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

廬州告急,安徽巡撫江忠源急諮曾國藩、駱秉章,求兵求將求援;又領兵兩千,自漢口馳援。

忠源即走,湖廣總督吳文鎔淚目,曰:“潤芝未至,岷樵又去,武昌怎守?”

江忠源道:“大人勿憂,武昌堅固,可守三月。屆時胡林翼早至,曾國藩水師炮船亦成。吾救得廬州,逆江而上,四方合力,必滅賊於這通衢之所。”

1853年12月5日,江忠源抵安徽六安,連月征戰,忠源疲乏,臥榻小憩。不想竟昏昏迷迷,發起了高燒。

安徽布政使劉裕鉁聞江忠源至,星夜派人,將巡撫大印奉上。

江忠源見印訕笑,病亦好半。不顧攔阻,即刻督勇疾進。10日,終至廬州城內。

江忠源觀城查將,憤喝:“印中夾信,曰兵足、餉豐、城固、心齊,今四皆不實,意欲何爲?”

廬州知府胡元煒道:“信乃吾作,雖爲誆言,但今之天下,此之廬州,皖之根本,唯大人能保。此前,大人保桂林、保長沙、保南昌、保田家鎮、保武昌,皆爲他人做嫁衣裳。今之所保廬州城,乃大人與吾等自家之城。以大人之秉性,即廬州渺無一兵,即大人孤身一人,亦慷慨前來。”

江忠源道:“吾心爾知,爾心吾弗;今之廬州,險象環生。洪楊逆賊,不再隨佔隨棄,所佔各地,皆派官任吏,輕徭薄賦,民心已被俘獲。石之兵將,身經百戰,心已成鐵。廬州,城垣不甚牢固,官民久無戰事,雖新至省魁,比之南昌、武昌、長沙等,此名不副實。吾等務必攜手鼎力,心無旁騖,齊心殺賊。廬州城有七門,水西門、大西門,臨敵兵鋒,吾自把守。大東門,吾之後方物資通道,胡知府眼疾手快,可守。其餘北門、南門、德勝門、小東門,布政使劉裕珍、李本仁、副將鬆安、都司戴文瀾分兵把守。吾非小人,亦非君子。諸位所守各門,所轄各軍,吾皆遣派楚勇查督。或陰或陽,或暗或明;暗自通敵、臨陣退卻、造謠生事、蠱惑人心者,一律斬殺。”

是日,江忠源收曾國藩回諮:岷樵兄如晤,昨已令弟達川帶勇一千進省,即令其先將此勇趕緊赴皖,以備閣下爪牙之需。其餘五千須俟船炮辦齊,水陸並進,乃可有濟。

省中諸友及璞山之意,皆欲急急成軍以出。兄愚以爲,廬州實乃燃眉之急,必要可盡棄;武昌乃必爭之地,保此,可控金陵之上,固荊襄門戶,通兩廣川蜀餉道。

國藩思此次由楚省召勇東下,一以爲四省合防之計,一以助閣下澄清之用,若傾巢而下,須選百練之卒,備精堅之械。舟師則船炮並富,陸路則將卒並憤,作三年不歸之想,爲百戰艱難之行,豈可兒戲成軍,倉猝一出,人盡烏合,器名苦窳,船不滿二百,炮不滿五百,如大海簸豆,黑子著面,縱能迅達皖省,究竟於事何補?

是以鄙人愚見,總須備戰船二百,又輔以民船載貨者七八百,大小炮千餘位,水勇四千,陸勇六千,夾江而下,明年成行,與麾下相遇於九江小狐之間,方始略成氣候。否則名爲大興義旅,實等倭人觀場,不值方家一哂耳。

明知閣下盼望此勇甚切,然速而無益,不如遲而有備。另,翰林編修李鴻章,大有可用之才,閣下若有徵戰之事,可攜之同往。

江忠源嘆:人之私誼,寥寥無幾。一千兵勇實乃大海簸豆、黑子著面,於吾何用?吾只爭朝夕,孤注一擲,放手一搏,是非成敗,毋庸再說。曾氏隱忍狠,家之柱石,國之重器,不知發於何時。

忠源嘆罷,疏曰: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長江南岸上自東流,下至蕪湖,瀕江數百里,賊船隨處可泊,即隨處可以上岸。北岸各城,上自望江,下迤和州,沿江六百餘里,防不勝防。其中最重要之處莫如東關,而玉山與張印塘所帶兵勇僅二千二百名。見在廬郡所恃者,僅臣帶來四川兵、開化勇、廣勇七百餘名及在六安新募之勇二千名,與李鴻章勇六百名、劉裕鉁新募之勇數千名。且初集之衆尚須設法教練,方能得力。

至於兵餉,藩庫絲毫無存,東關兵勇已欠發口糧二十餘日。臣所帶來銀六萬兩,除發給滇、川、開、廣各兵勇十一月份口糧,並置備各勇鍋、帳、器械已用二萬餘兩外,僅存三萬餘兩。若將東關兵勇及劉裕鉁等新募之勇口糧全行補給,所存已屬無幾,而城上守禦器械一切俱無,城中米糧又復不足,子藥鉛丸俱形短小。若欲一一置辦,直若無從措手。

再者,廬郡各門耳城厚不滿三尺,高不及一丈,又與城身不通,防守尤難。現天趨嚴寒,既恐日久兵勇懈生。而臣疾尚未復元,又恐日久支持不住。萬望吾皇,敕令各地督撫將軍,星速來援,保全廬郡,即以遏賊北竄之路。

咸豐帝見疏,嚴敕:湖廣總督吳文鎔,迅將江忠源留鄂之兵勇,悉數赴廬,萬勿遲誤;陝甘總督舒興阿,速即陳州督兵南下,應援廬州;遭運總督福濟,迅即揚州赴援廬州;江南提督和春,即自徐州南返,馳援廬州;江西、山東、河南三省藩庫,迅即調餉輸廬;江臣審時度勢,亦可截留廣東解部之一十五萬銀兩。

咸豐帝諭畢,涕下,謂恭親王奕忻道:“江忠源、周天爵皆乃忠勇之士,江寧陷,天爵請扼黃河杜賊北竄,後揮師清剿淮北捻匪,生擒捻首陸遐齡。倘若天爵還在,揮師南下,匯江忠源之楚勇,廬州何愁不保!朕令袁甲三移軍南下,應援廬州;袁以捻首張茂盤踞懷遠、蒙城間,拒之。袁甲三此人,如何?”

奕忻道:“袁甲三接統周天爵一軍,首戰亳州高公廟,大捷;又戰標裡鋪,生擒捻首鄧大俊及匪徒兩千餘衆。自此,淮北始定。袁甲三此人,可堪大用。”

咸豐帝道:“當務之急,乃救忠源一軍,即救不得一軍,救其一人亦可!袁甲三固地自守,朕失望至極。”

1853年12月12日,胡以晃率軍抵廬,沿環城七門,建木城築土壘,間設聯絡,此擊彼應,攻廬州六日,不克。

曾天養道:“江妖忠源,不可小覷。此妖固守南昌三月,吾等屢屢鎩羽,攻此,須從長計議。”

胡以晃道:“焉能從長計議,久攻不下,四面八方,清妖援軍已蜂擁而至,吾已被反圍廬州城外。圍點打援,速滅突前清妖,斷其聯絡。壽春鎮總兵玉山、六安鎮總兵音德布已抵拱辰門外,先斬兩妖,殺雞駭猴。”

曾天養道:“吾兵一萬,圍城去半;玉山有兵兩千,音德布一千;吾勢單。”

胡以晃道:“此倆乃毛毛細雨,先玉後音,分而擊之。”

18日,胡以晃厚集兵力,團圍玉山兩千清軍,玉山叫戰,胡以晃提刀,只一回合,即將玉山斬殺。次日,又圍音德布,音德布懼赴玉山後塵,接戰即遁。

兩戰兩勝,胡威蕩天,其餘清軍皆踟躕不前。

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七十一章 天京城血流成河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三十七章 胡倒多、李、鮑、袁散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秀成折戟江浦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一百零一章 曾國藩、胡林翼併力逐皖第一章 許乃濟石破驚天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六十九章 天京城諸王紛爭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七十八章 王鑫橫掃千軍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2)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6)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2)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5)第九十六章 陳玉成回援天京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1)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七十四章 陳玉成旱地拔蔥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9)第六章 英吉利兵臨大清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2)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1)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學啓殞命嘉興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1)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八十四章 石達開興兵攻浙第一百四十六章 曾國荃一手遮天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3)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2)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二十五章 烏蘭泰兵敗昭平谷
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七十一章 天京城血流成河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三十七章 胡倒多、李、鮑、袁散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秀成折戟江浦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一百零一章 曾國藩、胡林翼併力逐皖第一章 許乃濟石破驚天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六十九章 天京城諸王紛爭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七十八章 王鑫橫掃千軍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2)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6)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2)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5)第九十六章 陳玉成回援天京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1)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七十四章 陳玉成旱地拔蔥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9)第六章 英吉利兵臨大清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2)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1)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學啓殞命嘉興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1)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八十四章 石達開興兵攻浙第一百四十六章 曾國荃一手遮天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3)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2)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二十五章 烏蘭泰兵敗昭平谷