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回答會犯錯誤,逃避不是恥辱

朱翊鈞坐在承天門的五鳳樓上,冷漠的看着刑臺上被五花大綁的案犯,這些人全都要斬首示衆,他們的家眷都要被流放到爪哇去。

在朱翊鈞看來,海瑞生前德行無虧,死後也是無害的,因爲海瑞連個兒子都沒有,繼承遺產的海中鵬,頂多算是朝廷爲了彰顯恩榮的榜樣,表示朝廷沒有虧待。

海瑞死後,會被當成一個道德牌坊立起來,大家逢年過節一起敬仰,然後該幹什麼幹什麼便是。

海瑞這樣簡單的人,終了,還有人往他頭上潑髒水,而且是連續兩盆,張利民的海瑞三大過,楊巍鼓譟風力輿論只求翻案,所以,這些人現在都被放到了承天門外大刑堂,公審加斬首示衆。

吳時來和他的黨羽,被皇帝從遼東拉了回來,一併斬首示衆。

按照楊巍的承諾,一旦將水徹底攪渾之後,就爲吳時來的案子奔走,撥亂反正,而後對海瑞爲總憲這十六年查處革罷官身、褫奪功名之人,進行全面的翻案。

朱翊鈞簡單算了算,海瑞這些年一共查處貪官污吏,超過了4萬餘人。

其中吏員超過了三萬名,出身舉人的官員超過了八千人,進士出身的官員超過了300人。

甚至,連四大案,包括張四維在內的四大案,都在翻案的範圍之內,而楊巍的背後,不僅僅面前這272名案犯,他還有許多的同黨,這些人會在風力驟起之後立刻響應,其中不乏官吏、商賈等等,而緹騎快馬出京,向着四方而去,將所有人抓捕歸案。

包括案首在內的272人斬立決,剩下的近兩千餘人,及其家眷超過了三萬人,將會被流放到南洋,補充漢鄉鎮的人口空缺。

這已經夠得上第五大案了。

“先生,這些人欺負海文忠後繼無人,萬宗伯病逝的時候,沒人敢這麼對付萬宗伯,因爲萬宗伯之後,有沈宗伯繼承其遺志,有人這麼欺負萬宗伯,沈宗伯是不會坐視不理的,但海文忠後繼無人。”朱翊鈞坐在五鳳樓上,對着張居正說起了他的看法。

萬士和是個諂媚臣工,但萬士和死後,沒有人敢這麼製造風力輿論,要將萬士和打倒打臭,因爲禮部都是萬士和的門徒,連沈鯉這個骨鯁之輩,都變成了萬士和的模樣。

但是海瑞本人過於剛直,沒有人再扛起這杆骨鯁正氣的大旗了,所以纔有人敢如此興風作浪。

“陛下英明。”張居正嘴角抽動了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終於理解,當初陛下爲何非要把熊廷弼作爲關門弟子,塞到他的全楚會館住着,這是一份香火情。

後繼無人就是這樣,小門小戶被吃絕戶,大門大戶被反攻倒算,要有孩子,也要有政治上的繼承人。

朱翊鈞嘆了口氣繼續說道:“海文忠這種敢於直言上諫的臣子,上數三千年,也就比干了,後繼有人,實在是困難,顯然學問上出了問題。”

“朕以爲這是君父和道義之間孰輕孰重出現了錯位,先生以爲呢?”

上數三千年,海瑞這樣純粹的人,也只有歷史書上的比干了,畢竟敢指着天子的鼻子罵,的確十分的大膽。

高澄那種整天嘟囔狗腳朕,讓手下打皇帝三拳的不算,這是篡位的逆臣,不是正臣。

朱翊鈞說的君父和道義之間孰輕孰重的錯位,其實和儒家有些關係。

比如《論語·先進》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就是說做大臣,以道義事君王,如果行不通,就停止,因爲君上不準,再繼續說,就僭越了,還會引起君上的反感,反而讓君上無法接受正確的意見了。

這種不可則止之風,到了明清兩代,有了愈演愈烈的趨勢,到了韃清,那更是一個錯字都不能提,文字獄的刀,砍得了小民,也砍得了重臣。

比如《孟子·萬章》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如果實在是不聽,就不要勸諫了,直接離開。

這其實反映出了君權和臣權之間的矛盾,臣子遇到不聽勸的皇帝,只能消極逃避缺少主動糾正,臣子並沒有好的辦法,來限制君權的任性。

《荀子》中,有着完全相反甚至是大逆不道的表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道義在君、父之上,所以後來荀子就被開除儒籍了。

張居正一聽皇帝又討論這個,立刻頭大了起來,‘朕有惑’這三個字在他的眼前不停的閃爍着,他左右看了看,羣臣皆是面面相覷,顯然,從來沒有直接面對過陛下鐵錘的臣子們,多少有點無法接受陛下如此直白的詢問。

大臣們這才知道,元輔這哪裡是獨佔講筵!分明是自己一個人替所有人承擔了這不可名狀的壓力!

道義和君父孰輕孰重的問題,是可以討論的嗎?不是隻要喊忠誠就夠了嗎!

“陛下,這會兒監刑,要不看看案子?”張居正想了想,選擇了看一看帝鑑圖說的逃避之法。

這是孔聖人和孟聖人給的辦法,回答會犯錯誤,逃避不是恥辱。

這個問題,張居正說道義重,那就是以萬曆維新天功欺負皇帝;張居正說君父重,那就是睜着眼說瞎話,欺君之罪。

畢竟大家都知道,在張居正心裡,是道義更重些,否則也沒有萬曆維新了。

“先生還是老樣子。”朱翊鈞笑呵呵的說道,張居正他已經做到了一個臣子的極限,再往上,有些不夠大膽。

案子已經調查清楚,一應案犯已經押赴刑場,說是公審,其實是宣判和行刑,朱翊鈞很清楚,這是鎮壓,這幫傢伙犯的是十惡不赦的謀反大罪,平叛根本不需要什麼刑名,點齊名單就斬首。

“拿去吧。”朱翊鈞揮了揮手,兩排小黃門將天語綸音一層層傳下,在承天門下的緹騎齊聲吶喊,喊聲震破雲霄。

海中適呆呆的看着面前這一幕,直到李旦的腦袋被砍掉滾落在海中適的面前,海中適才徹底回過神來,自己似乎是上了當,中了圈套,而且這個圈套,蓄謀已久。

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友人引薦李旦和海中適認識那天,就已經開始了。

在那之前,海中適雖然不覺得清名有什麼用,但是他從來沒有否認過海瑞的道德崇高,甚至引以爲傲,因爲走到哪裡,旁人都會因爲海中適的養子身份,高看他一眼。

但時間稍久,有人在他的耳邊一直說,一切都變了,他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覺得父親做的太過了,過於沒有人情味兒,過於嚴苛,過於剛直。

大家都是同僚,擡頭不見低頭見,爲何要做到這種地步?

今日今時回頭看,海中適突然發現,自己其實什麼都不是,若不是因爲他的父親是海瑞,現在他也在刑場之上!掉腦袋的就是他!

很大程度上,海中適也是幫兇,他一直以爲自己在爭家產,其實是捲入了巨大政治案件中,作爲海瑞的養子,他太清楚了,政治案件是不講任何律法的,甚至會瓜蔓連坐到家人,族誅都是合理的。

政治案件很多,比如明初四大案都是政治性案件。

海中適覺得五鳳樓上的皇帝陛下,看了他一眼,他希望那是錯覺,立刻隱入了人羣之中,悄然離開。

事實上,打完了家產官司的他,依舊可以頂着海瑞兒子的名字活着,因爲海瑞的遺囑之中,並沒有要他改回自己的名字,海瑞的想法就是讓他長長記性,而不是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的確是錯覺,朱翊鈞沒有看海中適,他在確定人頭落地,掃過了所有刑場。

大明皇帝朱翊鈞再次展示了自己的暴戾的一面,這種從快從速的大規模斬首示衆,又來了一次,才讓大明上下讀書人深切的知道了,大明皇帝在維護萬曆維新成果上,有多麼的堅決。

鬥爭形勢已經十分清晰了,要想推翻萬曆新政,等張居正死了也不行,只有把坐在皇位上,掌握權力的皇帝給殺了,才能開始反攻倒算,否則都是無用功。

“下章都察院總憲陸光祖、辛自修,不必爲了此案,加大反腐抓貪的力度,但要把反腐抓貪定爲常理,不可不反,不可不抓。”朱翊鈞離開承天門之前,留下了重要批示,反腐的力度,仍然維持在過去海瑞反腐的力度,而不是加重。

在海瑞三大過這個案子爆發之後,各地巡撫,都紛紛上奏,表達了自己的忠心,並且請命皇帝加大反腐力度,彰顯決心。

朱翊鈞沒有答應,而是維持了原來的範圍和力度,對於一些模棱兩可的案子,仍然以寬宥處理,並沒有準備加倍執行的意思。

海瑞都不抓的貪腐案,代表着其對於國朝的收益遠大於危害。

秋風蕭瑟,萬曆十六年逐漸走進了深秋,大明皇帝回到了文華殿內,處理着今日的奏疏。

萬曆十七年春二月會試、三月京營凱旋後,大明皇帝會再次南巡,這是萬曆十三年後,第二次南巡,主要是爲了確定南衙拆分成三省之後的情況,以及浙江還田的效果。

圍繞着皇帝南巡,元輔等人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第一個就是監國問題,潞王朱翊鏐監國,還是皇長子朱常治監國?

潞王已經長大了,李太后、陳太后、潞王本人,態度是一致的,潞王不能再染指監國的權力了。

潞王這麼表態的原因也很簡單,監國一次是權宜之計,監國兩次,一定會有人生出不該有的心思,潞王會捲入他不擅長的政治漩渦之中,簡而言之,就是爲了親弟弟的命,請親哥放弟弟一馬。

潞王想跟着皇帝一起南巡,但是另外一個問題,朱常治才七歲,年紀太小。

朝廷給出兩個辦法,推遲南巡時間,萬曆十七年再推遲三年,等到皇長子年紀再大點,皇帝再離開京師,潛臺詞是,哪怕皇帝出了意外,長子也可以繼位;

或者不設監國,庶務傳到南巡皇帝手中處理。

第二種辦法,無疑是苦一苦皇帝。

“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朱翊鈞看着面前的奏疏,內閣給出的兩個辦法,都不是辦法,朱翊鈞是不介意苦一苦自己的,但是他南巡路上處理奏疏不及時,很多奏疏雖然事兒不大,但是有時效性的,拖得越久問題越大。

大明上下早就習慣了奏疏不過夜的高效性,這麼搞,百官們很難適應,那皇帝南巡,可能弊大於利。

“只有讓潞王再做留守了,但這麼做後患無窮。”馮保給出了另外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潞王再次監國,這裡面涉及到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皇帝一旦在南巡的路上出了狀況,那繼位的是潞王還是皇長子朱常治呢?

當年明英宗、景皇帝,明憲宗的鬧劇,難不成再來一遍?

“那就暫緩吧,朕再看看。”朱翊鈞在三個辦法中間權衡了一下,選擇了按下不表。

其實讓潞王做監國,皇帝去南巡,纔是收益最大的方案,但同樣,風險也最大,這一點連朱翊鏐都清楚的意識到了,才直接上表,表示想去看下江南的風情。

朱翊鈞選擇了等大軍回朝後,再議論此事。

“這個爪哇順塔國是什麼人?”朱翊鈞看着禮部上的一道奏疏,覺得有點奇怪,爪哇全境都已經被大明給佔了,這會兒冒出個爪哇順塔國,着實是有些奇怪。

馮保拿出了禮部的另外一本奏疏說道:“南宋末年左丞相陸秀夫的兒子陸自立所立,永樂九年曾經隨鄭和船隊朝貢,後來官船不再下西洋,順塔國就再也沒來過了,主要是無法營造過洋大船。”

紅毛番攻滅了滿剌加國王之後,佔領了馬六甲海峽,在爪哇大澗東、西,建立了兩個城堡,順塔國就逐漸縮回了新村,新村最號饒富,但隨着紅毛番的侵入,導致新村只能閉寨自封,防止被紅毛番滲透。

大明攻滅馬六甲紅毛番,收復爪哇之後,新村一直不知道外面之事。

大明都收服爪哇好多年了,但是新村依舊不知道情況,在當下其實非常正常。

保定府象房山、宛平和淶水交接的地方,叫‘三坡’,韃清時候叫野三坡,這個地方離北京很近,但這個地方的十幾個村子,常年與世隔絕,這十幾個村子,共同推舉三名德高望重的老人進行管理,一人離世,就推舉填補一位。

就這樣一直過了幾百年,韃清都亡了,這個地方都不知道韃清來過,也從不剃髮易服。

爪哇順塔國的新村,也是如此,封閉了山路的入口後,不專門花心思去尋找,根本不可能找得到新村,也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大明的觀星艦,發現了新村。

大明觀星艦差點和南宋遺民打起來,發現都是漢人後,新村派人到了椰海城,表示歸順。

這個順塔國,就是陸自立建立的那個爪哇順塔國。

“順塔陸家見到了漢鄉鎮,請求僑居百姓到椰海城,事情大約如此。”馮保簡單概括了情況。

“照準,但告訴清楚,謹遵大明律法,不得爲非作歹。”朱翊鈞硃批了奏疏,南宋遺民要住在與世隔絕的新村,他們可以繼續做南宋遺民,但要僑居椰海城漢鄉鎮,要承認自己是大明人身份,要遵守大明法律。

“這個自然。”馮保俯首說道。

其實陸家後人既然如此上奏,新村也有點撐不下去了,再不對外交流,恐怕會學了吉福總督府那些南宋遺民,悄然滅亡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這是朱翊鈞第二次聽聞南宋遺民的故事,吉福總督府和爪哇順塔國。

陸自立最先逃到了呂宋,但是很快元廷的軍隊就追到了呂宋,陸自立不得不繼續南下,逃到了爪哇順塔這個地方。

南宋末年,天崩地裂的時候,是何等的可怕,不言而喻。

對於泰西而言,羅馬是個傳說,對於東亞而言,中國這個活爹還活着。

“西南方向,重新建立了勐養宣慰司,改爲了勐養府,打通了前往孟加拉灣的商路。”朱翊鈞收到了西南方向的戰報。

大明又復設了一個宣慰司,和當初的木邦府的性質相同,屬於是土司、地方、黔國公府並管的地方,類似於屬地。

從萬曆十二年開戰至今,已經打了四年之久,現在的戰場局勢,已經不再發生大規模交戰,但是雙方彼此小刀子割肉的局面,一直在持續,可謂是刀刀見血,每一次交鋒,都會讓東籲吃個大虧。

人口、牲畜、地盤都在不斷的萎縮。

大明這種教訓的方式,完全是奔着徹底消滅東籲去的,一點都不留情。

“四年而已,接着打。”朱翊鈞覺得沒有什麼關係,到現在雲南方面都沒有請求腹地週轉糧草,說明戰事不算緊張,這種小刀割肉,是真的疼,東籲的莽應裡已經連續數次求和,但都沒有得到任何的迴應。

莽應裡決定了戰爭的開始,大明決定戰爭的結束,這非常合理也非常公平。

“有點怪,這麼久了,莽應里居然還挺住了,織田信長都選擇自殺了。”朱翊鈞說起了東籲的局勢,莽應里居然整整阻擋了大明四年的攻勢!連織田信長都只堅持了不到三年時間,就選擇了自殺。

“這不是大明不讓東籲投降嗎?”馮保有些無奈,這可不是莽應裡抗的久,是大明態度十分強硬,投降都不讓,只能這麼一邊打,一邊尋找和談的契機了。

朱翊鈞擺了擺手,說道:“朕不是那個意思,朕的意思,他怎麼還活着?他手下那些個緬賊,沒有要了他的命,來爭取和談嗎?”

馮保想了想說道:“那安排他去死?”

朱翊鈞搖頭:“朕要他腦袋幹什麼,朕要東籲永遠沒有再滋擾大明邊方的能力。”

“正因爲大明不要,所以他還活着,萬一大明打累了、煩了,問緬賊要莽應裡的腦袋,緬賊也好有東西交給朝廷。”馮保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東籲巴不得大明索要莽應裡的腦袋,這代表着這次的交戰即將結束。

到時候,緬賊們到黔國公府磕頭叫爹,這事兒就過去了,這麼多年,都是這麼過來的,從大明建國之初,到萬曆年間,素來如此。

磕頭叫爹不是什麼恥辱的事兒,畢竟都叫了這麼多年了。

可惜,這次碰到了個非常執着的皇帝,非要一直打,打到緬賊從大明西南方向徹底消失爲止。

“陛下,現在之所以還在打,因爲兩樣東西,一個是翡翠,這東西在緬甸是石頭,在大明腹地,可是比黃金還貴重的物品;第二個是木材,高端的紅木和柚木,大明造船業,非常需要,尤其是一些昂貴的畫舫,都是全柚木打造的。”馮保解釋了下這次大明對東籲征戰和歷次的不同之處。

以前,大明不繼續往西南打,是因爲沒有經濟價值,熱帶雨林,全都是樹木,而且很難種地,因爲雨季太長,導致燒荒的傳統手藝都不好使,開拓也沒有價值。

過往的戰爭目的,訓誡爲主,所以纔會反反覆覆。

這次則大不同,緬甸翡翠和木材生意,讓進攻不再是單純的消耗糧草,造船業巨大的缺口,讓雲南相關產業變得異常發達。

俘虜東籲夷人,安排夷人作爲力役伐木、挖礦,將木材加工後,順着烏江而下,在重慶府沿着長江南下,直到南衙和松江府用於造船,將腹地的各種貨物帶回重慶府,分別裝船進滇。

“你等下,朕明白了,翡翠礦上滋生出了明軍來,是這樣嗎?”朱翊鈞捋了捋馮保的分析,得出了一個簡單易懂的結論。

和大明對倭戰爭是一樣的,以前不打,是不知道倭國有銀山,連倭王天皇和徵夷大將軍,大明都分不太清楚,現在倭國有銀礦,大明開海後,缺白銀缺的厲害。

馮保俯首說道:“陛下聖明。”

“這些翡翠,他們留着也沒用啊,他們就是可以加工,也沒有市場,最後還是賣到大明腹地,還不如讓大明軍駐紮,採礦還能安生點,這也是爲了他們好,省的爲了點翡翠打來打去的。”

“現在因爲翡翠和木材生意,大明腹地的商人願意行商到雲南,這帶動了雲南的發展,所以這仗,雲南方面一點都不急着結束了。”

這便是:治強易爲謀,弱亂難爲計。

同樣被籠罩在大明陰影裡的還有安南國,安南再次陷入了內亂之中,四家打的不可開交的同時,今年出口到大明的舶來米,又創了新高,打仗需要錢,需要武器,那麼搶來的米糧就用於出口換取大明廉價的武器,繼續內訌。

朱翊鈞處理了一批的奏疏,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南洋,張元勳說他又營造了三個漢鄉鎮,墾田四萬頃,殷正茂上奏說他們找到了一個銀礦,年產白銀五十萬兩,並且營造了一個漢鄉鎮,墾田兩萬餘頃,兩本奏疏的訴求都是一樣的,缺人。

流放的人員補不齊這些缺口。

“二位總督只要一上奏就問朕要人,朕去哪兒給他們大變活人去?福建、江西、湖廣,甚至是河南幾位巡撫一上奏,就是罵總督府貪得無厭,總督府缺人,他們就不缺人了嗎?”朱翊鈞發現這皇帝,總是如此左右爲難,手心手背都是肉,朱翊鈞真的沒人,協調給總督府了。

“陛下,這幾年山東流出的人口最少。”馮保十分小心的說道:“王一鶚王巡撫,品行上沒有問題,本來山東遍地都是響馬,這幾年山東甚至向遼東遷徙的都少之又少。”

人口流出,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晴雨表,人不往外跑,要麼是當地完全禁止流徙,要麼就是發展的好,山東有馳道有港口有運河,禁是禁不住的,比如福建,福建也是有路引制度。

山東人,不去遼東、不去南衙、不去海外,這本身就代表着王一鶚這個巡撫幹得好,跟徐階那點關係,可以翻篇了,當年廷臣們也考慮過這個因素,不讓陛下重用,陛下任人唯賢,啓用了王一鶚。

這次楊巍、吳時來的案子,最被動的就是王一鶚了,人在山東干的好好的,禍從天上來,甚至有御史看是以‘爲徐階故舊門生’爲由,開始彈劾王一鶚了,遇到這種彈劾,王一鶚百口難辯,只能上奏致仕,連馮保都有點看不下去了,爲王一鶚美言了幾句。

馮保看人的標準是非常明確的,就看忠誠與否,忠於陛下那就是良臣,不忠於陛下,再能幹再清廉,也是奸臣。

王一鶚毫無疑問是忠誠的,他把陛下交代的事兒,完成的很好,若是因爲這次的風波,失去了聖眷,那就太可惜了。

“朕知道了。”朱翊鈞認可馮保的建議,馮保對他很瞭解,知道他對讀書人有着極強的警惕之心。

王一鶚沒有和楊巍串聯,如果這次的事情真的有他,王一鶚此時恐怕已經在流放金池的路上了,作爲正三品大員,王一鶚只要不是主謀,議功、議賢也不會死刑。

“河南和山東都請命行營莊法,還田還不了,阻力太大,營莊法就剛剛好。”馮保將關聯的奏疏整理好,放在了陛下面前,對於沒人的問題,大明能給的辦法,就只有營莊法了。

當然還田更好,但是很多地方,沒有還田的條件。

“照準,叮囑各方巡撫,切記不可操之過急。”朱翊鈞看完了這些奏疏,最終選擇了准許,營莊法在江西推行的結果不錯,至少寧化寧都瑞金三縣,僅僅兩年的時間,就有‘農勤歲稔、物阜民安’的說法了,甚至連婚嫁都多了許多。

讓百姓生孩子很簡單,他們見到了地,見到了生產資料,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自然不會抗拒。

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854章 錢這個東西,該花花該省省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325章 定義別人的過去,就是定義他們的未第974章 勢要豪右又被陛下做局了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第1010章 無血義,無上恩第875章 在陛下抵達南衙前,把血洗乾淨第721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第990章 笑容不會消失,只會轉移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寧衛一切機宜,悉聽戚帥破格整理第561章 詔廢賤奴籍仁極至功德,鄉野田畝間第747章 市場換技術?梨樹上長不出桃來第358章 開海一念起,天地剎那寬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第一百二十二章 要爲小皇帝提供充足的彈藥!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六十一章 知行並盡,表裡如一第791章 有功纔有慶賞,有過必有威罰第691章 鉅艦,讓蠻夷彬彬有禮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三江感言+上架感言第525章 那都是過去倭人做的,和現在倭人無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1007章 大清官東躲西藏,徐癭瘤只走後門第四十八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717章 三十萬對四萬,優勢不在我第612章 大度?大度個屁第二百零四章 《勞動圖說》朱中興第737章 真情流露,永遠是串子一輩子也達不到的高度!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777章 特別貿易許可第792章 要學會正確使用首輔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一百七十二章 對付蠻夷,要用他們能聽得懂的方式第1012章 潰散大演訓的目的第762章 有福同享 有難獨當第二百五十八章 名義上的家人,變成真正的家人第446章 氪金戰士VS血肉之軀第一百三十八章 壞了,日後當明公得會算學第891章 夫馳道者,民之命也第980章 文明需要連續存在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423章 若再有戰禍邊釁,朕必永清草原大漠第682章 當真是人妖物怪,醜態百出第二百零五章 復古派中的古墓派第663章 潞王殿下還是有些保守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縛濁龍潘季馴,慘如水鬼高啓愚第480章 我的下限是你的上限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529章 不想當國王的院長不是好船長第四章 皇權特許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979章 山川隱現城邦固,玉音乍落銀山獻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801章 行者歌,居者寧,椰海城第351章 大明沒有貴族第1011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石魄長留清白魂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第1007章 大清官東躲西藏,徐癭瘤只走後門第二百四十二章 張先生的軟肋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五十八章 世間哪得兩全法第750章 大明來加稅第574章 王次輔立身之本第833章 利潤就是朘剝,朘剝就是利潤第383章 緣分不夠?姑娘請留步第499章 知恥,謂有羞惡知榮辱之心第567章 荒地無人耕,起耕有人爭第796章 也要小小感謝一下自由貿易第320章 爲這個破破爛爛的世界縫縫補補第607章 先生教得好,陛下學得好第382章 賤儒?收買起來不值錢第548章 《王謙發家的四個秘密》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第634章 都是大明皇帝慣的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一百五十四章 永定毛呢廠第343章 藥不對症,就換方子第745章 治強易爲謀,弱亂難爲計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國之宏規,保安之上畫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389章 人心思動,則天下傾危第838章 有恭順之心的中書舍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寧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謙還壞!第701章 鐵釘一條,直貫其頂第466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837章 神火飛鴉,火燒京都第628章 敵在本能寺!第588章 陛下不給的銀子,碰都不要碰
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854章 錢這個東西,該花花該省省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325章 定義別人的過去,就是定義他們的未第974章 勢要豪右又被陛下做局了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第1010章 無血義,無上恩第875章 在陛下抵達南衙前,把血洗乾淨第721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第990章 笑容不會消失,只會轉移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寧衛一切機宜,悉聽戚帥破格整理第561章 詔廢賤奴籍仁極至功德,鄉野田畝間第747章 市場換技術?梨樹上長不出桃來第358章 開海一念起,天地剎那寬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第一百二十二章 要爲小皇帝提供充足的彈藥!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六十一章 知行並盡,表裡如一第791章 有功纔有慶賞,有過必有威罰第691章 鉅艦,讓蠻夷彬彬有禮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三江感言+上架感言第525章 那都是過去倭人做的,和現在倭人無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1007章 大清官東躲西藏,徐癭瘤只走後門第四十八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717章 三十萬對四萬,優勢不在我第612章 大度?大度個屁第二百零四章 《勞動圖說》朱中興第737章 真情流露,永遠是串子一輩子也達不到的高度!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777章 特別貿易許可第792章 要學會正確使用首輔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一百七十二章 對付蠻夷,要用他們能聽得懂的方式第1012章 潰散大演訓的目的第762章 有福同享 有難獨當第二百五十八章 名義上的家人,變成真正的家人第446章 氪金戰士VS血肉之軀第一百三十八章 壞了,日後當明公得會算學第891章 夫馳道者,民之命也第980章 文明需要連續存在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423章 若再有戰禍邊釁,朕必永清草原大漠第682章 當真是人妖物怪,醜態百出第二百零五章 復古派中的古墓派第663章 潞王殿下還是有些保守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縛濁龍潘季馴,慘如水鬼高啓愚第480章 我的下限是你的上限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529章 不想當國王的院長不是好船長第四章 皇權特許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979章 山川隱現城邦固,玉音乍落銀山獻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801章 行者歌,居者寧,椰海城第351章 大明沒有貴族第1011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石魄長留清白魂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第1007章 大清官東躲西藏,徐癭瘤只走後門第二百四十二章 張先生的軟肋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五十八章 世間哪得兩全法第750章 大明來加稅第574章 王次輔立身之本第833章 利潤就是朘剝,朘剝就是利潤第383章 緣分不夠?姑娘請留步第499章 知恥,謂有羞惡知榮辱之心第567章 荒地無人耕,起耕有人爭第796章 也要小小感謝一下自由貿易第320章 爲這個破破爛爛的世界縫縫補補第607章 先生教得好,陛下學得好第382章 賤儒?收買起來不值錢第548章 《王謙發家的四個秘密》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第634章 都是大明皇帝慣的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一百五十四章 永定毛呢廠第343章 藥不對症,就換方子第745章 治強易爲謀,弱亂難爲計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國之宏規,保安之上畫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389章 人心思動,則天下傾危第838章 有恭順之心的中書舍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寧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謙還壞!第701章 鐵釘一條,直貫其頂第466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837章 神火飛鴉,火燒京都第628章 敵在本能寺!第588章 陛下不給的銀子,碰都不要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