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

咸豐帝聞和春、勝保屢敗,謂肅順、奕忻道:江南戰事,非一日可決;當務之急,乃去歲諸欽臣與英、法、美、俄諸夷所締結之《天津條約》,朕裁定之後,訂立和書,於京換文,方可生效。朕遣桂良赴滬換約,夷人不允,非要至京。今夷已兵臨大沽海口,二卿以爲,該文換否?效尚生否?

奕忻道:俄夷以外,諸夷所爲,皆爲經商逐利;換文之舉,宜應順其自然。

咸豐帝道:去歲,爾單銜具折,極力反對議和,謂夷人膽敢登岸,即令兵勇合擊;又謂羅惇衍攻廣州,廉兆綸搗xiang港;爾去歲之勇,蕩然無存矣!

奕忻道:先皇彌留之際,亦恨南京之約;奴才與夷仇深似海,斷無絲毫撫夷之念。然時移勢易,戰不可兩開,夷人船堅炮利,一旦有失,難免顧此而失彼。夷人重約,天津條約,雖屬苛刻;然亦爲扼夷之徑。

肅順道:夷人攜兵換約,武力恫嚇,無一絲誠心。去歲簽約,實因大沽炮臺設施陳陋,驟然失陷,遂致城下之盟。僧格林沁自上年奉旨辦理海防,晝夜辛勤,殫精竭慮;今年正月,又親至大沽海口駐紮。其與士卒誓同甘苦,風雨無間,勞瘁至今。大沽口南北兩岸,共建炮臺六座,安火炮六十門,萬斤大炮十一門,五千斤鋼炮兩門,西洋鐵炮二十三門;夷艦至內,即可南北對射,絕無死角。又於江口設置三道鐵鏈,輔以鐵戧、木柵;只破此關,亦費周折。吾大沽海防,實已固若金湯。

咸豐帝道:僧格林沁親王,國之柱石也。城下之盟,徒乎奈何?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爲城下之盟哉!傳朕諭令,夷國公使及隨從之文職人員,可於北塘登陸;爾後由朕之八旗健將佑護至京換約,沿途官吏備辦供應,妥善照料;正陽門外,預備三間寬敞房屋,特供夷使居住。倘夷桀驁不馴,非由大沽上行,僧格林沁可臨機決斷,杜其妄念。僧部兵單,朕欲調勝保北進,然江淮千里之地,豈可虛空!

肅順道:勝保屢言和春屢不聲援,貽誤戰機;和春亦屢以金陵爲念,誓不發兵;二人鬩牆,與國無益。

咸豐帝道:朕令,和春迅撥江北精兵,會同勝保,徹堵賊逆北進之路。和春、勝保會攻若勝,勝部即可北援。夷之進京換約,僅有北塘一途。

奕忻道:夷之進京換約,自北塘抑或大沽行進,可有區別?索性放開一面,任憑夷行。僧格林沁部,即刻南下,逐鹿江淮,殲滅洪、捻逆匪。再者,夷人此來,只爲換約,聖上簽字畫押,親承《天津條約》即可,何必兵戎相見。

肅順道:吾正與粵匪角逐,萬不願復起兵戎,然夷倘若假途滅虢,我大清豈不亡國滅種!

奕忻道:假途滅虢、亡國滅種;危言聳聽!前載,夷佔廣州,並無戕害;去歲,夷佔天津,約籤亦退。奴才以爲,英、法、美夷皆無吞城佔地之心,一意通商而已!

肅順道:那英夷之佔xiang港、俄夷之吞江略地,該當何論?

咸豐帝道:去歲,大沽口失,英法二夷兵臨天津,朕萬般無奈,方纔恩准。朕今敕令夷人由北塘登陸,進京換約,是謂不戰!朕已施放善意,夷若不領,炮艦並行,刀槍兼施,武力要挾,非由大沽行進,朕焉可坐視?僧格林沁坐鎮大沽,天津海防固若金湯,爾等與朕倘再引頸待戮,豈不貽笑萬世!

1859年6月下旬,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艦隊,齊抵大沽口外;稍後,俄國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僅帶隨從五六,乘一小船,姍姍而至。

法國公使不爽,謂英美公使道:我們出艦出炮出人出命,北極熊只出一孤家寡人,又來分食羹飯矣!去歲,我等死傷多人,僅獲一未經大清皇帝簽字畫押的《天津條約》,而俄羅斯人未折一兵,卻不勞而獲一塊四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外加一條多瑙河一樣的河流。

英國公使道:我等同宗同族同心並力,俄羅斯者,亦如清國人言,實外夷人也。

直隸總督恆福接咸豐帝諭旨,即刻照會英、法、美三國公使:所帶隨員,勿超二十;所有人等,勿攜武器,由北塘登陸,經天津至北京換約。

英國公使普魯斯道:無艦炮做盾,清皇焉能爽快?南京、天津、望廈、黃埔之約,哪次不是兵臨城下!大英帝國“切薩皮克”號護衛艦、法蘭西“杜沙伊拉”號巡航艦,皆吃水千噸,載炮半百,爲我等最有力之後盾。我等定行接仗,不走北塘!

英法聯軍司令賀佈道:我雖有22艘軍艦,遺憾之處,江水太淺,鉅艦難進,只蒸汽炮艇可行。我艦須衝破橫江鐵鏈,進入大沽口內,艦炮壓制清人火力,掩護陸隊登陸,伺機奪取清人炮臺。

法國公使布隆布爾道:“鸕鶿”號木殼炮艇,排水量860噸,最新式的後膛裝大炮,178毫米口徑,110重磅炮彈,足以制敵死命!

俄公使伊格那季耶夫毛遂自薦,欲親至北京斡旋調停;英法公使皆不理睬。伊格那季耶夫一不做二不休,由北塘直抵北京,會晤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

伊格那季耶夫道:煩請閣下,速稟爾皇,迅準《中俄璦琿條約》之各項條款。否則,俄國較之其他任何強國更易於隨時隨地給中國以最有力之打擊。

肅順勃然大怒,立將《璦琿條約》文本擲於桌上,且道:此乃一紙空文,毫無意義。

咸豐帝忿恨俄人蠻橫,限其日內離京;諭令僧格林沁,務必嚴防死守大沽海口。又令翰林院編修郭嵩燾,速至大沽口幫辦防務,查有瑕疵,速即奏報。

僧格林沁接旨,厲飭各部:吾軍現守大沽海防,各部務必廕庇待敵,觀釁而動,該夷如敢突入,即行開炮轟擊。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聯軍司令賀布率13艘蒸汽炮艦,進逼大沽海口。大沽口兩岸,所有炮臺皆偃旗息鼓,無一人影,亦無一絲響動。

直隸總督恆福再遣官員勸說由北塘行進,英法公使全然不理。

下午三時,賀布督率戰艦,拖曳攔江鐵戧,理清江口障礙。13艘蒸汽炮艦,皆進大沽口水域,即行炮擊沿岸炮臺。

僧格林沁一聲令下,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大小炮位,即刻除去僞裝,立行環轟疊擊。

英法聯合艦隊,頓爲炮火裹挾,炮戰至下午四時,“鸕鶿”號炮艦先行擱淺,“查隼”號、“庇護”號炮艇隨後沉沒,旗艦“鴴鳥”號連中三炮,艦長拉桑當場死亡,艦隊司令賀布身負重傷,其餘炮艦亦皆損傷。賀布不敢再戰,飭令餘艦懸掛白旗,退出戰場。

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急欲追而逐之。

僧格林沁道:該夷僅傷皮毛,定要復來。吾水師孱弱,切勿妄動!先恣該夷之嬌氣,而蓄我之恨怒。水戰之後,該夷或要登陸,火器營、騎隊速作準備!該夷上岸,不可輕擊,等至陣前壕溝攀緣,火器先發,騎隊迂迴,大張撻伐!吾等上申國威,下抒民望;此戰萬不容失!

艦隊敗退,英法美公使皆慌,聯合艦隊司令賀佈道:倘若就此而退,即成十餘年來,從未有之恥辱!吾兵三千,主力未損。吾令:避開大沽水路,切薩皮克”號護衛艦、“杜沙伊拉”號巡航艦等,即刻遊弋大沽口南岸海域,艦炮齊擊,掩護陸軍登陸殺敵。

下午五時,艦炮轟畢,英軍勒蒙上校率陸軍千人,分乘20餘帆船、舢板,自大沽口南岸,強行登陸,道路泥濘,全然不顧,直逼大沽口南炮臺。

眼見夷兵逼近射程,史榮椿一聲令下,擡槍、鳥槍連環轟擊。英法聯軍不備,紛紛倒地。勒蒙上校急令避匿蘆葦叢裡,伏地還擊。

時已漸黑,僧格林沁督率騎隊趕至,即以火彈筒御之,每火光一亮,瞥見夷人,即排施槍炮。

蒙古騎隊急欲迂迴,僧格林沁不許,道:該夷槍利炮堅,吾鳥、擡、不及其一,遑論箭矢刀矛,冒然而上,徒增傷亡;廕庇斃敵,待夷力疲,圍而逐之。

兩軍戰至凌晨,僧格林沁飭令全軍出擊,英法聯軍不敵,倉皇而退。此戰,擊沉英艦4艘,重創6艘,斃傷英法聯軍四百餘名。清軍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以下38人陣亡。

僧格林沁偕恆福奏曰:該夷此次之敗,率因驕傲欺敵。其意以爲炮臺營壘,唾手可得,水戰失利,繼之步卒。是該夷不信中國敢於一戰。然夷人炮火,確亦堅厲;奴才叩請吾皇速派重臣至津,將天津各約,鈐印置換,以絕後患。

咸豐帝諭令直隸總督恆福、直隸布政使文煜相機辦理。又諭:石逆達開,兵逾十萬,肆虐湘南;官文、胡林翼、曾國藩務必分兵援湘;曾國藩援湘以外,亦需力攻景德、建德,以分賊勢。江南大營,餉裕兵衆,和春別圖他援;勿得輕聽將士之言,稍分畛域;速遵前旨,迅撥江北精兵,前往天長,會同勝保,徹堵賊逆北進之路。

恆福接旨,與美國公使華若翰相商良久,於北塘鈐印換約。

大沽口敗報至英,英國泰晤士報報道曰:這是一次可怕的慘敗,中國人打得漂亮,我們的確被打敗了。

英國首相震怒,即召內閣大臣,議會八日,決議增兵中國,攻佔北京,以作報復。會後,英國首相即命郵政大臣、前駐清國公使額爾金速作戰備;法蘭西亦隨英格蘭之步履,相機而動。

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1)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1)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1)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九十九章 左宗棠寶慶楊威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2)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1)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前言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1)第九十一章 都興阿大戰陳玉成第七十章 洪秀全笑裡藏刀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6)第一百一十八章 左宗棠樂平封神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十二章 陳化成以身殉國第八十九章 官文兩面三刀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一百四十七章(2) 李秀成無力迴天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1)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6)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七十九章 石達開躑躅贛東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三十一章 曾國藩長沙練兵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1)第九十二章 李世賢鏖戰皖南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2)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章 韋俊皖江路斷第三十九章 勝保拱衛京畿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前言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5)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七十八章 王鑫橫掃千軍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八十四章 石達開興兵攻浙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七十五章 韋志俊贛東鬥勇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十八章 咸豐帝臨政伊始第二十三章 向榮官村慘敗第二十章 向榮霧裡看花
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1)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1)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1)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九十九章 左宗棠寶慶楊威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2)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1)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前言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1)第九十一章 都興阿大戰陳玉成第七十章 洪秀全笑裡藏刀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6)第一百一十八章 左宗棠樂平封神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十二章 陳化成以身殉國第八十九章 官文兩面三刀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一百四十七章(2) 李秀成無力迴天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1)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6)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七十九章 石達開躑躅贛東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三十一章 曾國藩長沙練兵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1)第九十二章 李世賢鏖戰皖南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2)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章 韋俊皖江路斷第三十九章 勝保拱衛京畿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前言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5)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七十八章 王鑫橫掃千軍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八十四章 石達開興兵攻浙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七十五章 韋志俊贛東鬥勇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十八章 咸豐帝臨政伊始第二十三章 向榮官村慘敗第二十章 向榮霧裡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