生了兩次。

仁宗死絕嗣,明宗繼位,明宗死絕嗣,李昖繼位。

李昖跟明宗不一樣,明宗在位時,還支棱一下,意圖振武來加強自己的軍權,李昖上位就是全面倒向了大臣。

李昖捂着腿,不停地哀嚎着,他披頭散髮,聽到李舜臣問他,才低聲說道:“都是我的錯嗎?在位之臣唯以植黨營私、榮身潤屋爲事!”

“我觀大明新政有效,也曾詢問大臣振武事,令兵曹判書李珥振武,意圖養十萬兵以備戎事,那柳成龍結黨營私,力主不肯,李珥何等下場?死於囚室之中!”

“大明開海東風起,連那倭國的長崎、廣島都成了海上明珠,我義州、仁川、釜山,莫不是良港,我不知道?我令戶曹判書金泰佐營造明館,意圖在三地與大明通商,金泰佐可是安東金氏的豪門,金泰佐何等下場?不明不白死於籬牆糞溷之中!”

“我能如何,李舜臣,你告訴我,我能如何?!”

李昖放開了手,靠在牆邊,看着李舜臣,吐了口血痰看向了窗外,愣愣的說道:“大明皇帝運氣好啊,他十歲登基,朝中首輔護他周全,主少國疑天下大疑,那張居正不顧自己身後名,擅政攝權,起初,我還在笑,看吧,張居正一定會取而代之!”

“彼時的小皇帝,那麼信任張居正,甚至把張居正的門下戚繼光扶成了大將軍,統領京營,小皇帝一定會被這對文武給篡了位。”

“可這張居正要是爲了龍椅也就罷了,可他偏偏是爲了振興大明!居然還政給了皇帝!”

在萬曆十二年之前,朝鮮可以常貢,就是一年可以多次朝貢貿易,李昖對大明發生的事兒,一清二楚,他起初還在等着看笑話,一文一武,滿朝文武都是張居正的人,皇帝輕信循吏那一套,搞成了張居正一言堂。

戚繼光做遷安伯大將軍的時候,皇帝才十歲,真正的孤兒寡母。

孤兒寡母,權臣強將,這不出事纔是天大的怪事!

“憑什麼!他大明皇帝想做什麼,張居正帶着文官循吏要幫他、戚繼光帶着武將銳卒也要幫他,而我想做什麼,好不容易找到要做事的人,結果呢!被人溺死在糞坑之中!憑什麼啊,他運氣這麼好。”李昖疼的快抽過去了,但依舊在忿忿不平。

李舜臣嗤笑了一聲說道:“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說了,你也不會明白,你這封要到倭國參洛的血書,我一定稟明聖上!治你一個通倭大罪!”

李昖沒有撒謊,他真的努力了,軍布變新軍,他也嘗試過,可這阻力太大了,大明開海的風不止一次吹過,連長崎都在大明手裡,變成了海上耀眼的明珠,他們朝鮮1700萬人,開海之風吹遍朝鮮,是何等景象?

振武的兵曹判書是朝鮮的正二品,等同於大明的兵部尚書,開海的戶曹判書等同於戶部尚書,而且戶曹判書金泰佐還是出身安東金氏的豪門,結果因爲開海,被溺死在了糞坑裡,發現的時候,都已經有點巨人觀了。

李昖覺得不公平,憑什麼大明皇帝運氣那麼好,那張居正和戚繼光憑什麼不篡位!

李舜臣很快就接到了戚繼光的軍令,也沒有多猶豫,就將李昖送到了義州去,平壤現在是戰區,是有陷落危險的,如果平壤陷落,李舜臣會殺了李昖,他就是想投倭,也只能做英烈,算是給朝鮮最後一個體面。

入倭參洛,朝鮮王成爲倭寇,這種事,實在是太羞恥了。

大明索要李昖,顯然是大明京營三萬軍已經到了,大明軍在朝鮮戰場力量已經足夠強橫了。

李昖被送到了義州,戚繼光人在義州,見到李昖的時候,看着這狼狽樣兒,才疑惑的問道:“這怎麼被打成這樣了?腿都打折了。”

“李舜臣打的。”陳大成嘆了口氣說道:“李舜臣怨氣很大,或者說朝鮮的軍兵怨氣都很大。”

“那不奇怪。”戚繼光笑着搖頭說道:“李舜臣在大明的時候,就一直說朝鮮軍兵現狀,嘖嘖,自從放籍收布以後,本來軍兵還有塊地種足以果腹,後來連地都沒了。”

朝鮮是照抄大明的軍制,這軍制自然不是那麼完美,但跌跌撞撞修修補補也能用,畢竟大明用了兩百年也沒亡國不是?

朝鮮的軍兵也種地,可放籍收布之後,有些軍兵不想離開,也會被放籍,因爲有人要兼併他們的土地,土地兼併的問題,在朝鮮進一步惡化。

大明有的毛病,朝鮮都有,大明沒有的毛病,朝鮮也有。

更讓李舜臣、韓克誠這類武將受不了的是,朝鮮朝廷弄了一堆花郎騎在他們這些武夫的頭上,花郎第一條件就是俊美,傅粉妝飾,弄得跟女人一樣油頭粉面,然後身上還一堆刺青,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倒是樣樣精通,打仗是一樣不會。

戚繼光光是聽,就已經很憤怒了,李舜臣在經歷,肯定會更加憤怒,地位低下也就罷了,還被一羣人妖物怪的假男人騎在脖子上耀武揚威,李舜臣不殺李昖,真的真的已經十分理智了!

“戚帥!你爲何不篡位!”李昖的腿被打斷了,他疼的根本睡不着,形容枯槁,看到戚繼光的時候,立刻脫口而出,多少有點瘋魔了。

祖承訓一聽大感不妙,現在大軍在外,這種挑撥的話,一旦戚繼光當真,豈不是要糟?

“哈哈哈!”戚繼光和陳大成一聽,指着李昖就開始大笑了起來,笑了一會兒,戚繼光搖頭說道:“我聽聞了你的事,伱只想坐享其成,天下沒有這種美事,我第一次面聖的時候,陛下在習武,我震驚於緹帥朱希孝的膽大包天。”

“大丈夫做事的道理,你大抵不懂,你若是能懂,你就不會從漢城離開了,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京營從來都是陛下的京營,從最開始就是。”

京營人人都認識陛下,陛下每日都要操閱軍馬,當時北虜尚在,陛下每天操閱軍馬,給軍兵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一根弦兒一直繃着,遲早會斷,還是戚繼光力主,隔一天操閱一次,但陛下每天都會去,就是不操閱,也會跟軍兵溝通。

兵變奪權?戚繼光這命令怎麼下?陛下往那兒一站,就沒人會動手。

祖承訓是遼東參將,他就沒進過京營,纔會覺得心驚膽戰,但其實他只要去了京營,就很清楚,京營造反是不可能的,成祖留下每日操閱軍馬的辦法,解決了一個很嚴重的信任問題,就是皇帝有點累。

這個辦法,其實不可能長久,天生貴人,沒幾個願意如此這般辛勞的,潞王朱翊鏐就是個對照組,潞王聽聞皇帝快回京了,立刻馬上撂挑子,給皇帝留下了三天才能補完的奏疏,陛下沒有怪罪,而是賜了很多萬國美人。陛下是個天生貴人,但萬曆元年王景龍刺王殺駕,敲醒了陛下沉睡的心靈。

“你問李舜臣怎麼辦,李舜臣不知道如何回答,其實,你祖宗已經留下了辦法,事大交鄰,你遇到這些困難,自己跑大明去哭訴,就能破局了。”

“給他看好病,就暫且留在義州,等到打完了這一仗,讓朝鮮王室上一道奏疏,感謝大明再造之恩,內附大明。”戚繼光沒有要殺了李昖的意思,這傢伙和他的兒子光海君,還有用,大明做事也是要臉面的,朝鮮王內附,沒人能挑出理來。

大明要臉,李昖跑去大明哭訴,大明還真的幫忙,不過,李昖本人能不能回到朝鮮,那就兩說了,畢竟張居正已經準備好了讓他落水。

張居正是個讀書人,頂多史書上留下一筆,張居正猜錯了皇帝的心思,只能封宜城侯了。

戚繼光並沒有急於進攻,進攻壓力在倭寇那一方。

這一點,他在朝中已經跟大明皇帝說明,但是爲了不讓類似於李昖指揮韓克誠進兵這種古怪的事情發生,戚繼光再次寫了一封戰報,詳細闡述了爲何進攻壓力在倭寇一方。

因爲倭寇必須要消滅朝鮮王室,倭寇秋風掃落葉一樣,進攻速度太快,佔領的區域內,義軍遍地。

黃州、海州、開城、漢城、羣山、順天府、釜山三浦、忠州等等都是義軍活躍的區域,而且每個地方都有過萬人的義軍規模,如果無法消滅朝鮮王室,或者朝鮮王室沒有入京都參洛,這些義軍就會一直在敵後活動。

哪怕是消滅了朝鮮王室,或者李昖真的跑去了倭國參洛,其實也沒關係,大明已經提前廢了李昖的王位,他去參洛,是廢王,義軍依舊能背靠大明天兵活動。

倭寇若是遲遲無法拿下平壤義州,全面攻克朝鮮,敵後義軍的活動,就要付出極爲龐大的人力物力去清繳,去保證後勤補給。

而戚繼光在平壤,擺出了龍門大陣,等着倭寇上門來,朝鮮戰場,需要一場大勝,現在第一軍團和第二軍團,人數實在是太少了,三萬五千人,就是全都消滅,對倭寇而言也是傷筋動骨。

戰報在海防巡檢手中,快速奔向了大明京師,朱翊鈞在第二天下午,收到了戚繼光的戰報。

平壤沒有陷落、平壤佈防已經徹底完成、龍門大陣已經設立完成、朝鮮王室、大臣已經完全控制在了大明手中、同樣,戚繼光也再次闡述倭寇的進攻壓力,戰略主動在大明手中。

朱翊鈞收到了一大堆的好消息,樂呵呵的對馮保說道:“平壤沒有陷落就好,朕還能下旨,讓馬林在錦繡山下的陣地向前移動三丈嗎?”

“額,向前三丈就是大同江了。”馮保有點不太明白陛下的話,沒接住陛下的梗。

朱翊鈞笑着說道:“宋太宗趙匡義發明了陣圖,就是大軍行進的時候,什麼時候到哪裡,要在哪裡駐紮,必須按陣圖行事,結果水文有變化,駐紮之地在河裡,軍將又不能違背陣圖,畢竟監軍的太監會如實稟報,最後就紮營在河中。”

北宋軍事行動笑話,把這些笑話寫成一本笑林廣記,怕是能寫一百卷。

北宋重文輕武,真的不怪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黃袍加身,趙大的時候,大宋也是兵強馬壯,趙二在高粱河畔,兩股中箭不是驢車逃跑,而是率軍殺敵,兩宋不至於那般被動。

朱翊鈞覺得,把朝鮮的一潰千里,歸咎到李成桂的頭上,多少有點不公平,有些事,是自己不爭氣,不要怪祖宗,軍籍收布法就是他李昖搞出來的,眼下朝鮮的武備不興,就是李昖的罪責。

朝鮮重文輕武不是一天兩天了,別人都能打贏,他打不贏,肯定是做錯了什麼。

至於李昖那個問題,戚繼光爲何不篡位,其實理由很簡單的,政權穩定的情況下,戚繼光就是想,也做不到,況且他不想。

京營成勢的時候,朱翊鈞已經長大了。

“戚帥這個甕中捉鱉的計劃,是不是太明顯了,連朕都看出來了,能成嗎?”朱翊鈞看完了戰報,有點奇怪的說道:“戚帥要讓出大同江下游部分,讓倭寇渡江,而後在平壤的西側,牡丹峰到平壤之間平原,和倭寇決戰。”

“我要是倭寇,我絕對不去,大明軍最厲害的就是火器,我渡江進兵,不是給戚帥喂軍功嗎?大明軍擅長排隊槍斃這種事,又不是秘密。”

“但不去好像也不行,不去的話就得重兵雲集在大同江東側,防止大明軍進攻,那後方的義軍活動就無法壓制了,到時候被兩面包夾,後勤還要被義軍騷擾,更是隻能等死了,嘖嘖,戚帥不愧是戚帥,這就是陽謀!”

戚繼光在朝鮮戰場,打的就是明牌,倭寇的一舉一動都得被戚繼光給牽着鼻子走,朱翊鈞把自己代入倭寇的將領,得到的就只有絕望,明知道是個火坑也必須要往裡面跳。

陽謀就是,你看得出來又如何?根本無法破解。

“落到戚帥手裡,算他們倭寇倒黴咯。”朱翊鈞硃批了戚繼光的奏疏,洋洋灑灑寫了數百字,就是絮叨了一些京師的事兒,總結就六個字,缺錢糧就說話。

朱翊鈞剛剛搞掉了南衙棉幫,抄家抄了二百萬銀,再加上殺倭寇必然幫幫場子的國姓正茂、海商們,天津州塘沽倉,真的有錢有糧。

殺倭寇真的得到了普遍的支持,江南一些老財主都堵了衙門的門,問朝廷缺不缺錢糧,之前老財主們都還在觀望,聽聞戚繼光都去了朝鮮,那就絕對不是巧立名目,老財主也有血債。

“陛下威武,大明軍威武。”馮保笑呵呵的說道,戚繼光、李如鬆、馬林就連熊廷弼這些猛將們,都一直在說一個事兒,那就是將領的個人勇武權重在不斷下降,已經不再是戰場上影響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畢竟排隊槍斃的戰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炮兵轟,就是陛下親臨,也能指揮。

但戚繼光這種百勝將軍,在戰場上,對軍隊士氣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所以將領仍然十分重要。

“下章戶部,把天津州塘沽倉的糧食給朕看好了!出了問題以通倭論罪,那都是前線軍兵的命根子,不能餓着肚子打仗,再堅強的戰士,餓三天,也沒有作戰意志了。”朱翊鈞下這道旨意的目的非常清楚,打仗呢,都嚴肅點!

平日裡火龍燒倉也就罷了,那是貪腐,敢在軍糧上胡鬧,皇帝一定會下死手,這是通倭,性質不同。

馮保不是槓精,他其實知道,大明軍兵餓三天,仍然有戰鬥意志,因爲墩臺遠侯深入虜營的時候,餓三天也常有,那提刑指揮使陳末,在草原奔波了五年,茹毛飲血都是常事,餓急眼了,棉花都會吃。

朱翊鈞手裡拿着一本奏疏,是都察院總憲海瑞、李幼滋和禮部尚書萬士和、沈鯉聯名上書,普及算學教育,在鄉試、院試中,加大算學的權重,或者說將算學、數理設爲門檻。

奏疏林林總總數千言,將過往科舉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歸納,其實就是在說件事,科舉考試一直在趨近於更加公平,隋唐時候,不能人人蔘加科舉,兩宋時候,出現了糊名,但兩宋七成的官員還是恩蔭和舉薦,到了大明則是沒有功名,則沒有官位。

考算學,就是讓科舉變得更加公平,更好的實現爲國選士這一個目的。

海瑞的意思是,造神可以造出詩詞天才、歌賦天才,唯獨造不出算學天才,算學這東西,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

具體的做法,就是所有的算學鄉試,都由各省提學出題,類似於會試這樣的閉門制度,算學成績按全省成績劃線,取一箇中位數,作爲舉人及格的門檻,全省秀才的算學成績中位數,就代表中人之姿,連這個門檻都達不到,就不必做舉人了。

“科舉制度的改革,哪有那麼容易?朕硃批了這本奏疏,恐怕執行的時候,也要出現很多的紕漏,甚至成爲某些人舞弊的工具,會試考算學可以,但鄉試和院試,容朕緩思。”朱翊鈞對這本奏疏有些猶豫。

禮部提出的這一整套的辦法,其實就是會試算學考試,向地方的鄉試和院試推廣。

在京城,在他朱翊鈞的眼皮子底下,會試算學考試整體公平,可到了地方,恐怕就會困難重重。

而且這裡面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讀書很貴,算學很難。

一些寒門出身的學子,都沒學過算學,更遑論連門都沒有的學子了,考中了舉人就是野雞變鳳凰一樣的改變,這個時候再補算學,就不是那麼困難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在算學身上同樣適用。

朱翊鈞就是猶豫在這裡,爲了公平推廣算學,結果弄出了更大的不公平來,得不償失。

“有的時候,最難的不是到西天取得真經,最難的是出發。”朱翊鈞思索再三,還是硃批了這道奏疏,不是全部准許,而是部分准許,考舉人的鄉試加重算學的權重,至於考秀才的院試,仍然不考算學。

這是大明現狀決定的。

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大明皇宮東側的東華門外,非常的熱鬧,今天是會試放榜的日子,這次放榜,在考前備受矚目的兩個集體的成績也有了眉目,復讀生四百零一人,只有一人入榜,而武后生一百六十人,入榜二十八人。

復讀生給皇帝種地換來了再次考試的機會,但復讀生沒能創造奇蹟,因爲所有參加復讀的舉人,都已經考了三次沒中,而武后生的表現則格外亮眼,一舉將軍戶出身的進士佔比提高到了將近40%!

本身大明軍戶出身的進士,佔比就在30%左右,而這二十八個武后生亮眼的表現,提高了這一佔比,某種程度上,這代表着大明文武再次趨近於平衡,不過這中間的意義要留給時間去證明,現在最高興的事兒,應該是報喜!

朱翊鈞站在文化樓上,手裡拿着一本進士錄,有些感慨,這次的會元第一名,是武后生,算學更是滿分第一,獨佔鰲頭。

朱翊鈞很欣慰,武后生正在成爲大明政壇上一股極爲重要的力量,這是萬曆維新的成果之一。

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一百八十七章 戚帥,張四維他欺負朕!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貿,不敢妄稱再下西洋第二百四十二章 張先生的軟肋第422章 來過,已是足矣第721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第307章 封建禮教害死人第697章 皇帝跟張居正一比,都像個保守派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第977章 雲帆直掛滄溟闊,雁字難傳宮闕深第586章 當總量第一的時候,陛下開始談人均第378章 奇怪的君臣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790章 人不婚宦,情慾失,人不衣食,君臣息第315章 文華殿裡,喜氣洋洋第941章 朕非仁義之君第三十四章 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第714章 聖天子回京,紫微星歸正第629章 《大明水文概略圖》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650章 首罪者,我也!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第445章 戚繼光沒有等到屬於他的十二道金牌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一百二十三章 刀筆吏所以敗人壞事之法第733章 簡而言之,一切都爲了自由貿易!第712章 忙着討債,沒工夫罵皇帝第288章 怎麼可能讓狗皇帝順意!第475章 四個自然而然的推論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纔是天下之大弊!第一百七十四章 祖宗成法不可違,踐履之實不可棄,兩難如何自解?第761章 世上本無雙全法,萬事皆在取捨間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807章 不夠忠誠第八十三章 《矛盾說》已然大成,成書刊刻天下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775章 十里銀灘百萬鹽第577章 讓格物,贏在起點!第874章 還有沒有天理了!還有沒有王法了!第637章 天殺的畜生第625章 最痛苦的不是死亡,而是等死第784章 陛下,臣做了一個鳥請假條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591章 來自天運的考驗第853章 勿以贏小而不麻第451章 殺人不一定要動刀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890章 當商品不能順利通過國界,軍隊就會第694章 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破壞第621章 至死方休的戰爭第804章 絕洲,除了鐵料一無所有第859章 端水大師的擔當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第633章 因爲,元輔他善!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第651章 暴力未曾失控,所以不是兵變第639章 上海是上海,浦東是浦東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爲首?第1011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石魄長留清白魂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605章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第686章 想讓朕吃迴旋鏢?沒門!第297章 屎盆子都嫌他臭第764章 開闢一條新的絲綢之路第656章 來自大明的絕學回旋鏢第962章 銳卒來了,青天就有了!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一百一十九章 仰望星空朱載堉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體國侯於趙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754章 循環成立的基石,不是仁義,而是暴力第1001章 忠骨早許君王前,猶照當年舊徵鞍第888章 遍地哀鴻滿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誠,是最大的必殺技第591章 來自天運的考驗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二百二十一章 資源鎖死科技樹第416章 王謙,果然是個紈絝!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七十章 天恆變,道亦恆變第二百二十八章 張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第一百五十七章 朕就是這樣的人,小肚雞腸第825章 日後的大明,不感謝陛下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899章 諸惡皆非惡,公義非人心第511章 元輔次輔,收收神通吧!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972章 薪金百兩是外人,身股一釐是自家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881章 誰贏了,他們就幫誰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
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一百八十七章 戚帥,張四維他欺負朕!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貿,不敢妄稱再下西洋第二百四十二章 張先生的軟肋第422章 來過,已是足矣第721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第307章 封建禮教害死人第697章 皇帝跟張居正一比,都像個保守派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第977章 雲帆直掛滄溟闊,雁字難傳宮闕深第586章 當總量第一的時候,陛下開始談人均第378章 奇怪的君臣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790章 人不婚宦,情慾失,人不衣食,君臣息第315章 文華殿裡,喜氣洋洋第941章 朕非仁義之君第三十四章 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第714章 聖天子回京,紫微星歸正第629章 《大明水文概略圖》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650章 首罪者,我也!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第445章 戚繼光沒有等到屬於他的十二道金牌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一百二十三章 刀筆吏所以敗人壞事之法第733章 簡而言之,一切都爲了自由貿易!第712章 忙着討債,沒工夫罵皇帝第288章 怎麼可能讓狗皇帝順意!第475章 四個自然而然的推論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纔是天下之大弊!第一百七十四章 祖宗成法不可違,踐履之實不可棄,兩難如何自解?第761章 世上本無雙全法,萬事皆在取捨間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807章 不夠忠誠第八十三章 《矛盾說》已然大成,成書刊刻天下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775章 十里銀灘百萬鹽第577章 讓格物,贏在起點!第874章 還有沒有天理了!還有沒有王法了!第637章 天殺的畜生第625章 最痛苦的不是死亡,而是等死第784章 陛下,臣做了一個鳥請假條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591章 來自天運的考驗第853章 勿以贏小而不麻第451章 殺人不一定要動刀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890章 當商品不能順利通過國界,軍隊就會第694章 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破壞第621章 至死方休的戰爭第804章 絕洲,除了鐵料一無所有第859章 端水大師的擔當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第633章 因爲,元輔他善!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第651章 暴力未曾失控,所以不是兵變第639章 上海是上海,浦東是浦東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爲首?第1011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石魄長留清白魂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605章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第686章 想讓朕吃迴旋鏢?沒門!第297章 屎盆子都嫌他臭第764章 開闢一條新的絲綢之路第656章 來自大明的絕學回旋鏢第962章 銳卒來了,青天就有了!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一百一十九章 仰望星空朱載堉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體國侯於趙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754章 循環成立的基石,不是仁義,而是暴力第1001章 忠骨早許君王前,猶照當年舊徵鞍第888章 遍地哀鴻滿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誠,是最大的必殺技第591章 來自天運的考驗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二百二十一章 資源鎖死科技樹第416章 王謙,果然是個紈絝!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七十章 天恆變,道亦恆變第二百二十八章 張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第一百五十七章 朕就是這樣的人,小肚雞腸第825章 日後的大明,不感謝陛下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899章 諸惡皆非惡,公義非人心第511章 元輔次輔,收收神通吧!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972章 薪金百兩是外人,身股一釐是自家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881章 誰贏了,他們就幫誰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