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尊王攘夷,就

林輔成的觀點非常新穎,大明必亡於四閥並亂,這個觀點即便是放在後世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裡,也是頗爲鮮明的,大明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滅亡,成爲一個可以談論的問題時,事情會變得不一樣,越是討論,就會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

這就是續命,對於可以任何可以給大明續命的討論,朱翊鈞對持有支持的態度。

而林輔成討論的四閥問題,大明正在一點點解決,或許這也是林輔成可以討論的原因,如果在萬曆元年,林輔成剛剛拋出自己的觀點,就會被封喉了,而且很有可能是徹底閉嘴,無論是當初的晉黨,還是遍佈大明方方面面的座師,都會想方設法的堵住林輔成叫囂的嘴。

這個人很討人嫌,別人都在說大明向治,只有他一個人和所有人逆行。

在林輔成這套大明過於自由的理論中,詳細的論述了四閥並亂的危害。

大明的客兵制必然造成地方割據的事實,因爲客兵需要許多的投入,無論是軍備還是糧餉,亦或者是維繫成本,都是一筆天文數字,這也是各地軍兵只有三千人數的原因。

而地方掌握強兵必然造成稅賦實質性的降低,財用大虧稅賦再下降,朝廷只會越來越窮,各地領客兵的將領就要‘自尋糧餉’,殷正茂凌雲翼都不同程度上讓勢要豪右鄉賢縉紳認捐。

如此循環往復下去,地方的總督會成爲大明的節度使,藩鎮問題就會出現。

所以戚繼光反覆反覆的強調,絕不可以看軍屯衛所制度敗壞,就廢除掉。

在這十年時間裡,軍閥問題上,大明恩威並重,解決了晉黨,也阻止了李成樑向軍閥的滑落,開始對邊軍發全餉,哪怕只是實物,但人心凝聚就是無價的。

門閥上,兗州孔府、新都楊氏、松江徐氏、蒲州張氏,無論是綿延千年的舊貴,還是大明新貴,接連被族誅,已經有效的震懾了各地的門閥,有效的遏制了他們繼續兼併土地,導致民不聊生的亂象。

對於大明而言,林輔成反而覺得門閥的危害是極小的,晚唐風雲變幻,當年黃巢轉戰萬里,物理上消滅了門閥,後來的門閥們,都已經從歷史裡學到充分的教訓,一旦天下失序,富有的他們卻沒有強悍的武力與秩序的保護,就是案板上的肉。

縱向上有歷史教訓,橫向上有大明朝廷的懲前毖後,算是讓門閥開始逐漸收斂。

而寄生於朝廷廣泛存在的財閥,也就是勢要豪右、富商巨賈、鄉賢縉紳之流,也在改變,雖然大明朝廷和他們的鬥爭仍在繼續,並且這個矛盾會一直延續很久很久,但朝廷的政令,在遏制在調節矛盾。

過分的自由,這些財閥的兼併,就是從朝廷的口袋、從陛下的口袋裡掏錢!或者說是以公肥私。

這個矛盾是人性的矛盾,是長期矛盾,有史以來就存在而且也會長久存在,在物質大豐富之前,是沒有徹底解決之法的。

而座師制,則是學閥,在林輔成這篇雄文裡,座師制誕生的學閥,的危害遠比其他三閥,要大的多的多,林輔成將學閥稱之爲四閥之首。

因爲它對行政力量的破壞是極爲致命的,對於朝廷的人才遴選也是致命的,換言之,它對秩序的破壞是最嚴重的。

“林大師什麼時候,才能不只是談問題,拿出點解決辦法來呢?”朱翊鈞將林輔成的這本逍遙逸聞小心的收藏了起來。

這本逍遙逸聞上,過度自由的危害。

“林大師要是有辦法,還在民間當個筆正嗎?”馮保樂呵呵的說道。

林大師對這些事沒有一點的辦法,他就只會放嘴炮罷了,這就是他的定位,而且他也不會越俎代庖,輕易去對朝堂的政令指指點點,自己有幾斤幾兩還是拎得清楚。

這裡面有個度,過了那條線,就會有人找他的麻煩,這條線就是涉及具體的政務,主張是主張,政令是政令,他提供任何解決辦法,就是越線。

“林輔成其實很適合御史這個位置,奈何沒有出身。”朱翊鈞不打算打破這個規則,給個五經博士就已經是格外恩典了,他連舉人都不是,特賜恩科進士也跟林輔成沒有關係。

仁和夏氏,終究是沒能逃過解刳院的命運,而範應期的遭遇,也讓廷臣們心生警惕,愈發收緊了對阿片類強致幻、鎮痛藥物的管理。

萬曆十年臘月來臨,天終於放晴,大明京師沉浸在了過年前的喜慶之中,一切都是其樂融融。

張居正帶着禮部尚書萬士和,拿着一本奏疏在通和宮門前開始拉扯,萬士和不肯去,張居正非要拉着他一起去面呈陛下奏聞。

“元輔是帝師,多少也顧及一下陛下,陛下勤儉僅次於太祖高皇帝,你現在上奏說這些事,陛下准許,那就是加擔子,陛下不準,就是昏主,這個事兒,還是不談的好,大明現在這個制度已經很好了。”萬士和連連擺手,就是不肯和張居正一起往前走。

“明明說好的,你事到臨頭,怎能突然退縮!”張居正還要往前走。

萬士和一聽,立刻說道:“我一個諂臣,事到臨頭退縮了,不是理所當然?你一個正臣,咱們本就不是一路人,此事休要再提,休要再提。”

張居正一聽也極爲惱火,立刻說道:“那就休要怪我把手伸到禮部去了!”

“你伸,你儘管伸,我反抗一下,我就不是諂臣!”萬士和一聽立刻就笑了,滿朝文武,誰不知道萬士和身段最柔?張居正儘管伸手就是了,禮部不反抗,萬士和的禮法,主打一個變通。

張居正面色複雜的說道:“別人都說你萬士和諂媚,你卻不以爲恥,反以爲榮。”

“禮部就是這樣,難不成禮部要找個人,天天跟陛下對着幹?那禮部尚書有幾個腦袋掉的?”萬士和也是理由十分的充分。

“二位,陛下宣見。”張宏走出了通和宮的五道門,直接宣見。

吵架吵到了通和宮,陛下就在御書房,還能不知道?在朱翊鈞看來,這二位的演技,多少有點差了。

張居正和不情不願的萬士和走進了御書房內,見禮之後,張居正呈上了奏本。

“讓朕看看,先生到底要做什麼,大宗伯如此不情不願。”朱翊鈞打開了奏疏看了兩眼,眉頭皺了起來說道:“先生莫不是瘋了?”

“馮大伴,快去請太醫。”

馮保懵圈了,他呆滯的說道:“真的要請太醫嗎?”

“那馮大伴你說,先生說要裁撤文淵閣,伱說說這個事兒,是不是得請太醫診治下,看是不是外邪入體。”朱翊鈞翻動着手裡的奏疏,滿是疑惑的說道。

“裁撤內閣?”馮保比剛纔還懵,他呆呆的說道:“臣這就去請李時珍和陳實功過來。”

“快去快去!”朱翊鈞非常確信的說道。

“陛下,臣沒病。”張居正被這對兒一唱一和的君臣直接給氣的腦闊疼,的確,他提出的建議,看似好像有點大病,但他也是經過了反覆思慮之後,纔有此疏。

朱翊鈞面色複雜的說道:“那沒病,好好的內閣,裁了它作甚?裁了它朕用什麼處理政務?”

“陛下,內閣就是座師制的禍患源頭。”張居正俯首說道:“再設常朝。”

張居正系統的訴說了一下自己的設想,內閣完全裁撤掉,以六部爲相,仍行廷議之事,並開皇極殿每日召開常朝,這樣一來,外廷臣工,上至六部尚書,下至京官小隸,都能事事面呈陛下,如此一來政如流水,座師制的生存土壤就徹底消失了。

“先生這祖宗成法,追溯到了太祖高皇帝身上,朕知道先生的意思了。”朱翊鈞終於聽明白了張居正的想法。

就是把現在的皇帝、司禮監、文淵閣三元格局,回到洪武年間的皇帝完全專權,把能專的權,全部專在手裡,就是洪武朝的一元格局。

裁撤內閣後,皇帝搬個小板凳,坐在皇極殿門前,拿着一條條的奏疏,需要問誰就直接宣見,早朝時間不夠,就開午朝,午朝不夠就開晚朝,總歸是能把事情都處理完。

洪武朝大概有184類事奏聞,這套玩法,朱翊鈞什麼事兒也不用幹了,無情的上朝機器。

“先生,你看看朕,看看朕。”朱翊鈞指着自己說道:“朕何德何能?”

“陛下乃不世明主。”張居正覺得這套可行,因爲洪武朝的一元格局,就是建立在了明君聖主的基礎上,陛下極爲勤勉,完全撐得起來這個制度的實行。

“先生啊,太祖高皇帝起於微末,篳簬籃縷開闢之功,朕,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先生,太祖高皇帝那套,朕真的不行。”朱翊鈞很少在某些事上,承認自己不行,但朱元璋那套,朱翊鈞真的不行。

這天底下有幾個人行的?

人朱元璋是從一個碗起家的,真正的起於微末之間,從屍山血海裡殺出來的馬上天子,朱元璋當然有資格也有能力,幹出一元專權這種事來,因爲朝臣還沒撅屁股,朱元璋都知道這幫人目的何在。

朱翊鈞哪有那麼大的本事?別說他了,就連太宗文皇帝,當了皇帝,立刻就組建了內閣輔弼,被朝臣吵鬧到,直接親征北伐去了。

裁撤宰相一元專權,朕受命於天,那是朱元璋獨享的朝堂格局,後世有一個算一個,哪個皇帝能玩的轉這套?

“陛下可以的。”張居正頗爲確信的說道。

“先生太大看朕了。”朱翊鈞揉了揉眉心,張居正可真的太看得起他了。

林輔成說學閥,說座師制,張居正說姑息,說裙帶,張居正說座師制的根源,起源於正統年間。

因爲大明朝會,就是從明英宗廢掉的,那時候朱祁鎮年紀小,不能理政,早朝呈奏八件事,而且每件事,都是早就議定好的,皇帝只需要拿着內閣的擬票,照着念就行了。

早朝制度,名存實亡,到了嘉靖年間,早朝制度就徹底名亡實亡了。

外廷的臣子見不到皇帝,所有人要跟皇帝說點什麼事兒,都要經過內閣,這就是座師制的弊病源頭,以張居正的想法,徹底裁撤掉內閣,一元專權,就是良丹妙藥。

新政走着走着,張居正終於把刀揮向了自己。

這其實是有預兆的,張居正從萬曆元年開始,就讓皇帝見外官、見縣尉、見耆老、見喊冤百姓,也規定必須要初三開一次大朝會,見一下所有的臣工,再之後就是御門聽政的五事疏,一直到最近的密疏,張居正都是支持的態度。 張居正一直希望通過制度的設計,徹底解決掉官場上的姑息裙帶之弊。

一元專權在明君聖主的情況下能拉高上限,三元互相制衡的羣體決策,則是能兜住下限。

張居正的確開出了靈丹妙藥,藥到病除,就是這藥引子,朱翊鈞他有自知之明,沒了內閣,朝堂也就能勉強運轉罷了。

“臣起初也是被元輔那麼一說,覺得此法甚妙,但細想又覺得不妥,元輔非要拉着臣一起過來,臣沒這個想法。”萬士和掛出了免責牌,陛下不要認爲是他萬士和不忠君。

“先生,要不看看考成法吧,朕倒是覺得考成法,已經足夠好用了。”朱翊鈞還是毅然決然的承認了相對於朱元璋而言,自己是個廢物,這又不是什麼羞恥的事兒。

“不如折中一下吧,日後外臣有機要之事,奏聞後,朕覺得有必要,就親自召見一下。”朱翊鈞還是拿出了折中之法,如果真的重要,必須要面奏,走完流程再宣見。

張居正其實還想說服一下陛下,但看陛下態度堅決,只好俯首說道:“臣遵旨。”

“正好先生過來了,長崎總督府送來了奏疏。”朱翊鈞說起了倭國的事兒。

本該死於萬曆十年六月本能寺之變的織田信長還活着,倒不是織田信長的心腹家臣明智光秀,忠心耿耿沒有下手,而是因爲大明的干涉,讓倭國的局面發生了一些變化,織田信長推遲了他的進攻計劃,導致明智光秀一直沒得到機會而已。

“自詡天下人的織田信長,決定放棄他布武天下的做法了。”朱翊鈞頗爲感慨的說道:“他要還政天皇。”

“這。”張居正打開了長崎總督府的奏疏,看了許久。

織田信長之前對大明投降,條件非常豐厚了,俯首稱臣,只求大明能把寶鈔的神通收了,倭國的局面已經足夠的糟了,大明這一攪和,倭國這潭水徹底混了。

大明不接受投降,織田信長選擇了還政天皇!

當真是: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尊王攘夷,就在今日!

朱翊鈞看完了長崎總督府的奏聞,也不得說織田信長對於倭人而言,真的是人傑猛男,爲了保住倭國不被大明的經濟手段所迫害,織田信長打算還政倭國天皇。

織田信長掌握的軍事實力,即便是真的還政給了天皇,他還是天下人,只不過政令不再通過他的幕府下達,而是從天皇手裡下達。

織田信長要自己印鈔,來應對來勢洶洶的大明寶鈔,將渡來錢和私鑄錢的矛盾,轉爲渡來錢和本幣之間的矛盾。

“他做不成。”張居正也是挺佩服織田信長的,這個人還挺能折騰的。

但張居正判斷,織田信長他的設想很好,但他做不到,也不是織田信長能力不行,而是倭國不具備那個條件。

織田信長無外乎就是想,通過天皇下詔,印倭國的寶鈔,和大明寶鈔對衝,若是有必要,就授予各大名私自印刷的權力,而後讓倭國人都意識到,寶鈔比擦屁股紙還不如,大家都不用,那寶鈔的朘剝手段自然就失效了,也算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手段。

這個應對手段已經很高明瞭,因爲倭國多銀山,只需要抵消了大明寶鈔的衝擊,就可以繼續使用白銀作爲貨幣了。

“先生以爲長崎總督府應該做些什麼呢?”朱翊鈞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擊着問道。

張居正有些好奇的問道:“陛下以爲應當如何?”

“什麼都不做。”朱翊鈞停下了手指,回答了張居正這個問題:“織田信長可勁兒的折騰,長崎總督府什麼都不做去應對,看着倭國寶鈔糜爛後,大明寶鈔,反而更容易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眼看着他起高樓,眼看着他宴賓客,眼看着他樓塌了。”

朱翊鈞思前想後,有的時候,什麼都不做也是一種智慧。

織田信長打的算盤就是發行倭國的劣幣,來促使大明寶鈔的大量氾濫,這樣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鈔法的敗壞,玉石俱焚。

“陛下臣還是覺得廢除內閣是可行的。”張居正立刻說起了之前的建議,一元專權,不就是明君聖主嗎?這不是現成的?看陛下多明白一個人!怎麼就不是明君聖主了!

“先生!”朱翊鈞搖了搖頭說道:“此事不必再提了。”

“還政天皇,這個事,織田信長做不成。”張居正十分確信的說道:“他愛惜名聲,不肯用自己的名義去印寶鈔,難道倭國那個久不理政的天皇,都不愛惜名聲了?倭國的天皇只剩下名聲了。”

“最後,估計還是用自己的名聲去印鈔。”

織田信長要做什麼是一清二楚的,說穿了就是兌子,用倭國天皇的信譽名聲,兌了大明寶鈔控制手段。

“且再看看吧。”朱翊鈞仔細想了下,覺得張居正講的有道理,反正都是靜觀其變即可。

長崎總督府也在過年,織田信長還政天皇的舉措失敗了,消息已經傳到了長崎總督府,張居正的判斷非常準確,還政天皇這件事,織田信長想做也做不成。

這件事終究是織田信長一廂情願了,倭國天皇不肯答應,可以冊封織田爲徵夷大將軍,剩下的事兒,全權交給織田信長;除了倭國天皇不答應,織田信長的心腹家臣也不同意,還政是一連串的政治行爲,這權還了,不是你想拿回來就拿回來的,哪怕倭皇是個牌位,但也是一直存在的牌位。

還政天皇失敗後,織田信長一狠心,開始以幕府將軍的名義印鈔。

“陛下給的指示是靜觀其變,不過也說,任總督府自行判斷,以總督府決策爲宜,諸位以爲呢?”長崎總督徐渭,看着手裡的聖旨,詢問着長崎地面諸位官員的看法。

“陛下聖明。”孫克毅想了想說道:“還是什麼都不做的好,織田信長願意發寶鈔就發吧。”

長崎總督府的判斷和陛下是一致的,過分謹慎的應對,反而不利於大明寶鈔的推行,而且長崎總督府也沒什麼好辦法,真的放開了寶鈔的兌換,跟織田信長的寶鈔拼個你死我活,反而落到了下成。

大明寶鈔無論如何也是有錨定物的,那就是大明的貨物,倭國的寶鈔錨定的只有債務,左腳踩右腳,只能天崩地裂。

事情發展的角度,比朱翊鈞和長崎總督府的判斷還要玄奇一些,詭異一些。

那就是,根本沒有大名去京都領這些寶鈔,實在是織田信長印的寶鈔太過於稀爛,樣張發到了各個大名手裡,各個大名都是眼前一黑。

就這玩意兒,能忽悠誰?

大明寶鈔的賣相是極好的,用的是棉紙油墨,輕輕一甩嘩啦啦的響,字跡清晰,設計精美,防僞極其完善,大名們發大明寶鈔,的確是收鑄幣稅,但倭國上下也算認可,畢竟倭國也處於錢荒的狀態,倭國不缺銀,但缺銅。

而織田信長的幕府將軍,搞得寶鈔,就是廢紙一張,質量差,不能防僞,大名們拿這種爛紙,去換平民手裡的銀子,平民只會覺得大名們拿假鈔忽悠人,糊弄鬼都沒有這麼糊弄的,印的跟冥幣一樣。

兩相對比,都是一樣的鑄幣稅,選擇哪個不言而喻,哪怕是織田信長再次讓步,但大名們普遍不怎麼信任織田的寶鈔,一頓飽和頓頓飽,連狗都懂的道理,倭國的大名們也明白。

當然也有大名響應了織田信長的號召,去換了點信長紙鈔,結果根本發不出去,退又退不了,打又打不過,只能吃個這個啞巴虧,再也不去換了。

印鈔,不是誰想印就能印的。

“事情有點不對勁兒。”孫克毅放下了手中的算盤,看着總督徐渭說道:“咱大明寶鈔,並沒有弄的倭國上下雞飛狗跳,反而是促進了商貨的流轉。”

“這段時間,倭國上下的工坊數量,貿易往來,都得到了大幅度的上漲,凡是接受寶鈔的地方,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甚至有萬物競發之景象。”

“這不對,很不對勁兒,我們來倭國是搗亂的,不是來給倭國添磚加瓦。”

孫克毅看着手裡的賬本,今年倭國增加了許多的手工作坊,而且白銀的產出大幅度上升,整個倭國的發展態勢,比孫克毅想的要好得多的多。

也就是說倭國只需要付出更多一些的倭奴和遊女,換到的寶鈔,反倒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大明寶鈔不是一個向下朘剝的利刃,反倒促進了倭國的發展,這十分有十二分的不對勁兒。

徐渭笑着說道:“不,這很正常,因爲我們在剋制,寶鈔最大的問題,就是錨定物和濫發,寶鈔本就有錨定物,而現在我們在剋制,沒有濫發。”

“豬也要養肥了再殺,等倭國人習慣了寶鈔,就像是範應期磕阿片一樣,再也無法拒絕了,到了那一天,倭國纔是徹底崩壞的開始。”

徐渭笑容有點瘮人,這就是讀書人,心眼上長了個人。

現在倭國的局面,就是徐渭故意的,他就是故意剋制,讓倭國內外,養成使用寶鈔的習慣後,到那一天,就是任由大明予取予奪了,再開始濫發,揮舞鐮刀瘋狂收割。

割韭菜,把根直接拔了,就沒法繼續割了。

“表面上看,看似一片向好,但其實,倭奴和遊女的輸出在大量增加,今年送往元緒羣島的倭奴和送往腹地的遊女,是去年的七倍。”徐渭拿出了另外一個賬本點了點說道:“這纔是繁華背後的代價。”

這種繁華背後的代價是極爲沉重的,割了鈴鐺的倭奴,賣到了腹地再也不回倭國的遊女,人口的流逝,就是倭國國力的衰弱。

再弱點,再弱點,就可以滅倭了。

“今年棉布生意大增,一共賣掉了松江大布80萬匹,松江小布120萬匹,光是賣棉花,就賺了一百二十萬銀,如果是再加上兌換寶鈔、倭奴和遊女生意,長崎總督府收入高達298萬銀。”徐渭打着算盤,長崎總督府的收入高的嚇人。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倭國人的苦難之上,但徐渭和孫克毅不在乎,而且倭國人似乎也不是很在乎。

倭國的大名們反倒是天天催促着大明寶鈔能夠完全放開兌換,比長崎總督府還要急切。

徐渭想了想說道:“現在只有呂宋總督府納稅,咱們長崎總督府也不能落於人後,準備一百五十萬銀,明年開春後起運京師。”

就你殷正茂忠君體國?

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726章 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一百八十四章 可持續性的丟人第878章 隱形的權力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二百四十一章 張居正丁憂歸政,王崇古憂懼逃亡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886章 聖主南巡誅國賊,賢后內幃定風波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598章 申時行是壞人第914章 潮汐論中辯盈虧,陽和門外懲奸佞第567章 荒地無人耕,起耕有人爭第929章 劫富濟貧的合理性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456章 借還是不借,這是一個問題第665章 伸張正義朱青天第419章 三馬之力的蒸汽機第395章 老奴酋的七宗罪第657章 《抱薪者》和《安全生產》第401章 朱翊鏐的好日子,徹底到頭了!!第740章 天地人,兼三才而用,鼎三足而立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第556章 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第931章 手裡拿着錘,看誰都是釘子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第558章 可以報復,才能保護第381章 君子之惡,小惡爲大惡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602章 賞厚而信,罰嚴而必第737章 真情流露,永遠是串子一輩子也達不到的高度!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顆機械蛋第782章 普拉佐女士第373章 放不下,不想放下第757章 離間 激將 聲東擊西第859章 端水大師的擔當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943章 鞠躬盡瘁於有生之年第891章 夫馳道者,民之命也第766章 布衣之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時候,反對,也是一種配合第748章 帝王術移花接木第303章 漢王代替虜王第404章 顛倒黑白,倒行逆施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九章 再一再二沒再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與呢絨第855章 金池總督府的巨大雕像第823章 讓寧遠侯賠他一文錢好了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867章 先射箭後畫靶,現在行不通了第585章 算了,先殺人吧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二十七章 劃破黑暗的一道光第945章 陳化米?賣給倭國好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力降十會第688章 四旬過後始悟真,萬事由天不由人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452章 大司馬這個保守派有點怪第554章 莫敢言,道路以目第984章 皇帝的新衣第812章 使桑梓得其惠,貧富不致懸絕第796章 也要小小感謝一下自由貿易第562章 《永樂大典簡要本》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847章 實在不行,再苦一苦海外夷人第885章 寰宇分工,必以大明爲樞軸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讓朕跪着當皇帝?沒門!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536章 大明掌控曆法的神第903章 羣龍無首 大廈將傾之前的癲狂第394章 把努爾哈赤送進解刳院去第563章 壓力山大的工部尚書第一百六十九章 讀書人的心眼兒真的髒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復大寧衛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二百零五章 復古派中的古墓派第293章 肯遷京畿就活,不遷就死第701章 鐵釘一條,直貫其頂第631章 朕爲天下黎民留愛卿在朝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變了!天變了!天變了!第610章 太陽照常升起第973章 窮民苦力,對朝廷真的還重要嗎?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741章 朝鮮君臣失德,當罷廢國第618章 人力可勝天,天棄人不棄第二百一十五章 一魚兩吃第726章 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第953章 漢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第701章 鐵釘一條,直貫其頂第835章 至今瓊海浪淘沙,猶聽青天拍案巡第371章 陛下的軍事天賦比山還高第723章 日月幽而復明,可一些火種已經熄滅
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726章 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一百八十四章 可持續性的丟人第878章 隱形的權力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二百四十一章 張居正丁憂歸政,王崇古憂懼逃亡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886章 聖主南巡誅國賊,賢后內幃定風波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598章 申時行是壞人第914章 潮汐論中辯盈虧,陽和門外懲奸佞第567章 荒地無人耕,起耕有人爭第929章 劫富濟貧的合理性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456章 借還是不借,這是一個問題第665章 伸張正義朱青天第419章 三馬之力的蒸汽機第395章 老奴酋的七宗罪第657章 《抱薪者》和《安全生產》第401章 朱翊鏐的好日子,徹底到頭了!!第740章 天地人,兼三才而用,鼎三足而立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第556章 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第931章 手裡拿着錘,看誰都是釘子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第558章 可以報復,才能保護第381章 君子之惡,小惡爲大惡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602章 賞厚而信,罰嚴而必第737章 真情流露,永遠是串子一輩子也達不到的高度!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顆機械蛋第782章 普拉佐女士第373章 放不下,不想放下第757章 離間 激將 聲東擊西第859章 端水大師的擔當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943章 鞠躬盡瘁於有生之年第891章 夫馳道者,民之命也第766章 布衣之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時候,反對,也是一種配合第748章 帝王術移花接木第303章 漢王代替虜王第404章 顛倒黑白,倒行逆施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九章 再一再二沒再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與呢絨第855章 金池總督府的巨大雕像第823章 讓寧遠侯賠他一文錢好了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867章 先射箭後畫靶,現在行不通了第585章 算了,先殺人吧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二十七章 劃破黑暗的一道光第945章 陳化米?賣給倭國好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力降十會第688章 四旬過後始悟真,萬事由天不由人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452章 大司馬這個保守派有點怪第554章 莫敢言,道路以目第984章 皇帝的新衣第812章 使桑梓得其惠,貧富不致懸絕第796章 也要小小感謝一下自由貿易第562章 《永樂大典簡要本》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847章 實在不行,再苦一苦海外夷人第885章 寰宇分工,必以大明爲樞軸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讓朕跪着當皇帝?沒門!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536章 大明掌控曆法的神第903章 羣龍無首 大廈將傾之前的癲狂第394章 把努爾哈赤送進解刳院去第563章 壓力山大的工部尚書第一百六十九章 讀書人的心眼兒真的髒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復大寧衛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二百零五章 復古派中的古墓派第293章 肯遷京畿就活,不遷就死第701章 鐵釘一條,直貫其頂第631章 朕爲天下黎民留愛卿在朝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變了!天變了!天變了!第610章 太陽照常升起第973章 窮民苦力,對朝廷真的還重要嗎?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741章 朝鮮君臣失德,當罷廢國第618章 人力可勝天,天棄人不棄第二百一十五章 一魚兩吃第726章 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第953章 漢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第701章 鐵釘一條,直貫其頂第835章 至今瓊海浪淘沙,猶聽青天拍案巡第371章 陛下的軍事天賦比山還高第723章 日月幽而復明,可一些火種已經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