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

洪秀全大勝向榮,趾高氣昂。

御林侍衛蒙得恩逢洪即叩,高呼:“洪天王威武。”

馮雲山聽者有心,遂命曾水源籌辦天王登基儀式,宣洪秀全爲“天王”,洪天貴福爲幼主。

登基禮畢,洪秀全以天王名義昭告天下,定國號爲太平天國;軍稱太平軍;封楊秀清爲左輔正軍師,領中軍主將;蕭朝貴爲右弼正軍師,領前軍主將;馮雲山爲前導副軍師,領後軍主將;韋昌輝爲後護副軍師,領右軍主將;石達開領左軍主將。

洪秀全東鄉建國,周天爵、向榮等義憤填膺,決意拼死一戰。

天爵道:“洪賊妄稱王,誓滅之。三裡圩至東鄉,逆賊連營十五里,吾一口吃不下;可集中兵力,先攻三裡圩韋昌輝匪部。吾意,兵分四路,分進合擊。向軍門正面主攻;劉繼祖、張釗攻三裡圩西南的東嶺村;張敬修攻三裡圩西北的臺村,得手後南下東嶺,與劉張匯合,自南攻擊三裡圩;秦定三率軍自北攻擊三裡圩。周鳳岐、李能臣守護武宣,兼爲策應。”

向榮道:“此戰不容有失,各軍設立督戰隊,臨陣退縮者,斬!”

大兵壓境,韋昌輝急向東鄉求援。

洪秀全道:“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吾亦兵分四路,反殺回去。”

楊秀清道:“啓稟天王,清妖傾力一搏,不可小覷,不能硬拼。東嶺一帶,丘陵密佈,溝壑縱橫,設伏好地,可爲主戰場。吾集中主力,先攻劉繼祖、張釗,圍而不殲。周天爵、向榮必救。吾可順勢將周、向裹入圈內,一併殲滅。北路秦定三部,羅大綱擋之。說完叫過蕭朝貴、羅大綱、曾天養、石達開等,一一囑託。”

劉繼祖攻東嶺,奇順無比,正覺不妥,蕭朝貴大軍殺出,將劉圍困。張敬修來援,反被曾天養包抄。向榮得知劉張吃緊,速來解救,又被石達開四千大軍裹入圈中。

向榮嘆:“又入賊套!和春、張國樑聽令,勿作糾纏,尋得張劉,合兵一處,殺出重圍。”

東嶺一戰,清軍折損千餘。向榮大呼軍餉不繼,兵士譁然,戰力驟降。

周天爵道:“爾兵每勝必得一兩銀,三文即躊躇!敗戰罰乎?他兵何置?爲何不按原計攻防,反被牽鼻而動,致成此敗,枉戰。”

向榮道:“戰即戰,何來枉?吾將士血肉橫飛,吾亦負傷兩處,何枉?大人耄年戎馬,空口談兵,羞辱吾輩!”

周天爵怒:“向榮豎子,道光十三年,吾已歸班銓選,爾方一廝娃。今吾耄耋之年,何由爾輕率口舌!”

李星沅聞戰又敗,周天爵、向榮互相攻訐,只得抱病前往,折中調和。

李星沅道:“只說一事,賊若佔桂林,大家項上人頭,都將不保。向提督,可還有禦敵之策?”

向榮哼哼不語。

周天爵道:“屢攻不下,進退失據,難尋萬全之策。吾可於賊周圍,廣挖深溝,多建營壘,多設炮位,多存貨藥炸子,賊至則開炮,賊退則稍息。此爲坐困,吾兵士囿於營壘,生則俱生,壘破則俱死。性命握於他手,尚可同心。”

李星沅道:“此方可用。吾即上奏吾皇,速派重臣精兵,待賊糧絕力盡,一舉殲滅。”

咸豐帝聞周、向不和,賊已坐大,痛心疾首。遂命文華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賽尚阿爲欽差大臣,特賜遏必隆刀,先斬後奏,遇事自斷;再撥庫帑二百萬兩,以備即用;副都統巴清德、達洪阿率京軍隨行,姚瑩、嚴正基分參軍事、糧餉;又調湖南在籍知縣江忠源、廣東副都統烏蘭泰火速赴桂。

賽尚阿知粵匪兇猛,前途叵測,恐一去不返,餞行宴上淚漣漣。

皇六子奕忻授業恩師、大學士卓秉恬泣曰:“賽中堂即將遠離京師,勞苦集身,吾輩不忍睹思,望不日克敵,凱旋早歸。”

曾國藩不齒,竊嘆:“巴清德、達洪阿能征善戰,姚瑩、嚴正基老成持重,江忠源嫩竹蓄根,向提督久戰成僵,烏都統戾氣貫虹,此賽大人重文怯武,何法調和千軍萬馬?千金之弩,輕於一發乎?”

肅順道:“滌生好興致。”

曾國藩道:“嚇死人了,虧是雨亭,吾之微言,兄聽否?”

肅順道:“可謂大義!吾皇諭遣,所有人中,姚瑩、達洪阿外,吾以爲唯滌生所薦江忠源可堪大用。我們旗人多混蛋,賽尚阿甲,聖旨已下二十天,他媽的就不走,不管國家生死啊。想當年太宗帝時,我們旗人立馬射箭,百發百中;入林驅獸,虎見尚慄。爾今,教場練兵,鐵棍架鷹,嬉戲似童,已爲常形。殊不知,國若一亡,合族全滅。”

曾國藩道:“江忠源可堪大用?”

肅順道:“滌生曾言,平生從未見過如此人才,吾以爲,滌兄不會看走眼兒。”

曾國藩看着這個曾經“因亡所賴,斯亡以賴”之徒,竟心生幾分喜歡。

是日,曾國藩疏曰:臣每於祭祀侍儀之頃,仰瞻皇上對越肅雍,跬步必謹,而尋常蒞事,亦推求精到,此敬慎之美德也。而辨之不早,其流弊爲瑣碎,是不可以不預防。

人臣事君,禮儀固貴周詳,然苟非朝祭大典,難保一無疏失。即如廣西一事,其大者在位置人才,其次在審度地利,又其次在慎重軍需。而今發往廣西人員不爲不多,而位置之際未盡妥善。姚瑩年近七十,曾立勳名,宜稍加以威望,令其參贊幕府,若泛泛差遣委用,則不能收其全力。嚴正基辦理糧臺,而位卑則難以彈壓,權分則易致牽掣。

夫知之而不用,與不知同;用之而不盡,與不用同。諸將既多,亦宜分爲三路,各有專責;中路專辦武昌大股,西路分辦泗鎮南太,東路分辦七府一州。至於地利之說,則欽差大臣宜駐紮橫州,乃可策應三路。糧臺宜專設梧州,銀米由湖南往者,暫屯桂林,以次而輸於梧;由廣東往者,暫屯肇慶,以次而輸於梧。則四方便於支應,而寇盜不能劫掠。

今軍興一載,外間既未呈進輿圖,規劃全勢,而內府有康熙輿圖、乾隆輿圖,亦未聞樞臣請出與皇上熟視審計。至於軍需之說,則捐輸之局萬不可開於兩粵。捐生皆從軍之人,捐資皆借湊之項,輾轉挪移,仍於糧臺乎取之。此三者皆就廣西而言,今日之大計也。即使廣西無事,而凡爲臣子者,亦皆宜留心人才,亦皆講求地利,亦皆宜籌劃國計,圖其遠大,即不妨略其細微。

自古之重直臣,非特使彼成名而已。蓋將借其藥石,以折人主驕侈之萌,培其風骨,養其威棱,以備有事折衝之用,所謂疾風知勁草也。若不取此等,則必專取一種諧媚軟熟之人,料其斷不敢出一言以逆耳而拂心,而稍有鋒芒者,必盡挫其勁節而銷鑠其剛氣。一旦有事,則滿庭皆疲苶沓泄,相與袖手,一籌莫展而後已。

今日皇上之所以使賽尚阿視師者,豈不知千金之弩輕於一發哉,蓋亦見在廷他無可恃之人也。夫平日不儲剛正之士,以培其風骨而養其威棱,臨事安所得人才而用之哉!目今軍務警報,運籌於一人,取決於俄頃,皇上獨任其勞,而臣等莫分其憂,使廣西而不遽平,固中外所同慮也。然使廣西遽平,而皇上意中或遂謂天下無難辦之事,眼前無助我之人,此則一念驕矜之萌,尤微臣區區所大懼也。

此二者辨之於早,只在幾微之間。若待其弊既成而後挽之,則難爲力矣。臣謬玷卿陪,幸逢聖明在上,何忍不竭愚枕,以仰裨萬一。雖言之無當,然不敢激切以沽直聲,亦不敢唯阿以取容悅。伏惟聖慈垂鑑。謹奏。

咸豐帝批諭:曾國藩條陳一折,朕詳加披覽,意在陳善責難,預防流弊,雖迂腐欠通,意尚可取。伊所奏,除廣西地利兵機已查辦外,餘或語涉過激,未能持平;或僅見偏端,拘執太甚。念其意在進言,朕亦不加斥責。至所論人君一念自矜,必至喜諛惡直等語,頗爲切要。自維藐躬德薄,夙夜孜孜,時存檢身不及之念,若因一二過當之言不加節取,採納不廣,是即驕矜之萌。朕思爲君之難,諸臣亦當思爲臣之不易,交相諮儆,坐言起行,庶國家可收實效也。

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八十八章 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1)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零四章 潘祖蔭援救左宗棠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2)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一百八十一章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第六十章 胡林翼奓山潰敗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六十章 胡林翼奓山潰敗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二十五章 烏蘭泰兵敗昭平谷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一十九章 胡林翼南遲北速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七十七章 石達開出走避禍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2)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3)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九十二章 李世賢鏖戰皖南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一百三十七章 胡倒多、李、鮑、袁散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4)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十九章 楊秀清神機妙算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2)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
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八十八章 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1)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零四章 潘祖蔭援救左宗棠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2)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一百八十一章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第六十章 胡林翼奓山潰敗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六十章 胡林翼奓山潰敗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二十五章 烏蘭泰兵敗昭平谷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一十九章 胡林翼南遲北速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七十七章 石達開出走避禍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2)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3)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九十二章 李世賢鏖戰皖南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一百三十七章 胡倒多、李、鮑、袁散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4)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十九章 楊秀清神機妙算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2)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