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

1863年2月27日,忠王李秀成奉天王洪秀全進北攻南令,督率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自天京下關、中關渡江。

3月上旬,大軍渡畢,忠王分兵而擊,護王陳坤書率軍二萬,西攻含山、和州,挾制廬州;顧王吳如孝、愛王黃崇發聯攻兩浦,滌盪後路;忠王自偕忠二殿下李容發、紀王黃金愛、納王郜永寬、養王吉慶元、武王汪有維、相王陳潘武、順王李春發,西進巢縣,會洪春元、林紹璋二軍,爾後由皖入鄂,調曾國荃湘軍回援,以解天京之圍。

3月22日,吳如孝、黃崇發攻破浦口,十日之後,復克江浦。

吳、黃連勝,秀成大喜,道:兩浦即得,上可由和州、含山、巢湖各屬進逼廬州,下可犯儀徵、揚州各防,進窺裡下河。

納王郜永寬道:啓稟忠王殿下,大軍動處,貴在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去歲十一月,納王林紹璋、對王洪春元渡江顧皖,我之意圖,已提前泄露。此後行程,註定艱難。

李秀成道:吾二十萬大軍,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有何懼焉?

勳天義汪宏建道:啓稟忠王殿下,皖北巢縣各處,頻經戰火,城敝民飢;今方二月,青黃不接;放眼望去,只見薜荔之村落,哀鴻之遍野;吾大軍之糧草用度,實難就地籌措。

李秀成道:汪兄速購糧資、米種,賑災濟民。傳令三軍,即攻無爲、廬江,沿舒城直進六安,會陳得才、張樂行、馬融和部,併力入鄂。鄂地米裕,可解饑饉。

李秀成大軍渡江,李世賢不遑多讓,率軍兩萬,繞攻金柱關上游梅塘嘴要隘,冀以上制下,攻關奪隘。

朱洪章看破,率部東渡薛鎮,攻破李世賢老營。

世賢回軍,專攻朱洪章營壘,大破之。李祥和、朱南桂、羅逢元聞訊馳援,世賢不敵,突圍而出。

稍歇時日,世賢復再攻擊朱洪章新圩角大營,幾百戰船繞至南圩埂,抄襲後路。

朱洪章營壘不固,一擊即破,其下之軍,狼奔豕突。

羅逢元、朱南桂聞警再援;楊載福聞聽,亦飭水師,自梅塘嘴馳至。

兩軍鏖戰三日,世賢大敗,愴然而退。

新圩角大勝,曾國荃大喜,急稟曾國藩:侍酋逆匪,此次以數萬之衆,過河猛撲,長勝營六哨堵剿失利,勢甚危急,幸李祥和、朱南桂、羅逢元等與水師彭楚漢、羅進賢等併力擊退,復獲大勝,轉危爲安。有此一捷,金柱關此後可保無虞矣。

曾國藩聞,道:金柱關暫安,然李秀成二十萬大軍,步步逼近,甚是憂心。速傳吾令,皖北各軍各營,堅壁清野以外,毋須輕出城垣,與逆野戰。皖南霆軍,除留一部扼守寧郡外,鮑超務必親率主力,馳援無爲;曾國荃部,切勿一味坐困圍城,攻城擾襲之外,務必再遣一勁旅,馳援皖北;左宗棠、李鴻章,務必督促各軍,竭力攻剿,以分賊勢。

幕客歐陽兆熊道:李鴻章已乃通商大臣,左宗棠近來屢戰屢勝,風聞亦要督撫兼連,滌帥再行飭令,恐有不妥。

曾國藩道:上月吾已彈劾閩浙總督慶端顢頇無能,此雖作繭自縛,然亦苟利國家,必即奏請左公高就。與左、李之行文,自此以後,令字剔除,諮囑即可。忠酋勢大,百密有疏,若與淮北捻逆聯合,大局堪憂;僧格林沁乃親王兼欽臣,督率六省軍馬,吾即行諮囑之文,亦爲不可;速即奏請兩宮,飭命僧王剿誅淮北逆匪。

歐陽兆熊道:近來我軍各營頻繁調動,聽聞亦有怨言。

曾國藩道:吾即巡視各軍,安撫人心。

3月下旬,曾國藩自安慶乘船下駛,首至蕪湖,駐足一日,復至無爲裕溪口,召見彭玉麟。翌日至烏江,偕楊載福轉進大勝關;24日,抵雨花臺大營,與曾國荃促膝竟夜;爾後自九洑洲下駛金柱關,經東西梁山、運漕鎮、石澗埠,神塘河,回返安慶。

國藩巡察月餘,心情大爽,上疏曰:賊行無民之境,猶魚行無水之地;賊居不耕之鄉,猶鳥居無木之山;其處必窮之道,豈有能久之理,而東南要隘,如安慶、蕪湖、廬州、寧國、東西梁山、金柱關、裕溪口及浙之金華、紹興,此皆山川筋脈必爭之地,但求此數處不失守,終足制該逆之死命。

昔年粵賊所至,築壘如城,掘壕如川,堅深無匹,近亦日就草率。而官軍修壘浚壕,今實遠勝於昔。賊中羣酋受封至九十餘王之多,各爭雄長,苦樂不均,敗不相救,而官軍仰承聖謨,三江兩湖,水陸各營,和衷共濟,呼應靈通,此皆可喜之端也。

慈禧太后接奏,道:曾國藩所奏,過於驚喜;兵行之道,神鬼莫測,豈可麻痹。速傳諭令,嚴敕曾國藩、僧格林沁並李鴻章、左宗棠、都興阿、曾國荃各部,賊逆一日未滅,戰心一日不泯。

恭親王奕忻道:忠酋二十萬匪軍,會攻皖北,倘與淮北之殘捻會合,南下入鄂,其勢更大;苗練十萬,盤踞鳳陽,倘有反覆,大局壞矣!

慈禧太后道:沃酋張樂行,乃捻匪盟首也;雉河集戰後,不見其蹤。速諭僧格林沁親王,督率蒙古鐵騎並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即行搜捕,徹殲沃酋張樂行及其餘部,苗練沛霖,如顯貳心,一併誅殺。

雉集河大戰,二萬捻軍陣亡,沃王張樂行僅率二十輕騎突圍,行至西陽集,被叛將李勤邦拿獲。

苗沛霖聞,飛速索要。李勤邦置之不理,反將張樂行交予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親自勸降。

張樂行道:吾誅暴安良,拯救百姓,倘若降爾,生不如死!

僧格林沁亦不再勸,遂將張樂行凌遲處死,又偕安徽巡撫唐訓方,合飭苗沛霖遣散麾下兵勇,解甲歸田。

苗沛霖頓失所望,心潮澎湃,道:勝保被縛,樂行又亡,吾再無依恃。我輩所爲,終難免一死,不如先發制人。速傳吾令,各營即刻蓄髮,路遇清妖,一律斬殺。

苗沛霖復反之時,忠王秀成正督兵圍攻無爲要隘石澗埠,秀成聽聞,聲色未動。

納王郜永寬道:苗沛霖十餘萬衆,雄踞江淮,若與吾軍聯手,何其壯也!

秀成道:此反覆無常之徒,不知再反覆否?靜觀其變,若再反覆,即行誅殺!

郜永寬道:妖軍負壘頑抗,誓不出戰,吾軍連攻數日不下,天又連降大雨,各營病者漸多,鮑超、蕭慶衍、彭毓橘四妖正飛馳而至,如何是好?

李秀成道:妖軍皆至,不過二萬之衆,吾軍二十萬,可與之戰。

記名按察使劉連捷、道員毛有銘堅守石澗埠十餘日,糧資將盡,彭玉麟諮勸,如力不恃,大可突圍。

劉連捷不允,謂毛有銘道:此隘若失,無爲州不保,無爲州若失,賊軍糧路開通,後患無窮。必即死守,以待援軍。

5月3日,鮑超率軍一萬,彭毓橘率軍四千,蕭慶衍率軍四千,彭玉麟率軍四千,攻至石澗埠周圍。

是夜,彭玉麟再派死士,潛入石澗埠,與劉連捷、毛有銘,約期會戰。

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一百四十六章 曾國荃一手遮天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5)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1)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3)第七十六章 胡林翼力扼陳玉成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零四章 潘祖蔭援救左宗棠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九十三章 戊午科場肅順顯威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一百六十一章 左宗棠縱橫捭闔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2)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五十五章 林啓榮固守九江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零一章 曾國藩、胡林翼併力逐皖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前言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1)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四十八章 曾立昌兵敗臨清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1)第三十五章 賴漢英西征南昌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1)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五十三章 咸豐帝恩威並施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1)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五十三章 咸豐帝恩威並施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2)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十六章 楊秀清神魂顛倒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2)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5)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3)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七十七章 石達開出走避禍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一百二十六章 曾國藩坐觀浙滅第一百三十七章 胡倒多、李、鮑、袁散第一百二十二章 胡林翼積勞成疾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3)第九十二章 李世賢鏖戰皖南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一百二十一章 曾國荃安慶屠城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第八十九章 官文兩面三刀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
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一百四十六章 曾國荃一手遮天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5)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1)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3)第七十六章 胡林翼力扼陳玉成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零四章 潘祖蔭援救左宗棠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九十三章 戊午科場肅順顯威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一百六十一章 左宗棠縱橫捭闔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2)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五十五章 林啓榮固守九江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零一章 曾國藩、胡林翼併力逐皖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前言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1)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四十八章 曾立昌兵敗臨清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1)第三十五章 賴漢英西征南昌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1)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五十三章 咸豐帝恩威並施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1)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五十三章 咸豐帝恩威並施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2)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十六章 楊秀清神魂顛倒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2)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5)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3)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七十七章 石達開出走避禍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一百二十六章 曾國藩坐觀浙滅第一百三十七章 胡倒多、李、鮑、袁散第一百二十二章 胡林翼積勞成疾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3)第九十二章 李世賢鏖戰皖南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一百二十一章 曾國荃安慶屠城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第八十九章 官文兩面三刀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