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單于庭

此番西征,匈奴單于庭可謂是收穫滿滿。

自幕南先北上,而後沿着大漠一路向西,單于庭主力所領銜的匈奴西征大軍,可謂是一路高歌猛進,連戰連捷。

在西域,包括單于庭在內的所有部族、所有勇士,都可謂是戰了個酣暢淋漓——或者說是搶了個盆滿鉢滿。

大軍一路抵達大宛附近,確認了這個位居大草原以西的羸弱大國的存在。

最讓軍臣魂牽夢繞的,無疑便是那些高大、威猛的大宛天馬!

只可惜,此番西征,匈奴單于庭並沒有太多的時間,用在除西域之外的地方。

對於大宛那塊遍地黃金,同時又羸弱到一觸即碎的大國,單于庭可謂是垂涎三尺,卻也不得不暫時收斂起貪婪之心。

當然,在回來之前,那大宛王也是十分知趣,給單于庭奉上了許多本國特產。

什麼,印着大腦袋的金幣啊~

金髮碧眼的美人啊~

還有讓匈奴人瞠目結舌,技藝貌似不亞於漢人的精湛工匠!

唯獨沒有那大宛天馬。

軍臣所得的那五匹大宛馬,還是當地商人趁夜奉上,讓軍臣知道了這一優良馬種的存在。

至於大宛王爲何如此‘不老實’,爲何要私藏這大宛馬,軍臣也不難明白箇中關鍵。

——對於大宛而言,匈奴的強大毋庸置疑。

而作爲一個強大的遊牧統一政權,匈奴對大宛的軍事威脅,是以騎兵爲核心形成。

如果再讓匈奴人擁有大宛天馬,那豈不是如虎添翼?

再者,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道理,雖然不曾從中原漢地傳到中亞,但類似的道理,大宛人總也還是明白的。

大宛人明白,金幣、美女、工匠等財富,不止自己有——但還是個國家,哪怕是西域那些個彈丸小國,也都是或多或少能拿出一些的。

但大宛馬,卻是足以讓匈奴人爲之癡狂,甚至癲狂的大寶貝。

一旦讓匈奴人知道了大宛馬的存在,那大宛國,便要變成匈奴人的頭號大敵、必徵之國。

只可惜,天不遂人願。

大宛王千算萬算,終究是沒算到商人的貪婪,居然成了自己計劃失敗、功敗垂成的關鍵。

此番,單于庭西征,滿載而歸,並未急於攻略大宛。

但這塊肥肉的存在,卻已經上了匈奴單于庭的願望清單。

下一次西征,匈奴單于庭的首要目標,便很可能是大宛國,以及大宛特產的大宛天馬。

當然了。

這一切的前提是:匈奴人、匈奴單于庭,還有大軍西征的精力。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未來數年內,匈奴人的注意力,多半要落在曾經固若金湯,如今卻風雨飄渺的幕南地區了。

“右賢王,就是這樣辜負撐犁天神,和草原遊牧之民的信任、期盼的嗎?”

幕南,龍城。

纔剛西征歸來,踏足龍城後,連一口水都還沒顧得上喝的匈奴單于:攣鞮軍臣,此刻臉色無比的難看。

大刀闊斧坐在上首的虎皮王座之上,目光直勾勾落在弟弟:右賢王伊稚斜身上,那深邃而又陰戾的目光,似恨不能把伊稚斜活活咬碎!

王帳之內,伊稚斜循聲擡起頭。

便是一個‘金碧輝煌’的人影映入眼簾。

——此番西征歸來,軍臣也屬於是鳥槍換炮了。

曾經那頂通體發暗的金冠,已是被大宛匠人清洗乾淨,散發出耀眼的金黃色光芒。

原本光禿禿的王冠,更是被一個個珍珠、寶石所點綴。

沿那金王冠緩緩向下——軍臣臉上、耳朵上,甚至於鼻子上、嘴上的鐵環、銅環,也都被替換成了黃燦燦的金環。

金環與金環之間,甚至還有做工精美的金鍊條相連!

幾條珍珠、玉石加黃金串成,每一條都有拇指粗的項鍊,沉甸甸的掛在軍臣粗短的脖頸之上。

身上胡袍,也早就被換成了一件點綴的金石珠玉,說不定比布還多的奢華外袍。

最讓人瞠目結舌的,無疑便是軍臣手中,那杆象徵着草原至高權柄的金杖了。

——比原先粗了整整一圈不說,同樣多出了許多珠玉點綴!

尤其金帳頂部,一顆拳頭大的青綠色夜明珠,正在帳內火光的照樣下,散發着清冷的幽綠色光芒。

匈奴單于庭此番西征,光是看軍臣身上的打扮,就能看出必定是收穫滿滿。

但也正是這由內而外,恨不能明寫在臉上的暴發戶氣質,讓伊稚斜愈發擡不起頭,愈發不敢直視軍臣吃人般兇狠的目光。

此番西征,單于庭主力從西域,以及大宛等國掠奪來的財富,本足以讓整個匈奴強大一大截,甚至在財力層面,具備和漢人繼續叫板的底氣!

都不用說別的——光是此刻,軍臣渾身上下掛着的、穿戴着的金飾,就足以讓任何一位漢人遊商,將所有漢人不允許塞外的東西賣給單于庭。

包括但不限於:弩、甲在內的制式武器;

銅、鐵在內的違禁金屬;

茶種、書籍之內的經濟文化用品等。

如果過去這兩年,漢匈雙方相安無事,那軍臣西征歸來過後,原本愈發傾斜向漢人的天平,大概率是能回到有利於匈奴人的一方的。

但一想到這些——一想到過去這兩年,軍臣忙着西征的這段日子,幕南大本營發生的事,伊稚斜本就深深彎下的腰,便好似是要徹底斷了……

“偉大的撐犁孤塗,從西方帶回了天神的恩賜。”

“但我大匈奴的右賢王,卻成了被惡魔纏身的人。”

如是一語說出口,伊稚斜終也只得無奈的跪下身,匍匐上前,細心舔舐起了軍臣裸露在外的腳趾。

就像是一個犯了錯的獵犬,想要通過這種無下限的討好,來求得主人的原諒和寬恕。

但很顯然,伊稚斜‘犯’的錯,遠不是舔一舔軍臣的腳趾,又或是把黑鍋甩給所謂的惡魔,就能夠翻篇的。

尤其是眼下,匈奴人在面對漢家時的境況,居然比軍臣西征前都還要糟糕——而且糟糕許多!

西征前,匈奴人在面對漢家時,不怎麼有底氣;

西征歸來,明明一切順利,匈奴人在面對漢家時,原本只是彎着的腰,卻似乎要徹底斷掉了。

這讓軍臣如何不怒?

就像是一把遊戲,你一個人去把大龍偷了,猛吃了一波團隊競技。

結果回頭一看:好傢伙,門牙塔沒了……

“右賢王,是遊牧之民的罪人。”

出人意料的是:軍臣最終,並沒有歇斯底里的破口大罵,也沒有怒火沖天的提刀砍人。

只如是輕飄飄道出一語,便好似被抽乾了力氣般,軟軟癱坐在了虎皮王座之上。

眼下的狀況,對於軍臣而言,遠不是‘麻煩’‘棘手’等字眼所能夠形容。

曾幾何時,河套、河西,幕南、幕北——幾乎所有長着草的地方,都爲遊牧之民所有。

彼時的漢人,連一塊像樣點的養馬地都沒有。

說是‘輕徭薄稅’‘與民休息’,實際上就是忍氣吞聲、低調發育多年。

但從高皇帝劉邦至今,足足過去了五十多年;

漢家歷經高皇帝、孝惠帝、前、後少帝,太宗、孝景六帝,到了第七代的當今劉榮。

草原上的匈奴單于庭,也從最初的冒頓單于,後來的老上稽粥單于,傳到了第三代的軍臣。

這麼多年過去,漢人所謂的‘積蓄力量’,也僅僅只是傾天下之力,才勉強湊出來了幾個騎都尉。

——滿共不過萬把號人的騎兵,丟在草原上,不說是連一個水花都翻不起來,也絕對無法引起遊牧之民的重視。

尤其這幾部騎都尉,並不曾被漢人整編爲一支上萬人的騎兵集羣。

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以斥候騎司馬、騎屯曲的編制,分散於漢家的各路兵馬。

僅有的兩個整編騎都尉,那也是金貴得不得了——別說是上陣殺敵,與匈奴騎兵集羣衝殺了,就連日常的訓練,都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軍臣甚至聽說漢人的孝景帝,曾因爲一個將官在訓練時,讓一名精銳騎兵不慎摔死而勃然大怒,差點將那個騎兵將官直接處死!

而類似的事,在草原上卻可謂司空見慣——勇士墜馬而死的意外,每天都在草原各地發生。

別說是單于庭,就連這個勇士所在的部族,都不大會把類似的事當回事。

軍臣曾以爲,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很長很長的時間。

長到匈奴單于大位,傳到軍臣的兒子、孫子,乃至於數百年後的子孫後世,漢人也依舊湊不出一支像樣的騎兵部隊。

不曾想,河套-馬邑一戰,漢人通過卑劣的手段,奪走了撐犁天神賜予遊牧之民的聖地:河套。

失去了這片沃土,已經足以讓軍臣,成爲草原千夫所指的無能單于。

但事態也依舊沒有完全失控。

——漢人佔據河套,並沒有屠殺河套部族。

只要有充足的時間,軍臣有信心,能通過與這些部族裡應外合,將漢人重新趕回長城之內,繼續‘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但丟失河套,讓軍臣威儀盡喪,軍臣迫切需要通過一場耀眼的勝利,以及看得見、摸得着的龐大利益,重新將草原各部整合在一起,擰成一股繩,纔有機會重新和漢人對峙。

爲此,軍臣不惜冒險西征,臨行前,更是將大本營:幕南地區的所有事物,都脫付給了自己野心勃勃的第二儲君——右賢王伊稚斜手中。

軍臣形象,伊稚斜再怎麼野心勃勃,也終是與單于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爲了匈奴單于庭,爲了維持攣鞮氏對草原的通知,伊稚斜必然會顧全大局,爲自己守好幕南大本營。

等自己西征凱旋,重新團結起來的草原遊牧之民,必然能一鼓作氣,將河套重新奪回來!

而現在,軍臣真的西征歸來了。

真的‘凱旋而歸’,真的憑藉一場接着一場的勝利、一車接着一車的財貨,將草原遊牧之民重新凝聚在了一起。

結果回到幕南,卻發現河套,早已經成爲了遊牧之民只能在夢中見到,卻再也不可能輕易踏足的天邊仙境。

甚至就連隔斷河套與幕南的高闕,都已經被漢人所奪。

未來,匈奴單于庭,根本無心野望河套。

反倒是幕南地區,要因爲高闕的丟失,而暴露在漢人的兵峰之下,隨時都處於被漢人肆虐、掃蕩的危險境地……

“撐犁天神,爲何就不多多眷顧我大匈奴呢……”

如是想着,軍臣縱是再怎麼無奈、無力,也終是不得不強打起精神。

從伊稚斜口中,瞭解到高闕丟失的整個過程,以及高闕丟失後,伊稚斜所做出的一系列應對。

饒是不願意承認,軍臣也不得不無奈的點下頭。

——伊稚斜,幾乎已經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

軍臣捫心自問,換做自己、換做單于庭在幕南,在漢人如此奸詐的計謀之下,也多半是守不住高闕。

而在失去高闕之後,軍臣可能做出的反應,也不會比伊稚斜更周全多少。

至於最終結果不盡如人意,也都被軍臣怪到了自己的法統來源:撐犁天神身上。

只不過,作爲一個合格——至少是掌權多年的統治者,軍臣最終還是冷靜了下來。

眼下的狀況,再去討論誰對誰錯、誰該爲高闕的丟失而背鍋,已經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

如此糟糕的局面,也使得軍臣根本抽不出精力,藉此事來打擊伊稚斜本就所剩無多的聲望,從而爲自己的獨子:左賢王於單鋪路。

伊稚斜和匈奴單于庭,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軍臣,又何嘗不是?

如果單于庭不復存在,如果攣鞮氏對草原的統治不復存在,那左、右賢王,單于大位之爭,又有什麼意義呢……

“派使者去見見漢人吧。”

“看看漢人,究竟是想要做什麼。”

“如果有可能,把高闕買回來。”

如是一語說出口,都不等伊稚斜做出反應,軍臣自己就先蔫兒了。

好不容易重新打起精神,方再道:“高闕一失,河西,也已經是保不住了。”

“就怕漢人得了河西,卻仍不知足,沿着河西一路抵達西域……”

“右賢王,去西方吧。”

“做我大匈奴的日逐王。”

“守住西域,守住我大匈奴最後的家底。”

“只要西域還在,就算我大匈奴失去幕南,也終究還有扭轉局面的可能……”

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441章 迭代!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251章 毒蛇!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92章 出師不利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595章 凡事都有兩面性歇一天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521章 思想進步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571章 還真是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81章 天下皆反?第523章 好好好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560章 意外之喜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571章 還真是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44章 長安侯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80章 有母第77章 我乏了第585章 別鬧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517章 上林宴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537章 戰,爲止戰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376章 無題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207章第566章 如果?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553章 呵!晚點更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84章 上架感言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430章 人才啊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434章 還行吧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99章 十日?!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162章 記住了?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94章 ‘那’個男人調整一下狀態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66章 點將!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475章 人心啊第432章 策問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
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441章 迭代!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251章 毒蛇!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92章 出師不利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595章 凡事都有兩面性歇一天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521章 思想進步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571章 還真是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81章 天下皆反?第523章 好好好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560章 意外之喜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571章 還真是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44章 長安侯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80章 有母第77章 我乏了第585章 別鬧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517章 上林宴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537章 戰,爲止戰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376章 無題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207章第566章 如果?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553章 呵!晚點更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84章 上架感言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430章 人才啊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434章 還行吧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99章 十日?!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162章 記住了?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94章 ‘那’個男人調整一下狀態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66章 點將!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475章 人心啊第432章 策問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